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詞三首:十裡月明燈火息

思越人·紫府東風放夜時

朝代:宋代

作者:賀鑄

原文:

紫府東風放夜時。 步蓮穠李伴人歸。 五更鐘動笙歌散, 十裡月明燈火稀。

香苒苒, 夢依依。 天涯寒盡減春衣。 鳳凰城闕知何處, 寥落星河一雁飛

賞析

這是一首記夢詞, 寫夢中京城元宵節的歡樂情景, 以及夢醒後的淒清之境和失落之感, 含蓄地表達了一種撫今追昔、懷才不遇的情緒。

上片寫夢境。 在夢中, 詞人仿佛又置身于東京熱鬧繁盛的元宵之夜。 古代都市實行宵禁, 鬧市絕行人。 唐以後, 逢正月十五前後幾日解除宵禁, 讓人們盡情觀燈遊賞。 首句用詞華麗歡快,

使整個夢境處於歡樂美妙的氛圍之中。

盡情遊覽之後, 詞人仿佛和一個女子相伴而歸。 這女子步態多姿, 好像一步一朵蓮花;這女子容貌嬌美如穠豔的桃李。 他們親密地行走在一起, 周圍的環境是:“五更鐘動笙歌散, 十裡月明燈火稀”。 雖是曲終人散、天色將曉的時光,

但節日的痕跡仍處處可見。 “五更”暗示笙歌徹夜, 喧鬧時間之長;“十裡”點出東京處處繁華, 歡度佳節範圍之廣。 從側面烘托出東京元宵佳節的歡騰熱鬧, 給人留下了想像餘地, 收到了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 也符合夢境似斷似續、似真似幻的實際情況。

整個上片通過對夢境的描繪, 體現了東京元宵之夜的良辰美景和舒心愜意, 也表達了詞人對之追念、珍惜、留戀的感情。

下片寫夢醒之後的情和景, 與上片形成鮮明對比。 一覺醒來, 笙歌、燈火、佳人全都子虛烏有。 眼前是爐香嫋嫋, 處境孤淒, 腦海中夢境歷歷, 回味無窮。 現實與夢境, 如今與往昔, 孤淒與歡樂, 對照分明。 夢中京城, 如今天涯;夢中佳節, 笙歌燈火,

激動人心, 如今暮春, 只有瑣碎平凡的減衣換季;夢中的五更, 他與佳人相伴, 踏月賞燈而歸, 眼前的拂曉, 只有對往昔的思念, 更品味出此刻的孤寂。 “鳳凰城闕”遠在天邊, 當年的生活亦不再來。 “知何處”表達了一種悵惘之情。 詞人把目光望向窗外, 夢中的燈月, 心中的京城都看不到;稀疏的晨星中, 一隻孤雁鳴叫著飛過。 這許是眼前景的實寫, 卻更具象徵和比喻。 遠離京城, 有志難展的詞人就正像那只失群的孤雁。 在這一淒清畫面襯托下, 詞人撫今追昔、鬱悶失意的心緒顯露無疑。

全詞構思完整, 一氣呵成。 上下片的環境、氛圍、情緒截然不同。 一夢一真, 一虛一實, 一樂一哀, 對照鮮明, 又側重後者, 強調詞人今日的失意。 做夢乃生活中平常現象,

詞人卻能因之為詞, 創作出成功的佳構, 抒發自己的哀樂, 實非易事。

暗香·舊時月色

朝代:宋代

作者:姜夔

原文:

辛亥之冬, 餘載雪詣石湖。 止既月, 授簡索句, 且征新聲, 作此兩曲, 石湖把玩不已, 使二妓肆習之, 音節諧婉, 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舊時月色,

算幾番照我, 梅邊吹笛?喚起玉人, 不管清寒與攀摘。 何遜而今漸老, 都忘卻春風詞筆。 但怪得竹外疏花, 香冷入瑤席。

江國, 正寂寂, 歎寄與路遙, 夜雪初積。 翠尊易泣, 紅萼無言耿相憶。 長記曾攜手處, 千樹壓、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盡也, 幾時見得?

“舊時月色, 算幾番照我, 梅邊吹笛。”月光清美,梅花溢香,這位詞人吹的想必是笛曲《梅花落》了。笛韻悠然,當時的詞人之心可是恬淡安閒,怡然自適,或是心有幽懷,黯然神傷,還是柔情蜜意,“相看好處卻無言”?資人遐想,含有韻味。“算幾番照我”,回憶並勾勒往事。“幾番”約言其多,不止一次。唯“當時只道是尋常”,才有今日的追憶與幽思。“算”字送出一種回憶往事的凝神靜思的狀態,而這種回憶從根本上是緣于內心生髮的感情,這是一種懷舊的情緒,於是引起下句對往事的追述。

“喚起玉人”句,在月下、梅邊、笛裡複加一“玉人”,則美人梅花互襯,儼然有春日裡“人面桃花相映紅”之美。著一“喚”字則靜中有動,靜止的美麗圖景變得立體而鮮活,出現了情趣。“不管清寒與攀摘”,冒著清寒,攀折梅花,則內心感情之熱烈可知。這裡清而不淒,清而非冷,清寒而不刺骨。“清”本是極普通的字,作者信筆寫來,則天氣之清寒,月色之清美,梅花之清香,都可融而為一,這裡似乎凝含著往日的幸福之感與甜蜜之情。回視起句清空,它既可能是在“玉人”身旁的“吹笛”,也可能是孤身一人,因思念而吹笛,更可能是兼而有之,以“幾番”二字囊括。和次句意脈似斷非斷,似連非連。這三個分句以尋常的字眼包蘊了廣闊的時空,構造了悠遠的意境,暗含了淒婉的感情,可謂很有筆力的開篇。

下句筆鋒陡轉,以何遜自比,而著意在於“漸老”的衰颯。“而今”和開篇“舊時”相對,擴大了時間的厚重感。這裡不僅有對往日戀人的懷念,還含有對逝去的美好歲月、青春風華的懷念和惋惜,正與“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的嗟悼悲慨暗合。說“忘卻春風詞筆”,卻隱約含有往事不勝悲的意味,正如那位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傷心人,欲寄彩箋卻又說“無尺素”一樣。而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低徊如斯,哀婉如斯,“春風詞筆”如何忘卻?否則,“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何以入眼,又何以“怪”之?此句又轉入現時,竹外疏花蕭瑟,冷香吹入瑤席,引人幽思,勾起回憶。正是“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梅花與人兩相思。這裡見花思人,生出“怪得”之心,必是至深之情。“疏”“冷”烘托淒涼,“瑤席”反襯哀苦,用字可見匠心。

更漏子·柳絲長

朝代:宋代

作者:晏幾道

原文:

柳絲長,桃葉小。深院斷無人到。紅日淡,綠煙晴。流鶯三兩聲。

雪香濃,檀暈少。枕上臥枝花好。春思重,曉妝遲。尋思殘夢時。

賞析

這首詞表現了一個思婦在春雨之夜的孤寂境遇和愁苦思戀。

上片寫室外之景。首三句描寫春雨綿綿灑在柳絲上,灑在花木叢中的情形。獨處空閨的人是敏感的。外界的事物很容易觸動其心緒,何況是在萬籟俱寂的春夜。因此,當她聽到從花木上掉下來的雨滴之聲,猶誤以為是遠方傳來的計時漏聲。可以想像,思婦由於對遠人的眷念時刻縈系在心,無法釋然。故而心緒不寧,度日如年。那雨滴之聲就像是放大了的漏聲,對她來講就格外地刺耳。柳絲、春雨等本是濃麗之景。但在這裡只是用來暗示思婦淒涼的心境,增強對比的效果。“驚塞雁”三句則進一步渲染思婦的這種心理感覺。人忍受不了這夜雨之聲的侵擾,那麼物又如何呢。在思婦的想像中,即使征塞之大雁,宿城之烏鴉,甚至是畫屏上之鷓鴣也必定會聞聲而驚起,不安地抖動其翅翼。這幾句是移情於物的寫法,以驚飛的鳥來暗示思婦不安的心情。“畫屏金鷓鴣”乍一看似突亍鏗由室外移至室內,由聽覺變成了視覺。其實,描寫靜止的鷓鴣慢慢變得靈動起來,這種錯覺正好襯出思婦胸中難言之痛苦。

下片描寫思婦所居之室內情形。在蘭室之內,爐香即將燃盡.香霧漸漸消散,但卻依然能透過層層的帷帳。在這樣精緻雅潔的環境裡,思婦的心態卻只能以“惆悵”兩字來概括,可見其淒苦。這裡“謝家池閣”泛指思婦居處。由於這些華堂美室曾經是思婦與離人共同歡樂的地方。現今獨自居住,物是人非,故其心理感覺就迥然不同。“紅燭背”三句則進一步描繪了在這孤寐無伴的夜晚。百無聊賴的環境下思婦之情狀。如何才能排遣心中綿綿不絕的離情,如何才能尋覓離人的蹤影。只有吹熄紅燭,放下帳帷,努力排除外界的干擾,進入夢鄉。然而“夢長君不知”,這又是一種多麼可悲可歎的情景。

全詞用暗示的手法,造成含蓄的效果,思婦寂寞淒涼的心理狀態,深沉細膩的感情世界,幾乎都是從具體的物象中反映出來的。▲

梅邊吹笛。”月光清美,梅花溢香,這位詞人吹的想必是笛曲《梅花落》了。笛韻悠然,當時的詞人之心可是恬淡安閒,怡然自適,或是心有幽懷,黯然神傷,還是柔情蜜意,“相看好處卻無言”?資人遐想,含有韻味。“算幾番照我”,回憶並勾勒往事。“幾番”約言其多,不止一次。唯“當時只道是尋常”,才有今日的追憶與幽思。“算”字送出一種回憶往事的凝神靜思的狀態,而這種回憶從根本上是緣于內心生髮的感情,這是一種懷舊的情緒,於是引起下句對往事的追述。

“喚起玉人”句,在月下、梅邊、笛裡複加一“玉人”,則美人梅花互襯,儼然有春日裡“人面桃花相映紅”之美。著一“喚”字則靜中有動,靜止的美麗圖景變得立體而鮮活,出現了情趣。“不管清寒與攀摘”,冒著清寒,攀折梅花,則內心感情之熱烈可知。這裡清而不淒,清而非冷,清寒而不刺骨。“清”本是極普通的字,作者信筆寫來,則天氣之清寒,月色之清美,梅花之清香,都可融而為一,這裡似乎凝含著往日的幸福之感與甜蜜之情。回視起句清空,它既可能是在“玉人”身旁的“吹笛”,也可能是孤身一人,因思念而吹笛,更可能是兼而有之,以“幾番”二字囊括。和次句意脈似斷非斷,似連非連。這三個分句以尋常的字眼包蘊了廣闊的時空,構造了悠遠的意境,暗含了淒婉的感情,可謂很有筆力的開篇。

下句筆鋒陡轉,以何遜自比,而著意在於“漸老”的衰颯。“而今”和開篇“舊時”相對,擴大了時間的厚重感。這裡不僅有對往日戀人的懷念,還含有對逝去的美好歲月、青春風華的懷念和惋惜,正與“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的嗟悼悲慨暗合。說“忘卻春風詞筆”,卻隱約含有往事不勝悲的意味,正如那位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傷心人,欲寄彩箋卻又說“無尺素”一樣。而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低徊如斯,哀婉如斯,“春風詞筆”如何忘卻?否則,“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何以入眼,又何以“怪”之?此句又轉入現時,竹外疏花蕭瑟,冷香吹入瑤席,引人幽思,勾起回憶。正是“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梅花與人兩相思。這裡見花思人,生出“怪得”之心,必是至深之情。“疏”“冷”烘托淒涼,“瑤席”反襯哀苦,用字可見匠心。

更漏子·柳絲長

朝代:宋代

作者:晏幾道

原文:

柳絲長,桃葉小。深院斷無人到。紅日淡,綠煙晴。流鶯三兩聲。

雪香濃,檀暈少。枕上臥枝花好。春思重,曉妝遲。尋思殘夢時。

賞析

這首詞表現了一個思婦在春雨之夜的孤寂境遇和愁苦思戀。

上片寫室外之景。首三句描寫春雨綿綿灑在柳絲上,灑在花木叢中的情形。獨處空閨的人是敏感的。外界的事物很容易觸動其心緒,何況是在萬籟俱寂的春夜。因此,當她聽到從花木上掉下來的雨滴之聲,猶誤以為是遠方傳來的計時漏聲。可以想像,思婦由於對遠人的眷念時刻縈系在心,無法釋然。故而心緒不寧,度日如年。那雨滴之聲就像是放大了的漏聲,對她來講就格外地刺耳。柳絲、春雨等本是濃麗之景。但在這裡只是用來暗示思婦淒涼的心境,增強對比的效果。“驚塞雁”三句則進一步渲染思婦的這種心理感覺。人忍受不了這夜雨之聲的侵擾,那麼物又如何呢。在思婦的想像中,即使征塞之大雁,宿城之烏鴉,甚至是畫屏上之鷓鴣也必定會聞聲而驚起,不安地抖動其翅翼。這幾句是移情於物的寫法,以驚飛的鳥來暗示思婦不安的心情。“畫屏金鷓鴣”乍一看似突亍鏗由室外移至室內,由聽覺變成了視覺。其實,描寫靜止的鷓鴣慢慢變得靈動起來,這種錯覺正好襯出思婦胸中難言之痛苦。

下片描寫思婦所居之室內情形。在蘭室之內,爐香即將燃盡.香霧漸漸消散,但卻依然能透過層層的帷帳。在這樣精緻雅潔的環境裡,思婦的心態卻只能以“惆悵”兩字來概括,可見其淒苦。這裡“謝家池閣”泛指思婦居處。由於這些華堂美室曾經是思婦與離人共同歡樂的地方。現今獨自居住,物是人非,故其心理感覺就迥然不同。“紅燭背”三句則進一步描繪了在這孤寐無伴的夜晚。百無聊賴的環境下思婦之情狀。如何才能排遣心中綿綿不絕的離情,如何才能尋覓離人的蹤影。只有吹熄紅燭,放下帳帷,努力排除外界的干擾,進入夢鄉。然而“夢長君不知”,這又是一種多麼可悲可歎的情景。

全詞用暗示的手法,造成含蓄的效果,思婦寂寞淒涼的心理狀態,深沉細膩的感情世界,幾乎都是從具體的物象中反映出來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