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用“玻璃鹿”驚豔世界,T.O.P和大S都粉他,但他的藝術遠不止高顏值!

名和晃平《PixCell-Deer#39》, 樹脂、動物標本、玻璃珠、不銹鋼, 2015年

談到日本當代藝術, 很多人會想到村上隆、草間彌生等大師。 殊不知, 有一位年輕的藝術家憑藉他手中夢幻迷離的“玻璃鹿”,

早已征服了藝術圈。 而他的藝術世界, 遠不止一頭高顏值“玻璃鹿”那麼簡單。

如今, 越來越多的明星都在社交網路上表露自己對藝術的喜愛, 甚至很多明星和藝術家們成為了好友。 明星T.O.P對當代藝術的偏好人盡皆知, 在他眾多的藝術家好友中, 名和晃平一定是最特別的一個。

藝人T.O.P與藝術家名和晃平合影

“PixCell系列”

名和晃平和T.O.P關係有多好?他甚至以T.O.P為原型創作了一件雕塑作品。 2013年, 名和晃平以T.O.P在電影《走進炮火中》持槍射擊的場面為題材, 為其創作了一件雕塑, 該雕塑隸屬于藝術家的“Trans”系列作品之中。

名和晃平以T.O.P為原型創作的雕塑作品

實際上, 名和晃平最為人熟知的作品其實是“PixCell”系列。 由“玻璃珠”構成的動物雕塑充滿了夢幻迷離的色彩, 他本人將這種獨創的雕塑材料稱之為“PixCell”, 混合了“相素”與“細胞”的雙重含義。

名和晃平《PixCell-Deer#41》, 樹脂、動物標本、玻璃珠、不銹鋼, 2015年

有一次, 名和晃平偶然在網路上發現有人在出售鹿的標本, 第一次在電腦螢屏上看見標本照片的他靈光一現, 於是隨即買了下來進行創作。 他用大大小小的透明玻璃珠覆蓋了整頭鹿的外表, 就像無數的細胞將其湮沒。

名和晃平《PixCell-Deer#41》(局部), 樹脂、動物標本、玻璃珠、不銹鋼, 2015年

圖元是圖像的基本單位, 而細胞是生命的起點。 透過“細胞”, 標本的細節被無限地放大、扭曲。 它們既通過折射原理對外部展現著更多的細節, 又以自身為固定的標本注入更多的變化與活性基因。

名和晃平曾說:“無疑,看似華麗的‘玻璃鹿’在我們面前,但它卻不是真實存在的。”這些“玻璃鹿”真實卻又夢幻,觸手可及卻又虛無縹緲。他以對物體表皮的感知為思考的出發點,將“PixCell=Pixel(圖元)+Cell(細胞)”作為線索,對物質性與感知世界進行了深入地探索。

為什麼是鹿?這其實與名和晃平自身的經歷密切相關。他1975年生於大阪,2003年畢業於京都市立藝術大學雕塑系,獲美術博士學位。在校期間,他就對佛教產生了極為濃厚的興趣。而鹿正是佛教的象徵之一,代表著自然的和諧和佛之淨土的無畏。

全才式雕塑家

名和晃平因為一度沉迷於藝術與宗教的融合,日本神道教、萬物有靈論和禪宗都影響了他看待不可見的自然之力的方式,並有意無意地在他的作品中反映出來。在系列作品“DIRECTION”中,他將黑色顏料調到特定的黏稠度,控制它們順著15度的固定傾斜角在畫布上流淌,以表示萬有引力的影響。

名和晃平《Direction#38》,2012年

除了宗教與藝術,工藝、天文和攝影,則是他童年時的三大愛好。他從小就喜歡動手,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自己能夠尋找到創造的樂趣。在選擇大學專業時,他抱著“畫畫在家可以進行,雕塑卻需要最全面的設備和材料”這樣的想法,順理成章地選擇了雕塑系。

藝術家名和晃平

其實,他的作品中除了雕塑,還有許多架上繪畫和影像,甚至還包括現場藝術的表演。當外界懷疑他已經不滿足於雕塑家的身份,而希望做一個全能型藝術家時,他解釋說這些對他而言都是“雕塑”。

名和晃平《Untitled》,紙上丙烯,29×53.7×2cm,2017年

在名為“Vessel”的大型裝置作品中,名和晃平回歸到了自己雕塑家的身份,于長達24米的雕塑底座上呈現了共計20座人體雕塑。20具“無頭軀體”相互連結、組合,在特別製作的聲效的烘托下,將名和晃平對生死、液化以及消溶的思考展現得淋漓盡致。

名和晃平&達米安·賈萊特《Spider(Black Si_VESSEL)》,綜合材料,2017年

而“Vessel”的靈感來源則是名和晃平與達米安·賈萊特共同創作的同名表演藝術作品。與當時的表演作品不同的是,這組裝置將不同的時間節點並置,具象的身體轉換為抽象的剪影,結合聲音通過組合式的群像展現出精粹的不同瞬間。

名和晃平&達米安·賈萊特《Flora#2(Black Si_VESSEL)》,綜合材料,2017年

名和晃平曾說,藝術家最重要的素質就是“多接觸外界,並從中吸取養分”。在念書的時候,他開始對日本傳統藝術、佛教造像和廟宇產生興趣。後來,他參加由田中泯先生創辦的白州藝術營,成為他去思考雕塑“皮膚”的契機。在他去倫敦皇家藝術學院交流時,又開始瞭解西方藝術史和當代藝術的表達。

名和晃平《Untitled》,紙上丙烯,31.9×24×2cm,2017年

他的探究小到微觀世界和生物進化,大到宏觀宇宙、能量、自然現象和礦物環境。而其創作方式也涉及到了不同的領域。在雕塑作品“Throne”中,他結合3D建模、傳統日本漆藝和金箔技術,以極具對稱性且古典的美學理念,最終呈現出了一個坐在王座上的男孩形象。

名和晃平《Throne》(局部),綜合材料,140×73.6×59cm,2017年

永遠好奇,永遠溫柔

名和晃平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日本男性的一切想像:溫柔、謙遜、彬彬有禮。有一次,大S見到他時,也忍不住驚呼:“好帥!”在T.O.P社交帳號中的名和晃平,也擁有不輸T.O.P的英俊外貌。

藝術家名和晃平

不僅僅是外貌,名和晃平的大多數作品也是以“高顏值”著稱。從華麗夢幻的“玻璃鹿”,到冷峻精准的“DIRECTION”系列,再到如今更加宏大肅穆的“Vessel”,其作品的顏值從大眾公認的“美”進階到了更深刻的一種美感體驗。

名和晃平《Throne》(局部),綜合材料,140×73.6×59cm,2017年

他源源不斷的創作動力與其永不停歇的好奇心密不可分。他曾說:“所有的藝術形式我都很喜歡,都願意去嘗試!”帶上一顆好奇心,仰觀宇宙、俯察萬物,也許是名和晃平最根本的藝術法則。

名和晃平《Moment#37》,2014年

他不僅對人彬彬有禮,更是以溫柔呵護的心態對待藝術。2014年,他的一件作品被拿到國外參加展覽。展覽結束後,他發現參觀者在作品上用筆糊塗亂寫。那一刻,他罕見而嚴重地生氣了。“小孩子還可以原諒,因為他們不懂事,但我不允許成年人對藝術這麼不尊重。”

名和晃平《Ether》,尼龍列印,2015年

除了愛護,他也樂意與他人分享藝術的愉悅之感。2009年,名和晃平翻修了京都一個老舊的三明治工廠,他索性沿用原來的廠名,成立了“三明治工作室”。那裡不光是他自己創作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個藝術平臺,為世界各地的建築家、設計師、學生等提供開展設計和藝術表演的場所。

名和晃平以清潔劑、甘油和水製作而成的“泡沫雲海”。

42歲的名和晃平還有很長的時間為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對藝術家來說,只要一直保持對世界的好奇與創作的熱情,無論其作品的“顏值”如何,背後蘊含的藝術家本人的思考與價值,終會被世人發掘。

◆ 名和晃平送給芭莎藝術讀者的八句藝術箴言 ◆

不要被固定的觀念所束縛,多接觸外界,並從中吸取養分。

遵從自己的好奇心,發現屬於自己的學習知識的方法。

學習藝術史吧。瞭解過去,也就能看到自己今後應該進行怎樣的表現。

開始創作前,先對這個地球上的所有現象和物質產生興趣。

慎重地選擇你要用來表現自己藝術的材料。

不要太在意別人對自己作品一時的評價,不管是榮是辱,將目光放得長遠一些。

藝術是擺脫商業、資本主義,讓自己變得自由的媒介。小心別被商業利用。

藝術家的使命就是把自己的藝術展示給全世界。

即將展出

展覽:“VESSEL | Kohei Nawa”

展期:2017年11月3日—2018年1月7日

地點:阿拉裡奧畫廊上海

精彩回顧:

作為全北京顏值最高美術館,松美術館還有更遠大的夢!

世界上真有“阿凡達”部落嗎?他踏遍全球,找到了答案!

揭秘為何這些圖案讓你無比眩暈?!

[策劃/齊超][編輯、文/景雨萌][肖像攝影/賈睿]

名和晃平曾說:“無疑,看似華麗的‘玻璃鹿’在我們面前,但它卻不是真實存在的。”這些“玻璃鹿”真實卻又夢幻,觸手可及卻又虛無縹緲。他以對物體表皮的感知為思考的出發點,將“PixCell=Pixel(圖元)+Cell(細胞)”作為線索,對物質性與感知世界進行了深入地探索。

為什麼是鹿?這其實與名和晃平自身的經歷密切相關。他1975年生於大阪,2003年畢業於京都市立藝術大學雕塑系,獲美術博士學位。在校期間,他就對佛教產生了極為濃厚的興趣。而鹿正是佛教的象徵之一,代表著自然的和諧和佛之淨土的無畏。

全才式雕塑家

名和晃平因為一度沉迷於藝術與宗教的融合,日本神道教、萬物有靈論和禪宗都影響了他看待不可見的自然之力的方式,並有意無意地在他的作品中反映出來。在系列作品“DIRECTION”中,他將黑色顏料調到特定的黏稠度,控制它們順著15度的固定傾斜角在畫布上流淌,以表示萬有引力的影響。

名和晃平《Direction#38》,2012年

除了宗教與藝術,工藝、天文和攝影,則是他童年時的三大愛好。他從小就喜歡動手,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自己能夠尋找到創造的樂趣。在選擇大學專業時,他抱著“畫畫在家可以進行,雕塑卻需要最全面的設備和材料”這樣的想法,順理成章地選擇了雕塑系。

藝術家名和晃平

其實,他的作品中除了雕塑,還有許多架上繪畫和影像,甚至還包括現場藝術的表演。當外界懷疑他已經不滿足於雕塑家的身份,而希望做一個全能型藝術家時,他解釋說這些對他而言都是“雕塑”。

名和晃平《Untitled》,紙上丙烯,29×53.7×2cm,2017年

在名為“Vessel”的大型裝置作品中,名和晃平回歸到了自己雕塑家的身份,于長達24米的雕塑底座上呈現了共計20座人體雕塑。20具“無頭軀體”相互連結、組合,在特別製作的聲效的烘托下,將名和晃平對生死、液化以及消溶的思考展現得淋漓盡致。

名和晃平&達米安·賈萊特《Spider(Black Si_VESSEL)》,綜合材料,2017年

而“Vessel”的靈感來源則是名和晃平與達米安·賈萊特共同創作的同名表演藝術作品。與當時的表演作品不同的是,這組裝置將不同的時間節點並置,具象的身體轉換為抽象的剪影,結合聲音通過組合式的群像展現出精粹的不同瞬間。

名和晃平&達米安·賈萊特《Flora#2(Black Si_VESSEL)》,綜合材料,2017年

名和晃平曾說,藝術家最重要的素質就是“多接觸外界,並從中吸取養分”。在念書的時候,他開始對日本傳統藝術、佛教造像和廟宇產生興趣。後來,他參加由田中泯先生創辦的白州藝術營,成為他去思考雕塑“皮膚”的契機。在他去倫敦皇家藝術學院交流時,又開始瞭解西方藝術史和當代藝術的表達。

名和晃平《Untitled》,紙上丙烯,31.9×24×2cm,2017年

他的探究小到微觀世界和生物進化,大到宏觀宇宙、能量、自然現象和礦物環境。而其創作方式也涉及到了不同的領域。在雕塑作品“Throne”中,他結合3D建模、傳統日本漆藝和金箔技術,以極具對稱性且古典的美學理念,最終呈現出了一個坐在王座上的男孩形象。

名和晃平《Throne》(局部),綜合材料,140×73.6×59cm,2017年

永遠好奇,永遠溫柔

名和晃平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日本男性的一切想像:溫柔、謙遜、彬彬有禮。有一次,大S見到他時,也忍不住驚呼:“好帥!”在T.O.P社交帳號中的名和晃平,也擁有不輸T.O.P的英俊外貌。

藝術家名和晃平

不僅僅是外貌,名和晃平的大多數作品也是以“高顏值”著稱。從華麗夢幻的“玻璃鹿”,到冷峻精准的“DIRECTION”系列,再到如今更加宏大肅穆的“Vessel”,其作品的顏值從大眾公認的“美”進階到了更深刻的一種美感體驗。

名和晃平《Throne》(局部),綜合材料,140×73.6×59cm,2017年

他源源不斷的創作動力與其永不停歇的好奇心密不可分。他曾說:“所有的藝術形式我都很喜歡,都願意去嘗試!”帶上一顆好奇心,仰觀宇宙、俯察萬物,也許是名和晃平最根本的藝術法則。

名和晃平《Moment#37》,2014年

他不僅對人彬彬有禮,更是以溫柔呵護的心態對待藝術。2014年,他的一件作品被拿到國外參加展覽。展覽結束後,他發現參觀者在作品上用筆糊塗亂寫。那一刻,他罕見而嚴重地生氣了。“小孩子還可以原諒,因為他們不懂事,但我不允許成年人對藝術這麼不尊重。”

名和晃平《Ether》,尼龍列印,2015年

除了愛護,他也樂意與他人分享藝術的愉悅之感。2009年,名和晃平翻修了京都一個老舊的三明治工廠,他索性沿用原來的廠名,成立了“三明治工作室”。那裡不光是他自己創作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個藝術平臺,為世界各地的建築家、設計師、學生等提供開展設計和藝術表演的場所。

名和晃平以清潔劑、甘油和水製作而成的“泡沫雲海”。

42歲的名和晃平還有很長的時間為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對藝術家來說,只要一直保持對世界的好奇與創作的熱情,無論其作品的“顏值”如何,背後蘊含的藝術家本人的思考與價值,終會被世人發掘。

◆ 名和晃平送給芭莎藝術讀者的八句藝術箴言 ◆

不要被固定的觀念所束縛,多接觸外界,並從中吸取養分。

遵從自己的好奇心,發現屬於自己的學習知識的方法。

學習藝術史吧。瞭解過去,也就能看到自己今後應該進行怎樣的表現。

開始創作前,先對這個地球上的所有現象和物質產生興趣。

慎重地選擇你要用來表現自己藝術的材料。

不要太在意別人對自己作品一時的評價,不管是榮是辱,將目光放得長遠一些。

藝術是擺脫商業、資本主義,讓自己變得自由的媒介。小心別被商業利用。

藝術家的使命就是把自己的藝術展示給全世界。

即將展出

展覽:“VESSEL | Kohei Nawa”

展期:2017年11月3日—2018年1月7日

地點:阿拉裡奧畫廊上海

精彩回顧:

作為全北京顏值最高美術館,松美術館還有更遠大的夢!

世界上真有“阿凡達”部落嗎?他踏遍全球,找到了答案!

揭秘為何這些圖案讓你無比眩暈?!

[策劃/齊超][編輯、文/景雨萌][肖像攝影/賈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