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北京法源寺》赴台首演 李敖之子願父親“受到鼓舞”

中新社臺北11月7日電 題:《北京法源寺》赴台首演 李敖之子願父親“受到鼓舞”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劉舒淩

對於改編自父親小說《北京法源寺》的同名舞臺劇首次在臺灣上演, 李敖之子李戡7日評價, 父親想在小說中表達的內容, 舞臺劇都有所傳達, 相信臺灣觀眾會感到親切。

當日, 《北京法源寺》劇組在臺北舉行記者會, 為8日、9日的3場演出“暖身”。 會後李戡在採訪室與主創演員合影, 接受了中新社記者訪問。

首次出版於1991年的《北京法源寺》是李敖第一部長篇小說, 故事以法源寺為背景, 講述自1898年戊戌變法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後,

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一批革命志士為國家救亡圖存所做的努力。

同名舞臺劇經由大陸知名導演田沁鑫數年改編、執導, 2015年至今已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48場。 田沁鑫曾說, 重溫歷史, 可以惠及當下。 《北京法源寺》是不得不排的戲。

“話劇確實很震撼, 舞臺效果跟看書完全不一樣。 ”在北京生活學習多年、言談間已帶些許北方口音的李戡, 兩年前已先睹為快。

他說, 父親在小說中著重於譚嗣同這個角色;舞臺劇前半段各個人物的戲份還比較均衡, 到後半段譚嗣同這個人物就被逐漸凸顯出來。 小說和舞臺劇最大的差別在於表現形式, 小說裡的對話以兩人為主, 舞臺劇“將人物混在一起”, 變成多人對話的形式。

李戡注意到,

話劇雖以北方口音為主, 但其中很多橋段模仿了梁啟超等人南方用語, 對臺灣觀眾來講也會感到親切。

今年3月, 李敖通過社交媒體透露, 他已被診斷出患腦幹惡性腫瘤, 並稱“壽命只剩三年”, 經紀人不久後公開其“向世界告別”的親筆信。 8月李戡過生日之際, 在微信朋友圈曬出父親照片, 父子比出勝利手勢, 當時李敖身著病服、鼻子上插著胃管。

據介紹, 《北京法源寺》主演奚美娟、周傑此次來台後, 已代表劇組同仁前往探望李敖。 記者會上, 演員張岩提到, 本希望借由話劇臺灣首演, 看到李敖和田沁鑫的會面, 但很遺憾二人皆因身體原因不能到現場, “大家都在說, 我們來晚了, 應該去年就來”。

該戲監製之一、中國國家話劇院副院長羅大軍說,

雖然李敖、田沁鑫不能到場, 劇組在立冬之際仍感受到寶島的溫暖。 觀劇可對歷史文化進行反思, 希望通過演出加強兩岸文化界的溝通。

周傑曾在12年前到訪臺灣。 他表示, 印象中, 許多觀眾對歷史題材充滿興趣。 多年後帶著作品再次來台, 期待更多觀眾能前來觀看演出, 也希望為李敖先生帶來祝福。

6日晚, 李戡參加《北京法源寺》劇組歡迎會後, 于微信朋友圈寫道:“時光飛逝, 兩年前爸爸還健康, 我在北京因《北京法源寺》與這些了不起的話劇演員結緣。 兩年後, 爸爸生大病。 他們在這個時候到臺灣演出, 對我們的意義十分重大。 看在眼裡, 真有說不出的感動。 但願爸爸能受到鼓舞, 恢復健康。 ”(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