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漲見識!看古人立冬之時的習俗!

立冬日設爐燒炭, 開暖爐會。

用各種香草、菊花、金銀花煎湯沐浴。

採摘幹桑葉, 準備用於洗眼。

體弱者開始進食冬季補品, 羊肉上市。

修理農具, 製造堆肥。

白寶珠、茶梅、山茶花、甘菊花、寒菊、芭蕉花等上市。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 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 在古時, 立冬這一天皇帝會帶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 時值今日, 每年立冬, 人們依然會慶祝一下。 立冬, 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 人們非常重視。 從古至今, 各地就有豐富多樣的習俗, 很多還與吃有關呢。

立冬

霜降後十五天, 斗柄指西北為立冬。 此時太陽運行到黃經二百二十五度。 冬, 就是終, 立冬的時候, 萬物終結, 故而得名。

暖爐會

霜降後寒氣已重, 因此各地開爐日期, 一般常在農曆十月初。 《荊楚歲時記》載:“廬山白鹿洞, 遊士輻湊, 每冬寒醵金市烏薪為禦寒之備, 號黑金社。 十月旦日, 命酒為暖爐會。

”北平一般在十月初一燒暖炕, 設圍爐, 稱之為開爐節, 到第二年二月初一才撤去暖爐。 暖爐多用不灰利一種耐燃燒的礦物)砌築, 該物比礬石更白, 輕暖堅固, 後來則用薄鐵做暖爐。 《歲時雜記》稱京人十月初一喝酒, 就在爐中烤大塊的肉, 圍著火爐, 邊飲邊吃, 稱之為“暖爐”。 《禮記·月令》記述十月有暖爐會。 江蘇昆山、安徽太平、湖北鐘祥等地, 也在月初開始用火禦寒, 期間有賣糕餅供食或者飲酒舉行暖爐會的。

煎香草

香草為芳草中的一種, 用衣袖在草上揮動.便會芳香襲人, 可縫製成香囊佩戴。 焚燒香草可辟瘟疫、’祛風瘴以及驅除房屋中的穢氣;佩戴香囊則可解鬱悶;熬湯沐浴可以祛風寒;搽在發間可以辟穢汙;以水酒煎制塗於面部,

能夠祛黑斑, 滋養容顏。 蘭慧一類的植物也屬於香草, 都是味辛之物, 具發散上達之氣, 足以辟除穢惡, 潤肌肉, 散滯結。

戰國時, 楚地民間常用香草。 《楚辭》中辛夷、蘭慈、杜衡、揭車、薛荔、江離、胡繩、芳芷等, 都指香草, 不但可縫製佩戴或煎湯沐浴, 也可用以供奉神靈並熬制藥膏。 用金銀花煮湯沐浴, 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能去除一切風濕、惡瘡。 菊花則能祛風解熱, 去濕痹, 清頭目。 《熙朝樂事》載:“立冬日以各色香草及菊花、金銀花煎湯沐浴, 謂之掃疥。 ”

採桑葉

桑葉性苦, 甘寒, 能祛風清熱, 涼血明目, 以老而經箱的為佳, 取其氣足力厚的特點。 此時已人寒冬, 得秋季肅殺之氣, 桑葉更能泄降肝膽鬱熱。 《廣濟方》稱立冬日採桑葉一百二十片,

如遇閏年, 則多采十片, 每次用十片。 遇到需洗眼睛的日子, 用桑葉煎湯洗眼, 能治療各種眼病。 其他如(普濟方)(集簡方)都記載有用桑葉治療青盲眼、風眼流淚以及眼紅澀痛的方法。

吃羊肉

羊肉性甘, 大熱, 屬火, 能補元助陽, 治療體虛瘦弱, 可禦寒益氣, 安心止驚, 有很強的營養作用。 秋冬後的羊肉味道尤為鮮美。 我國除了塞外邊睡, 如內蒙古、西藏等地, 一般都在深秋開始吃羊肉, 到立春為止。 如浙江的長興等地, 農曆八月就已經設店, 宰羊出售。 有民諺道:, 月初一羊開刀。 ”一直到過了除夕才停止售賣。 沿太湖流域, 盛產綿羊。 冬令時節, 羊肉也是時令之物。 《帝京景物略》稱, 明朝時, 北平在農曆十月, 羊開始上市。

羊肉氣味都屬溫性, 善於補虛。

《本草綱目》曾經把羊肉與人參並列而稱, 張仲景用當歸羊肉湯治療虛勞之症。 天氣越冷, 食用羊肉便越為佳妙。 一般有醬羊肉、白羊肉、羊鍵子、羊餃頭、羊肚湯、爆羊蹄等各種做法。 而北平正陽樓的烤羊肉和浙西太湖的羊青, 尤其膾炙人口。 如果到了春天, 夭氣已暖, 羊容易啃食毒草, 就不宜食用了。

修農具

隆冬時節, 農事已畢, 農家對所有農具都應該趁閒暇時加以檢查, 進行整修。 如果發現有損壞或不可使用的, 要立即修理或者予以添置, 以免來春貽誤農時。 《禮記·月令》中有季冬之月“命農計擱耕事, 修來招, 具田器”。 所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制肥料

各種植物, 除了生長於沼澤中的之外, 大都靠根部吸收土城中的養料, 以維持生命。 在終年無人的山野,樹木特別繁茂旺盛,正是依賴草木自生的枯枝落葉,日積月累,形成肥料。入冬草木凋零,靠近山林的地區或者家中有園圃的,枯枝敗葉,到處都是,正是農家製造堆肥的最佳時候。

迎冬

封建社會,朝廷會舉行郊外迎冬的儀式,並賞群臣冬衣、撫恤孤寡。

在《呂氏春秋·孟冬》有記載:“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是日,皇帝率領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裡處迎冬。回來後皇帝要大大賞賜,以安社視,而且要撫恤孤寡。

立冬祭冬神

古時候,立冬時節天子要穿黑色的衣服,騎鐵色的馬,帶文武百官去北郊祭冬神。冬神名叫禺強,字玄冥。《山海經》說他住在北海的一個島上,長相怪異:人面鳥身,耳上掛著兩條青蛇,腳踩兩條會飛的紅蛇。祭祀冬神的場面十分宏大。《史記》上記載,漢朝時要有70個童男童女一起唱《玄冥》之歌:“玄冥陵陰,蟄蟲蓋減……籍斂之時,掩收嘉毅。”意思是說,天冷了,要收藏好糧食。秋收冬藏。

立冬備冬衣

立冬時節,雖說還沒到非常寒冷的時候,人們卻開始準備冬衣了。天子立冬開始穿皮襖,有時候也會賞賜給大臣。據《呂氏春秋同·孟冬》記載:“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高誘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翟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晉崔豹《古今注》曰:“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又“大帽子本岩史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溫帽。”《中華古今注》裡說:“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多以五色繡羅為之,或以錦為之。”

普通老百姓可沒有這樣的條件,人們脫下身上的夾衣,在裡面塞上厚厚一層棉花,抹抹平,用長針縫一縫,一樣暖和。

立冬送寒衣

立冬這一天,人們也要給生活在陰間的祖先準備衣裳,即送寒衣。

《帝京景物略》上說,有專門的紙坊,用五顏六色的紙,剪出一尺多長的男女不同的衣裳。家裡人買回去,在門口燒了,嘴裡念叨著,請祖先來拿,叫送寒衣。

立冬時節滿漢祭祀隆重

在清代,立冬時節,秋糧入庫,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就要隆重舉行燒香祭祖活動。漢八旗的祭祀稱為“燒旗香跳虎神”,滿八旗稱“燒葷香”。

漢八旗“燒旗香跳虎神”的祭祖儀式熱鬧非凡,包括唱、念、做、打等,尤其虎神裝扮得栩栩如生,翻滾跳躍,甚至可以在房脊上滾動、翻躍。有的還光著腳穿著一層布的虎爪,跑跳著登刀(即在高梯子上一層層綁上鍘刀)而上房脊。如此壯觀的場景吸引著四面八方的人前來觀著,擺腰鈴、頂水碗、耍鼓等各種絕活也讓人拍手稱讚。此外,人們還能看到霸王鞭的各種翻滾跳蹦,鯉魚臥蓮,一根花棍玩耍於手掌、手背、左肩、右肩、左膝、右膝上,還有二郎擔山、腳踢花棍、軸轆毛就地十八滾、站打四面、臥打八方,這條棍耍出的花樣繁多,為此亦稱花棍。一般三鼓神匠可打39節,精悍神匠能打50-60個節數。

滿八旗的“燒葷香”遵照“薩滿教”原始規矩,莊嚴肅穆,一般要持續5-7天。祭祖燒香的頭三天,全家人一連十天吃齋,不吃葷腥。在頭三天“磕面子”,家庭主婦親自操作,不擦脂粉,就連雪花膏也不抹,不但不用香皂洗臉,而且連豬胰子都不用,只用熱水洗臉,用面堿洗手,其他女眷同樣如此效仿。淘黃米時雙膝跪在地上,燦鯉(兄弟的妻子之間)接過也是雙膝跪接,再傳遞給晚輩少媳婦送到“哈什”(倉房)頂上,用日光晾曬,再淘二遍黃米後,放到小罐中,用薄羊皮紮罐嘴,富戶大家可放到二缸中,製作米酒,亦稱“糖黃酒”。此酒得在上供這天開罐,由香主東家打酒裝瓶,連斟9碗或9盅上供,再一連供上9盤子悖悖(用勃黃米麵做的a餅),按照順序擺供。上供齊全,打開蓮花香碟,此蓮花香碟系木制,中間有一道香槽,濾上達子香粉末(滿族名稱安素香,滿語土名叫迎山紅)。香粉末是用達子香花(山杜鵑花)的嫩葉或嫩枝尖,曬乾碾成的香末。槽底墊上香灰,香火燒不著木碟,如此可防火。最少可燒一個晚上,勤添香末,由此香煙繚繞不斷,芳香撲鼻。

“燒葷香”還要宰三口豬。第一口豬祭天,第二口豬祭祖,第三口豬祭“歪梨媽媽”。滿族宰豬從古至今不用右手持刀。早年是將柞木扡子削成尖放到油鍋裡炸一下,其銳利無比而用來宰豬。由於用扡子宰豬的技術較差,滿人才用左手持尖刀由“薩滿”來宰殺。宰豬時,首先將一盅酒倒在豬耳朵裡,豬耳朵一撲棱,即表明列祖列宗已領受此豬。此豬必須是公豬“蹭”子,俗稱“淨”。如果豬耳朵不動彈,“薩滿”就著急了,雙膝跪下,雙手合十念滿語禱告,香主帶領全家連連磕頭,直到豬耳搖動,祖宗領牲了,這才皆大歡喜。一般農家3-5年才能籌辦一次“燒葷香”的還願香。有許多“燒太平香”則是差不多一年一次,大部分不宰豬而以雞代替,中等農家宰21只雞,一般農家宰7只雞,此稱為“燒素香”。

立冬補冬

以前,我國是個農耕社會,百姓們一年四季都在忙碌操勞,到立冬就得好好休息一下,順便稿賞一年來辛苦的一家人,正如諺語所說“立冬補冬,補嘴空”。下面就看看各地是怎樣“補嘴空”的吧。

在我國南方,立冬時節人們喜歡吃些雞鴨魚肉,以增強體制抵禦寒冬。在我國臺灣,立冬日,街上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人滿為患。大多家庭還會燉香油雞、四物雞來增加能量。在閩南地區,立冬日,出嫁的女兒要給娘家送去雞、鴨、豬蹄、豬肚等,以讓父母補養身體,表達對父母的孝敬之心。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當歸、川芍、芍藥、地黃)雞來補充能量。閩南“補冬”也是獨特的風俗之一,人們會提前在家裡養些雞鴨鵝兔等,每逢“補冬”時節到來,人們都精心準備,做上許多好吃的,與家人朋友大補一番,以強身健體、滋補養生。如今,人們的生活好了,但因工作忙碌,親情似乎淡化了許多,所以可以在這樣一個傳統親情節日裡團聚在一起,盡情享受著“補冬”帶來的溫馨生活。

在江蘇,各地立冬特色食俗也不少。蘇州人有立冬吃膏滋的老傳統,通常每到立冬時節,蘇州中醫院以及一些老字型大小藥房都會專門開設進補門診,為市民煎熬膏藥,銷售冬令滋補保健品。在無錫,立冬時節要“吃團子”。立冬的團子是用新上市的秋糧做成,包裹有豆沙、蘿蔔、豬油、醬油製成的餡,味道特別好。

過去,每到冬季,按例必要進補,以補償平時精力的不足。然而補品性質各有不同,人的察賦也截然各異。進補如果不合適,往往有害無益。因此最好請教有經驗的醫生,訂立補方,以進行調理。補方並非單純的補劑,一方面要根據各人體質的不同,施以平補、溫補、清補、澀補等,另一方面又要根據個人的根本病因,而施以生津、益氣、固精、養血等方法,面面俱到,藥藥相對。

補方方劑是多種藥品的混合物,如加入冰糖、阿膠熬成稠汁,一是味道甘甜綿軟,沒有藥的氣味,易於久服,二是可滋潤全身,潤澤肺腑,藥效不限於身體局部,功效易於顯現。凡是各種慢性病,如肺結核、哮嗤、腎虧、遺精、血虧、經閉、營養不良以及各種弱症病人,服用這樣的補膏,是最為適宜的。

吃餃子

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有些地方也稱之為“過小年”。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樓瓜餃子。立冬時節,市場上新鮮的樓瓜很少,人們吃的樓瓜大多是夏天時候買的。人們將買回的新鮮樓瓜放在小屋裡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的糖化,用做餃子餡,滋味與鮮樓瓜和大白菜都有不同,拌上醋和蒜,味道更好。

北方有諺語說“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餃子源於“交子之時”之說,立冬是秋與冬相交的日子,過年是兩歲相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兩邊翹翹,中間圓鼓鼓的餃子,看起來就像是人的耳朵。據說,這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那會兒的餃子跟現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以後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直到唐代以後,餃子才變得和現在一樣。餃子的原名叫“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著。立冬時節,人們吃餃子、餛飩,也象徵咬破混沌天地,迎來新生之意。

吃甘蔗、炒香飯

在潮汕有立冬吃甘蔗、炒香飯的習俗。流傳著“立冬食蔗不會齒痛”的說法。當地民間認為,立冬日吃甘蔗,既能保護牙齒,又有滋補的功能。而用蓮子、蘑菇、板栗、蝦仁、紅蘿蔔做成的香飯,廣受汕頭市民的歡迎。除了特色食俗外,還有比較創新的立冬活動。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每到立冬時節,游泳愛好者都會用冬泳的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冬泳是冬季人們喜愛的一種鍛煉身體的好方法,能夠提高抗寒力和免疫力,強身健體,抗衰延壽。

在終年無人的山野,樹木特別繁茂旺盛,正是依賴草木自生的枯枝落葉,日積月累,形成肥料。入冬草木凋零,靠近山林的地區或者家中有園圃的,枯枝敗葉,到處都是,正是農家製造堆肥的最佳時候。

迎冬

封建社會,朝廷會舉行郊外迎冬的儀式,並賞群臣冬衣、撫恤孤寡。

在《呂氏春秋·孟冬》有記載:“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是日,皇帝率領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裡處迎冬。回來後皇帝要大大賞賜,以安社視,而且要撫恤孤寡。

立冬祭冬神

古時候,立冬時節天子要穿黑色的衣服,騎鐵色的馬,帶文武百官去北郊祭冬神。冬神名叫禺強,字玄冥。《山海經》說他住在北海的一個島上,長相怪異:人面鳥身,耳上掛著兩條青蛇,腳踩兩條會飛的紅蛇。祭祀冬神的場面十分宏大。《史記》上記載,漢朝時要有70個童男童女一起唱《玄冥》之歌:“玄冥陵陰,蟄蟲蓋減……籍斂之時,掩收嘉毅。”意思是說,天冷了,要收藏好糧食。秋收冬藏。

立冬備冬衣

立冬時節,雖說還沒到非常寒冷的時候,人們卻開始準備冬衣了。天子立冬開始穿皮襖,有時候也會賞賜給大臣。據《呂氏春秋同·孟冬》記載:“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高誘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翟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晉崔豹《古今注》曰:“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又“大帽子本岩史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溫帽。”《中華古今注》裡說:“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多以五色繡羅為之,或以錦為之。”

普通老百姓可沒有這樣的條件,人們脫下身上的夾衣,在裡面塞上厚厚一層棉花,抹抹平,用長針縫一縫,一樣暖和。

立冬送寒衣

立冬這一天,人們也要給生活在陰間的祖先準備衣裳,即送寒衣。

《帝京景物略》上說,有專門的紙坊,用五顏六色的紙,剪出一尺多長的男女不同的衣裳。家裡人買回去,在門口燒了,嘴裡念叨著,請祖先來拿,叫送寒衣。

立冬時節滿漢祭祀隆重

在清代,立冬時節,秋糧入庫,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就要隆重舉行燒香祭祖活動。漢八旗的祭祀稱為“燒旗香跳虎神”,滿八旗稱“燒葷香”。

漢八旗“燒旗香跳虎神”的祭祖儀式熱鬧非凡,包括唱、念、做、打等,尤其虎神裝扮得栩栩如生,翻滾跳躍,甚至可以在房脊上滾動、翻躍。有的還光著腳穿著一層布的虎爪,跑跳著登刀(即在高梯子上一層層綁上鍘刀)而上房脊。如此壯觀的場景吸引著四面八方的人前來觀著,擺腰鈴、頂水碗、耍鼓等各種絕活也讓人拍手稱讚。此外,人們還能看到霸王鞭的各種翻滾跳蹦,鯉魚臥蓮,一根花棍玩耍於手掌、手背、左肩、右肩、左膝、右膝上,還有二郎擔山、腳踢花棍、軸轆毛就地十八滾、站打四面、臥打八方,這條棍耍出的花樣繁多,為此亦稱花棍。一般三鼓神匠可打39節,精悍神匠能打50-60個節數。

滿八旗的“燒葷香”遵照“薩滿教”原始規矩,莊嚴肅穆,一般要持續5-7天。祭祖燒香的頭三天,全家人一連十天吃齋,不吃葷腥。在頭三天“磕面子”,家庭主婦親自操作,不擦脂粉,就連雪花膏也不抹,不但不用香皂洗臉,而且連豬胰子都不用,只用熱水洗臉,用面堿洗手,其他女眷同樣如此效仿。淘黃米時雙膝跪在地上,燦鯉(兄弟的妻子之間)接過也是雙膝跪接,再傳遞給晚輩少媳婦送到“哈什”(倉房)頂上,用日光晾曬,再淘二遍黃米後,放到小罐中,用薄羊皮紮罐嘴,富戶大家可放到二缸中,製作米酒,亦稱“糖黃酒”。此酒得在上供這天開罐,由香主東家打酒裝瓶,連斟9碗或9盅上供,再一連供上9盤子悖悖(用勃黃米麵做的a餅),按照順序擺供。上供齊全,打開蓮花香碟,此蓮花香碟系木制,中間有一道香槽,濾上達子香粉末(滿族名稱安素香,滿語土名叫迎山紅)。香粉末是用達子香花(山杜鵑花)的嫩葉或嫩枝尖,曬乾碾成的香末。槽底墊上香灰,香火燒不著木碟,如此可防火。最少可燒一個晚上,勤添香末,由此香煙繚繞不斷,芳香撲鼻。

“燒葷香”還要宰三口豬。第一口豬祭天,第二口豬祭祖,第三口豬祭“歪梨媽媽”。滿族宰豬從古至今不用右手持刀。早年是將柞木扡子削成尖放到油鍋裡炸一下,其銳利無比而用來宰豬。由於用扡子宰豬的技術較差,滿人才用左手持尖刀由“薩滿”來宰殺。宰豬時,首先將一盅酒倒在豬耳朵裡,豬耳朵一撲棱,即表明列祖列宗已領受此豬。此豬必須是公豬“蹭”子,俗稱“淨”。如果豬耳朵不動彈,“薩滿”就著急了,雙膝跪下,雙手合十念滿語禱告,香主帶領全家連連磕頭,直到豬耳搖動,祖宗領牲了,這才皆大歡喜。一般農家3-5年才能籌辦一次“燒葷香”的還願香。有許多“燒太平香”則是差不多一年一次,大部分不宰豬而以雞代替,中等農家宰21只雞,一般農家宰7只雞,此稱為“燒素香”。

立冬補冬

以前,我國是個農耕社會,百姓們一年四季都在忙碌操勞,到立冬就得好好休息一下,順便稿賞一年來辛苦的一家人,正如諺語所說“立冬補冬,補嘴空”。下面就看看各地是怎樣“補嘴空”的吧。

在我國南方,立冬時節人們喜歡吃些雞鴨魚肉,以增強體制抵禦寒冬。在我國臺灣,立冬日,街上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人滿為患。大多家庭還會燉香油雞、四物雞來增加能量。在閩南地區,立冬日,出嫁的女兒要給娘家送去雞、鴨、豬蹄、豬肚等,以讓父母補養身體,表達對父母的孝敬之心。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當歸、川芍、芍藥、地黃)雞來補充能量。閩南“補冬”也是獨特的風俗之一,人們會提前在家裡養些雞鴨鵝兔等,每逢“補冬”時節到來,人們都精心準備,做上許多好吃的,與家人朋友大補一番,以強身健體、滋補養生。如今,人們的生活好了,但因工作忙碌,親情似乎淡化了許多,所以可以在這樣一個傳統親情節日裡團聚在一起,盡情享受著“補冬”帶來的溫馨生活。

在江蘇,各地立冬特色食俗也不少。蘇州人有立冬吃膏滋的老傳統,通常每到立冬時節,蘇州中醫院以及一些老字型大小藥房都會專門開設進補門診,為市民煎熬膏藥,銷售冬令滋補保健品。在無錫,立冬時節要“吃團子”。立冬的團子是用新上市的秋糧做成,包裹有豆沙、蘿蔔、豬油、醬油製成的餡,味道特別好。

過去,每到冬季,按例必要進補,以補償平時精力的不足。然而補品性質各有不同,人的察賦也截然各異。進補如果不合適,往往有害無益。因此最好請教有經驗的醫生,訂立補方,以進行調理。補方並非單純的補劑,一方面要根據各人體質的不同,施以平補、溫補、清補、澀補等,另一方面又要根據個人的根本病因,而施以生津、益氣、固精、養血等方法,面面俱到,藥藥相對。

補方方劑是多種藥品的混合物,如加入冰糖、阿膠熬成稠汁,一是味道甘甜綿軟,沒有藥的氣味,易於久服,二是可滋潤全身,潤澤肺腑,藥效不限於身體局部,功效易於顯現。凡是各種慢性病,如肺結核、哮嗤、腎虧、遺精、血虧、經閉、營養不良以及各種弱症病人,服用這樣的補膏,是最為適宜的。

吃餃子

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有些地方也稱之為“過小年”。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樓瓜餃子。立冬時節,市場上新鮮的樓瓜很少,人們吃的樓瓜大多是夏天時候買的。人們將買回的新鮮樓瓜放在小屋裡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的糖化,用做餃子餡,滋味與鮮樓瓜和大白菜都有不同,拌上醋和蒜,味道更好。

北方有諺語說“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餃子源於“交子之時”之說,立冬是秋與冬相交的日子,過年是兩歲相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兩邊翹翹,中間圓鼓鼓的餃子,看起來就像是人的耳朵。據說,這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那會兒的餃子跟現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以後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直到唐代以後,餃子才變得和現在一樣。餃子的原名叫“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著。立冬時節,人們吃餃子、餛飩,也象徵咬破混沌天地,迎來新生之意。

吃甘蔗、炒香飯

在潮汕有立冬吃甘蔗、炒香飯的習俗。流傳著“立冬食蔗不會齒痛”的說法。當地民間認為,立冬日吃甘蔗,既能保護牙齒,又有滋補的功能。而用蓮子、蘑菇、板栗、蝦仁、紅蘿蔔做成的香飯,廣受汕頭市民的歡迎。除了特色食俗外,還有比較創新的立冬活動。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每到立冬時節,游泳愛好者都會用冬泳的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冬泳是冬季人們喜愛的一種鍛煉身體的好方法,能夠提高抗寒力和免疫力,強身健體,抗衰延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