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孫國峰:任何金融業務都要有牌照

中證網訊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孫國峰在4日在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IDF)第二屆年會上表示, “十九大報告和金融工作會議強調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加強監管,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牌照, 任何金融業務都要有牌照。 ”他進一步指出, “這次成立了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 在這個框架下應當沒有什麼金融的領域是沒有被監管所覆蓋到的。 ”

“美國是穿透式監管, 不利於互聯網金融在全國的應用, 同時也防止了風險的擴散。 ”孫國峰表示, “我們過去對於Fintech的監管, 我個人的理解把它叫做包容式監管,

可能比較多的鼓勵創新, 但是也曝露出一些問題。 任何金融業務都要有牌照, 使用任何技術都要有牌照。 即便是搞普惠金融也需要牌照。 ”

孫國峰表示, Fintech帶來的風險不容忽視, 尤其是流動性風險。 “有可能對金融體系產生重大影響的, 不一定只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 也有可能是一些大型Fintech公司。 假如他的行為有可能對金融體系產生重大影響, 就應當被叫做系統重要性的機構, 並納入到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當中進行管理。 這也有利於整個Fintech行業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 最終構建一個更好的Fintech發展的新生態。 ”

他認為, 中國在過去的幾年中Fintech發展很快, 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發展的過程中,

很多互聯網應用場景相關的資料和金融平臺的資料是打通的。 “這客觀上有利於Fintech快速的發展, 但是發展到目前, 我們也有必要反思這個過程中是不是有個人隱私、資料隱私的保護是否到位的問題。 這些未來都需要法律規範的明確。 ”

“當然同時還有資料的共用機制問題, 央行掌握的這些相關的征信資料, 也可以在多層次, 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有共用的機制, 因為它實際上是一種公共品, 這樣可以降低整個行業的資訊搜集的成本。 ”孫國峰進一步補充道, 金融科技的巨頭掌握大量資料, 這些資料包括交易資料、社交資料, 也包括金融資料等。 這些資料因為量很巨大, 已經具備了准公共品的特徵。 對於一些非公共品的資料允許進行交易,

但必須要合法合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