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吳冠中與朱碧琴:從萍水相逢到一生一世

年輕時期的吳冠中和妻子朱碧琴

吳冠中曾說:我一生只看重三個人, 魯迅、梵古和妻子。 魯迅給我方向給我精神, 梵古給我性格、給我獨特,

而妻子則成全我一生的夢想。

吳冠中將他與妻子朱碧琴的故事, 寫成了一部作品《他和她》。

他年輕時曾苦惱於她不懂藝術,

少有精神上的溝通和交流。

但後來他卻說他的畫

是給“兩個人”看的:

一個是西方的大師, 還有一個是她。

大師表代表著藝術上的標準,

而她則代表中國的普通百姓。

楚國兄妹 42×32 布面油畫 1990

(吳冠中于國立藝專期間, 酷愛梵古、高更, 在畫面中喜用大紅大紫強烈的色彩, 給自己取名“吳荼茶”的筆名, 後改為“荼”, 專做畫面簽名。 )

1942年, 吳冠中從藝專畢業時, 正趕上日本人打進國土, 他到重慶沙坪壩的一所大學任助教。 在這裡, 吳冠中認識了他一生的情感歸宿朱碧琴。 她剛從女子師範畢業, 任教於他工作的那所大學的附小。

吳冠中《夫人朱碧琴畫像》

但兩人的戀情, 遭到了朱碧琴家人的反對。 她的父親曾提醒過她, 學藝術的將來都很窮, 她倒並不太在乎窮不窮。 骨子裡深深相愛的他們還是在1946年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陳之佛為吳冠中和朱碧琴主持婚禮

1946年暑天, 剛剛結婚半年的吳冠中考全國範圍的公費留學, 她雖高興, 也並非狂喜。 她知道, 藝術是他的命, 她尊重他的意願。

臨去法國之前, 吳冠中特別想要一塊手錶, 如果沒有手錶在國外很不方便。 對於新婚的他們來說, 根本沒有錢買這種奢侈品。 朱碧琴有一隻金手鐲, 那是母親送給女兒的嫁妝, 是家裡唯一值錢的東西。

吳冠中在巴黎凡爾賽宮1948

吳冠中試探著對朱碧琴說, 想把這個金手鐲賣了去買只手錶。 但是, 這不僅是母親送的紀念品, 更是家裡最值錢的東西, 朱碧琴還想把錢用在刀刃上。 所以, 思前想後, 她對吳冠中說:“這個手鐲是假的, 只是裝飾品, 不值什麼錢。 ”

木槿花 布面油畫

吳冠中信以為真,但他還是鬱悶了好幾天,以他小孩子似的性格,心事全明擺在臉上。

朱碧琴看著孩子氣的丈夫為一塊表整日愁眉苦臉,心又軟了。

北京團城-34×26-布面油畫-1963

幾天後,她對吳冠中說:“這個手鐲是真金的,你拿去賣了買手錶吧。先前我有點不捨得,現在看來這手錶更重要。反正你走後,我就住到鄉下去了,也不需要戴這個。”吳冠中大受感動,他深知這手鐲在妻子心中的分量,暗暗下決心,將來一定要買一隻一模一樣的手鐲送給妻子。雖然這個願望,直到四十年後才實現……

吳冠中唯一的一件毛衣,紅色的,也是朱碧琴臨別時為他趕織的,他很珍惜這件毛衣。有一年春天,他同一位法國同學駕僅容兩人的輕便小舟順塞納河而下,一路寫生。但第一天便遇風暴,覆舟于江心,他不會游泳,幾乎淹死,他身上正穿著這件紅毛衣,戴著那只金鐲子換來的手錶,懷裡有她的相片。到後來他講給她聽時,她只說:如果當時他死了,她也活不下去了。

荷花-120×90-布面油畫-1974

吳冠中離鄉留學後,她搬到了他的老家,江南的一個小農村裡。她生育、撫育孩子,放棄了自己的工作,成了名副其實的家庭主婦。生第一個孩子難產剖腹,即便存在生命危險也沒有敢告訴遠在巴黎留學的丈夫。

莫内故居池塘(墨彩)1989年

亂世漂萍,重洋遠隔,他們只能寫信進行溝通,他們嫌郵費太貴,總是大半月才寄一次。她給他寫信總是日記式的平鋪直敘,說些剛出生的孩子、婆婆家人、還有村子裡的瑣事和變化。但信到巴黎,他卻哆嗦著拆開,像讀《聖經》似的逐句推敲,揣摩。

海南人家 國畫

野心勃勃的他一心想在巴黎飛黃騰達,然後接她到法國永遠定居。但祖國解放的洪流激起了海外遊子的心花,他開始動搖。他給她談起這個最最要緊的問題時,她回信說她不理解藝術,更不理解藝術家的創作道路。大主意只能由他拿,但她並不想一輩子住到外國去。

吳冠中(左)留學時于法國同學在一起

在法國時,有老師曾對吳冠中說:“藝術有兩路,小路藝術娛人耳目,大路藝術震撼人心。”作為一個以魯迅為精神之父的人,也最終在妻子的愛與包容中,吳冠中走過了那段光怪陸離的艱辛歲月。

魯迅故鄉-46×46-布面油彩-1976

後來他回憶起這個決定了他一生的藝術道路的選擇時說,自己吃了3年西方的奶,感到自己已瞭解西方藝術,尤其是現代藝術的精髓,更明悟到藝術的實質問題:藝術只能在純真無私的心靈中誕生,只能在自己的土壤裡發芽。他只是一頭山羊,必須回到自己的山裡去吃草,才能有奶。

吳冠中 房東家-42×43-布面油畫-1972

1950年秋,他終於回到了北京,接她和3歲的孩子團聚,開始過起了小家庭的生活。他在美術學院任教,他的學術觀點總遭到壓制、批判,他被迫搞年畫、宣傳畫,心情很不舒暢。

她又開始小學教師的工作,整天在學校裡忙,晚上還帶回許多要批改的作業。他們的第二和第三個孩子相繼出生,家庭經濟壓力越來越大。

他每年都要多次背著油畫箱到深山老林和窮鄉僻壤去寫生,將有限的工資花在了購買材料上。她生性淡薄,自己安於過苦日子,但看著三個正長身體的孩子,她心裡還是酸酸的。

故宅 布面油畫

有一天,孩子們眼饞別人家的糖果,可憐巴巴的樣子讓她心裡很難受。回家後,她看到他還在畫板前頭也不抬地作畫,喊他好幾聲都沒回應。想想這些年,自己受點委屈倒也算了,可孩子們也跟著遭罪……她越想越氣,抹著眼淚對著他喊了起來:“你再這個樣子,我不跟你過了!”

人夀年豐-100×60-布面油畫-1959

經歷了這次小風波,他也在反思,他知道,她再氣也不會拋下他,她對這個家庭的付出,遠遠超出了他的想像。他很少管家務,一味鑽研自己的藝術,她擔負整個家庭的生活,照樣照料他。他也感到痛苦的內心譴責,但藝術讓他不能自拔。

他又被排擠出美術學院,調到大學建築系任教,教繪畫技巧,不知算不算是“因禍得福”,這讓他避開了“左”的文藝思潮的壓力,甚至家裡住房條件也得到了改善。而她也調到一個美術研究機構,她開始接觸到藝術,開始理解起了他,他們之間的隔閡終於開始慢慢解開了。

石榴-42×35-布面油畫-1974

他利用星期天在家作畫,她就拉上窗簾把吳先生反鎖在家,自己領著孩子在外邊遊蕩。每當吃飯時往往吳先生收不住畫筆,一次次冷了再熱,催急了還發脾氣,她發誓下輩子再也不嫁給他了,可當她重病剛出院,行走不方便還吃力地端過一杯水說:你累了,喝口水歇會兒再畫吧!

吳冠中油畫作品

她本來只關心他的飲食起居,不過問他的藝術。但當她看到他帶回的大批高級畫冊許多都是祼體畫,她不欣賞。尤其還有近代的馬蒂斯、馬迪安尼等,這讓她很反感。至於他自己的作品,她也無從辨其優劣。但調到美術研究機構後,她整天要同美術畫冊、畫片、史論著作打交道,不得不開始向身邊的他請教了。

吳冠中 周莊

他每次陪她一同看畫展,在每一件作品前講解給她聽,教她,她有時肯聽,有時不接受。他往往為她不接受自己的意見而生氣,因為他教育的學生遠比她聽話,他對她盛氣淩人:“教了你還不服受教。”

吳冠中 牆上秋色 1994年作

但是“文革”的到來,打亂了他們變得甜密和諧起來的生活,他們隨著各自的單位到不同地區的農村勞動改造。有一段時間,兩個人的勞動地點相距10餘裡,每週日被允許見上一面。每週相會那天,要分開的時候,他們會相互送別,在半途的地方停下來。那裡有幾戶農家,葡萄架掩著土牆和拱門。他笑稱這是他們的十裡長亭。

吳冠中 獅子林

他的樂觀讓她的心情也跟著開朗起來,後來下放生活結束返京時,他特意去畫了那個小小的農院,他特意讓畫面裡飛進了兩隻燕子,代表著他和她。

1972年年底,他們盡了最大的努力,總算獲准短短假期,到貴陽去探望她病中的母親。途經桂林,在陽朔只能停留一天一夜,但多年生活在禁閉中不能作畫的他開始渴望能在陽朔作一幅畫。

桂林景色-64×42

第二天陽朔下起了雨,他讓她去觀光,自己冒雨在江畔作畫,但雨越下越大。她很擔心,決定不去觀光了,用小小的雨傘遮住了他的畫面,兩人都聽憑雨淋。畫到一個階段,他需要搬動畫架,變動寫生地點,遷到了山上。雨倒是停下來了,但刮起了大風來,畫架支不住,他幾乎要哭了。

看著他的著急的樣子,她用手扶住畫面,用身體替代了畫架。冬日的陽朔雖不如北方凜冽,但大風降溫,他們四隻手都被凍得僵硬……

風雨飄搖的黃山絕頂,他在畫畫。她站在後面,默默地為他舉著傘……多年後,她患上老年癡呆症,總怕煤氣沒關好,去廚房來來回回地開關煤氣。而他就跟在她身後,她開了,他就關,從不嫌煩……

吳冠中 魯迅的故鄉(油畫)

從此以後,他每次出去寫生,她總是提心吊膽,每天下班後都會在家門口望一會兒,看看他是不是回來了。

長年的勞作,加上作畫的不規律,他得了嚴重的肝炎,總也治不好,同時他的痔瘡又惡化,被病情折磨得通宵失眠。

江南水鄉

他聽說留學巴黎的老同學趙無極已成為了名畫家,回國觀光時作為上賓被周總理接見。這個消息給病中的他帶來了打擊,同時也激起了他的雄心和不甘。

他不顧她的反對,索性從床上爬起來不停畫畫,他說自己就是死,也要死在畫架前。沒想到他的健康居然在忘我的作畫中一天天的恢復,醫生都治不好的肝炎敗給了他的瘋狂。肝炎好轉後,一位高明的大夫又動大手術治癒了他嚴重的痔瘡隱疾。她感到意外驚喜,在手術室外聽到好消息時,終於掩面而泣。

吳冠中 1996年作 嘈嘈皆鄉音(油畫)

他在家作大幅畫時,緊張中不斷會脫衣服,最後幾乎赤祼,還不停出汗。她隨時為他洗刷墨盆色碟,頻頻換水並抽空照下他那種工作中的“醜態”。這種情況下他不吃飯,她是理解的,但當並不作這麼大的畫時他仍不能按時吃飯,她仍為之生氣。她總勸他,要服老,將近七十歲了,工作不能過分。

吳冠中夫婦在京郊百花山

她退休了,一輩子守著工作和家庭,幾十年來沒離開北京去外地旅遊過。之後,她開始每次都跟他一同到外地去寫生:嶗山、鏡泊湖、小三峽、黃河壺口、天臺山村、高原窯洞……她緊跟著他在山間寫生,幫他背畫夾,找石頭當坐凳,默默地看他作畫,用傻瓜相機照他作畫中的狀貌,也幫他選景。

吳冠中 雙燕

她不僅是他作品的第一讀者,並逐漸成為他作品的權威評論者,哪件作品能放在畫室,哪件該毀掉,他衷心尊重她的意見。因為有無數次剛作完畫時,他不同意她對新作的評價,但過了幾天,還是信服她的看法,承認自己當時太主觀。

吳冠中-白雲與白牆-50×60-布面油彩-2002

她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有一次,他們在巫峽附近寫生,他們沿著江邊的一條羊腸小徑選景,俯視峭壁千仞,十分驚險。她緩步走遠了,他發現她許久未回,高呼不應,認真著急起來,丟開畫具一路呼喚,杳無回音,急哭了。這時候,他才發現,她已遠遠重於藝術。

他終於在二華裡外找到了她,她正同一位村裡的老婆婆聊家常,重溫著她的四川話……

吳冠中 蘇州小景 鏡心

他海外的畫展多了起來,她隨他飛新加坡,飛日本,也飛美國與歐洲。她比較感興趣的是巴黎,想看看他年輕時留學的環境,想看看他年輕時幾乎淹死在其間的塞納河。不過她並不喜歡這樣在國際間飛來飛去忙於展出,勸他偃旗息鼓,要他休息,每年到國內幽靜的鄉間尋找新素材,畫出新穎的作品來,就是最幸福的晚年了。

吳冠中 網師園

她很少生病,但那次從巴黎回來後,她被確診患了冠心病。在巴黎一月,她太累了,不懂法語,一步也離不開他。而他除陪她參觀以外,主要要作畫,因此拖著她市內郊區到處跑,吃飯的時間也不規律。她利用他作畫時在附近休息片刻。但3月的巴黎多雨,她又往往忙於打傘保護他作畫。

吳冠中 周莊 1985年作

沒幾年,她的病情開始轉重,變成了腦萎縮,後來又發展成了老年癡呆症她時而清醒,時而糊塗,過去的記憶幾乎全沒了,她唯一記得的就是他畫畫的事情。她仍保有一定的審美品位,能識別作品的優劣,不過往往自相矛盾。有時剛過一小時,再叫她重看,她問:什麼時候畫了這畫,我從未見過。

他不能再從她那裡獲得共鳴。沒有了精神的交流,但他和她,仍是每天守護著的60年的伴侶。他寫過“伴侶”二字,凸出了兩個人,兩個口,兩道橫臥的線,兩個點,濃墨粗筆觸間兩個小小的點分外引人,這是窺視人生的眼,正逼視觀眾,直刺觀眾的心魄。

吳冠中 太湖泊舟

朱碧琴後來還增添了糖尿病。因此每頓飯中吳冠中都給她吃一顆降糖藥。有一回他們的兒子乙丁回來共餐,餐間乙丁發給她降糖藥,她多要一顆,給他吃,她將藥認作童年分配的糖果。

一次,她自己在床上擺弄衣褲,他幫她,她不要,原來她尿濕了衣褲,又不願別人協助。她洗澡,不得不讓阿姨幫忙了。他洗澡都在夜間臨睡前,她已睡下,聽到他洗澡,她又起床到衛生間,想幫他擦背。年輕時候,誰也沒幫誰擦,她只為三個孩子洗過澡。

吳冠中 江南園林魚之樂

1991年7月,法國駐華大使 瑪律當先生代表法國文化部,授予吳冠中法國文化最高勳位。他將勳章和法國文化部長簽名的證書給她看,她躺在病床上,說:“你真不容易。”他想回答:“你也真不容易。”但這話終是沒有說出口,因為於他們來說,這不過是種榮譽,又怎能抵得過一起走過的這些歲月?

竹園 (油畫)

吳冠中在《他和她》裡寫道:“她成了嬰兒。”他希望她永遠是自己懷中的嬰兒,那麼安靜地在他身邊待著,讓他照顧她。還說:“你走在我的前面,是你的福氣。”

吳冠中為妻子朱碧琴畫的老年時的肖像

然而,他最終還是先她而走了,2010年6月,吳冠中在北京走完了他91歲的人生。2011年,朱碧琴也於北京去世。這之前前,她並不知吳冠中已經過世,總會習慣性地問:“吳先生怎麼還沒有回來?”

她總記得他經常沒畫完就不來吃飯,她到各個房間去找,早上醒來一看床上沒人,又問兒媳:你爸爸這麼早就走了? 又去畫畫了? 真是不要命了。

晚年的吳冠中夫婦在家中

什麼都不記得了,但還記得你,記得你的畫。這或許就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愛情了吧!

其實,好的愛情從來不只是花前月下,而是在風雨同舟時、柴米油鹽間!

木槿花 布面油畫

吳冠中信以為真,但他還是鬱悶了好幾天,以他小孩子似的性格,心事全明擺在臉上。

朱碧琴看著孩子氣的丈夫為一塊表整日愁眉苦臉,心又軟了。

北京團城-34×26-布面油畫-1963

幾天後,她對吳冠中說:“這個手鐲是真金的,你拿去賣了買手錶吧。先前我有點不捨得,現在看來這手錶更重要。反正你走後,我就住到鄉下去了,也不需要戴這個。”吳冠中大受感動,他深知這手鐲在妻子心中的分量,暗暗下決心,將來一定要買一隻一模一樣的手鐲送給妻子。雖然這個願望,直到四十年後才實現……

吳冠中唯一的一件毛衣,紅色的,也是朱碧琴臨別時為他趕織的,他很珍惜這件毛衣。有一年春天,他同一位法國同學駕僅容兩人的輕便小舟順塞納河而下,一路寫生。但第一天便遇風暴,覆舟于江心,他不會游泳,幾乎淹死,他身上正穿著這件紅毛衣,戴著那只金鐲子換來的手錶,懷裡有她的相片。到後來他講給她聽時,她只說:如果當時他死了,她也活不下去了。

荷花-120×90-布面油畫-1974

吳冠中離鄉留學後,她搬到了他的老家,江南的一個小農村裡。她生育、撫育孩子,放棄了自己的工作,成了名副其實的家庭主婦。生第一個孩子難產剖腹,即便存在生命危險也沒有敢告訴遠在巴黎留學的丈夫。

莫内故居池塘(墨彩)1989年

亂世漂萍,重洋遠隔,他們只能寫信進行溝通,他們嫌郵費太貴,總是大半月才寄一次。她給他寫信總是日記式的平鋪直敘,說些剛出生的孩子、婆婆家人、還有村子裡的瑣事和變化。但信到巴黎,他卻哆嗦著拆開,像讀《聖經》似的逐句推敲,揣摩。

海南人家 國畫

野心勃勃的他一心想在巴黎飛黃騰達,然後接她到法國永遠定居。但祖國解放的洪流激起了海外遊子的心花,他開始動搖。他給她談起這個最最要緊的問題時,她回信說她不理解藝術,更不理解藝術家的創作道路。大主意只能由他拿,但她並不想一輩子住到外國去。

吳冠中(左)留學時于法國同學在一起

在法國時,有老師曾對吳冠中說:“藝術有兩路,小路藝術娛人耳目,大路藝術震撼人心。”作為一個以魯迅為精神之父的人,也最終在妻子的愛與包容中,吳冠中走過了那段光怪陸離的艱辛歲月。

魯迅故鄉-46×46-布面油彩-1976

後來他回憶起這個決定了他一生的藝術道路的選擇時說,自己吃了3年西方的奶,感到自己已瞭解西方藝術,尤其是現代藝術的精髓,更明悟到藝術的實質問題:藝術只能在純真無私的心靈中誕生,只能在自己的土壤裡發芽。他只是一頭山羊,必須回到自己的山裡去吃草,才能有奶。

吳冠中 房東家-42×43-布面油畫-1972

1950年秋,他終於回到了北京,接她和3歲的孩子團聚,開始過起了小家庭的生活。他在美術學院任教,他的學術觀點總遭到壓制、批判,他被迫搞年畫、宣傳畫,心情很不舒暢。

她又開始小學教師的工作,整天在學校裡忙,晚上還帶回許多要批改的作業。他們的第二和第三個孩子相繼出生,家庭經濟壓力越來越大。

他每年都要多次背著油畫箱到深山老林和窮鄉僻壤去寫生,將有限的工資花在了購買材料上。她生性淡薄,自己安於過苦日子,但看著三個正長身體的孩子,她心裡還是酸酸的。

故宅 布面油畫

有一天,孩子們眼饞別人家的糖果,可憐巴巴的樣子讓她心裡很難受。回家後,她看到他還在畫板前頭也不抬地作畫,喊他好幾聲都沒回應。想想這些年,自己受點委屈倒也算了,可孩子們也跟著遭罪……她越想越氣,抹著眼淚對著他喊了起來:“你再這個樣子,我不跟你過了!”

人夀年豐-100×60-布面油畫-1959

經歷了這次小風波,他也在反思,他知道,她再氣也不會拋下他,她對這個家庭的付出,遠遠超出了他的想像。他很少管家務,一味鑽研自己的藝術,她擔負整個家庭的生活,照樣照料他。他也感到痛苦的內心譴責,但藝術讓他不能自拔。

他又被排擠出美術學院,調到大學建築系任教,教繪畫技巧,不知算不算是“因禍得福”,這讓他避開了“左”的文藝思潮的壓力,甚至家裡住房條件也得到了改善。而她也調到一個美術研究機構,她開始接觸到藝術,開始理解起了他,他們之間的隔閡終於開始慢慢解開了。

石榴-42×35-布面油畫-1974

他利用星期天在家作畫,她就拉上窗簾把吳先生反鎖在家,自己領著孩子在外邊遊蕩。每當吃飯時往往吳先生收不住畫筆,一次次冷了再熱,催急了還發脾氣,她發誓下輩子再也不嫁給他了,可當她重病剛出院,行走不方便還吃力地端過一杯水說:你累了,喝口水歇會兒再畫吧!

吳冠中油畫作品

她本來只關心他的飲食起居,不過問他的藝術。但當她看到他帶回的大批高級畫冊許多都是祼體畫,她不欣賞。尤其還有近代的馬蒂斯、馬迪安尼等,這讓她很反感。至於他自己的作品,她也無從辨其優劣。但調到美術研究機構後,她整天要同美術畫冊、畫片、史論著作打交道,不得不開始向身邊的他請教了。

吳冠中 周莊

他每次陪她一同看畫展,在每一件作品前講解給她聽,教她,她有時肯聽,有時不接受。他往往為她不接受自己的意見而生氣,因為他教育的學生遠比她聽話,他對她盛氣淩人:“教了你還不服受教。”

吳冠中 牆上秋色 1994年作

但是“文革”的到來,打亂了他們變得甜密和諧起來的生活,他們隨著各自的單位到不同地區的農村勞動改造。有一段時間,兩個人的勞動地點相距10餘裡,每週日被允許見上一面。每週相會那天,要分開的時候,他們會相互送別,在半途的地方停下來。那裡有幾戶農家,葡萄架掩著土牆和拱門。他笑稱這是他們的十裡長亭。

吳冠中 獅子林

他的樂觀讓她的心情也跟著開朗起來,後來下放生活結束返京時,他特意去畫了那個小小的農院,他特意讓畫面裡飛進了兩隻燕子,代表著他和她。

1972年年底,他們盡了最大的努力,總算獲准短短假期,到貴陽去探望她病中的母親。途經桂林,在陽朔只能停留一天一夜,但多年生活在禁閉中不能作畫的他開始渴望能在陽朔作一幅畫。

桂林景色-64×42

第二天陽朔下起了雨,他讓她去觀光,自己冒雨在江畔作畫,但雨越下越大。她很擔心,決定不去觀光了,用小小的雨傘遮住了他的畫面,兩人都聽憑雨淋。畫到一個階段,他需要搬動畫架,變動寫生地點,遷到了山上。雨倒是停下來了,但刮起了大風來,畫架支不住,他幾乎要哭了。

看著他的著急的樣子,她用手扶住畫面,用身體替代了畫架。冬日的陽朔雖不如北方凜冽,但大風降溫,他們四隻手都被凍得僵硬……

風雨飄搖的黃山絕頂,他在畫畫。她站在後面,默默地為他舉著傘……多年後,她患上老年癡呆症,總怕煤氣沒關好,去廚房來來回回地開關煤氣。而他就跟在她身後,她開了,他就關,從不嫌煩……

吳冠中 魯迅的故鄉(油畫)

從此以後,他每次出去寫生,她總是提心吊膽,每天下班後都會在家門口望一會兒,看看他是不是回來了。

長年的勞作,加上作畫的不規律,他得了嚴重的肝炎,總也治不好,同時他的痔瘡又惡化,被病情折磨得通宵失眠。

江南水鄉

他聽說留學巴黎的老同學趙無極已成為了名畫家,回國觀光時作為上賓被周總理接見。這個消息給病中的他帶來了打擊,同時也激起了他的雄心和不甘。

他不顧她的反對,索性從床上爬起來不停畫畫,他說自己就是死,也要死在畫架前。沒想到他的健康居然在忘我的作畫中一天天的恢復,醫生都治不好的肝炎敗給了他的瘋狂。肝炎好轉後,一位高明的大夫又動大手術治癒了他嚴重的痔瘡隱疾。她感到意外驚喜,在手術室外聽到好消息時,終於掩面而泣。

吳冠中 1996年作 嘈嘈皆鄉音(油畫)

他在家作大幅畫時,緊張中不斷會脫衣服,最後幾乎赤祼,還不停出汗。她隨時為他洗刷墨盆色碟,頻頻換水並抽空照下他那種工作中的“醜態”。這種情況下他不吃飯,她是理解的,但當並不作這麼大的畫時他仍不能按時吃飯,她仍為之生氣。她總勸他,要服老,將近七十歲了,工作不能過分。

吳冠中夫婦在京郊百花山

她退休了,一輩子守著工作和家庭,幾十年來沒離開北京去外地旅遊過。之後,她開始每次都跟他一同到外地去寫生:嶗山、鏡泊湖、小三峽、黃河壺口、天臺山村、高原窯洞……她緊跟著他在山間寫生,幫他背畫夾,找石頭當坐凳,默默地看他作畫,用傻瓜相機照他作畫中的狀貌,也幫他選景。

吳冠中 雙燕

她不僅是他作品的第一讀者,並逐漸成為他作品的權威評論者,哪件作品能放在畫室,哪件該毀掉,他衷心尊重她的意見。因為有無數次剛作完畫時,他不同意她對新作的評價,但過了幾天,還是信服她的看法,承認自己當時太主觀。

吳冠中-白雲與白牆-50×60-布面油彩-2002

她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有一次,他們在巫峽附近寫生,他們沿著江邊的一條羊腸小徑選景,俯視峭壁千仞,十分驚險。她緩步走遠了,他發現她許久未回,高呼不應,認真著急起來,丟開畫具一路呼喚,杳無回音,急哭了。這時候,他才發現,她已遠遠重於藝術。

他終於在二華裡外找到了她,她正同一位村裡的老婆婆聊家常,重溫著她的四川話……

吳冠中 蘇州小景 鏡心

他海外的畫展多了起來,她隨他飛新加坡,飛日本,也飛美國與歐洲。她比較感興趣的是巴黎,想看看他年輕時留學的環境,想看看他年輕時幾乎淹死在其間的塞納河。不過她並不喜歡這樣在國際間飛來飛去忙於展出,勸他偃旗息鼓,要他休息,每年到國內幽靜的鄉間尋找新素材,畫出新穎的作品來,就是最幸福的晚年了。

吳冠中 網師園

她很少生病,但那次從巴黎回來後,她被確診患了冠心病。在巴黎一月,她太累了,不懂法語,一步也離不開他。而他除陪她參觀以外,主要要作畫,因此拖著她市內郊區到處跑,吃飯的時間也不規律。她利用他作畫時在附近休息片刻。但3月的巴黎多雨,她又往往忙於打傘保護他作畫。

吳冠中 周莊 1985年作

沒幾年,她的病情開始轉重,變成了腦萎縮,後來又發展成了老年癡呆症她時而清醒,時而糊塗,過去的記憶幾乎全沒了,她唯一記得的就是他畫畫的事情。她仍保有一定的審美品位,能識別作品的優劣,不過往往自相矛盾。有時剛過一小時,再叫她重看,她問:什麼時候畫了這畫,我從未見過。

他不能再從她那裡獲得共鳴。沒有了精神的交流,但他和她,仍是每天守護著的60年的伴侶。他寫過“伴侶”二字,凸出了兩個人,兩個口,兩道橫臥的線,兩個點,濃墨粗筆觸間兩個小小的點分外引人,這是窺視人生的眼,正逼視觀眾,直刺觀眾的心魄。

吳冠中 太湖泊舟

朱碧琴後來還增添了糖尿病。因此每頓飯中吳冠中都給她吃一顆降糖藥。有一回他們的兒子乙丁回來共餐,餐間乙丁發給她降糖藥,她多要一顆,給他吃,她將藥認作童年分配的糖果。

一次,她自己在床上擺弄衣褲,他幫她,她不要,原來她尿濕了衣褲,又不願別人協助。她洗澡,不得不讓阿姨幫忙了。他洗澡都在夜間臨睡前,她已睡下,聽到他洗澡,她又起床到衛生間,想幫他擦背。年輕時候,誰也沒幫誰擦,她只為三個孩子洗過澡。

吳冠中 江南園林魚之樂

1991年7月,法國駐華大使 瑪律當先生代表法國文化部,授予吳冠中法國文化最高勳位。他將勳章和法國文化部長簽名的證書給她看,她躺在病床上,說:“你真不容易。”他想回答:“你也真不容易。”但這話終是沒有說出口,因為於他們來說,這不過是種榮譽,又怎能抵得過一起走過的這些歲月?

竹園 (油畫)

吳冠中在《他和她》裡寫道:“她成了嬰兒。”他希望她永遠是自己懷中的嬰兒,那麼安靜地在他身邊待著,讓他照顧她。還說:“你走在我的前面,是你的福氣。”

吳冠中為妻子朱碧琴畫的老年時的肖像

然而,他最終還是先她而走了,2010年6月,吳冠中在北京走完了他91歲的人生。2011年,朱碧琴也於北京去世。這之前前,她並不知吳冠中已經過世,總會習慣性地問:“吳先生怎麼還沒有回來?”

她總記得他經常沒畫完就不來吃飯,她到各個房間去找,早上醒來一看床上沒人,又問兒媳:你爸爸這麼早就走了? 又去畫畫了? 真是不要命了。

晚年的吳冠中夫婦在家中

什麼都不記得了,但還記得你,記得你的畫。這或許就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愛情了吧!

其實,好的愛情從來不只是花前月下,而是在風雨同舟時、柴米油鹽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