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管仲論(七)

圖片來源於網路

【原文】

吾觀史鰌, 以不能進蘧伯玉, 而退彌子瑕, 故有身後之諫;蕭何且死, 舉曹參以自代。 大臣之用心, 固宜如此也。

夫國以一人興, 以一人亡。 賢者不悲其身之死, 而憂其國之衰, 故必複有賢者, 而後可以死。 彼管仲者, 何以死哉?

【譯文】

我看春秋時衛國大夫史鰌, 由於不能使衛靈公進用賢者蘧伯玉而疏遠幸臣彌子瑕, 所以在死後進行屍諫;漢丞相蕭何臨終時, 推薦曹參接替自己。 大臣的用心, 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啊。 國家往往由於一個賢者執政而興盛, 也由於一個賢者去位而衰亡。 賢能的大臣並不為自己死去而悲傷, 卻為他的國家衰落而擔憂, 所以一定要找到賢者接替, 然後才可以安然離世。 沒有做到這一點的管仲, 怎麼就這樣撒手而去了呢?

注:原文改“桓公”為“威公”, 是宋人避宋欽宗趙桓名諱。

身後之諫:史鰌是春秋時衛國的大夫, 多次為衛靈公不用賢臣蘧伯玉,

卻寵愛善於逢迎的彌子瑕而進諫。 但衛靈公一直不聽, 於是史鰌就讓兒子在自己死後將屍身放到靈公窗下, 表示死後仍要進諫。 靈公終於醒悟, 用蘧伯玉而不用彌子瑕。

作者:【宋】蘇洵

編輯:王瑜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