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互聯網大資料時代下銀行的選擇

推動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新時代的重中之重, 如何與互聯網大資料公司合作共生, 成為擺在傳統銀行家面前的一道重大課題。

“金融科技對傳統的顛覆是革命性的, 是必然的。 ”在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看來, 金融科技衝擊金融機構的收入和利潤, 如果傳統金融行業不作出有力反擊的話, 就很可能被蠶食成“只剩下骨頭的魚”。 比如, 在銀行相關功能方面, 包括存款、貸款、支付、融資等, 都受到新產品的衝擊;在投資管理功能上, 也有人工智慧產品不斷出現;未來金融科技對保險業的顛覆會更為迅猛;整個金融市場的資訊資訊管理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京東金融在幫助銀行信貸審核上, 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 客單成本降低了70%以上。 ” 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劉強東表示。 目前京東金融以技術為核心, 利用深度學習、圖計算、生物探針等人工智慧技術,

實現了無人工審核授信和放款, 壞賬率和資損水準低於行業平均值50%以上。

對此, 曾任中國銀行副行長、IMF全球副總裁的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表示, “金融科技對傳統銀行的衝擊是顛覆性的, 雖然衝擊剛剛開始, 但它的影響已經產生了。 ”傳統銀行的四大支柱——合作夥伴、組合產品、專業的風險管理, 以及物理的網路機構, 都被金融科技顛覆。 戰略合作者變成無數市場參與者, 產品由整個產業鏈供應, 而不單是銀行供應, 專業的風險管理幾乎可以被機器取代80%以上。 分支機搆已經變成所有人手中的手機, 傳統商業銀行賴以生存的基礎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朱民強調, 新的金融科技從數位世界和物理世界兩個方面來推動發展。

通過雲降低成本, 通過生物特徵的人臉識別, 精准定位、大資料風控、扁平化以及與客戶的直接接觸, 為客戶提供多方面的服務, 而且效益大大提高, 所以這是一個智慧金融的過程。 雖然這個過程才剛剛開始, 但前景非常寬廣。

央行行長周小川日前表示, 目前許多科技公司開始提供金融產品, 有些公司取得了牌照, 但有些沒有任何牌照卻仍然提供信貸和支付服務、出售保險產品, 這可能會帶來競爭問題和金融穩定風險。 “在互聯網大資料的運用方面誰有活力, 誰有創新能力, 誰能抓住機遇, 誰才會在合作競爭中率先獲得成功, 這是新的經濟金融生態環境下銀行家跳出狹義銀行觀的前瞻性選擇,

是一種新的格局, 也是建設智慧銀行的必由之路。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