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三代守墓人和一個世紀的粵劇往事:期待粵劇聲再起

李家人守墓至李日河, 已經是第三代第五人, 歷經大半部廣東粵劇史。

清同治年間, 粵劇藝人購買了三處義地, 其中之一就是現廣州三元里走馬崗路的“八和墓園”, 也被認為是國內現存唯一一座梨園公墓。

“以前這裡全是山, 裡面都是山墳, 邊上20米外有一座大水塘。 ”今年64歲的李日河說, 3歲時, 他跟著父親來墓地, 坐在名伶薛覺先墓碑邊的獅子上, 一位來掃墓的香港人給他拍了一張照, “可惜結婚後就再也找不到了”。

李家祖先居住走馬崗, 自爺爺李祖禮起, 到父親和母親, 再到兄弟李日海、李日河, 李家人守護這座梨園公墓,

迄今有一百多年。

百年風雨, 公墓已難見當年模樣。 鄰近的物流公司往外擴張, 墓園只是用一堵圍牆簡單圍住。 4月3日上午, 梨園行的弟子、親人零零落落趕來祭拜, 不少人年過花甲, 攜帶兒孫輩來上香。 墓裡都是老前輩, 而下一代人學粵劇、聽粵劇的都少了。

一位從廣州市郊趕來祭拜師父的老先生黯然回憶, 從前師兄弟很多, 他跟著劇團學戲, 跟著師父做戲服, 後來故人們“殘的殘, 死的死”, 眼看著粵劇衰落, 他也轉行了。

粵劇在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但廣東省文化廳藝術處副處長孫旭亮介紹說, 廣州市看粵劇的, 大概只有2000人。

2010年左右,

廣東省的粵劇團全面進行事業單位轉企業改革。 2015年, 國務院辦公廳52號檔提出, 大力弘揚傳統文化, 扶持戲曲, 支持政府購買項目。

清明節, 歷史化成了一堆紙, 在“八和墓園”的花色桶子裡燃燒。 粵劇的傳承與創新之路還在延伸。

“守墓人”

剛下了一場雨, 雨水“滴答滴答”往下落, 一顆顆砸向整齊的墓碑。

李日河坐在墓園的平房門口, 聽著從屋裡傳出來的音樂——一首董文華的歌, 一邊說起他們李家與粵劇的淵源:二十世紀初, 爺爺李祖禮迷上了大戲。

剛下了一場雨, 李日河坐在凳子上聽現代音樂。

明清時代, 廣東已有戲曲活動, 外江戲班(外省來的戲班)紛紛南下演出, 本地戲班也在各地出現, 但一直到民國以前, 廣東流行的多是外江戲班。

“城裡的官員都是外省來的, 他們喜歡請外江戲班去唱戲。 很長一段時間, 粵劇只在農村一帶流行。 ” 研究粵劇二十多年的“八和會館”名譽主席崔頌明對澎湃新聞說。

民國十四年(1925年), “八和會館”召開會議, 名伶千里駒提出, 將沿用多年的“大戲”改為“粵戲”,

即後來的“粵劇”, 從此本地戲班得到了正名。

本地戲班到三元里農村演出, 村中青年李祖禮對這種戲很是喜歡。 “他後來經常去茶館跟他們聊天”, 李日河聽父親說, 爺爺當年結識了很多粵劇藝人, 加上家住附近, 李祖禮提出給“八和會館”看守墓園。

從上個世紀初至今一百多年, 守墓成為了李家的傳統。

1953年, 李日河出生時, 爺爺李祖禮已經過世, 父親李德成接手了墓園。 李德成曾對子女回憶, “八和會館”一共購下四個墓園, 最後只剩一個“八和墓園”。 上世紀中期, “八和會館”一度被中止活動, 墓園四圍也遭到“蠶食”, 但李家人從未停止打理墓園。

李日河在八和墓園掃落葉

“八和墓園得以保存, 主要因為薛覺先的墓在裡面。 ”崔頌明說, 當年薛覺先和梅蘭芳齊名, 被國內戲劇界稱為“南薛北梅”。

“文化大革命”時, 除了薛覺先和唐雪卿(薛覺先夫人)的照片被打爛, “八和墓園”的墓碑所幸多數完好。 崔頌明回憶, 1986年, 薛覺先遺孀張德頤和兒子薛鴻楷還曾到墓園祭拜薛覺先。

1987年, “八和會館”正式收回“八和墓園”。 第二年,廣州市規劃局核定“八和墓園”的規模:面積為736平方米,合1.10市畝,一眼可以望到邊。

墓園內有一棵很大的芒果樹,幾乎遮住了整棟老舊的平樓,那是李日河母親守墓時載種。1967年,父親李德成過世後,母親承擔起守墓這項義務,她在墓園裡種了芒果、木瓜等果木樹。

如今,這棵芒果樹每年能掛幾百斤果,秋天時,來掃墓的人有時也摘來品嘗。

芒果樹旁邊有一棵小枇杷樹,樹上有幾顆黃色的枇杷果。“那是我弟弟種的”,李日河說,弟弟李日海曾是一位的士司機,2004年母親過世後,他接手照看“八和墓園”,直到2012年因病過世。那片李日海曾經種菜的地方,成為了他最終的歸宿,他也是墓園最後一位入葬者。

因為場地面積所限,“現在的墓園,不能人進,也不能人出。”“八和會館”總務部主任小蝶兒說。

八和會館

李日河記得,他小的時候,父親經常一個人去看戲。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李日河父母有一張優待證,“帶上這個證,可以免費在全廣州任何一間戲院看大戲。”

那時廣州剛剛解放,有半個世紀歷史的“八和會館”,在粵劇行業裡發揮業內協調作用。

19世紀末,鄺新華、獨角英和林之等粵劇藝人建立了粵劇行會組織“八和會館”,開啟了廣東粵劇的新起點——開辦八和小學,設立養老院和規範梨園公墓。

“那時入會員需要交白銀一兩作為‘份金’”,崔頌明說,“八和會館”成立開始,就是整個行業的管理者。“誰沒有工作了,哪裡有糾紛了,包括生老病死,八和會館都管……”

盧溝橋事變爆發前,以薛覺先為理事長的“八和會館”劇團為支持前方戰士,在廣州海珠大戲院舉行義演籌款。此後,薛覺先和馬師曾又同台演出(兩人曾被稱“薛馬爭雄”),粵劇界幾乎無人置身事外。

民國初年到抗戰期間,是粵劇最輝煌的時期,所有戲班都加入八和會館。“抗戰勝利後,很多戲班去了香港、澳門、新加坡……”崔頌明說,他們把“八和會館”帶了出去,並在世界各地建立起八和會館分館。

1946年,美國和新加坡粵劇藝人捐了一萬美金回來,在廣州恩甯路購買了一間房子作為會址,即現在廣東“八和會館”祖屋。1949年後,它移交給廣州市總工會,標識其作為行會的性質告一段落。

恩甯路177號,兩扇高達4米、厚10釐米的柏木大門背後,不時傳出低沉、悠揚的曲調,仿佛在訴說上個世紀的故事。

八和會館大門有四米高

有人在會館內唱折子戲,星期一到星期六的上午,經常有“私夥局”過來唱粵劇,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今年82歲的小蝶兒說:“我們為他們提供場所,但不對外開放。”

“小蝶兒”學名叫嚴笑芳,生父是被譽為粵劇“武生王”、行內尊稱為“四叔”的“靚次伯”,母親“蝴蝶女”也是粵劇花旦名伶。她很小就開始唱,開始跟母親一起,後來自己一個人唱,相繼加入多個粵劇團。

“1968年,(粵劇團)全部解散了,後來我去了工廠……退休後才回到‘八和會館’。”小蝶兒說,因為沒有收入來源,包括八和館主席、八和墓園的“河哥”,所有人都是義務服務,沒有工資。

大廳有一座金光閃閃的華光師傅聖像,每年的秋天,八和子弟都會共聚一堂慶祝華光師傅誕。“它體現了粵劇人的精氣神”,《南國紅豆》雜誌執行副主編羅麗說。華光師傅一直是粵劇戲人的精神偶像,但幾乎沒人能說清它們之間的歷史淵源。

八和會館會員證。

15年前,廣東八和會館祖屋破敗不堪,被相關部門鑒定為危房,一直到2002年籌集資金重修後才回復了現在的樣子。

八和會館現在有會員有一千多人,他們遍佈海內外全世界,“填一個表格就可以入八和會館會員了”。廣州振興粵劇基金會秘書長蘇小玲說:“它(廣東‘八和會館’)以前做實事,能幫演員找到工作,現在只是一個精神家園的作用。”

粵劇改革

“(討論)振興粵劇,我聽了30年了……”廣州粵劇院有限公司總經理、紅豆粵劇團團長歐凱明說。

1991年,他在廣西粵劇團,每個月月薪僅64元,“加上補助一起不到100元,當時完全看不到粵劇的前途,我幾乎想放棄了。”

歐凱明說,那段時間,他去了歌廳唱歌,還去演了電視劇,當粵劇名伶紅線女叫他來廣州面試時,歐凱明正想著是不是該轉行去做影視。

“我當時拍一部電視劇能解決半年的生活”,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粵劇,“我離不開舞臺,離不開戲劇表演……”

那時,廣東的粵劇院屬事業單位,普遍生活得較好,“我從廣西一過廣東,每個月工資漲到500元”,歐凱明說,他來廣東二十多年,粵劇市場在不斷萎縮。

廣州粵劇團2009年開始改革,由劇團改為廣州粵劇有限公司。“他們原來都是事業單位,改成企業後,我們主要是對他們進行項目扶持。”廣東省文化廳藝術處副處長孫旭亮說,根據國家相關政策,2010年左右,廣東省對粵劇團進行全面改革。

2012年,廣東唯一的一所粵劇學校——成立於1958年的廣東粵劇學校與廣東舞蹈學校合併,建立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

“現在很多有名的粵劇名伶,都畢業於廣東粵劇學校。”孫旭亮說。

今年45歲的周騰飛說,他12歲參加考前培訓,篩選後去廣州面試。“考試老師讓我唱一首粵劇,我說沒學過,不會唱,老師說那你就唱首歌吧,我記得我唱了一首‘秋天’,啊,聲音太小了!” 周騰飛現在是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的老師。

“當時的生源很嚴格,我們是幾年招一次生。”比周騰飛大三歲的蔣文端說,那時從粵劇學院畢業,完全不用擔心工作的問題。蔣現在是廣東粵劇院的當家花旦。

“搶手到我當時可以有好幾個選擇。”周騰飛說。

廣東粵劇團體制改革後,學校招收學生變得困難。“有一個男孩和女孩,女孩長得清秀,男孩也很帥氣,他們都願意來,但家長說要學文化(課)不要學粵劇。”周騰飛說。

據孫旭亮介紹:廣東省國辦的粵劇團現在有21個,它們都改制成企業,省級事業單位就只剩一個——廣東粵劇院。

3月21日,廣州粵劇團,歐凱明在排戲。

“廣州市看粵劇的,大概只有2000人左右。”孫旭亮說,粵劇的市場主要在粵西等廣大農村,村裡每年正月都搞年例,爭相請粵劇團表演粵劇,但很多也只是看熱鬧。

從另一方面來講,市場化促進了粵劇團的調整與創新。2015年,取材自3D武俠網游《劍網3》,由廣東粵劇院跟網遊結合的作品——《決戰天策府》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首演。

“我看了現場,來了很多年輕的觀眾,它是粉絲經濟的一種。”羅麗覺得,把一個網遊產品舞臺化,對劇種和觀眾水準的提升沒有意義。“網遊和粵劇合作是可以的,但只是一個案例,並不是粵劇的整個方向。”

儘管在粵劇界引起一些爭議,但孫旭亮認為這是一種探路。

“我不管業內怎麼說,但起碼有一幫人來看粵劇,雖然一些人說它不是粵劇。”孫旭亮說,在不改變傳統唱腔的情況下,用現代音樂元素去包裝,希望是粵劇一種新的方向。

“掃墓人”

每年清明節,李日河一家都會來八和墓園掃墓。“我爺爺奶奶、父親母親,還有我弟弟都(葬)在這裡……”李日河指著弟弟李日海的墓地說。

5年前,弟弟李日海突然過世,李日河決定接手照看墓園。“它(墓園)是我爺爺、父親、母親和弟弟的心意,所以我要繼續守下去……”對於李日河的決定,家裡人“不支持也不反對”。

守墓人沒有工資,每年春秋兩祭有兩百塊錢補貼費,“還有掃墓人(會)封個利是什麼的”。

作為三元里的村民,李日河並不缺錢。1993年,村裡的耕地之上建了賓館、商店、飯店……三元里村民開始每年都有分紅,現在李日河每年分紅有四五萬塊錢。

從前,李日河每天去白雲山鍛煉,接手墓園後,李日河就不再去爬山了。從家裡到八和墓園有三四公里,李日河騎自行車要十幾分鐘。“上午來一趟,下午來一趟,一天要花掉三個小時。“回家就聊聊天,或者看看電視。”李日河說,他不喜歡看粵劇,“小時候沒怎麼看,改革開放後再看時,我都四十多歲了……”

從走馬崗走進一條小巷,兩邊是低矮的廠房,掛著紅黃藍綠等各種顏色的皮革。往前不到50米,就是八和墓園,上面有“八和墓園”幾顆字。右邊的柏松遮掩下,有一塊牌匾,是廣州越秀區政府於2009年掛上的文物保護單位牌匾。

“萬物有生也有滅,如果市場不需要這麼多團體,肯定也會淘汰一批粵劇團。”羅麗說,廣州自發的“私夥局”越來越多,說明民眾的參與度比以前增加了。

私夥局從粵劇演變而來,大部分不穿戲裝,只需樂器伴奏演唱,主要是為了自娛自樂。“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紀,他就喜歡看‘粵劇’。”羅麗說。

3月下旬,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香港人馮兆煒和妻子到墓園掃墓,他們在墓碑前擺出幾盤水果、點燃蠟燭和香,在一隻花色的桶子裡燒紙。“廣東市民厚愛,所以它(八和墓園)一直保存到現在。”馮兆煒說,公墓裡很多人都是他的好朋友。

八和墓園內,李日河種的粉蕉。

相比對面的三元里抗戰紀念公園,周邊的人多數對墓園不瞭解。上世紀九十年代,街道辦的一位工作人員去過墓園好幾次,那時裡面雜草很深,在他的印象裡,那是“很小的一個墓園,我們原來它叫名伶古墓。”

李日河有兩個兒子,都大學畢業。今年30歲的小兒子在廣州電信局上了四年班後,又考進了浙江大學,前幾天,他從上海坐飛機去了德國留學。

“他要在德國讀半年,讀完說不定就在那邊工作了。”李日河說,今年清明節,小兒子回不來了,再過幾天,38歲的大兒子會帶孫子一起來掃墓。

“咿咿呀呀”的胡琴和婉轉柔美的粵韻很久沒有響起了。64歲的李日河說,兩個兒子不會接他的班繼續守墓,不知八和墓園的未來將如何?

(部分資料參考:《八方和合》(八和會館會史)、《南國紅豆》雜誌)

第二年,廣州市規劃局核定“八和墓園”的規模:面積為736平方米,合1.10市畝,一眼可以望到邊。

墓園內有一棵很大的芒果樹,幾乎遮住了整棟老舊的平樓,那是李日河母親守墓時載種。1967年,父親李德成過世後,母親承擔起守墓這項義務,她在墓園裡種了芒果、木瓜等果木樹。

如今,這棵芒果樹每年能掛幾百斤果,秋天時,來掃墓的人有時也摘來品嘗。

芒果樹旁邊有一棵小枇杷樹,樹上有幾顆黃色的枇杷果。“那是我弟弟種的”,李日河說,弟弟李日海曾是一位的士司機,2004年母親過世後,他接手照看“八和墓園”,直到2012年因病過世。那片李日海曾經種菜的地方,成為了他最終的歸宿,他也是墓園最後一位入葬者。

因為場地面積所限,“現在的墓園,不能人進,也不能人出。”“八和會館”總務部主任小蝶兒說。

八和會館

李日河記得,他小的時候,父親經常一個人去看戲。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李日河父母有一張優待證,“帶上這個證,可以免費在全廣州任何一間戲院看大戲。”

那時廣州剛剛解放,有半個世紀歷史的“八和會館”,在粵劇行業裡發揮業內協調作用。

19世紀末,鄺新華、獨角英和林之等粵劇藝人建立了粵劇行會組織“八和會館”,開啟了廣東粵劇的新起點——開辦八和小學,設立養老院和規範梨園公墓。

“那時入會員需要交白銀一兩作為‘份金’”,崔頌明說,“八和會館”成立開始,就是整個行業的管理者。“誰沒有工作了,哪裡有糾紛了,包括生老病死,八和會館都管……”

盧溝橋事變爆發前,以薛覺先為理事長的“八和會館”劇團為支持前方戰士,在廣州海珠大戲院舉行義演籌款。此後,薛覺先和馬師曾又同台演出(兩人曾被稱“薛馬爭雄”),粵劇界幾乎無人置身事外。

民國初年到抗戰期間,是粵劇最輝煌的時期,所有戲班都加入八和會館。“抗戰勝利後,很多戲班去了香港、澳門、新加坡……”崔頌明說,他們把“八和會館”帶了出去,並在世界各地建立起八和會館分館。

1946年,美國和新加坡粵劇藝人捐了一萬美金回來,在廣州恩甯路購買了一間房子作為會址,即現在廣東“八和會館”祖屋。1949年後,它移交給廣州市總工會,標識其作為行會的性質告一段落。

恩甯路177號,兩扇高達4米、厚10釐米的柏木大門背後,不時傳出低沉、悠揚的曲調,仿佛在訴說上個世紀的故事。

八和會館大門有四米高

有人在會館內唱折子戲,星期一到星期六的上午,經常有“私夥局”過來唱粵劇,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今年82歲的小蝶兒說:“我們為他們提供場所,但不對外開放。”

“小蝶兒”學名叫嚴笑芳,生父是被譽為粵劇“武生王”、行內尊稱為“四叔”的“靚次伯”,母親“蝴蝶女”也是粵劇花旦名伶。她很小就開始唱,開始跟母親一起,後來自己一個人唱,相繼加入多個粵劇團。

“1968年,(粵劇團)全部解散了,後來我去了工廠……退休後才回到‘八和會館’。”小蝶兒說,因為沒有收入來源,包括八和館主席、八和墓園的“河哥”,所有人都是義務服務,沒有工資。

大廳有一座金光閃閃的華光師傅聖像,每年的秋天,八和子弟都會共聚一堂慶祝華光師傅誕。“它體現了粵劇人的精氣神”,《南國紅豆》雜誌執行副主編羅麗說。華光師傅一直是粵劇戲人的精神偶像,但幾乎沒人能說清它們之間的歷史淵源。

八和會館會員證。

15年前,廣東八和會館祖屋破敗不堪,被相關部門鑒定為危房,一直到2002年籌集資金重修後才回復了現在的樣子。

八和會館現在有會員有一千多人,他們遍佈海內外全世界,“填一個表格就可以入八和會館會員了”。廣州振興粵劇基金會秘書長蘇小玲說:“它(廣東‘八和會館’)以前做實事,能幫演員找到工作,現在只是一個精神家園的作用。”

粵劇改革

“(討論)振興粵劇,我聽了30年了……”廣州粵劇院有限公司總經理、紅豆粵劇團團長歐凱明說。

1991年,他在廣西粵劇團,每個月月薪僅64元,“加上補助一起不到100元,當時完全看不到粵劇的前途,我幾乎想放棄了。”

歐凱明說,那段時間,他去了歌廳唱歌,還去演了電視劇,當粵劇名伶紅線女叫他來廣州面試時,歐凱明正想著是不是該轉行去做影視。

“我當時拍一部電視劇能解決半年的生活”,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粵劇,“我離不開舞臺,離不開戲劇表演……”

那時,廣東的粵劇院屬事業單位,普遍生活得較好,“我從廣西一過廣東,每個月工資漲到500元”,歐凱明說,他來廣東二十多年,粵劇市場在不斷萎縮。

廣州粵劇團2009年開始改革,由劇團改為廣州粵劇有限公司。“他們原來都是事業單位,改成企業後,我們主要是對他們進行項目扶持。”廣東省文化廳藝術處副處長孫旭亮說,根據國家相關政策,2010年左右,廣東省對粵劇團進行全面改革。

2012年,廣東唯一的一所粵劇學校——成立於1958年的廣東粵劇學校與廣東舞蹈學校合併,建立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

“現在很多有名的粵劇名伶,都畢業於廣東粵劇學校。”孫旭亮說。

今年45歲的周騰飛說,他12歲參加考前培訓,篩選後去廣州面試。“考試老師讓我唱一首粵劇,我說沒學過,不會唱,老師說那你就唱首歌吧,我記得我唱了一首‘秋天’,啊,聲音太小了!” 周騰飛現在是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的老師。

“當時的生源很嚴格,我們是幾年招一次生。”比周騰飛大三歲的蔣文端說,那時從粵劇學院畢業,完全不用擔心工作的問題。蔣現在是廣東粵劇院的當家花旦。

“搶手到我當時可以有好幾個選擇。”周騰飛說。

廣東粵劇團體制改革後,學校招收學生變得困難。“有一個男孩和女孩,女孩長得清秀,男孩也很帥氣,他們都願意來,但家長說要學文化(課)不要學粵劇。”周騰飛說。

據孫旭亮介紹:廣東省國辦的粵劇團現在有21個,它們都改制成企業,省級事業單位就只剩一個——廣東粵劇院。

3月21日,廣州粵劇團,歐凱明在排戲。

“廣州市看粵劇的,大概只有2000人左右。”孫旭亮說,粵劇的市場主要在粵西等廣大農村,村裡每年正月都搞年例,爭相請粵劇團表演粵劇,但很多也只是看熱鬧。

從另一方面來講,市場化促進了粵劇團的調整與創新。2015年,取材自3D武俠網游《劍網3》,由廣東粵劇院跟網遊結合的作品——《決戰天策府》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首演。

“我看了現場,來了很多年輕的觀眾,它是粉絲經濟的一種。”羅麗覺得,把一個網遊產品舞臺化,對劇種和觀眾水準的提升沒有意義。“網遊和粵劇合作是可以的,但只是一個案例,並不是粵劇的整個方向。”

儘管在粵劇界引起一些爭議,但孫旭亮認為這是一種探路。

“我不管業內怎麼說,但起碼有一幫人來看粵劇,雖然一些人說它不是粵劇。”孫旭亮說,在不改變傳統唱腔的情況下,用現代音樂元素去包裝,希望是粵劇一種新的方向。

“掃墓人”

每年清明節,李日河一家都會來八和墓園掃墓。“我爺爺奶奶、父親母親,還有我弟弟都(葬)在這裡……”李日河指著弟弟李日海的墓地說。

5年前,弟弟李日海突然過世,李日河決定接手照看墓園。“它(墓園)是我爺爺、父親、母親和弟弟的心意,所以我要繼續守下去……”對於李日河的決定,家裡人“不支持也不反對”。

守墓人沒有工資,每年春秋兩祭有兩百塊錢補貼費,“還有掃墓人(會)封個利是什麼的”。

作為三元里的村民,李日河並不缺錢。1993年,村裡的耕地之上建了賓館、商店、飯店……三元里村民開始每年都有分紅,現在李日河每年分紅有四五萬塊錢。

從前,李日河每天去白雲山鍛煉,接手墓園後,李日河就不再去爬山了。從家裡到八和墓園有三四公里,李日河騎自行車要十幾分鐘。“上午來一趟,下午來一趟,一天要花掉三個小時。“回家就聊聊天,或者看看電視。”李日河說,他不喜歡看粵劇,“小時候沒怎麼看,改革開放後再看時,我都四十多歲了……”

從走馬崗走進一條小巷,兩邊是低矮的廠房,掛著紅黃藍綠等各種顏色的皮革。往前不到50米,就是八和墓園,上面有“八和墓園”幾顆字。右邊的柏松遮掩下,有一塊牌匾,是廣州越秀區政府於2009年掛上的文物保護單位牌匾。

“萬物有生也有滅,如果市場不需要這麼多團體,肯定也會淘汰一批粵劇團。”羅麗說,廣州自發的“私夥局”越來越多,說明民眾的參與度比以前增加了。

私夥局從粵劇演變而來,大部分不穿戲裝,只需樂器伴奏演唱,主要是為了自娛自樂。“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紀,他就喜歡看‘粵劇’。”羅麗說。

3月下旬,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香港人馮兆煒和妻子到墓園掃墓,他們在墓碑前擺出幾盤水果、點燃蠟燭和香,在一隻花色的桶子裡燒紙。“廣東市民厚愛,所以它(八和墓園)一直保存到現在。”馮兆煒說,公墓裡很多人都是他的好朋友。

八和墓園內,李日河種的粉蕉。

相比對面的三元里抗戰紀念公園,周邊的人多數對墓園不瞭解。上世紀九十年代,街道辦的一位工作人員去過墓園好幾次,那時裡面雜草很深,在他的印象裡,那是“很小的一個墓園,我們原來它叫名伶古墓。”

李日河有兩個兒子,都大學畢業。今年30歲的小兒子在廣州電信局上了四年班後,又考進了浙江大學,前幾天,他從上海坐飛機去了德國留學。

“他要在德國讀半年,讀完說不定就在那邊工作了。”李日河說,今年清明節,小兒子回不來了,再過幾天,38歲的大兒子會帶孫子一起來掃墓。

“咿咿呀呀”的胡琴和婉轉柔美的粵韻很久沒有響起了。64歲的李日河說,兩個兒子不會接他的班繼續守墓,不知八和墓園的未來將如何?

(部分資料參考:《八方和合》(八和會館會史)、《南國紅豆》雜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