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企業家如何克服內心的恐懼?

最近一家學員企業遇到一個課題, 該企業規模不大, 但是卻接到了小米的大單, 需要投資不菲的費用與其一起合作一個新的廠房。 TOP驚喜之餘卻又很擔心, 甚至越想內心越恐懼:是否該投?風險是不是很大?這個單子能做多久?寢食難安。

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 TOP難免會遇到重大的決策:比如雙十一快到了, 作為電商企業, 我們壓了這麼多的貨, 是否能夠賣掉?比如新事業的開發, 如要投入太多的精力和費用, 是否該投?這是經營者最常見的焦慮感和恐懼感的來源。

一個人的恐懼來源於以下幾點:

(1)對未來的目標方向未知;

(2)因為看不清楚將來, 所以更關注當下。 貪嗔癡會表現得更加明顯, 患得患失, 更加體現出自己能力不夠。

(3)對人事物的判斷標準不知道哪個是對的, 哪個是錯的, 因為我們更多以得失作為判斷標準→標準模糊→不自信。

比如上述提到的例子, 對小米專案的投資, 如果從得失的角度來看, 對於小米來說, 我們只是一滴水, 無法把握小米, 我們對將來看不清楚, 因此會對擴大規模感到擔憂和恐懼。

如果從對錯的角度來說, 投資1千多萬強化了與小米的合作, 解決了小米的什麼問題, 進而解決了顧客的什麼問題。

由於對錯的判斷標準沒有很好的明確, TOP的恐懼和焦慮感會增強。

當我們出現恐懼的情緒時, 如何面對?

① 先論對錯, 再論得失。

基於我們所明確的理念(三大自然規律)判斷。 比如我們開發的部件, 可以解決小米的產能問題, 我們一起合作開發的產品, 可以解決更多家庭的問題、社會的問題。

② 專家和事業家

經營者有兩種:一種是機會主義者, 在既有市場中尋找機會;另一種是社會問題解決專家×事業家。

專 家 = 豐富的經驗× 理論化的整理

× 拷貝的能力

事業家 = 社會問題的明確 × 顧客問題的明確

× 對策的明確

× 體系的建立 × 人材的培養

有這樣一個例子:兩家鞋廠分別派了一位推銷員來到非洲推銷鞋子。 由於非洲地處熱帶,

島上居民一年四季都光著腳, 全島上找不出一雙鞋子。 一家鞋廠的推銷員很失望, 給公司總部拍了一份電報:“島上無人穿鞋, 沒有市場。 ”第二天, 他就回國了。 而另一家鞋廠的推銷員看到這個島上沒人穿鞋, 心中大喜, 他住了下來, 也立即給公司拍一份電報:“島上無人穿鞋, 市場潛力很大, 請速寄100雙鞋來。 ”

等合適島上居民的軟塑膠涼鞋寄到島上, 這個推銷員與當地的居民混熟了, 也找到了當地人不穿鞋的弊端所在。 因為這種鞋不怕進水, 又可以保護腳不受蚊蟲叮咬和石塊戳傷, 居民穿上之後都覺得非常舒服, 不願意再脫下來。 推銷員很快銷售一空。

(1)市場機會主義者

動機是索取。 出自於得失之心去觀察和把握市場的機會, 經營無異於賭博。 機會不對, 拔腿就跑。

(2)社會問題解決專家×事業家

動機是付出。 唯有將企業經營的目的、市場戰略的目的定位為解決顧客、社會的問題, 使命感才會出來, 才能夠明確自己的天命和天職, 上天都會來幫我們。 唯有定義為社會問題解決專家, 企業才能做得久,久者必強,強者必大。

“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對於恐懼的思考和解決,必須以“該不該”作為判斷標準,再探討這個事情怎麼做才是划算的(得失、科學)。

科學只能讓我們變得更加精明,唯有哲學才能讓我們變得更加自豪。真正的幸福就是帶著自豪精明地做事情。以放下的心態去拿起。

凡是合乎三大自然規律的事情,必定會成功。只不過戰略(科學)正確,走的路會短一些,戰略錯誤,走的路會長一些。我們把恐懼放下,只論對錯,不論成果。

如果我們的恐懼主要因為看不清楚將來,就要基於對錯的判斷標準,設定更遠大的目標,以下山之勢看問題(基於理念、遠景看當下)。當未來目標越清晰,我們就沒什麼恐懼了。

企業才能做得久,久者必強,強者必大。

“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對於恐懼的思考和解決,必須以“該不該”作為判斷標準,再探討這個事情怎麼做才是划算的(得失、科學)。

科學只能讓我們變得更加精明,唯有哲學才能讓我們變得更加自豪。真正的幸福就是帶著自豪精明地做事情。以放下的心態去拿起。

凡是合乎三大自然規律的事情,必定會成功。只不過戰略(科學)正確,走的路會短一些,戰略錯誤,走的路會長一些。我們把恐懼放下,只論對錯,不論成果。

如果我們的恐懼主要因為看不清楚將來,就要基於對錯的判斷標準,設定更遠大的目標,以下山之勢看問題(基於理念、遠景看當下)。當未來目標越清晰,我們就沒什麼恐懼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