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西南聯大80年:技術復原梁思成設計,已成往事卻看得見的大學

“暈, 有點兒暈……”91歲的林宗棠老先生戴上VR(虛擬實境)眼鏡後第一反應是眩暈。

稍一定神, 林老入戲了。 “像, 真像……”他仿佛置身一座簡陋的校園。 從敞開的校門“走”進去, 踏上一條泥土路。 路旁兩行桉樹投下濃濃樹影。 左手邊是宿舍, 泥牆茅草頂;右手邊, 是大學時的教室, 斑駁的牆壁宛如昨日。 林老伸出手, 想去觸碰。 可是, 手臂在空中劃了一圈, 又回到原處。

“林老, 您還可以走進教室看看。 ”在旁引導的年輕人陳立萌、高明提醒老先生。

在展臺一側, 小夥子馬健正在用AR(增強現實)技術給兩位白髮老者拍照。 老人身後雖是普通牆壁,

可在馬健的AR合成相片裡, 背景卻成了一座飽經滄桑的大學校門。

這些老人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西南聯大畢業生。 他們正在體驗的是數位技術復原的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 全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是抗戰開始後北大、清華、南開內遷設于昆明的一所大學。 西南聯大前後僅存在了8年多(1937年11月—1946年7月, 其中包括初期在湖南長沙的短暫辦學), 卻培養出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人才, 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一段傳奇。

西南聯大成立80年後的今天, 它被很多人膜拜, 同時被更多人遺忘。

“西南聯大的錄取分數線是多少?”“西南聯大在成都還是重慶?”網上諸如此類的提問讓百度公司的年輕人陳立萌啼笑皆非。 她說, 雖然西南聯大近年來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但仍有很多人對它一無所知。 在搜尋引擎裡, “西南聯大”是個“冷”詞。

一家高科技企業能為西南聯大“掃盲”做點什麼?用數字手段復原這座早已湮沒於歷史的學校也許是個不錯的主意。

於是, 一群年輕人開始了“野心勃勃”的西南聯大複原計劃。

梁思成設計茅草屋?

2017年3月底, 陳立萌和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郭黛姮團隊的高明一起站在了西南聯大舊址——現雲南師範大學的校園裡。 他們從北京而來, 旅程不足半日。

80年前, 大抵也是這個時節, 北大、清華、南開三校旅行團師生們帶著滿身風塵和疲憊, 徒步抵達此地。 辭北平、駐長沙、抵昆明, 這段路, 師生們走了半年多。 當天, 著名語言學家兼音樂家趙元任為這支歷盡風霜磨難的隊伍連夜作歌一首:

遙遙長路, 到聯合大學/遙遙長路, 徒步/遙遙長路, 到聯合大學/不怕危險和辛苦/再見嶽麓山下/再會貴陽城/遙遙長路走罷三千餘裡/今天到了昆明 

歌聲猶在, 校舍難覓。 西南聯大復原項目剛起步就遇到了攔路虎。 陳立萌和高明抵達昆明後發現, 草草建於抗戰期間的西南聯大校園, 如今僅剩一間教室以及複建的校門。 他們甚至連校園的設計者都無從確定。 當然, 坊間大多說這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作品。 陳立萌也在非虛構歷史作品裡看到這樣的記載——

西南聯大常委、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在幾次登門看望梁思成這位清華老學生時, 曾談及不久的將來, 邀請梁氏夫婦充當聯大校舍設計師。

1938年7月, 聯大選定並購置昆明西北城外三分寺的120余畝土地作為校舍, 初步預算暫定為20萬元, 以後邊投資邊建設。 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受領任務後, 花了半個月時間拿出第一套設計方案, 一個中國一流的現代化大學校舍躍然紙上。

然而, 隨著內地戰事不斷擴大, 國民政府將西南聯大撥款經費砍掉六成。 即便如此, 經費也難以如數到位, 教職員工的薪水都無法按時發出, 要建高樓大廈無疑成為癡人說夢。 梁、林夫婦的設計方案被迫修改。 原計劃中的三層磚木結構樓房改成二層, 未久矮樓又變成平房, 磚牆變成土牆。 幾乎每改一稿, 林徽因都要落一次淚。

然而, 確定西南聯大設計者需要確鑿的史料。 復原專案團隊謹記西南聯大知名教授傅斯年的忠告:“一分材料出一分貨,

十分材料出十分貨, 沒有材料便不出貨。 ”陳立萌和他的小夥伴們開始了做學問般的考證。

2017年的一天, 他們敲開了郭黛姮的家門。 專案的復原設計顧問郭教授是梁思成關門弟子, 著名古建築專家。 對梁先生工作十分瞭解的她卻表示:從未聽老師講起設計西南聯大事宜。

郭教授的“未知”起碼說明, 復原項目團隊的懷疑不是空穴來風。

郭教授專程找到另一位元核實對象——梁思成之女梁再冰。 據梁再冰回憶, 那時她只有七八歲, 一家逃難到雲南, 父親身體不好, 舟車勞頓使他無法隨同營造學社做古建築考察, 脊柱的病痛甚至令他無法安睡。 在梁再冰的記憶中, 那段時間父親停止工作, 好像沒有接到過這個專案。

當事人無法解答,那就鑽故紙堆。1938年5月的一條檔案提供了重要線索:校長梅貽琦計畫聘請梁思成設計西南聯大校舍。

直至另一條檔案的發現,疑團方告解開。2017年9月底,陳立萌和高明等項目團隊成員再赴昆明。這次,他們在雲南省檔案館裡找到西南聯大授予梁思成的校園設計聘書,並附有梁思成簽名。郭黛姮教授看到聘書後,確信這是梁先生的筆跡。而且校園中軸線設計,也是梁先生一貫風格。

在上下求索中,這群年輕人復原西南聯大的意義已經超越建築本身。

一窗一樹皆有據

設計者之謎解開了,但80年前的西南聯大依然在雲遮霧繞之中。除了雲南師範大學校園內僅存的一間原哲學心理系教室,復原團隊能找到的只有一張平面圖和兩張設計圖,這僅有的兩張設計圖還是關於廁所和浴室的。宿舍、圖書館、食堂面貌均不得而知,遑論其內部結構。老照片當然是有的,但均為黑白、局部。

復原團隊轉向栩栩如生的口述史。

幾乎所有西南聯大學生後來都對鐵皮做的教室屋頂印象深刻。一下雨,叮叮咚咚,鐵皮屋頂就響了。他們記得,有一次金岳霖先生上邏輯課,適逢大雨,金先生的嗓門沒有雨聲大,只好宣佈“停課賞雨”。這也成為聯大的一段趣聞。

許多年後,在此就讀的楊振寧對這段特殊生活仍記憶猶新:“下雨的時候,叮噹之聲不停。地面是泥土壓成,幾年之後,滿是泥垢;窗戶沒有玻璃,風吹時必須用東西把紙張壓住,否則就會被吹掉……”

在陳立萌記憶裡,95歲的西南聯大校友胡邦定老先生對復原項目貢獻極大。“我們去了胡爺爺家,請他為我們提供資訊,還表示要採訪拍攝他。他讓我們先提供一份提綱。”陳立萌回憶說,這次拜訪後一段時日,她收到一封來信。打開發現,裡面有厚厚十幾頁信紙,原來是胡老的手寫答問。細細數來,竟長達3000多字。

“胡爺爺信中說,‘我擬了個初稿,你看採訪的時候這樣說行不行’。”陳立萌對胡老的感佩溢於言表。

胡老在信中提到,宿舍沒有門,時有盜賊出入。“1943年暑假,我出去打工一個月,得了600元,買了一雙車胎底皮鞋,準備靠它混兩年。不料第一天晚上脫在床下,就被小偷拿去,我辛苦了一個月的成果就付之東流了。”

宿舍不僅沒有門,就連窗戶紙都沒有。胡老記得,宿舍的窗棱是沒有去皮的樹枝,一根根插進牆裡的。樹枝上有刺,窗紙很難糊上去。復原團隊得知此細節,再次比對老照片。最終發現,宿舍窗棱的確與教室的不同——用木很細,而且不直。胡老所言不虛。

陳立萌也有遺憾:“胡爺爺回信後不久就生病了,我們一直沒能去採訪拍攝他。等他身體好些,我要去看望。”

西南聯大北京校友會的潘際鑾會長、胡康健老師、曾驥才老師,雲南師範大學的龍美光老師、祝牧老師,都為團隊提供了很多史料。團隊則用復原工作向胡邦定等西南聯大人致敬。一分材料出一分貨,十分材料出十分貨。復原的所有內容都力爭有憑有據。甚至細到一棵樹。老校友們常常提到校園裡的桉樹——當年被稱為尤加利樹。對於北方學生而言,這種南方樹種難以忘卻。於是,就有了VR中泥土路旁排列的兩行桉樹。

團隊成員高明說,VR的好處是能讓你身臨其境。“當我們把教室、桌椅都復原好,配上西南聯大校歌,再戴上VR眼鏡,真的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

眼前,校園滿目凋零:沒有門的宿舍、鐵皮的屋頂、樹枝的窗棱、未上漆的桌椅……

耳畔,校歌壯志淩雲: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

自稱理工男的高明此時已能感悟梅貽琦的那段名言: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

未消失的西南聯大

復原的西南聯大終於要接受“大師”們檢驗了。

2017年11月1日,西南聯大建校8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大學校園內舉行。楊振寧來了、彭佩雲來了、潘際鑾來了、鄭哲敏來了……到場的37位校友平均年齡95歲。

西南聯大物理系1938級校友楊振寧在現場發言,談到在西南聯大學習的7年為後續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我個人非常幸運,能夠在那麼困難的時期得到那麼好的教育,我對西南聯大非常感謝。”

偌大的禮堂裡,擠滿“朝聖”的聽眾。先後致辭的晚輩後生,無論校長、總裁,無不畢恭畢敬。

禮堂外,復原專案的小夥伴已經搭好場子,準備著讓老人們體驗數位技術復原的西南聯大。戴上VR眼鏡就能“穿越時空”走進西南聯大,體驗者甚至能走進室內,一窺建築構造、擺設。老校友們一定會記起當年雨打鐵皮屋頂的叮咚之聲,還有聯大師生不絕於耳的笳吹弦誦。時空似乎轉換到了1938年的西南邊城。

AR展臺的90後小夥子馬健有些緊張。復原西南聯大是他大學畢業進公司後的首個項目,這186萬行代碼編譯生成的產品能讓老人們滿意嗎?這次考驗大過學校期末考試,因為對於他,復原的不僅僅是校園建築,更是聯大情懷。

後來發生的事情讓馬健的擔心成了多餘。紀念大會散場後,老校友們從AR展臺經過,競相請他拍照。老人們站在普通的牆壁前,經AR技術處理,背景變成了80年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門。他們手捧照片,回憶聯大的點點記憶,講述如今的生活瑣碎。

人流漸漸散去,老人們陸續登上禮堂外的巴士。馬健開始整理設備。此時,又走來兩位想合影的老奶奶。他重新支好已收起的機位架:“沒問題,我給你們拍。”老人笑靨如花的瞬間被定格。AR取景、按快門、連接印表機、沖洗照片,這個流程馬健在一天內重複了無數遍。

然而此時,印表機意外罷工了。

他在相機和印表機間來來回回跑了三趟,還是不成。前序還有好幾張照片列隊待印。應該是網路延遲。他關照同事,優先列印兩位老奶奶的,不行就用手機熱點。老人靜靜等著,安慰他不要著急,“沒關係,我們只要拿到合影就行。”

門口,巴士即將發車。工作人員在最後清點人數。老人看看汗流浹背的馬健,又看看外面馬上要啟程的汽車,極不情願地轉身向外走去。一步一回頭。

馬健說:“洗完照片,我幾乎是沖出去,追上她們。”等趕到她們身邊時,老人一隻腳已經踏上巴士,還在回頭眺望拍照的方向。接過照片,老人緊緊握住小夥子的雙手。老老少少眼眶都紅了。馬健後來說,為復原付出的所有日日夜夜都值了。

載著老人的巴士開動了。一群北大學子走出禮堂與前輩揮別,哼唱著80年前響徹邊城的聯大校歌: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

西南聯大雖成往事,但它從未走遠。

編輯郵箱:eyes_lin@126.com

題圖來源:受訪者提供 欄目主編:林環 圖片編輯:雍凱 好像沒有接到過這個專案。

當事人無法解答,那就鑽故紙堆。1938年5月的一條檔案提供了重要線索:校長梅貽琦計畫聘請梁思成設計西南聯大校舍。

直至另一條檔案的發現,疑團方告解開。2017年9月底,陳立萌和高明等項目團隊成員再赴昆明。這次,他們在雲南省檔案館裡找到西南聯大授予梁思成的校園設計聘書,並附有梁思成簽名。郭黛姮教授看到聘書後,確信這是梁先生的筆跡。而且校園中軸線設計,也是梁先生一貫風格。

在上下求索中,這群年輕人復原西南聯大的意義已經超越建築本身。

一窗一樹皆有據

設計者之謎解開了,但80年前的西南聯大依然在雲遮霧繞之中。除了雲南師範大學校園內僅存的一間原哲學心理系教室,復原團隊能找到的只有一張平面圖和兩張設計圖,這僅有的兩張設計圖還是關於廁所和浴室的。宿舍、圖書館、食堂面貌均不得而知,遑論其內部結構。老照片當然是有的,但均為黑白、局部。

復原團隊轉向栩栩如生的口述史。

幾乎所有西南聯大學生後來都對鐵皮做的教室屋頂印象深刻。一下雨,叮叮咚咚,鐵皮屋頂就響了。他們記得,有一次金岳霖先生上邏輯課,適逢大雨,金先生的嗓門沒有雨聲大,只好宣佈“停課賞雨”。這也成為聯大的一段趣聞。

許多年後,在此就讀的楊振寧對這段特殊生活仍記憶猶新:“下雨的時候,叮噹之聲不停。地面是泥土壓成,幾年之後,滿是泥垢;窗戶沒有玻璃,風吹時必須用東西把紙張壓住,否則就會被吹掉……”

在陳立萌記憶裡,95歲的西南聯大校友胡邦定老先生對復原項目貢獻極大。“我們去了胡爺爺家,請他為我們提供資訊,還表示要採訪拍攝他。他讓我們先提供一份提綱。”陳立萌回憶說,這次拜訪後一段時日,她收到一封來信。打開發現,裡面有厚厚十幾頁信紙,原來是胡老的手寫答問。細細數來,竟長達3000多字。

“胡爺爺信中說,‘我擬了個初稿,你看採訪的時候這樣說行不行’。”陳立萌對胡老的感佩溢於言表。

胡老在信中提到,宿舍沒有門,時有盜賊出入。“1943年暑假,我出去打工一個月,得了600元,買了一雙車胎底皮鞋,準備靠它混兩年。不料第一天晚上脫在床下,就被小偷拿去,我辛苦了一個月的成果就付之東流了。”

宿舍不僅沒有門,就連窗戶紙都沒有。胡老記得,宿舍的窗棱是沒有去皮的樹枝,一根根插進牆裡的。樹枝上有刺,窗紙很難糊上去。復原團隊得知此細節,再次比對老照片。最終發現,宿舍窗棱的確與教室的不同——用木很細,而且不直。胡老所言不虛。

陳立萌也有遺憾:“胡爺爺回信後不久就生病了,我們一直沒能去採訪拍攝他。等他身體好些,我要去看望。”

西南聯大北京校友會的潘際鑾會長、胡康健老師、曾驥才老師,雲南師範大學的龍美光老師、祝牧老師,都為團隊提供了很多史料。團隊則用復原工作向胡邦定等西南聯大人致敬。一分材料出一分貨,十分材料出十分貨。復原的所有內容都力爭有憑有據。甚至細到一棵樹。老校友們常常提到校園裡的桉樹——當年被稱為尤加利樹。對於北方學生而言,這種南方樹種難以忘卻。於是,就有了VR中泥土路旁排列的兩行桉樹。

團隊成員高明說,VR的好處是能讓你身臨其境。“當我們把教室、桌椅都復原好,配上西南聯大校歌,再戴上VR眼鏡,真的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

眼前,校園滿目凋零:沒有門的宿舍、鐵皮的屋頂、樹枝的窗棱、未上漆的桌椅……

耳畔,校歌壯志淩雲: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

自稱理工男的高明此時已能感悟梅貽琦的那段名言: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

未消失的西南聯大

復原的西南聯大終於要接受“大師”們檢驗了。

2017年11月1日,西南聯大建校8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大學校園內舉行。楊振寧來了、彭佩雲來了、潘際鑾來了、鄭哲敏來了……到場的37位校友平均年齡95歲。

西南聯大物理系1938級校友楊振寧在現場發言,談到在西南聯大學習的7年為後續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我個人非常幸運,能夠在那麼困難的時期得到那麼好的教育,我對西南聯大非常感謝。”

偌大的禮堂裡,擠滿“朝聖”的聽眾。先後致辭的晚輩後生,無論校長、總裁,無不畢恭畢敬。

禮堂外,復原專案的小夥伴已經搭好場子,準備著讓老人們體驗數位技術復原的西南聯大。戴上VR眼鏡就能“穿越時空”走進西南聯大,體驗者甚至能走進室內,一窺建築構造、擺設。老校友們一定會記起當年雨打鐵皮屋頂的叮咚之聲,還有聯大師生不絕於耳的笳吹弦誦。時空似乎轉換到了1938年的西南邊城。

AR展臺的90後小夥子馬健有些緊張。復原西南聯大是他大學畢業進公司後的首個項目,這186萬行代碼編譯生成的產品能讓老人們滿意嗎?這次考驗大過學校期末考試,因為對於他,復原的不僅僅是校園建築,更是聯大情懷。

後來發生的事情讓馬健的擔心成了多餘。紀念大會散場後,老校友們從AR展臺經過,競相請他拍照。老人們站在普通的牆壁前,經AR技術處理,背景變成了80年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門。他們手捧照片,回憶聯大的點點記憶,講述如今的生活瑣碎。

人流漸漸散去,老人們陸續登上禮堂外的巴士。馬健開始整理設備。此時,又走來兩位想合影的老奶奶。他重新支好已收起的機位架:“沒問題,我給你們拍。”老人笑靨如花的瞬間被定格。AR取景、按快門、連接印表機、沖洗照片,這個流程馬健在一天內重複了無數遍。

然而此時,印表機意外罷工了。

他在相機和印表機間來來回回跑了三趟,還是不成。前序還有好幾張照片列隊待印。應該是網路延遲。他關照同事,優先列印兩位老奶奶的,不行就用手機熱點。老人靜靜等著,安慰他不要著急,“沒關係,我們只要拿到合影就行。”

門口,巴士即將發車。工作人員在最後清點人數。老人看看汗流浹背的馬健,又看看外面馬上要啟程的汽車,極不情願地轉身向外走去。一步一回頭。

馬健說:“洗完照片,我幾乎是沖出去,追上她們。”等趕到她們身邊時,老人一隻腳已經踏上巴士,還在回頭眺望拍照的方向。接過照片,老人緊緊握住小夥子的雙手。老老少少眼眶都紅了。馬健後來說,為復原付出的所有日日夜夜都值了。

載著老人的巴士開動了。一群北大學子走出禮堂與前輩揮別,哼唱著80年前響徹邊城的聯大校歌: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

西南聯大雖成往事,但它從未走遠。

編輯郵箱:eyes_lin@126.com

題圖來源:受訪者提供 欄目主編:林環 圖片編輯:雍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