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祝義財迷途:從千億市值到風雨飄搖,雨潤的白衣騎士還能否出現?

從祝義才、祝義材到祝義財, 隨著掌門人一路改名, 雨潤集團也一路從輝煌走向虧損、自救無力的泥潭, 25年間, 他們經歷了怎樣的曲折?未來又會有怎樣的命運?

雨潤集團風雨飄搖愈甚, 投資者對祝義財想念越深。

自發佈2017年上半年財報以來, 雨潤食品(01068.HK)的股價一跌再跌, 截至11月2日收盤, 股價僅為0.94港元。 同日, 雨潤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中央商場(600280.SH)收盤價也跌至每股8.13元。

雨潤食品和中央商場作為雨潤集團的兩大支柱, 巔峰期市值加起來超過千億元, 如今僅剩百億元。

一位股民曾這樣分析祝義財和雨潤的命運關係:“祝義財不管無罪釋放還是判刑入獄, 雨潤都會漲;但如果祝義財繼續失蹤, 那雨潤會一直迷失。 ”這代表了投資者共同的焦慮——他們只想儘快得到一個結果, 無論祝義財的命運如何。

其實, 外界對雨潤掌門人的名字到底是祝義財、祝義材還是祝義才,

都有點搞不清楚。 在媒體以往的報導裡, 祝義財的形象呈現出分化, 一面渴求權利、手段強硬, 一面為人低調、做事勤奮。

他貴為江蘇首富, 捐出2100萬元入選2015胡潤慈善榜, 父母卻長期居住在桐城老家一座僅有兩層樓的院落裡。 雨潤在資本市場的高歌猛進曾令人聞風喪膽, 早期以零代價或低代價收購眾多國企, 旗下江蘇地華曾耗時4個月、舉牌十餘次攻佔中央商場第一大股東位置, 作為操盤手卻很少接受媒體採訪。

祝的名字隨著其際遇不斷變更:年幼時父母望子成龍許以“才”, 不惑後事業有成已為“材”, 知天命轉變志向取義“財”, 他似乎在用改變名字這種獨特的方式, 向世人明志。

但命運終歸難測, 在以“才”獲“財”之後, 他走上了一條迷途,

至今未歸。

“屠夫”的擴張遊戲

錢鐘書說, 屠夫也是醫生的一種。 祝義財與雨潤的發家史, 恰恰就是這句話的寫照。

1996年, 國內肉食品行業“老三國”雙匯、春都和鄭榮已經搶佔了80%的高溫肉食品市場。 祝義才出色的商業嗅覺初次展現, 他選擇了當時冷門的低溫肉食品加工。 在南京市政府支持下, 雨潤從銀行貸款280萬元, 由歐美及日本引進了10條自動化低溫肉食品生產流水線, 1996年產值已經達到1.6億元, 領軍國內低溫肉食品加工行業。

▲雨潤生產的低溫肉食品。

雙匯也迅速轉戰低溫肉食品市場, 當時體量尚小、偏居華東的雨潤想要繼續在該市場保持領先, 自然是困難重重。

祝義才帶著雨潤走上了資本運作之路, 其體量在短短二十年間呈現出成百上千級的增長。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國企改革的大背景下, 祝義才帶著雨潤逐漸從加工向上游屠宰進軍。 從此, 他成為名副其實的屠夫, 也成為受人質疑的“國企屠夫”以及“國企救助者”。

1996年, 總資產5000萬元的雨潤以零對價並購了總資產7000萬元的國企南京罐頭廠,

創下江蘇首起民企並購國企案例, 曾被調查是否涉嫌國有資產流失, 但最終以成功收購終結。

此後, 雨潤低成本擴張的資本遊戲越做越大, 到2001年時已經以極低的成本並購國企13家。 1999年, 雨潤對安徽阜陽肉聯廠的並購被舉報, 中央隨即派出工作小組南下調查被舉報的雨潤並購安徽阜陽肉聯廠一案, 一場論戰就此爆發。

▲雨潤集團創始人祝義財。

面對工作小組提出的“國有企業仍有帳面資產”,祝義才提出:雨潤收購的國企“破爛不堪,不能創造利潤”,帳面資產雖有工人、設備,但實際上是需要財政補貼才能維持的負資產,雖然雨潤在並購中未付出代價,但需要投入資金改建投產,最後不但減少了財政支出,還能上繳利稅,相當於“救活了國企”。

祝義才就像一位“良醫”,不但將國企的脈門摸透,還給出了療法。最終,他說服了中央調查小組,這一調查的結論也影響到了當時的國企改革,轟動一時。

如今回溯歷史可以看到,祝義才並購的眾多家國企為雨潤帶來生產用地、廠房與大量經驗豐富的技術與管理人員的同時,還貢獻了2001年34億元銷售額中的20億元。雨潤食品一躍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低溫肉食品集團,與雙匯、金鑼被並稱為國內肉食品行業的“新三國”,國有資產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祝義才與雨潤的發展史。

2002年起,祝義才還將資本運作帶到股票市場,分別在2003年、2004年拿下東成控股(0735.HK)和南京中商(即中央商場)兩家上市公司。截至2005年10月,雨潤食品在香港成功上市,加上2001年建立的雨潤地產等子公司,雨潤集團已經發展成為版圖遼闊的商業帝國,連續多年入選中國民企500強且名列前位。

2008年4月,雨潤這棵大樹已成參天大樹,祝義才順勢改名為“祝義材”。

千億集團自救無門

2017年8月24日,雨潤集團連續第二年落選“中國民營企業500強” 榜單。僅一天后,雨潤食品公告的58.02億港元年度中期營收,創下十年來新低;同時,淨利潤虧損5.52億港元,也是其自2015年以來連續兩年半、第5次報虧。

▲雨潤食品近年來營收逐漸下滑。

雨潤食品的危機,還要從國內肉食品的“三國演義”說起。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內肉食品行業“老三國”末期,當高溫肉製品市場飽和後,“老三國”中的春都、鄭榮向醫藥、商業等領域做多元化發展,最終丟掉主業而被雨潤、金鑼所取代。

根據《商情》統計,2012年雙匯、雨潤分別佔據國內低溫肉食品市場的29.26%、16.58%,遠遠甩開其他競爭者。祝義才為雨潤指定的跨行業多元化戰略從2001年成立雨潤地產就已開始,至今已形成食品、地產、商業、物流、建築、金融、旅遊等7大產業集團。

雨潤集團原先的主業食品地位逐漸被弱化,2012年時甚至發生了 “大股東(雨潤集團)挪用上市公司(雨潤食品)30億港元左右的現金”,最終導致祝義材辭去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等集團重要職務。

據媒體報導,上述事件後祝義材逐漸淡出雨潤管理層,但仍提出雨潤地產“3年銷售500億元、2015年開始謀劃上市”的目標。實際上,雨潤食品、雨潤地產在各地展開的大舉圈地,早已為祝義材的迷失埋下伏筆。

就在祝義材將自己的名字改為“祝義財”、寓示只取義財的2015年前後,中央紀委派出工作小組進駐赴江蘇,調查雨潤涉嫌“貪腐案”及旗下地產項目違規。3月23日,未及見證雨潤地產實現準備上市規劃的祝義財,被檢察機關執行監視居住。至於他將受到如何的進一步處理,至今未有切確消息傳出。

祝義財的被監居,很快引發了雨潤集團眾多高管離職,同時大量資產被凍結,也引發了雨潤食品市值大跌、資金鏈緊張。

從2015年10月開始,雨潤食品在多起到期需要兌付本息的債務中表現出不確定性。2016年,其總負債近100億港元,最終無法兌付的數額高達42.18億港元。2017年初,銀行、承建商、地方政府及政府相關單位紛紛起訴雨潤食品索賠。

▲雨潤食品近年來總負債情況。

在巨大的資金壓力下,失去“良醫”祝義財掌控的雨潤食品一直在嘗試自救或引入投資。雨潤食品已採取出售旗下資產套現、裁減員工等措施自救,其中包括2016年3月以1266.8萬港元出售一家冷鮮肉及冷凍肉分部全資附屬公司的全部權益,但這些措施在巨大的債務窟窿面前僅僅是杯水車薪。

當年雨潤通過並購“救活”國企,近幾年雨潤一直在尋找“白衣騎士”。

2014年以來,碧桂園、融創都曾與雨潤傳出投資並購傳聞。

至今,雨潤集團的官網上都還掛著 “雨潤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與融創國際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的動態新聞。

一位券商人士分析,目前的雨潤集團,中央商場相對被看好,雨潤食品和雨潤地產雖然業績不好,但他們背後的土地、房產、設備等資產豐厚,“只是因為祝不能履行但也不能放棄控制權,資產沒有能夠充分發揮價值,在消耗和浪費著。”

版權聲明:本文由無冕財經原創,版權歸無冕財經所有。轉載時,請注明“轉載自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作者:藍戰@廣州”。如有其它需求,請聯繫我們(微信號:xiaomian0504)。

▲雨潤集團創始人祝義財。

面對工作小組提出的“國有企業仍有帳面資產”,祝義才提出:雨潤收購的國企“破爛不堪,不能創造利潤”,帳面資產雖有工人、設備,但實際上是需要財政補貼才能維持的負資產,雖然雨潤在並購中未付出代價,但需要投入資金改建投產,最後不但減少了財政支出,還能上繳利稅,相當於“救活了國企”。

祝義才就像一位“良醫”,不但將國企的脈門摸透,還給出了療法。最終,他說服了中央調查小組,這一調查的結論也影響到了當時的國企改革,轟動一時。

如今回溯歷史可以看到,祝義才並購的眾多家國企為雨潤帶來生產用地、廠房與大量經驗豐富的技術與管理人員的同時,還貢獻了2001年34億元銷售額中的20億元。雨潤食品一躍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低溫肉食品集團,與雙匯、金鑼被並稱為國內肉食品行業的“新三國”,國有資產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祝義才與雨潤的發展史。

2002年起,祝義才還將資本運作帶到股票市場,分別在2003年、2004年拿下東成控股(0735.HK)和南京中商(即中央商場)兩家上市公司。截至2005年10月,雨潤食品在香港成功上市,加上2001年建立的雨潤地產等子公司,雨潤集團已經發展成為版圖遼闊的商業帝國,連續多年入選中國民企500強且名列前位。

2008年4月,雨潤這棵大樹已成參天大樹,祝義才順勢改名為“祝義材”。

千億集團自救無門

2017年8月24日,雨潤集團連續第二年落選“中國民營企業500強” 榜單。僅一天后,雨潤食品公告的58.02億港元年度中期營收,創下十年來新低;同時,淨利潤虧損5.52億港元,也是其自2015年以來連續兩年半、第5次報虧。

▲雨潤食品近年來營收逐漸下滑。

雨潤食品的危機,還要從國內肉食品的“三國演義”說起。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內肉食品行業“老三國”末期,當高溫肉製品市場飽和後,“老三國”中的春都、鄭榮向醫藥、商業等領域做多元化發展,最終丟掉主業而被雨潤、金鑼所取代。

根據《商情》統計,2012年雙匯、雨潤分別佔據國內低溫肉食品市場的29.26%、16.58%,遠遠甩開其他競爭者。祝義才為雨潤指定的跨行業多元化戰略從2001年成立雨潤地產就已開始,至今已形成食品、地產、商業、物流、建築、金融、旅遊等7大產業集團。

雨潤集團原先的主業食品地位逐漸被弱化,2012年時甚至發生了 “大股東(雨潤集團)挪用上市公司(雨潤食品)30億港元左右的現金”,最終導致祝義材辭去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等集團重要職務。

據媒體報導,上述事件後祝義材逐漸淡出雨潤管理層,但仍提出雨潤地產“3年銷售500億元、2015年開始謀劃上市”的目標。實際上,雨潤食品、雨潤地產在各地展開的大舉圈地,早已為祝義材的迷失埋下伏筆。

就在祝義材將自己的名字改為“祝義財”、寓示只取義財的2015年前後,中央紀委派出工作小組進駐赴江蘇,調查雨潤涉嫌“貪腐案”及旗下地產項目違規。3月23日,未及見證雨潤地產實現準備上市規劃的祝義財,被檢察機關執行監視居住。至於他將受到如何的進一步處理,至今未有切確消息傳出。

祝義財的被監居,很快引發了雨潤集團眾多高管離職,同時大量資產被凍結,也引發了雨潤食品市值大跌、資金鏈緊張。

從2015年10月開始,雨潤食品在多起到期需要兌付本息的債務中表現出不確定性。2016年,其總負債近100億港元,最終無法兌付的數額高達42.18億港元。2017年初,銀行、承建商、地方政府及政府相關單位紛紛起訴雨潤食品索賠。

▲雨潤食品近年來總負債情況。

在巨大的資金壓力下,失去“良醫”祝義財掌控的雨潤食品一直在嘗試自救或引入投資。雨潤食品已採取出售旗下資產套現、裁減員工等措施自救,其中包括2016年3月以1266.8萬港元出售一家冷鮮肉及冷凍肉分部全資附屬公司的全部權益,但這些措施在巨大的債務窟窿面前僅僅是杯水車薪。

當年雨潤通過並購“救活”國企,近幾年雨潤一直在尋找“白衣騎士”。

2014年以來,碧桂園、融創都曾與雨潤傳出投資並購傳聞。

至今,雨潤集團的官網上都還掛著 “雨潤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與融創國際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的動態新聞。

一位券商人士分析,目前的雨潤集團,中央商場相對被看好,雨潤食品和雨潤地產雖然業績不好,但他們背後的土地、房產、設備等資產豐厚,“只是因為祝不能履行但也不能放棄控制權,資產沒有能夠充分發揮價值,在消耗和浪費著。”

版權聲明:本文由無冕財經原創,版權歸無冕財經所有。轉載時,請注明“轉載自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作者:藍戰@廣州”。如有其它需求,請聯繫我們(微信號:xiaomian0504)。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