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原來《論語》裡竟然有這麼多成語,絕對的漲知識啊!

于老師說

《論語》, 可不止是搖頭晃腦背不亦樂乎那麼簡單喲!從不同維度解讀, 所看到的都是不一樣的, 所以, 在旁人看來, 我們都是在讀同一本書, 但是實際上, 每個人讀到的書都是不同的呢~今天, 于老師給大家扒一扒有哪些成語是從《論語》裡跑出來的。

一、《學而篇》

【學而時習之】——學過的內容要經常複習它。 《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

【不亦樂乎】——不是很高興的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犯上作亂】——犯:干犯。 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 《論語學而》:“不好犯上, 而好作亂者, 未之有也。 ”

【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語, 虛偽討好。 《論語學而》:“巧言令色, 鮮矣仁!”

【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三省吾身】——省:檢查、反省;身:自身。 原指每日從三個方面檢查自己, 後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 《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入孝出悌】——指回家要孝順父母, 出外要敬愛兄長。 《論語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 出則悌。 ’”

【行有餘力】——做了事情以後, 還有剩餘的精力和時間。 《論語學而》:“行有餘力, 則以學文。 ”

【賢賢易色】——多指尊重賢德的人, 不看重女色。 《論語學而》:“賢賢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

【言而有信】——說話靠得住, 有信用。 《論語學而》:“與朋友交, 言而有信。

【慎終追遠】——終:人死;遠:指祖先。 舊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 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 後也指謹慎從事, 追念前賢。 《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 民德歸厚矣。 ’”

【溫良恭儉讓】——原意為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五種美德。 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準則。 現也形容態度溫和而缺乏鬥爭性。 《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

【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 《論語學而》:“禮之用, 和為貴。 先王之道, 斯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

【敏于事慎於言】——敏:奮勉, 慎:小心。 辦事勤勉, 說話謹慎。 《論語學而》:“君子食無求飽, 居無求安, 敏於事而慎於言。 ”

【貧而樂道】家境貧窮, 卻以獲得知識、懂得道理為樂事。 《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 富而無驕, 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貧而樂, 富而好禮者也。

’”

【精益求精】——精:完美, 好;益:更加。 好了還求更好。 《論語學而》:“《詩》雲:'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其斯之謂與?”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 既切之而複磋之;治玉石者, 既琢之而複磨之, 治之已精, 而益求其精也。 ”

【告往知來】——告訴了這一點, 就可以知道另一點。 比喻能明瞭事物的因果同異的關係, 據此知彼。 《論語學而》:“賜也, 始可與言《詩》已矣, 告諸往而知來者。 ”

二、《為政篇》

【眾星拱北】——拱:環繞, 拱衛;北:指北極星。 天上眾星拱衛北辰。 舊指有德的國君在位, 得到天下臣民的擁戴。 《論語為政》:“為致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

【北辰星拱】——北辰:北極星;拱:環繞。 北極星高懸不動, 群星四面環繞。 舊時比喻治理國家施行德政, 天下便會歸附。 後也比喻受眾人擁戴的人。

《論語為政》:“為致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

【一言以蔽之】——蔽:遮, 引伸為概括。 用一句話來概括。 《論語為政》:“《詩》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無邪。 ’”

【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 《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

【而立之年】——人到三十歲可以自立的年齡。 後為三十歲的代稱。 《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 ”

【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 以此作為歲的代稱。 《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 ”

【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運的年齡。 指歲。 《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 ”

【耳順之年】——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 指歲的代稱。 《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 ”

【從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 想怎樣便怎樣。 《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 ”

【犬馬之養】——供養父母的謙辭。 《論語為政》:“今之孝者, 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 皆能有養。 不敬, 何以別乎?”

【因材施教】——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 指標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論語為政》“子遊問孝”、“子夏問孝”。 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遊能養而或失於敬, 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溫故知新】——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君子不器】——君子不應該成為像器皿一般只具有單一用途的人。《論語為政》:“君子不器。”

【周而不比】——周:親和、調合;比:勾結。關係密切,但不勾結。指與眾相合,但不做壞事。《論語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只學習卻不讀書,就會缺乏信心。《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異端邪說】——指和正統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學說。《論語為政》:“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論語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多聞闕疑】——聞:聽;闕疑:有疑問的地方要保留。雖然見多識廣,有不懂之處,還應存有疑問。指謙虛謹慎的治學態度。《論語為政》:“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

【言寡尤,行寡悔】——指說話做事很少犯錯誤。《論語為政》:“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舉直措枉】——舉:選拔,任用;枉:彎曲,比喻邪惡的人;錯:廢置,罷黜;直:筆直,比喻正直的人。選用賢者,罷黜奸邪。《論語為政》:“舉枉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麼能行。指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見義勇為】——看到正義的事,就勇敢地去做。《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八佾篇》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這個;孰:那個。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杞宋無征】——指資料不足,不能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

【瞭若指掌】【了若指掌】【如指諸掌】——了:明白;指掌:指著手掌。形容對事物瞭解得非常清楚,象把東西放在手掌裡給人家看一樣。《論語八佾》:“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告gù朔餼xì羊】——原指魯國自文公起不親到祖廟告祭,只殺一隻羊應付一下。後比喻照例應付,敷衍了事。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

【愛禮存羊】——由於愛惜古禮,不忍使它廢弛,因而保留古禮所需要的祭羊。比喻為維護根本而保留有關儀節。《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樂而不淫】——快樂而不過分。指表現的情感有節制。《論語八佾》:“《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哀而不傷】——哀:悲哀;傷:傷害。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制;另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致,感情適度。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論語八佾》:“《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成事不說】——說:解說。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說;後指事情已過,不要再解說。《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既往不咎】【不咎既往】——咎:責怪。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

【盡美盡善】——盡:極。極其完善,極其美好。形容事物完無缺。同“盡善盡美”。《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裡仁篇》

【裡仁為美】——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論語裡仁》:“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造次顛沛】——流離失所,生活困頓。《論語裡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觀過知仁】——察看一個人所犯過錯的性質,就可以瞭解他的為人。《論語裡仁》:“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朝聞夕死】——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論語裡仁》 :“朝聞道,夕死可矣。”

【惡衣惡食】——惡: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論語裡仁》:“士之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無適無莫】——適:厚;莫:薄。待人處事不分厚薄,沒有偏向。《論語裡仁》:“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一以貫之】——貫:貫穿。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論語裡仁》:“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見賢思齊】——賢:德才兼備的人;齊:相等。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論語裡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游必有方】——要是出遊,必須要告知去處。《論語裡仁》:“父母在,不遠遊,游必有方。”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一方面高興,一方面又害怕。《論語裡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訥言敏行】——訥言:說話謹慎;敏:敏捷。指說話謹慎,辦事敏捷。《論語裡仁》:“君子欲訥于言而敏於行。”

《公冶長篇》

【瑚璉之器】——瑚璉:古代祭祀時盛黍稷的尊貴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璉”。比喻人特別有才能,可以擔當大任。《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日:'賜也何如?’子日:'女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聞一知二】——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於類推。《論語公冶長》:“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聞一知十】——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於類推。《論語公冶長》:“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朽木不彫】【朽木難雕】【朽木不可雕】——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不可救藥。《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

【朽木糞土】【朽木糞牆】——朽木:爛木頭;糞土:髒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對社會沒有用處的人。《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

【聽其言而觀其行】——聽了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動。指不要只聽言論,還要看實際行動。《論語公冶長》:“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敏而好學】——敏:聰明;好:喜好。天資聰明而又好學。《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不恥下問】——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善與人交】——善於與別人交朋友。《論語公冶長》:“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三思而行】【三思而後行】——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經過反復考慮,然後再去做。《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愚不可及】——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別人比不上。形容極其愚笨。《論語公冶長》:“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斐然成章】——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論語公冶長》:“吾党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不念舊惡】——念:記在心上。不計較過去的怨仇。《論語公冶長》:“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安老懷少】——安:安頓;懷:關懷。尊重老人,使其安逸;關懷年輕人,使其信服。《論語公冶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計過自訟】——檢討自己的過錯而內心自責。《論語公冶長》:“已矣乎,吾未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雍也篇》

【行不貳過】——指犯過的錯誤不再犯。《論語雍也》:“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遷怒於人】——受甲的氣向乙發洩或自己不如意時拿別人出氣。《論語雍也》:“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朱熹注:“怒於甲者,不移於乙。”

【肥馬輕裘】【乘肥衣輕】——裘:皮衣。騎肥壯的馬,穿輕暖的皮衣。形容生活奢侈豪華。《論語雍也》:“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周急繼乏】【周急濟貧】【周貧濟老】——周:接濟。繼:幫助。救濟幫助有急難和貧乏的人。《論語雍也》:“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濟富。”

【犁生騂角】——指雜色牛生純赤色、角周正的小牛。比喻劣父生賢明的兒女。《論語雍也》:“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邢昺疏:“雜文曰犁。騂,純赤色也。角者,角周正也。舍,棄也。諸,之也。仲弓父賤人而行不善,故孔子稱謂仲弓,……言仲弓父雖不善,不害於子之美也。”

【一簞一瓢】——一簞食物,一瓢飲料。形容讀書人安于貧窮的清高生活。。《論語雍也》:“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簞食瓢飲】——一簞食物,一瓢飲料。形容讀書人安于貧窮的清高生活。《論語雍也》:“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陋巷簞瓢】——陋:簡陋,窄小;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住在陋巷裡,用簞吃飯,用瓢喝水。形容生活極為窮苦。《論語雍也》:“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不改其樂】——不改變自有的快樂。指處於困苦的境況仍然很快樂。《論語雍也》:“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不堪其憂】——憂:愁苦。不能忍受那樣的愁苦。《論語雍也》:“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行不由徑】——徑:小路,引伸為邪路。從來不走邪路。比喻行動正大光明。《論語雍也》:“有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祝鮀之佞】——祝鮀,春秋衛人,能言善辯,或指其善以巧言媚人,後因以為佞人的典型。《論語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文質彬彬】——文:文采;質:實質;彬彬:形容配合適當。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敬而遠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實際上不願接近。也用作不願接近某人的諷刺話。《論語雍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

【先難後獲】——難:艱難,勞苦;獲:收穫。先付出勞動然後再取得收穫。比喻不坐享其成。《論語雍也》:“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樂山樂水】——樂:喜愛,愛好。有人喜愛山,有人喜愛水。比喻各人的愛好不同。《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從井救人】——從:跟從。跳到井裡去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行為。現多比喻冒險救人。《論語雍也》:“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人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博文約禮】——博:廣;約:約束。廣求學問,恪守禮法。《論語雍也》:“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博施濟眾】——博:廣泛;濟:救濟。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論語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立人達人】——立:建樹,成就;達:發達,顯貴。舊指幫助人建立功業,提高地位。 《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別人著想。《論語雍也》:“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小尾

單純的獵奇式知識是沒用的,只有那些對你有啟發能讓你在實際應用時使用的才是有用的知識,所以,你說《論語》中的這些成語有用嗎?留言告訴我吧。

自白書

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溫故知新】——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君子不器】——君子不應該成為像器皿一般只具有單一用途的人。《論語為政》:“君子不器。”

【周而不比】——周:親和、調合;比:勾結。關係密切,但不勾結。指與眾相合,但不做壞事。《論語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只學習卻不讀書,就會缺乏信心。《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異端邪說】——指和正統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學說。《論語為政》:“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論語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多聞闕疑】——聞:聽;闕疑:有疑問的地方要保留。雖然見多識廣,有不懂之處,還應存有疑問。指謙虛謹慎的治學態度。《論語為政》:“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

【言寡尤,行寡悔】——指說話做事很少犯錯誤。《論語為政》:“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舉直措枉】——舉:選拔,任用;枉:彎曲,比喻邪惡的人;錯:廢置,罷黜;直:筆直,比喻正直的人。選用賢者,罷黜奸邪。《論語為政》:“舉枉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麼能行。指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見義勇為】——看到正義的事,就勇敢地去做。《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八佾篇》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這個;孰:那個。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杞宋無征】——指資料不足,不能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

【瞭若指掌】【了若指掌】【如指諸掌】——了:明白;指掌:指著手掌。形容對事物瞭解得非常清楚,象把東西放在手掌裡給人家看一樣。《論語八佾》:“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告gù朔餼xì羊】——原指魯國自文公起不親到祖廟告祭,只殺一隻羊應付一下。後比喻照例應付,敷衍了事。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

【愛禮存羊】——由於愛惜古禮,不忍使它廢弛,因而保留古禮所需要的祭羊。比喻為維護根本而保留有關儀節。《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樂而不淫】——快樂而不過分。指表現的情感有節制。《論語八佾》:“《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哀而不傷】——哀:悲哀;傷:傷害。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制;另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致,感情適度。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論語八佾》:“《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成事不說】——說:解說。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說;後指事情已過,不要再解說。《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既往不咎】【不咎既往】——咎:責怪。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

【盡美盡善】——盡:極。極其完善,極其美好。形容事物完無缺。同“盡善盡美”。《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裡仁篇》

【裡仁為美】——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論語裡仁》:“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造次顛沛】——流離失所,生活困頓。《論語裡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觀過知仁】——察看一個人所犯過錯的性質,就可以瞭解他的為人。《論語裡仁》:“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朝聞夕死】——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論語裡仁》 :“朝聞道,夕死可矣。”

【惡衣惡食】——惡: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論語裡仁》:“士之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無適無莫】——適:厚;莫:薄。待人處事不分厚薄,沒有偏向。《論語裡仁》:“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一以貫之】——貫:貫穿。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論語裡仁》:“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見賢思齊】——賢:德才兼備的人;齊:相等。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論語裡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游必有方】——要是出遊,必須要告知去處。《論語裡仁》:“父母在,不遠遊,游必有方。”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一方面高興,一方面又害怕。《論語裡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訥言敏行】——訥言:說話謹慎;敏:敏捷。指說話謹慎,辦事敏捷。《論語裡仁》:“君子欲訥于言而敏於行。”

《公冶長篇》

【瑚璉之器】——瑚璉:古代祭祀時盛黍稷的尊貴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璉”。比喻人特別有才能,可以擔當大任。《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日:'賜也何如?’子日:'女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聞一知二】——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於類推。《論語公冶長》:“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聞一知十】——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於類推。《論語公冶長》:“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朽木不彫】【朽木難雕】【朽木不可雕】——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不可救藥。《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

【朽木糞土】【朽木糞牆】——朽木:爛木頭;糞土:髒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對社會沒有用處的人。《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

【聽其言而觀其行】——聽了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動。指不要只聽言論,還要看實際行動。《論語公冶長》:“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敏而好學】——敏:聰明;好:喜好。天資聰明而又好學。《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不恥下問】——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善與人交】——善於與別人交朋友。《論語公冶長》:“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三思而行】【三思而後行】——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經過反復考慮,然後再去做。《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愚不可及】——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別人比不上。形容極其愚笨。《論語公冶長》:“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斐然成章】——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論語公冶長》:“吾党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不念舊惡】——念:記在心上。不計較過去的怨仇。《論語公冶長》:“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安老懷少】——安:安頓;懷:關懷。尊重老人,使其安逸;關懷年輕人,使其信服。《論語公冶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計過自訟】——檢討自己的過錯而內心自責。《論語公冶長》:“已矣乎,吾未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雍也篇》

【行不貳過】——指犯過的錯誤不再犯。《論語雍也》:“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遷怒於人】——受甲的氣向乙發洩或自己不如意時拿別人出氣。《論語雍也》:“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朱熹注:“怒於甲者,不移於乙。”

【肥馬輕裘】【乘肥衣輕】——裘:皮衣。騎肥壯的馬,穿輕暖的皮衣。形容生活奢侈豪華。《論語雍也》:“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周急繼乏】【周急濟貧】【周貧濟老】——周:接濟。繼:幫助。救濟幫助有急難和貧乏的人。《論語雍也》:“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濟富。”

【犁生騂角】——指雜色牛生純赤色、角周正的小牛。比喻劣父生賢明的兒女。《論語雍也》:“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邢昺疏:“雜文曰犁。騂,純赤色也。角者,角周正也。舍,棄也。諸,之也。仲弓父賤人而行不善,故孔子稱謂仲弓,……言仲弓父雖不善,不害於子之美也。”

【一簞一瓢】——一簞食物,一瓢飲料。形容讀書人安于貧窮的清高生活。。《論語雍也》:“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簞食瓢飲】——一簞食物,一瓢飲料。形容讀書人安于貧窮的清高生活。《論語雍也》:“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陋巷簞瓢】——陋:簡陋,窄小;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住在陋巷裡,用簞吃飯,用瓢喝水。形容生活極為窮苦。《論語雍也》:“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不改其樂】——不改變自有的快樂。指處於困苦的境況仍然很快樂。《論語雍也》:“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不堪其憂】——憂:愁苦。不能忍受那樣的愁苦。《論語雍也》:“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行不由徑】——徑:小路,引伸為邪路。從來不走邪路。比喻行動正大光明。《論語雍也》:“有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祝鮀之佞】——祝鮀,春秋衛人,能言善辯,或指其善以巧言媚人,後因以為佞人的典型。《論語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文質彬彬】——文:文采;質:實質;彬彬:形容配合適當。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敬而遠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實際上不願接近。也用作不願接近某人的諷刺話。《論語雍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

【先難後獲】——難:艱難,勞苦;獲:收穫。先付出勞動然後再取得收穫。比喻不坐享其成。《論語雍也》:“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樂山樂水】——樂:喜愛,愛好。有人喜愛山,有人喜愛水。比喻各人的愛好不同。《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從井救人】——從:跟從。跳到井裡去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行為。現多比喻冒險救人。《論語雍也》:“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人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博文約禮】——博:廣;約:約束。廣求學問,恪守禮法。《論語雍也》:“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博施濟眾】——博:廣泛;濟:救濟。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論語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立人達人】——立:建樹,成就;達:發達,顯貴。舊指幫助人建立功業,提高地位。 《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別人著想。《論語雍也》:“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小尾

單純的獵奇式知識是沒用的,只有那些對你有啟發能讓你在實際應用時使用的才是有用的知識,所以,你說《論語》中的這些成語有用嗎?留言告訴我吧。

自白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