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新生兒:有一種病叫“川崎病”(寶媽分享)

分享嘉賓001:COCO

配圖:來源於網路

寶媽:COCO

職業:全職媽媽

座標:香港

寶寶:小帥

年齡:1歲半

性別:男

這次分享的嘉賓是momo媽媽在香港認識的一個辣媽朋友,

同是內地人生活在香港, 所以倍感親切。 她本人真的是又瘦又高又美還有胸(好羡慕), 老公、寶寶都好帥, 完全是高顏值的一家。 只可惜美媽COCO太低調, 不方便提供照片, 所以只好用別的照片代替啦。

今天她要給我們分享一個可能大家都沒聽說過、但是很多寶寶會得的疾病:“川崎病”。

突然發燒

小帥8個月的時候突然發燒, 燒了2天就帶他去一家私家診所看醫生, 醫生檢查後說是普通感冒, 就按感冒處理了。

疑似幼兒急疹

發燒了幾天, 第五天身上起了紅疹, 我松了一口氣, 想著原來是幼兒急疹, 而且我把小帥身上疹子的照片給有經驗的媽媽朋友看了, 她們也說和幼兒急疹的疹子蠻像的。 我就放心了, 因為之前看過很多資料,

知道幼兒急疹不用特別擔心。

然而高興了一下午就發現不對, 幼兒急疹的疹子是燒退後出的, 但是小帥並沒有退燒啊。

誤診尿道炎

於是我們又帶他去了一家比較有名的私立醫院看, 醫生只是簡單檢查了一下, 就說是尿道炎。 我跟他講述小帥的各種症狀, 告訴他寶寶眼睛有點紅, 醫生也不予理會, 仍然堅持說是尿道炎。

確診為川崎病

我覺得這個醫生太不靠譜了, 回家後立馬就帶寶寶去了家附近的公立醫院, 一輪檢查下來, 確診為川崎病, 然後就讓我們轉到更大、設備更好的伊莉莎伯醫院治療, 這家是香港很有名的公立醫院。

到了醫院當天就開始給小帥打免疫球蛋白, 這是川崎病的唯一治療方法。 前兩天醫院不讓吃東西,

只能打營養液, 寶寶也很累, 一直睡覺, 過了兩天可以吃東西了, 精神也好起來了, 心情也不錯。

住院期間, 一共打了12瓶免疫球蛋白, 痊癒後又觀察了一天, 就讓我們出院了, 一共住了8天。 回家後要按醫生的安排定期來醫院複查, 同時還需持續吃2個月阿司匹林以保護心臟。 我在網上問了其他寶寶得川崎病的媽媽, 醫生說要吃大概3個月到半年, 根據寶寶的情況來定。

感恩

非常感謝伊莉莎伯醫院治好了寶寶的病, 唯一需要吐槽的是護士的扎針技術, 由於公立醫院都是實習護士, 扎針不夠熟練, 每次都要紮好多次才能成功。

另外還要表揚一下香港政府的醫療福利, 病房、藥品包括之後的複查都是一分錢不要花,

出院的時候買單一共只花了150元港幣。 據我所知, 這個免疫球蛋白在內地普通醫院要500元一瓶, 香港的私立醫院可能是1200一瓶。

寶寶複查的時候需要做心臟彩超, 由於私人原因我們沒能按預約時間去伊莉莎伯醫院, 後來只好去了私立醫院做, 結果花了6800港幣, 香港的私立醫院真的是太貴了!正好昨天我們去伊莉莎伯做最後一次複查, 又做了心臟彩超, 這次一分錢都沒花!

吐槽

最後, 一定要吐槽一下給小帥誤診的醫生, 第一家私家診所就算了, 畢竟川崎病早期的症狀和感冒是有點像, 但是第二家私立醫院的醫生, 你拿著不便宜的醫生費(誤診尿道炎那次看了我們1200港幣), 卻連患者家屬的話也不願意聽一下, 一味的堅持自己粗糙的診斷,

不負責任, 完全有悖於醫德!

mo媽

謝謝COCO的分享, 如果要你給其他媽媽一個忠告, 會是什麼?

寶寶有任何令你擔心的症狀, 應該要立即帶他去看醫生, 不要拖延症。

COCO

什麼是“川崎病”?

川崎病,又叫小兒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醫師首選報導,並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

川崎病是發達國家中獲得性心臟病最常見的病因。在日本,每90個5歲以下小兒中,即有一個患有川崎病。在美國大陸,每1000位5歲以下小兒中,即有1位患病。亞裔、有陽性家族史和5歲以下小兒為該病的好發人群。

川崎病的發病原因至今不明,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病,可能與某些細菌或病毒感染有關。由於川崎病可能會引起嚴重心血管併發症,未經治療的患兒發生率達20%~25%,所以家長要格外重視。

“川崎病”的症狀

發熱39-40℃,持續5天以上或更長;

雙側眼睛結膜充血,但沒有分泌物;

口腔、咽部充血,口唇乾燥皸裂,草莓舌;

各種各樣的皮疹,腹股溝處最多見,多形紅斑樣或猩紅樣,且伴有脫屑;

四肢出現紅斑並腫脹,恢復期手指端和腳趾端出現手套樣脫皮;

頸部淋巴結腫大。

其他非特異性症包括煩躁、嘔吐、腹瀉等。

得了“川崎病”怎麼辦?

“川崎病”需要專業的治療,所有患者一旦確診後,均應儘快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口服阿司匹林等。急性川崎病很少導致死亡,多見於漏診或遲診。所以在出現類似川崎病的症狀時,家長應及時帶寶寶到醫院治療。

COCO

什麼是“川崎病”?

川崎病,又叫小兒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醫師首選報導,並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

川崎病是發達國家中獲得性心臟病最常見的病因。在日本,每90個5歲以下小兒中,即有一個患有川崎病。在美國大陸,每1000位5歲以下小兒中,即有1位患病。亞裔、有陽性家族史和5歲以下小兒為該病的好發人群。

川崎病的發病原因至今不明,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病,可能與某些細菌或病毒感染有關。由於川崎病可能會引起嚴重心血管併發症,未經治療的患兒發生率達20%~25%,所以家長要格外重視。

“川崎病”的症狀

發熱39-40℃,持續5天以上或更長;

雙側眼睛結膜充血,但沒有分泌物;

口腔、咽部充血,口唇乾燥皸裂,草莓舌;

各種各樣的皮疹,腹股溝處最多見,多形紅斑樣或猩紅樣,且伴有脫屑;

四肢出現紅斑並腫脹,恢復期手指端和腳趾端出現手套樣脫皮;

頸部淋巴結腫大。

其他非特異性症包括煩躁、嘔吐、腹瀉等。

得了“川崎病”怎麼辦?

“川崎病”需要專業的治療,所有患者一旦確診後,均應儘快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口服阿司匹林等。急性川崎病很少導致死亡,多見於漏診或遲診。所以在出現類似川崎病的症狀時,家長應及時帶寶寶到醫院治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