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三年要砍 40 億成本,國泰航空去年業績何至於如此之差

經過數周討論, 香港國泰航空在近日拿出了一份要在未來三年內砍掉 40 億成本、希望扭虧為盈的“救市方案”。

此前, 公司的 2016 財年年報出現了 5.75 億港幣的虧損,

利潤跌幅更是高達 109.6%, 是公司經營七十多年來, 第三次出現這麼嚴峻的大幅虧損。

在年報發佈前, 市場對於國泰航空的業績已是一片看衰, 並認為 2014 年燃油價格對沖失利的影響, 還可能持續好幾年。 果然, 在 2016 年的財報中, 國泰在燃油問題上又虧損了 84.56 億港幣, 即使通過運營和油耗管理提升了運營效率, 也沒能挽救回來多少。

所謂燃油對沖, 實際就是國泰在預測占運營成本近 30% 的燃油價格未來是漲是跌上出現了錯誤。 在 2008 年金融危機時, 國泰就曾因為國際油價大幅下跌, 在這上面虧了 76 億港幣;此後三年小心謹慎, 總算補救回來 33 億港幣。

不過, 到了 2014 年, 管理層的盲目樂觀使得公司再次加碼賭燃油升值,

結果“高位被套”至今。 如果油價在未來兩年內持續低迷, 國泰的損失會越來越大。

航空業務本身在去年下半年接近 13.4 億港幣的虧損, 也為國泰的復蘇增加了沉重的負擔。 彭博社評論員 David Fickling曾表示, 如果將國泰的運營成本均攤至“航班座位數*總里程數”來看, 會遠高於其他航空公司。 而如果要做到收支平衡, 上座率得達到 124% 這個不可能的數字才行。

但在國航、東航等其他內地航空公司、以及廉航品牌不斷增加亞洲航線運力的基礎上, 國泰航空近年的上座率, 都在以每年 1-2% 的速度下滑。 而且, 這些航空公司近年都將發力重點放在了無需在香港中轉的直飛航線, 留給國泰的市場空間就更小了。 從 2016 年的財報看, 不管是公司主營的亞洲航線, 還是長程的北美航線, 營收都有近 10% 的下跌。

要解決這些問題, 國泰並非毫無辦法:比如, 數年前被國泰收購的港龍航空, 是否能將品牌轉型為廉航模式, 直接與香港航空競爭?再比如, 公司的頭等艙、商務艙需求下降, 且在控制成本的背景下, 反而使得經濟艙的狀態越發惡劣,

是否可以進行改造、釋放一部分資源?以及, 在香港這個只有 700 萬人口的城市, 是否還需要超過 180 個公司營業點?

持股國泰 30% 的國航代表最後披露的成本削減計畫, 無非也是此前媒體已經討論過的那些:削減管理層崗位、凍結高管年薪、停止招聘中台和後勤人員, 以及削減 30% 的用人成本。

國泰方面表示, 不會因此停止招聘駕駛員和空乘人員, 反而會擴大規模。

此前, 國泰主席史樂山(John Slosar)曾警告說, 2017 年對於國泰來說依然是“充滿挑戰”的一年。 而這個已經有 70 年歷史的香港本土航空品牌能否挺過危機, 現在看來真的很難說。

題圖來自 Wikipedia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