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溫八叉”溫庭筠的詞裡瀟湘

文/奉榮梅

晚唐著名詩人的溫庭筠(812?~866年?), 年輕時苦心學文, 才思敏捷, 考試律賦, 八韻一篇, 據說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韻, 八叉八韻即告完稿, 時人亦稱為“溫八叉”“溫八吟”。 他與李商隱並稱“溫李”, 同時他還是晚唐傑出的詞人, “花間詞派”的鼻祖, 駢文、小說等創作也有一定成就, 可謂晚唐時期各類文體兼擅的“全能作家”。

成松柳的《溫庭筠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寫到:“溫庭筠曾在湖南住過一段時間, 因此他的詩集中常有懷念楚鄉之詞, 也可能是借楚鄉作故鄉之思。 ”遺憾的是, 我在書中關於溫庭筠的生平事蹟考略章節裡,

沒找到他何時到過湖南、具體寓居湖南何地的詳細記載。 對於溫庭筠的湖湘之遊已是不容置疑之事實, 但是他羈旅湖湘的時間和他到過湖湘何處一直存爭議。

溫庭筠因當朝無功名, 位卑人輕, 其花間詞又遭人詬病, 其生平事蹟正史記載寥寥數言, 對其生卒年月均無明文可考, 何況是其顛沛的行蹤了, 比如劉學鍇的《溫庭筠傳論》等, 大多只能從其留下的詩詞的字裡行間去推敲和捕捉了。

《舊唐書.溫庭筠傳》只在“文苑”裡對溫庭筠有簡短而不太“光彩”的記載:“大中初, 應進士。 苦心硯席, 尤長於詩賦。 初至京師, 人士翕然推重。 然士行塵雜, 不修邊幅, 能逐弦吹之音, 為側豔之詞。 公卿家無賴子弟裴誠、令狐滈之徒, 相與捕——飲,

酣醉終日, 由是累年不第。 ”

溫庭筠于唐憲宗元和八年(812)生於太原, 年幼即隨家客游江淮, 少時負有才名。 26歲京兆府試薦名居第二, 卻因故罷舉, 於兩年後赴京應試, 但落第而歸, 後因病又錯過了數次進士考試。 此後他常寓居長安, 與皇太子莊恪太子、宰相裴休(一說為裴度)等宴遊, 直至36歲, 多次應進士第累次不中。

關於溫庭筠“累次不中”的原因, 有的說“因病”, 有說“為側豔之詞”“酣醉終日”, 也有說是開罪了宰相令狐綯。 《唐詩紀事》五十四有說, 溫庭筠因恃才傲物譏諷宰相令狐綯無學, 被報復, 向宣宗進奏溫庭筠“有才無行”, 卒不登第。

而最倒楣的事情還在後面。 宣宗大中九年(855年), 已是44歲的溫庭筠, 卻因代替京兆尹柳熹的兒子柳翰作賦被人告發,

一個無官無職無功名的士子, 以攪擾科場罪被黜貶。 頗有諷刺意義的是, 溫庭筠自己一直沒有金榜題名的機會, 卻在舉場為舉人假手代寫而高中, 據說, 最高紀錄他一場考試曾替8個考生答題, 是外號“救數人”的作弊高手。

宣宗大中十三年(859), 溫庭筠被貶隨縣尉(湖北)九品吏, 他已是48歲, 先入襄州徐商幕, 再南下客居江陵, 863年才得以返回長安, 任國子助教, 3年之後, 55歲的溫庭筠在一個寒冷的冬日去世。

溫庭筠無科舉功名, 也沒享有皇恩俸祿的官階, 一介文人到湖南來應該是交遊朋友故交的。 我只有從他的詩行詞句中追尋、捕捉他與湖湘連綿的情緣。

溫庭筠曾經應好友李遠之邀約, 遊過洞庭湖。 《次洞庭南》的詩句“自有晚風推楚浪,

不勞春色染湘煙”, 為溫庭筠游洞庭湖南岸一帶之確證。 溫庭筠與詩人李遠是發小,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 李遠曾中進士第, 被派往岳州任員外, 後851年又任岳州員外郎。

二十歲的溫庭筠寫了幾首詩詞給他鄉的好友, 遙寄念想。 在《溫飛卿詩集箋注》卷七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 詩句中透露出, 兩人此前剛有唔會與告別:

從少識賓卿, 恩深若弟兄。

相逢在何日?此別不勝情。

卷八還有《寄李員外遠》:

含頻不語坐持頤, 天遠樓高宋玉悲。

湖上殘棋人散後, 岳陽微雨鳥歸遲。

早梅猶得回歌扇, 春水還應理釣絲。

獨有袁宏正憔悴, 一罇惆悵落花時。

溫庭筠與宰相裴休交好。 劉學鍇的《溫庭筠傳論》提及, 裴休曾於會昌三年至大中元年, 任湖南觀察使,

後以侍郎領鹽鐵, 再拜相。 溫庭筠曾前往拜謁並獻詩文《上鹽鐵侍郎啟》, “今日俯及陶鎔, 將裁品物”, 受到裴休的款待。 而《湘東宴曲》中“湘東夜宴金貂人, 楚女含情嬌翠嚬”, 則詳盡描述了他曾在湘江之東的潭州(長沙)受到裴休設酒宴、張女樂款待的情形。

雖然, 此次溫庭筠的湖湘之遊除了岳陽洞庭湖、長沙外, 是否還到過其他地方, 從他遺存的詩文雖然一時難以有定論, 但是, “楚山、楚鄉、楚國、楚女、楚客、楚驛”, “岳陽、洞庭、湘江、湘廟、雁聲、瀟湘、斑竹、湘南”等等, 在他的詩詞裡隨處可見。

比如《芙蓉》:

刺莖澹蕩碧, 花片參差紅。

吳歌秋水冷, 湘廟夜雲空。

濃豔香露裡, 美人青鏡中。

南樓未歸客, 一夕練塘東。

——木芙蓉花開八九月, 湘妃之廟在湘江之濱, 都是湖湘之物之景,雖然在吳歌聲中,仍然是湖湘情景。

有如《瑤瑟怨》:

冰簟銀床夢不成,

碧天如水夜雲輕。

雁聲遠過瀟湘去,

十二樓中月自明。

——《瑤瑟怨》也叫《湘中怨》,雁聲是指衡陽、瀟湘既通指湖南也可指永州瀟水與湘江匯合。

還有《南湖》《贈少年》《咸陽值雨》《題造微禪師院》《巫山神女廟》等詞作中,都有似瀟湘、憶楚鄉的懷想,洞庭春水、岳陽天、湘南雨、斑竹夜等等都不時在他的筆端呈現……

溫庭筠一生可謂懷才不遇,雖是“全能作家”,還是吹拉彈唱無所不精的“全能藝術家”,但其生不逢時,為求功名仕進,數次進士,累戰累敗,又累敗累戰,直到晚年,命運多舛。

與同時代齊名的李商隱和杜牧相較,沒落貴族子弟溫庭筠浪跡於生活的底層,潦倒窘迫,仕途被阻隔,交遊甚廣,放浪形骸,在晚唐香豔詩風的背景下,向李賀學習,詞風婉麗、情致含蘊、辭藻濃豔,上承南唐梁、陳宮體的餘風,下啟花間派的豔體,是民間詞轉為文人詞的重要標誌,成為晚唐綺豔詩風的代表人物之一。

溫庭筠的詞主要是通過江淮歌姬傳唱,故有“花間詞”一說,他引領了“專業詞人”的先鋒,使得“詞”這一流行文體為社會所歡迎。他《花間集》也首開出版專業詞集的先河,後世詞人如馮延巳、周邦彥、吳文英等多受他影響。

無科舉功名的溫庭筠,其文名終於使得他在鹹通六年(865 年)出任國子助教,次年主國子監試。曾在科場嘗盡辛酸淚的溫八叉,嚴格以文判等後,將所試詩文公佈於眾,杜絕了他所痛恨的因人取士之風。但此舉也惹惱了宰相楊收等權貴,將溫庭筠貶為方城尉。年事已高的溫庭筠,遭遇此劫,一年後的冬天就抑鬱而死了。

"鳳凰詔下雖沾命,鸚鵡才高卻累身。"“花間詞” 帶給“溫八叉”的既有憂愁也有歡喜,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他終以此成為文學史上繞不過去的晚唐重要詩人。

都是湖湘之物之景,雖然在吳歌聲中,仍然是湖湘情景。

有如《瑤瑟怨》:

冰簟銀床夢不成,

碧天如水夜雲輕。

雁聲遠過瀟湘去,

十二樓中月自明。

——《瑤瑟怨》也叫《湘中怨》,雁聲是指衡陽、瀟湘既通指湖南也可指永州瀟水與湘江匯合。

還有《南湖》《贈少年》《咸陽值雨》《題造微禪師院》《巫山神女廟》等詞作中,都有似瀟湘、憶楚鄉的懷想,洞庭春水、岳陽天、湘南雨、斑竹夜等等都不時在他的筆端呈現……

溫庭筠一生可謂懷才不遇,雖是“全能作家”,還是吹拉彈唱無所不精的“全能藝術家”,但其生不逢時,為求功名仕進,數次進士,累戰累敗,又累敗累戰,直到晚年,命運多舛。

與同時代齊名的李商隱和杜牧相較,沒落貴族子弟溫庭筠浪跡於生活的底層,潦倒窘迫,仕途被阻隔,交遊甚廣,放浪形骸,在晚唐香豔詩風的背景下,向李賀學習,詞風婉麗、情致含蘊、辭藻濃豔,上承南唐梁、陳宮體的餘風,下啟花間派的豔體,是民間詞轉為文人詞的重要標誌,成為晚唐綺豔詩風的代表人物之一。

溫庭筠的詞主要是通過江淮歌姬傳唱,故有“花間詞”一說,他引領了“專業詞人”的先鋒,使得“詞”這一流行文體為社會所歡迎。他《花間集》也首開出版專業詞集的先河,後世詞人如馮延巳、周邦彥、吳文英等多受他影響。

無科舉功名的溫庭筠,其文名終於使得他在鹹通六年(865 年)出任國子助教,次年主國子監試。曾在科場嘗盡辛酸淚的溫八叉,嚴格以文判等後,將所試詩文公佈於眾,杜絕了他所痛恨的因人取士之風。但此舉也惹惱了宰相楊收等權貴,將溫庭筠貶為方城尉。年事已高的溫庭筠,遭遇此劫,一年後的冬天就抑鬱而死了。

"鳳凰詔下雖沾命,鸚鵡才高卻累身。"“花間詞” 帶給“溫八叉”的既有憂愁也有歡喜,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他終以此成為文學史上繞不過去的晚唐重要詩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