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那麼好笑的小丑,怎麼就變成了恐怖猙獰的惡魔?

曾經無知的我一直以為, 沒有小孩不喜歡小丑, 他們天生快樂, 自由自在, 穿著巨大的褲子和皮鞋, 開開心心地吹氣球、玩雜耍、做鬼臉, 毫不費力就能在人群中出盡風頭。

直到長大以後我才知道, 世界上有許多人, 生平最怕就是小丑。 美國調查曾經發現, 受訪的 2000 人中, 4 成人害怕小丑, 人數比害怕恐怖份子的還要多。

在他們眼裡, 小丑的那些歡樂都是嚴重的扭曲:臉色是慘白的、嘴唇是血紅的、動作是詭異的……金拱門叔叔的一個笑容, 就能讓人魂飛魄散。

笑容背後

說起來, 小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前 2400 年, 這種扮醜裝蠢的形象, 幾乎在歷史上的每個文明裡都出現過, 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和古代中國的宮廷裡, 都有小丑滑稽的身影, 演個傻子或是窮鬼, 上躥下跳, 齜牙咧嘴, 只為了討王公貴族們一笑。

直到 17 世紀早期, 英國喜劇演員約瑟夫·格裡瑪律迪(Joseph Grimaldi )創造了第一個白臉小丑, 並發揚了小丑的滑稽表演和英國默劇, 被譽為英國的“小丑之父”。 從他開始, 小丑逐漸作為馬戲團的標誌。

和現代小丑之父同時誕生的, 還有約瑟夫·格裡瑪律迪鮮為人知的陰暗一面。

約瑟夫·格裡瑪律迪從小就被一位劇院老闆培養, 2 歲就開始登臺表演。 這位元老闆聲稱自己能和魔鬼對話, 並堅信自己在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五都會死去一次。 每到這天, 他會把自己鎖在一個掛滿時鐘的房間裡, 獨自呆上 24 小時。

這位老闆培養演員的方法也非常殘酷, 他不斷地折磨虐待幼小的格裡瑪律迪, 導致他患有嚴重的人格分裂, 抑鬱和狂躁伴隨了他一生, 也直接影響他創造出“一半是孩童, 一半是噩夢”的悲傷白臉小丑。

約瑟夫·格裡瑪律迪著名的小丑扮相——喬伊

格裡瑪律迪曾經拿自己開玩笑:“我是個在白天憂鬱的人, 但我能在晚上讓你笑得肚子疼。 ” 1837 年, 格裡瑪律迪身無分文地離世了, 只留下一具爛酒鬼模樣的屍體。

與此同時, 另一個著名的小丑讓·嘉斯帕·杜布拉(Jean-Gaspard Deburau)讓所有巴黎人為他瘋狂, 他的火爆程度無人不知, 甚至不論他用什麼樣的面貌面對觀眾, 大家都願意為他掏錢。 1836 年, 杜布拉在光天化日的街頭,用自己的拐杖瘋狂地打死了一個男孩,就因為這個孩子叫住了他,並用他在舞臺上的名字稱呼他。

從現代小丑的誕生開始,這個滑稽的角色就伴隨著濃重的悲劇色彩。許多喜劇演員由於需要長年誇張地表演,內心深深壓抑著自己的真實情緒,精神壓力巨大,直到某一天,陰暗的能量突然爆發出來,演藝生涯也就此毀在旦夕,像一個宿命般的詛咒。也不知道是小丑選擇了演員,還是演員選擇了小丑,或者說,兩者難分彼此,都是命運使然。

1892 年 5 月,義大利歌劇《丑角(Pagliacci)》在米蘭上演,隨即大獲成功。這是一出經典的“戲中戲”,劇情是一群人正在為小鎮的慶典做著準備,小丑卡尼奧的扮演者意外發現妻子與另一個演員有染,心中燃起熊熊的憤怒和嫉妒,在歌劇的最後一幕,精神崩潰的他將妻子和第三者殘忍殺害。

在高潮的一幕,小丑卡尼奧唱出:我不再是小丑,我是養育饑餓之子,注入瘋狂之愛的大傻瓜。而關鍵就在於,接下來他是穿著小丑戲服,在舞臺之外的地方殺人的。

從這一刻起,在藝術歷史上,小丑從一個泛化的舞臺概念,蛻變成了具有獨立動機的真實個體;小丑也不再只是個滑稽的角色,而是轉化為一種雙重存在,既充滿了對快樂的期待,也伴隨著對命運的嘲諷。

從此之後,小丑作為一個自帶悲喜、性格多元、邊界模糊的混亂人設,在各種文學藝術作品裡備受關注:查理斯·狄更斯的《約瑟夫·格裡瑪律迪回憶錄》、愛倫坡的《跳蛙》和後來史蒂芬·金的《 小丑回魂(IT) 》……都以病態的小丑作為原型。

1928 年,德國導演弗裡茨·朗的默片電影《間諜(Spione)》上映。劇情裡,反派為了擺脫圍捕,在舞臺上扮作小丑表演。漸漸的,他發現舞臺四周都站滿了員警,自知無路可逃,最後被逼得在舞臺上開槍自盡,臨終前,他仍不忘高呼拉下帷幔完成演出,居然博得了台下觀眾的滿堂彩,把無奈的死亡粉飾成一場精彩的絕唱。

當無知的歡笑變成自嘲的悲鳴,反而更顯得悲涼。

同年的電影《笑吧,小丑,笑吧(Laugh, Clown, Laugh)》裡,“千面人”朗·錢尼演繹了一曲殘年藝人憂傷至死的愛情悲歌。經典的臺詞是“笑吧,小丑,笑吧!即使你的心支離破碎,即使你之所愛不能回報於你。”

1952 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戲王之王》也是個關於悲情小丑的故事,他為了報仇,藏匿於馬戲團中,終日以小丑妝容的示人,漸漸忘記了自己的真實身份。

恐懼來源

到底是什麼讓人們害怕小丑,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 焦慮與壓力。

小丑那一成不變的笑臉,也會讓人產生“你現在必須跟我一樣大笑”的壓力和不適;小丑在表演時,通常會拉周圍的觀眾參與進來,無形之中使人焦慮,從而產生恐慌。

電影《小丑》

2. 隱晦的性暗示。

從 1892 年的歌劇《丑角(Pagliacci)》開始,藝術家就為小丑塑造出愛情失意甚至性無能的印象,發展到後來,小丑往往與性侵行為聯繫在一起。

特別是在二戰之後,某些小丑演員會故意裸露身體,做出色情的動作,況且在演出狀態中,演員們做什麼都是被允許的,更加深了這種印象:小丑可以為所欲為。當這種無法無天的自由被惡意所籠罩時,強烈的不適與恐怖也就隨之而來了。

3. 詭異的妝容。

心理學家 Carlin Flora 認為,人類的溝通是透過觀察他人的面部表情進行的,但小丑厚重的妝容,加上浮誇的動作,讓人無法解讀出他們真正的情緒,無論他們內心是憤怒還是悲傷……誇張的色塊把一切都掩蓋了,只有一成不變的滑稽相。

電視劇《小丑回魂》

這種和正常溝通相反的方式使人不安。一切外表和內裡不相稱、甚至完全反差的事物,都會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認知,在潛意識中提高警覺。

4. 陰暗的投射。

小丑從來不是以積極的、眾樂的形式來創造歡樂的。大部分時候,小丑的喜劇性通常來自於對食物、性、酗酒的貪婪的欲望和粗暴的舉止,他們是以自身或同伴的屈辱換取旁觀者的愉悅感,甚至激發他人潛在的施虐欲望。說白了,小丑的靈魂核心一直都是殘酷黑暗的。

電影《小丑回魂》

這其實和觀看野獸的廝殺沒什麼兩樣,只是野獸是被迫在籠中痛苦掙扎,而小丑卻自願進入籠子並且笑著被鞭打。但這更令人害怕,因為他隨時都可以走出籠子,將他所受的苦難還給觀眾。

5. 奇怪的錯位感。

小丑的舞臺形象是童真的、活潑的、令人愉悅的,而演員的私人生活是成人的、現實的甚至殘酷陰暗的,他們越是開懷大笑,背後可能越是殘忍辛酸,這種反差令人不寒而慄、細思恐極。

電影《魔術師》裡的小丑演員

小丑出現在特定場合就是演員,你知道他掩蓋面目是為了表演。但是日常生活中,周圍忽然出現一個小丑打扮的人,猜猜看,他這樣做是為了什麼……

6. 恐怖之谷

東京工業大學的森政弘教授在 1970 年做了一個思維實驗,考慮人造人在社會中的適應度問題,提出了“恐怖穀”理論。

恐怖穀是指,當一個事物與活人或動物非常相似,但不完全相似的時候,給人帶來的厭惡的心理反應。所謂“穀”,就是在某事物和人越來越像時,我們對它的好感度突然下降,跌到反感的水準,然後再回升到好感的那段範圍。

人類在觀看機器人、擬人、真人時,大腦的活動情況。可以看出,擬人(B 類)對人腦的刺激最大。

小丑就是與人類非常相似的“擬人”,由於妝容詭異,服飾誇張,以及動作不自然,他們與人類產生了微妙的區別,帶給人以強大的恐怖感。

電影《小丑回魂》

惡魔傳說

美國建築商人約翰·韋恩·蓋西看起來和藹可親,是個樂於助人的天主教徒。

他經常會利用閒暇時間扮成“高蹺小丑”,舉辦精心策劃的社區派對,給周邊的孩子們帶去歡樂,他在當地社區裡享有著廣泛的尊敬,是個眾所周知的好男人。

直到 1978 年,約翰·韋恩·蓋西被指控在 6 年之間,性侵並謀殺至少 33 名 14 歲至 21 歲的年輕男性。他借助小丑親和搞笑的形象,先是接近受害人,把他們迷暈,然後再捆綁吊起,最後用止血帶勒死。

他先後將 26 名受害者埋在他家的供電管道空間,3 名埋在他房產的其它地方,並將最後 4 名受害者的遺體丟棄在附近的河裡。

1980 年 3 月,約翰·韋恩·蓋西入獄,1994 年被執行死刑。在獄中的他畫了大量小丑畫像,或者說,是他的自畫像,部分畫作還被拍賣出 9500 美元的高價。

從此之後,這個“殺人小丑”成為了新型美國恐怖故事,惡魔般的小丑形象被成功納入“危險陌生人”排行和性侵兒童嫌疑人名單。

小丑回魂

真正給一大波美國人造成心理陰影的,還得歸功於“殺人小丑”之後出現大規模的影視作品。

1982 年,斯皮爾伯格編劇的《吵鬧鬼》裡,小男孩的小丑玩偶活了過來,並把他使勁往床底下拉。

1989 年,電影《小丑屋》上映,影片中三個從精神病院逃離的精神病人化妝成小丑恐嚇小鎮上的人們。

1990 年,根據史蒂芬·金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小丑回魂》,將一個純粹邪惡的小丑搬上螢幕。

1992 年動畫片《辛普森一家》裡,有小孩反復說著“不能入睡,小丑會吃了我”的情節。

後來 DC 的《蝙蝠俠》系列,每一位元偉大的小丑扮演者,都刷新了我們對罪惡的定義。

其中最複雜、最深刻、最悲劇、最扼腕歎氣又最著迷不已的,當然是希斯·萊傑那一個。

此外還有各種花式爛臉的丑角形象:

《鬼驅人》

《美國恐怖故事:畸形秀》

《外太空殺人小丑》

《千屍屋》

《僵屍之地》

《愛麗絲夢遊仙境》

《傷心小號曲》

以及 2017 年這部超越《驅魔人》票房、打破北美恐怖片影史紀錄的——《小丑回魂(it)》。到了這個版本,小丑已經徹底脫離了人形,變成徹頭徹尾的怪物,它每隔 27 年重回人間一次,上天入地,千變萬化,無所不能,它可以變成人內心最害怕的東西,然後以吸食恐懼為生。

《小丑回魂》的作者史蒂芬·金曾經說,“人類所有情感中,最原始、最強烈的是恐懼。而在所有恐懼中,最原始、最強烈的是對未知的恐懼。”當你不知道慘白的笑臉下,到底是鄰家大叔還是殺人狂魔的時候,恐懼就是你唯一所瞭解的東西了。

“小丑恐懼”,恐怖何在?,作者 @漆松

一篇關於小丑的變態史報告,作者 @vner

杜布拉在光天化日的街頭,用自己的拐杖瘋狂地打死了一個男孩,就因為這個孩子叫住了他,並用他在舞臺上的名字稱呼他。

從現代小丑的誕生開始,這個滑稽的角色就伴隨著濃重的悲劇色彩。許多喜劇演員由於需要長年誇張地表演,內心深深壓抑著自己的真實情緒,精神壓力巨大,直到某一天,陰暗的能量突然爆發出來,演藝生涯也就此毀在旦夕,像一個宿命般的詛咒。也不知道是小丑選擇了演員,還是演員選擇了小丑,或者說,兩者難分彼此,都是命運使然。

1892 年 5 月,義大利歌劇《丑角(Pagliacci)》在米蘭上演,隨即大獲成功。這是一出經典的“戲中戲”,劇情是一群人正在為小鎮的慶典做著準備,小丑卡尼奧的扮演者意外發現妻子與另一個演員有染,心中燃起熊熊的憤怒和嫉妒,在歌劇的最後一幕,精神崩潰的他將妻子和第三者殘忍殺害。

在高潮的一幕,小丑卡尼奧唱出:我不再是小丑,我是養育饑餓之子,注入瘋狂之愛的大傻瓜。而關鍵就在於,接下來他是穿著小丑戲服,在舞臺之外的地方殺人的。

從這一刻起,在藝術歷史上,小丑從一個泛化的舞臺概念,蛻變成了具有獨立動機的真實個體;小丑也不再只是個滑稽的角色,而是轉化為一種雙重存在,既充滿了對快樂的期待,也伴隨著對命運的嘲諷。

從此之後,小丑作為一個自帶悲喜、性格多元、邊界模糊的混亂人設,在各種文學藝術作品裡備受關注:查理斯·狄更斯的《約瑟夫·格裡瑪律迪回憶錄》、愛倫坡的《跳蛙》和後來史蒂芬·金的《 小丑回魂(IT) 》……都以病態的小丑作為原型。

1928 年,德國導演弗裡茨·朗的默片電影《間諜(Spione)》上映。劇情裡,反派為了擺脫圍捕,在舞臺上扮作小丑表演。漸漸的,他發現舞臺四周都站滿了員警,自知無路可逃,最後被逼得在舞臺上開槍自盡,臨終前,他仍不忘高呼拉下帷幔完成演出,居然博得了台下觀眾的滿堂彩,把無奈的死亡粉飾成一場精彩的絕唱。

當無知的歡笑變成自嘲的悲鳴,反而更顯得悲涼。

同年的電影《笑吧,小丑,笑吧(Laugh, Clown, Laugh)》裡,“千面人”朗·錢尼演繹了一曲殘年藝人憂傷至死的愛情悲歌。經典的臺詞是“笑吧,小丑,笑吧!即使你的心支離破碎,即使你之所愛不能回報於你。”

1952 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戲王之王》也是個關於悲情小丑的故事,他為了報仇,藏匿於馬戲團中,終日以小丑妝容的示人,漸漸忘記了自己的真實身份。

恐懼來源

到底是什麼讓人們害怕小丑,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 焦慮與壓力。

小丑那一成不變的笑臉,也會讓人產生“你現在必須跟我一樣大笑”的壓力和不適;小丑在表演時,通常會拉周圍的觀眾參與進來,無形之中使人焦慮,從而產生恐慌。

電影《小丑》

2. 隱晦的性暗示。

從 1892 年的歌劇《丑角(Pagliacci)》開始,藝術家就為小丑塑造出愛情失意甚至性無能的印象,發展到後來,小丑往往與性侵行為聯繫在一起。

特別是在二戰之後,某些小丑演員會故意裸露身體,做出色情的動作,況且在演出狀態中,演員們做什麼都是被允許的,更加深了這種印象:小丑可以為所欲為。當這種無法無天的自由被惡意所籠罩時,強烈的不適與恐怖也就隨之而來了。

3. 詭異的妝容。

心理學家 Carlin Flora 認為,人類的溝通是透過觀察他人的面部表情進行的,但小丑厚重的妝容,加上浮誇的動作,讓人無法解讀出他們真正的情緒,無論他們內心是憤怒還是悲傷……誇張的色塊把一切都掩蓋了,只有一成不變的滑稽相。

電視劇《小丑回魂》

這種和正常溝通相反的方式使人不安。一切外表和內裡不相稱、甚至完全反差的事物,都會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認知,在潛意識中提高警覺。

4. 陰暗的投射。

小丑從來不是以積極的、眾樂的形式來創造歡樂的。大部分時候,小丑的喜劇性通常來自於對食物、性、酗酒的貪婪的欲望和粗暴的舉止,他們是以自身或同伴的屈辱換取旁觀者的愉悅感,甚至激發他人潛在的施虐欲望。說白了,小丑的靈魂核心一直都是殘酷黑暗的。

電影《小丑回魂》

這其實和觀看野獸的廝殺沒什麼兩樣,只是野獸是被迫在籠中痛苦掙扎,而小丑卻自願進入籠子並且笑著被鞭打。但這更令人害怕,因為他隨時都可以走出籠子,將他所受的苦難還給觀眾。

5. 奇怪的錯位感。

小丑的舞臺形象是童真的、活潑的、令人愉悅的,而演員的私人生活是成人的、現實的甚至殘酷陰暗的,他們越是開懷大笑,背後可能越是殘忍辛酸,這種反差令人不寒而慄、細思恐極。

電影《魔術師》裡的小丑演員

小丑出現在特定場合就是演員,你知道他掩蓋面目是為了表演。但是日常生活中,周圍忽然出現一個小丑打扮的人,猜猜看,他這樣做是為了什麼……

6. 恐怖之谷

東京工業大學的森政弘教授在 1970 年做了一個思維實驗,考慮人造人在社會中的適應度問題,提出了“恐怖穀”理論。

恐怖穀是指,當一個事物與活人或動物非常相似,但不完全相似的時候,給人帶來的厭惡的心理反應。所謂“穀”,就是在某事物和人越來越像時,我們對它的好感度突然下降,跌到反感的水準,然後再回升到好感的那段範圍。

人類在觀看機器人、擬人、真人時,大腦的活動情況。可以看出,擬人(B 類)對人腦的刺激最大。

小丑就是與人類非常相似的“擬人”,由於妝容詭異,服飾誇張,以及動作不自然,他們與人類產生了微妙的區別,帶給人以強大的恐怖感。

電影《小丑回魂》

惡魔傳說

美國建築商人約翰·韋恩·蓋西看起來和藹可親,是個樂於助人的天主教徒。

他經常會利用閒暇時間扮成“高蹺小丑”,舉辦精心策劃的社區派對,給周邊的孩子們帶去歡樂,他在當地社區裡享有著廣泛的尊敬,是個眾所周知的好男人。

直到 1978 年,約翰·韋恩·蓋西被指控在 6 年之間,性侵並謀殺至少 33 名 14 歲至 21 歲的年輕男性。他借助小丑親和搞笑的形象,先是接近受害人,把他們迷暈,然後再捆綁吊起,最後用止血帶勒死。

他先後將 26 名受害者埋在他家的供電管道空間,3 名埋在他房產的其它地方,並將最後 4 名受害者的遺體丟棄在附近的河裡。

1980 年 3 月,約翰·韋恩·蓋西入獄,1994 年被執行死刑。在獄中的他畫了大量小丑畫像,或者說,是他的自畫像,部分畫作還被拍賣出 9500 美元的高價。

從此之後,這個“殺人小丑”成為了新型美國恐怖故事,惡魔般的小丑形象被成功納入“危險陌生人”排行和性侵兒童嫌疑人名單。

小丑回魂

真正給一大波美國人造成心理陰影的,還得歸功於“殺人小丑”之後出現大規模的影視作品。

1982 年,斯皮爾伯格編劇的《吵鬧鬼》裡,小男孩的小丑玩偶活了過來,並把他使勁往床底下拉。

1989 年,電影《小丑屋》上映,影片中三個從精神病院逃離的精神病人化妝成小丑恐嚇小鎮上的人們。

1990 年,根據史蒂芬·金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小丑回魂》,將一個純粹邪惡的小丑搬上螢幕。

1992 年動畫片《辛普森一家》裡,有小孩反復說著“不能入睡,小丑會吃了我”的情節。

後來 DC 的《蝙蝠俠》系列,每一位元偉大的小丑扮演者,都刷新了我們對罪惡的定義。

其中最複雜、最深刻、最悲劇、最扼腕歎氣又最著迷不已的,當然是希斯·萊傑那一個。

此外還有各種花式爛臉的丑角形象:

《鬼驅人》

《美國恐怖故事:畸形秀》

《外太空殺人小丑》

《千屍屋》

《僵屍之地》

《愛麗絲夢遊仙境》

《傷心小號曲》

以及 2017 年這部超越《驅魔人》票房、打破北美恐怖片影史紀錄的——《小丑回魂(it)》。到了這個版本,小丑已經徹底脫離了人形,變成徹頭徹尾的怪物,它每隔 27 年重回人間一次,上天入地,千變萬化,無所不能,它可以變成人內心最害怕的東西,然後以吸食恐懼為生。

《小丑回魂》的作者史蒂芬·金曾經說,“人類所有情感中,最原始、最強烈的是恐懼。而在所有恐懼中,最原始、最強烈的是對未知的恐懼。”當你不知道慘白的笑臉下,到底是鄰家大叔還是殺人狂魔的時候,恐懼就是你唯一所瞭解的東西了。

“小丑恐懼”,恐怖何在?,作者 @漆松

一篇關於小丑的變態史報告,作者 @vner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