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立冬的民俗文化與養生

立冬的民俗文化與養生

一、立冬簡述

(一)立冬的時與度

立冬黃經度數

立冬度數信:以九月節為週期律中的空間之度和時間之數, 以智德能量之氣依時而至為信

陽曆時間:2017年11月7日13:37:45;每年11月7日至8日期間

黃道位置:太陽到達黃經225度

天地能量主運:立冬後九日從金炁義德收尾期轉為水炁智德能量輸布期

人體脊椎對應:第3頸椎(C3)和第3骶椎(S3)

節氣序列: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9個節氣, 實為第22個

前後節氣:霜降, 立冬, 小雪

立冬時節, 田野上農業治事的秋季作物已收割完畢, 高粱玉米等都已收進倉庫, 農民們用來當柴燒和做肥料的秸稈乾草高高堆起。 特別是在黃河流域、長江以北流域, 基本都處於這樣一種生態環境當中。 動物也已經藏起來準備進行冬眠了。

農耕文明所誕生的文化, 是天人合一的文化, 它建立在人與自然高度和諧共生的價值觀上, 人與人在正善德的規範下合一, 人與物在正善德的平等原則下合一, 人與地在生養觀上的合一, 都是實現天人合一的前提與基礎。 天人合一建立在修身內求、修身明德的前提下, 冬季既是生命能量的積蓄期, 也是大地休養生息的重要階段。 在尊道貴德、敬天愛地、順天應人、治人事天的中國歷史中, 古代皇權治理國事, 歷代都非常重視古代聖悊們創立的五運六炁(氣)學說, 依照天地陰陽能量的進退, 順應五德能量輸布的週期律, 重視節氣能量的興替交接轉換, 運用五運六炁(氣)週期律指導國事與農事的治理。

立冬在我國傳統文化系統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古代的君王在這一天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祭壇祭祀感恩, 迎接年度週期律中冬時的來臨, 祈願冬時風調雨順, 避免天象災禍。 也就是表達對北方宇天腎水能量照臨大地的敬畏與酬謝, 虔誠地祈求水德能量的豐富與平順。 ( 編者注:五運六氣, 其中五運, 是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炁, 概括一年季節氣象變化的總稱, 即木運、火運、土運、金運、水運, 代表了仁義禮智信五德及木金火水土五行能量的輸布流動交換。 六氣, 即風、寒、暑、濕、燥、火, 各見五行特徵。 五運六氣運氣學說, 來源於古人天地人三才合一修身, 在慧識悊學文化中對人文、天文、地理對應關係的長期觀察和總結。

(二)立冬天氣氣候

立冬時節的天氣氣候, 雖冷不寒, 空氣乾燥, 降溫加快。 由於地表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 晴朗無風之時, 還會出現一種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 但是, 畢竟已經進入冬季, 北方冷空氣勢力漸強, 頻頻南侵, 大風降溫並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氣也就會時常出現了。

自然界中進入冬天以後,天道輸布北方智德腎水的能量給萬物和人類,同樣離不開以水為載體。但是水的形態結構會發生變化,例如天降白雪或雨水。正常年份,華北等地的初雪往往出現在立冬前後,長江以北和華南地區的雨天和雨量均比江南地區要少,下雨、下雪、雨夾雪、霰、冰粒等,形式多樣,所承載的能量卻並未離開五德能量中的腎水智德能量。白屬金,是肺所主,金生水,雪化水,形名更深刻地表述著五行五德能量生化之理。自然界在有強冷空氣影響的時候,江南也會下雪。但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都顯著減少,空氣漸趨乾燥,土壤含水較少。

二、立冬的民俗文化

(一)立冬補冬

從立冬節氣開始,天地進入到冬藏的時節。我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社會,經過了一年的辛勤勞作,人們都想在立冬到來之際好好休養一下,同時也犒勞全家人一年的辛勞。所以,在立冬這一天,閩粵台等地區都有“補冬”的風俗。

中醫學研究發現,隨著立冬的到來,天地間天德陽炁(氣)開始潛藏,天刑之陰與大地的陰炁(氣)逐漸盛極,特別是在北方的廣大地區,蟄蟲伏藏,草木凋零,萬物均趨向休止,各自以冬眠的狀態來養精蓄銳,為下一年春天生機勃發做好充分的能量儲備。而辛勞了一年的人們則通過進食一些高熱量的食物滋養身體,來調和體內陰陽,加強自身對嚴冬寒氣的抵禦能力,並為明春積蓄能量。所以,很多中藥店會趁機推出十全大補湯之類的營養品,即用十種滋補的中藥燉補品,以滿足人們的冬補需求。

(二)出郊迎冬

在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中,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一起合稱“四立” ,都是治人事天的重要節日。如同立春、立夏、立秋一樣,古時在立冬日天子要舉行隆重的迎冬儀式。不僅有出郊迎冬之禮儀,還有賜給群臣禦寒的冬衣以及矜孤恤寡的制度。當朝的太史公會在立冬前三日,向天子報告立冬的日期,以使天子及時清靜身心、沐浴齋戒。到了立冬日,天子率領三公九卿大夫等王公大臣到北郊六裡處進行迎冬禮儀,以表達敬天愛地、尊道貴德、循時守信的誠心和禮儀。待迎冬儀式回來以後,天子還要進行賞死事(獎賞和安撫為國家出過力的軍屬烈屬家庭),以求得社稷安穩,並且賞賜衣物,撫恤孤寡貧苦。

(三)吃餃子

“立冬不端餃子碗,耳朵凍掉沒人管!”所以,每年的立冬這一天,不論天南海北,還是貧窮富貴,餃子都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特別是生活在我國北方的人們,立冬日當天普遍都要包餃子吃,這不僅是節日飯,還因為吃餃子是源自於“交子之時”的傳統說法。就像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的更迭之日一樣,立冬則是秋季與冬季兩季之間的轉換,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一定要吃。

不同的地區有各自獨特的餃子特色,比如東北人最喜愛酸菜餡的餃子。因為東北冬天非常寒冷,以前在交通運輸欠發達時,冬天根本吃不到新鮮蔬菜,所以醃酸菜成了東北人用來儲存大白菜的一種最佳方式。其製作方法簡單、風味獨特,而且容易保存,因此酸菜的醃制方法一直流傳並延續到現在,儼然成了東北人家冬天最不可或缺的一種美食。醃制的酸菜吃法多種多樣,而酸菜餡餃子就是其中一種特別好的酸菜主食吃法,是立冬時東北人吃餃子的必選口味,更是東北人過年時最重要的年夜飯品種之一。

此外,我國有些地區,人們在吃餃子的時候,還會配一些副食,以示美好祝願。如同時吃豆腐,象徵闔家幸福;吃柿餅,象徵萬事如意;吃三鮮菜,則象徵三陽開泰。

三、立冬的正善治養生

高濂在《遵生八箋》中指出:“冬三月,六氣十八候皆正養臓之令,人當閉精塞神,以厚斂藏。”精與神是生命體內的兩端。精,滋養性命。“閉精”貴在不漏不泄,“塞神”旨在管控好前識六根,特別是後天意識的愚轉智最為根本。我們應當按照老子所說的“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來要求自己,因為從對地、天、生命的瞭解以及對社會的認知方面來進行考量,我們很難自信地說自己是個智者。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

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入冬以後,水結成冰,地也裂了,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於內,代謝也相對緩慢。因此,冬季養生應該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在精神調養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控制情志活動,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遇事節怒,寵辱不驚,含而不露,避免煩擾。對於心中抑鬱的不良情緒,應通過適當方式緩解,保持心態平和,使體內的陽氣得以潛藏。

我們可以看到,冬天的樹,有一部分根是裸露在外面的,更多的根則潛藏在地下。對人來講,正如我們在本書《概述》中所論述過的,也需要有一個養根、護根的過程。

(一)身識養生

冬三月,天地之間的物相與質象處於閉合斂藏狀態,水因寒而結冰,地因凍而乾裂,缺乏溫煦的陽炁(氣)相助,養生修身者就得注意早臥晚起,與太陽的升起相應,同步吸收暖陽之氣為佳。年高的人骨肉脆薄,抵禦能力明顯下降,易於被寒風冷氣所襲,多生外疾,不可以早出,主動去冒犯凍霜的威力,使寒氣透過皮肉到達骨內。

身識的保養要避寒就溫,防止體溫通過皮膚而喪失,如果不注意保溫,先天之本的腎就會耗傷能量,到了春天就可能病變為痿厥。老年人中這種現象比較常見,如果傷及腎根,那就不容易再治癒了。

冬令時節體內的陽炁(氣)處於內斂狀態,體內有疾病時,古代多採用八法中的“吐法”,也就是嘔吐法進行醫治,而避免用發汗的方法來進行醫治。當心膈多熱之症為病時,禁忌用發汗的辦法醫治,這是因為要防止發汗而散失體內的陽炁(氣)。

1.修養腎臓法

當以冬三月,面北向,平坐,鳴金梁七,飲玉泉三,更北吸玄宮之黑氣入口,五吞之,以補吹之損。

——《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冬卷》

2.六氣治腎法

治腎臓吐納用吹法,以鼻漸長引氣,以口吹之。腎病,用大吹三十遍,細吹十遍,能除腎家一切冷氣、腰疼、膝冷沉重,久立不得,陽道衰弱,耳內蟲鳴及口內生瘡。更有煩熱,悉能去之。數數吹去,相繼勿絕,疾瘥則止,過多則損。

——《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冬卷》

3.腎臓導引法[冬三月行之]

可正坐,以兩手聳托,右引脅三五度,又將手返著膝挽肘,左右同捩身三五度,以足前後踏,左右各數十度。能去腰腎風邪積聚。

——《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冬卷》

4.胎息養生

(用吹為瀉,咽為補。)

夫腎,主精,坎之氣,其色黑,其像圓,一名而曲。其神如白鹿,化為玉童,長一尺。萬物治其精,順其志,全其真,合乎太清。腎合骨,上主耳,腰不能伸,腎冷。立冬日,面北向,平旦坐,鳴金梁五通,飲玉泉三,吸玄宮黑氣吞之,以致玉童之饌,神和體平,而能長生矣。

——《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太上養生胎息氣經》

5.立冬時節防風寒

立冬是秋冬季節交替之時,溫差較大,空氣品質下降,加上此時人體免疫力相對較低,會導致呼吸道疾病多發。冬季的居室既要注意暖和時的通風,又要注意寒冷時的密閉,防止透隙寒風侵體,不可冒觸寒風,老人尤甚,恐寒邪感冒,染寒風則多為嗽逆、麻痹、昏眩等疾。下面是避免身識感受風寒患病以及風寒傷腎的六種方法:

(l)提高免疫力

預防風寒為病,最根本的就是加強鍛煉,及時增加衣物、被褥。忌寒極時方加棉衣,應當逐步加厚,不能夠一次添加過多,以沒有寒意為適當。保暖過度時,免疫力反而會下降。現在有些父母經常給孩子亂添衣服,他們不知道孩子們體內是陽氣正盛,需要稍稍凍一凍的,不能夠過暖。否則就會引起免疫力下降,反而會感冒。把孩子們放在保溫瓶裡養,長此以往,體質肯定是越來越差。

此外.每日早晚還應當堅持用冷水洗臉,澆點冷水拍一拍自己的百會,這叫“冷沖”。這樣可以增強面部的血液迴圈,提高抗病耐寒能力,從而預防感冒的發生。

《雲笈七簽》曰:“冬夜臥,被蓋太暖,睡覺即張目吐氣,以出其積毒,則永無疾”又曰:“冬臥頭向北.有所利益。宜溫足凍腦。”也就是說,因為冬天睡覺時候蓋的被子太暖和了,在躺下睡覺之前應當張開眼睛,想著體內的所有濁氣到了口腔裡,然後往外吐。吐幾口以後再躺下來睡覺。不能捂著這些濁氣睡覺,否則,被子裡太暖和,這些濁氣在體內反而容易擴散開來,影響臓腑而生病。睡覺的時候頭朝向北方有所利益。腳應該保溫,但是腦袋要凍著,冷一點沒關係。

“寢臥之時,稍宜虛歇,溫暖衣衾,適其寒溫。不得頻用明火烘炙。”電熱毯不能夠通宵達旦地開著,過熱和電場的干擾是尤其損人的。如果電熱毯從夜晚開到天亮,就容易造成腎的損傷。天冷的時候在睡覺之前開半小時電熱毯就足夠了,因為人體都是有體溫的,倘若貪暖傷了自己的腎,反倒得不償失。

“冬夜不宜以冷物鐵石為枕,或焙暖枕之,令人目暗”,不要用石頭枕頭或者生鐵、鑄鐵類枕頭,也不要焙暖枕頭後再枕上去,這些會使人的眼睛越來越昏暗。

“冬月夜臥,叩齒三十六通,呼腎神名以安腎臓,晨起亦然。”用形名呼喚的方法呼喚腎質象之名,可以增強自己的體質,保護命根和性根。

(2)保持空氣清新

立冬後,人的衣著過少過薄、室溫過低,極易感冒而耗陽氣;而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泄,陽氣也難以符合潛藏之道,寒邪反而易於侵入。所以,室溫應保持恒定的適當溫度,保持開窗換氣,保證空氣流通、陽光射入。在感冒流行時可用陳醋薰蒸室內。

(3)避開邪風感染源

少去公共場所活動,減少感染機會。尤其是在流感流行期間,要儘量避免去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不要共用餐具、毛巾等日常用品。對於防範能力較弱的小孩子,大人要格外當心,平時要讓孩子多喝熱水,天冷外出時,要給孩子們戴上帽子和口罩。

(4)泡腳溫陽提升免疫力

人體的雙足是命根的鬚根,又稱之為支根,腎經附著其中而直達湧泉,故有“人老先從腳下老”之說。冬月陽氣在內,陰氣在外,老人多有上熱下冷之患,不宜過多地淋浴。陽氣內蘊之時,若加湯火所通,必出大汗傷津。但由於“寒從腳下起”,睡前泡腳則是良好的冬季養生方法。《金匱要略》:“冬夜伸足臥,則一身俱暖。”有的人睡懶覺時習慣蜷縮成一團,結果是越縮越冷,這是因為下肢蜷縮過久則氣血流通更加緩慢,反而不易暖和。不如乾脆伸直,堅持一會兒,就會通體舒泰,暖烘烘的。

人體五臓六腑的功能在腳上都有相應的穴位,睡前泡腳就可用熱水或藥煎水刺激腳部的太沖、隱白、太溪、湧泉以及踝關節以下各穴位,從而起到滋補元氣、壯腰強筋、調理臓腑、疏通經絡、促進新陳代謝以及延緩衰老的功效,可以防治各臓腑功能紊亂、消化不良、便秘、脫髮落髮、耳鳴耳聾、頭昏眼花、牙齒鬆動、失眠、關節麻木等症。這些症狀實際都是腎氣衰微的表現。民間有“睡前一盆湯,賽過人參湯”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的。

修身文化中也有一個“冷沖熱盥”的方法。早晨用冷水洗洗臉、衝衝頭,晚上就一定要用熱水泡腳。當然,泡腳的水和藥方也是挺有講究的,要避免亂創、亂用。現在市面上有些一切向經濟利益看的商家,只是把一些藥方中記載的藥物堆在一起,就提供給人們泡腳,而沒有將四季護臓的重點作為其中的根本,值得商榷。

手與足都對應於心,因此不可以用火直接炙手,而引火入心,火的燥氣侵入心裡會使人煩躁不安。另外,大雪中跣足做事,應注意不可直接用熱湯浸泡、洗浴。因為觸寒以後再用熱水,就會把寒氣逼回體內,寒滯于體內,必然致病。

(5)揉耳增腎陽禦風寒

腎開竅於耳,總體屬水,雙耳又內蘊丙丁火,人體有病時會在耳廓上出現反應點。耳朵上濃縮著全身的資訊,而且通四肢百骸,因此中醫的耳針療法就是在耳廓的一定部位,特別是反應區進行針刺或埋針,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針刺耳穴圖上相應的“腎”的部位,可以起到強腎健身的作用。對於因腎氣不足所引起的失眠、頭痛、頭暈、記憶力減退等狀況,自己經常去搓揉按摩耳廓,療效也是相當好的。雖然動作小,但是卻要自己堅持去做,才能見效。

(6)艾灸助陽禦風寒

腎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腎一虛,正氣則虛,邪氣則盛。因此扶養正氣貴在溫補脾腎。中醫認為,溫補者,莫過於灸法,灸者,乃艾之火攻,能壯人陽氣,益人真陰。艾灸有6大功效: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防病保健。古人雲:“針所不為,灸之所宜。”自己在家中亦可小心操作,溫灸補脾與腎。

6.《靈劍子》導引法

以兩手相叉,一腳踏之,去腰腳拘束,腎氣冷痹,膝中痛諸疾。

又法:正坐,伸手指緩拘腳指五七度,治腳氣諸風注氣,腎臓諸毒氣,遠行腳痛不安,並可治之,常行最妙。

7.陳希夷二十四氣導引坐功圖勢——立冬

立冬坐功圖勢

運:主陽明五氣。

時:配足厥陰肝風木。

坐功:每日醜寅時,正坐,一手按膝,一手捝肘,左右顧,兩手左右托三五度,吐納,叩齒,咽液。即:每日1時~5時,盤坐,左手按住膝蓋,右手搭在左肘上,上身左右扭轉回顧,接著雙手交換方位,各做15次,然後吐納、叩齒、咽津。

主治:胸肋積滯,虛勞邪毒,腰痛不可俛仰,嗌幹,面塵脫色,胸滿嘔逆,飧泄,頭痛,耳無聞,頰腫,肝逆面青,目赤腫痛,兩肋下痛引小腹,四肢滿悶,眩冒,目瞳痛。

(二)口識養生

立冬的飲食調養,重在養陰,以“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為原則。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

立冬進補要根據年齡、體質的不同因人而異,中醫的養生原則是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耄耋重延。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

飲食之味,宜減鹹增苦,以養心氣。冬月腎水味咸,恐水克火,心受病耳,故宜養心。

冬夜漏長,不可多食硬物並濕軟果餅。食訖,須行百步摩腹法,搖動令消,方睡。不爾,後成腳氣。

——《遵生八箋·冬季攝生消息論)

譯文:

“平時食味適宜減少鹹味增加苦味,以此來調養心氣。冬季對應腎臓,在五行中對應水,五味中對應鹹味,擔心腎水會克制心火,導致心臓病變,所以適宜調養心氣。

冬夜漫長.不要多吃生硬的食物和濕軟的果餅。吃完飯,一定要做‘百步摩腹法’來幫助消化,才可睡覺。否則,會導致今後患腳氣病。”

1.立冬宜食

在冬季飲食養生中,中老年人可以用糯米自釀素酒,浸泡山藥,或其他良方飲用。早起服素酒一杯以禦寒,晚服消痰涼膈之藥,以平和心氣,不令熱氣上湧。切忌房事,不可多食炙爆、肉面、餛飩之類,則有益於健康。《千金方》曰:“冬三月宜服藥酒一二杯,以迎陽氣。立春則止。終身常爾,百病不生。”

《纂要》曰:“鐘乳酒方,服之補骨髓,益氣力,逐寒濕。其方:用地黃八兩,巨勝子一升,熬搗爛。牛膝四兩,五加皮四兩,地骨皮四兩,桂心二兩,防風二兩,仙靈脾三兩。鐘乳粉五兩,甘草湯浸三日,更以牛乳一碗,將乳石入瓷瓶浸過,於飯上蒸之。乳盡傾出,暖水淘盡碎研。右諸藥為中末,用絹囊盛浸好醇酒三鬥罈內,五日後可取服之。十月初一日服起,至立春日止。”

《瑣碎錄》曰:“冬月勿以梨攪熱酒飲,令人頭旋,不可支吾。”

《遵生八箋》:“不可就火烘炙食物。冷藥不治熱極,熱藥不治冷極,水就濕,火就燥耳。”

《金匱要略》曰:“冬三月,勿食豬羊等腎。”

《本草綱目》曰:“冬月不可多食蔥,令人發疾。”“惟十二月可食芋頭,他月食之發病。”“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禁炙飲食並火焙衣服。”

立冬時節,適宜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

2.養生粥品

黑芝麻粥(《本草綱目》):

原料:黑芝麻25克、粳米50克。

做法:黑芝麻炒熟研末,粳米洗淨與黑芝麻同煮,煮沸後改用文火煮至成粥。

功效:補益肝腎,滋養五臓。適於中老年體質虛弱者選用,有預防早衰之功效。

3.立冬吃蘿蔔

俗諺雲“立冬蘿蔔賽參湯,不勞醫生開藥方”,蘿蔔性涼,味辛甘,入肺、胃二經,可消積滯、化痰熱、下氣貫中、解毒,用於食積脹滿、小便不利等症。立冬是一年中進補的重要時機,此時多吃蘿蔔,可以潤肺止咳、健脾防幹。蘿蔔性涼,體質偏寒、脾胃虛寒的人不宜多吃。

白菜蘿蔔湯:

原料:大白菜、白蘿蔔、胡蘿蔔適量,豆腐一塊。

做法:將上述食材洗淨,切成相同大小的長條,在沸水中焯過撈出備用。鍋置火上,放入適量油燒至五成熱,然後倒入清湯,將白蘿蔔、胡蘿蔔、豆腐一起放入鍋中,大火煮開。加入大白菜,再次煮開,加入適量鹽、油,即可盛出。

功效:養胃暖身,促進消化。

冰糖白蘿蔔飲:

原料:白蘿蔔一根,冰糖、蜂蜜適量

做法:白蘿蔔洗淨,擦乾水,在蘿蔔的上部1/3處橫切一刀將蘿蔔切開。用小刀把下部2/3的蘿蔔中心掏空,將冰糖放入挖空處。將上部的1/3白蘿蔔重新蓋在下部蘿蔔上,周邊用牙籤固定後,整體放入密封罐,放入冰箱。靜置五六天后取出,蘿蔔內的冰糖已化為濃汁。打開蘿蔔將汁水瀝出,再加少許蜂蜜,攪拌均勻即成。

功效:潤肺止咳,輕度的肺熱咳嗽患者可以適量食用。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由於不懂修身學而只是瞭解中醫養生學,對“外求法”中的食補或者藥補高度依賴,所以“立冬進補”的民俗在社會上備受重視,流傳延續了很久。而作為愛好修身養生的人們則要明白,立冬進食補、藥補並非不重要,但是人們已經將最重要的一種補法丟失了,那就是要進補人們的精炁神。所以,人們治事修身,不僅僅要逢時令而進行食補,更需要及時地重視精炁神在四時之度中的適時補充與壯實,只有這樣才稱得上是最完善的修身與治事。

四、立冬的天文內涵

立冬斗柄方點陣圖

(一)立冬的天文古籍

析木,初尾十度,立冬。中箕七度,小雪。于夏為十月,商為十一月,周為十二月。終於鬥十一度。

——《漢書·卷二十一下·律曆志第一下》

譯文:

“析木之津,從尾宿十度開始運行,對應立冬節氣。中國運行到箕宿七度,對應小雪節氣。對應的月份在夏朝時是十月,在商朝是十一月,在周朝是十二日。在鬥宿十一度終止運行。”

(二)立冬物候

立冬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入蜃。

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入蜃

《逸周書·時訓解第五十二》曰:“立冬之日,水始 冰,又五日,地始凍,又五日,雉入大水為蜃。水不冰,是為陰負;地不始凍,咎微之咎;雉不入大水,國多淫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冬,十月節。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於此。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一候水始冰:坤卦,初六。《周易·坤卦》爻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坤為水,純陰,故曰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於堅也。”水面初凝,開始散在地出現很薄的不會非常堅實的冰。當然再往北方可能不是這樣,這裡主要是指黃河流域的物候特點。

二候地始凍:坤卦,六二。《周易·坤卦》爻辭:“直,方,大,不習無不利。”《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坤為地,坤純陰,故曰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土氣凝寒,未至於坼。”這時,土地已經因為缺水與凍縮而開始龜裂。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坤卦,六三。《周易·坤卦》爻辭:“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三爻動,卦變為謙。互坎為水。坎伏離為蜃為雉。互震為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雉,野雞;鄭康成、《淮南子》、高誘俱注蜃為大蛤。《玉篇》亦曰:蜃,大蛤也。《墨子》又曰:蚌,一名蜃,蚌非蛤類乎?《禮記之注》曰蛟屬,《埤雅》又以蚌、蜃各釋,似非蛤類。然按《本草》車螯之條曰:車螯,是大蛤,一名蜃,能吐氣為樓臺,又嘗聞海旁蜃氣成樓垣。《章龜經》曰:蜃大者為車輪島嶼,月閑吐氣成樓,與蛟龍同也。則知此為蛤,明矣。況《爾雅翼》引周禮諸家,辯蜃為蛤甚明。《禮記之注》以謂雉,由於蛇化之說,故以雉子為蜃,《埤雅》既曰似蛇而大,腹下盡逆鱗,知之悉矣,然複疑之:一曰狀似螭龍,有耳,有角,則亦聞而識之,不若《本草》《章龜經》為是,即一物耳。大水,淮也,晉語曰:雉入於淮為蜃。《東山經》:激女之山多蜃珧。”

蜃,在物相上可以類比性地解釋為形如蛤蜊,但此物的本相應以質象為准。蜃,為蜃景象的海市蜃樓,物相動物中難有具此強大能量者。在智識與意識時期,人們對於慧識文化所定義的物相與質象的互化難以同步應用“玄之有玄”的幾學觀進行物相與質象雙類現象的同步解析把握,常常是非此即彼,所以就產生了眾多的關於“雉入大水為蜃”的討論和爭辯。這與人們解釋“爵(雀)入大水為蛤”的情況有點相近。

節選自熊春錦先生著《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冬》,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

自然界中進入冬天以後,天道輸布北方智德腎水的能量給萬物和人類,同樣離不開以水為載體。但是水的形態結構會發生變化,例如天降白雪或雨水。正常年份,華北等地的初雪往往出現在立冬前後,長江以北和華南地區的雨天和雨量均比江南地區要少,下雨、下雪、雨夾雪、霰、冰粒等,形式多樣,所承載的能量卻並未離開五德能量中的腎水智德能量。白屬金,是肺所主,金生水,雪化水,形名更深刻地表述著五行五德能量生化之理。自然界在有強冷空氣影響的時候,江南也會下雪。但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都顯著減少,空氣漸趨乾燥,土壤含水較少。

二、立冬的民俗文化

(一)立冬補冬

從立冬節氣開始,天地進入到冬藏的時節。我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社會,經過了一年的辛勤勞作,人們都想在立冬到來之際好好休養一下,同時也犒勞全家人一年的辛勞。所以,在立冬這一天,閩粵台等地區都有“補冬”的風俗。

中醫學研究發現,隨著立冬的到來,天地間天德陽炁(氣)開始潛藏,天刑之陰與大地的陰炁(氣)逐漸盛極,特別是在北方的廣大地區,蟄蟲伏藏,草木凋零,萬物均趨向休止,各自以冬眠的狀態來養精蓄銳,為下一年春天生機勃發做好充分的能量儲備。而辛勞了一年的人們則通過進食一些高熱量的食物滋養身體,來調和體內陰陽,加強自身對嚴冬寒氣的抵禦能力,並為明春積蓄能量。所以,很多中藥店會趁機推出十全大補湯之類的營養品,即用十種滋補的中藥燉補品,以滿足人們的冬補需求。

(二)出郊迎冬

在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中,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一起合稱“四立” ,都是治人事天的重要節日。如同立春、立夏、立秋一樣,古時在立冬日天子要舉行隆重的迎冬儀式。不僅有出郊迎冬之禮儀,還有賜給群臣禦寒的冬衣以及矜孤恤寡的制度。當朝的太史公會在立冬前三日,向天子報告立冬的日期,以使天子及時清靜身心、沐浴齋戒。到了立冬日,天子率領三公九卿大夫等王公大臣到北郊六裡處進行迎冬禮儀,以表達敬天愛地、尊道貴德、循時守信的誠心和禮儀。待迎冬儀式回來以後,天子還要進行賞死事(獎賞和安撫為國家出過力的軍屬烈屬家庭),以求得社稷安穩,並且賞賜衣物,撫恤孤寡貧苦。

(三)吃餃子

“立冬不端餃子碗,耳朵凍掉沒人管!”所以,每年的立冬這一天,不論天南海北,還是貧窮富貴,餃子都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特別是生活在我國北方的人們,立冬日當天普遍都要包餃子吃,這不僅是節日飯,還因為吃餃子是源自於“交子之時”的傳統說法。就像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的更迭之日一樣,立冬則是秋季與冬季兩季之間的轉換,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一定要吃。

不同的地區有各自獨特的餃子特色,比如東北人最喜愛酸菜餡的餃子。因為東北冬天非常寒冷,以前在交通運輸欠發達時,冬天根本吃不到新鮮蔬菜,所以醃酸菜成了東北人用來儲存大白菜的一種最佳方式。其製作方法簡單、風味獨特,而且容易保存,因此酸菜的醃制方法一直流傳並延續到現在,儼然成了東北人家冬天最不可或缺的一種美食。醃制的酸菜吃法多種多樣,而酸菜餡餃子就是其中一種特別好的酸菜主食吃法,是立冬時東北人吃餃子的必選口味,更是東北人過年時最重要的年夜飯品種之一。

此外,我國有些地區,人們在吃餃子的時候,還會配一些副食,以示美好祝願。如同時吃豆腐,象徵闔家幸福;吃柿餅,象徵萬事如意;吃三鮮菜,則象徵三陽開泰。

三、立冬的正善治養生

高濂在《遵生八箋》中指出:“冬三月,六氣十八候皆正養臓之令,人當閉精塞神,以厚斂藏。”精與神是生命體內的兩端。精,滋養性命。“閉精”貴在不漏不泄,“塞神”旨在管控好前識六根,特別是後天意識的愚轉智最為根本。我們應當按照老子所說的“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來要求自己,因為從對地、天、生命的瞭解以及對社會的認知方面來進行考量,我們很難自信地說自己是個智者。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

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入冬以後,水結成冰,地也裂了,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於內,代謝也相對緩慢。因此,冬季養生應該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在精神調養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控制情志活動,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遇事節怒,寵辱不驚,含而不露,避免煩擾。對於心中抑鬱的不良情緒,應通過適當方式緩解,保持心態平和,使體內的陽氣得以潛藏。

我們可以看到,冬天的樹,有一部分根是裸露在外面的,更多的根則潛藏在地下。對人來講,正如我們在本書《概述》中所論述過的,也需要有一個養根、護根的過程。

(一)身識養生

冬三月,天地之間的物相與質象處於閉合斂藏狀態,水因寒而結冰,地因凍而乾裂,缺乏溫煦的陽炁(氣)相助,養生修身者就得注意早臥晚起,與太陽的升起相應,同步吸收暖陽之氣為佳。年高的人骨肉脆薄,抵禦能力明顯下降,易於被寒風冷氣所襲,多生外疾,不可以早出,主動去冒犯凍霜的威力,使寒氣透過皮肉到達骨內。

身識的保養要避寒就溫,防止體溫通過皮膚而喪失,如果不注意保溫,先天之本的腎就會耗傷能量,到了春天就可能病變為痿厥。老年人中這種現象比較常見,如果傷及腎根,那就不容易再治癒了。

冬令時節體內的陽炁(氣)處於內斂狀態,體內有疾病時,古代多採用八法中的“吐法”,也就是嘔吐法進行醫治,而避免用發汗的方法來進行醫治。當心膈多熱之症為病時,禁忌用發汗的辦法醫治,這是因為要防止發汗而散失體內的陽炁(氣)。

1.修養腎臓法

當以冬三月,面北向,平坐,鳴金梁七,飲玉泉三,更北吸玄宮之黑氣入口,五吞之,以補吹之損。

——《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冬卷》

2.六氣治腎法

治腎臓吐納用吹法,以鼻漸長引氣,以口吹之。腎病,用大吹三十遍,細吹十遍,能除腎家一切冷氣、腰疼、膝冷沉重,久立不得,陽道衰弱,耳內蟲鳴及口內生瘡。更有煩熱,悉能去之。數數吹去,相繼勿絕,疾瘥則止,過多則損。

——《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冬卷》

3.腎臓導引法[冬三月行之]

可正坐,以兩手聳托,右引脅三五度,又將手返著膝挽肘,左右同捩身三五度,以足前後踏,左右各數十度。能去腰腎風邪積聚。

——《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冬卷》

4.胎息養生

(用吹為瀉,咽為補。)

夫腎,主精,坎之氣,其色黑,其像圓,一名而曲。其神如白鹿,化為玉童,長一尺。萬物治其精,順其志,全其真,合乎太清。腎合骨,上主耳,腰不能伸,腎冷。立冬日,面北向,平旦坐,鳴金梁五通,飲玉泉三,吸玄宮黑氣吞之,以致玉童之饌,神和體平,而能長生矣。

——《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太上養生胎息氣經》

5.立冬時節防風寒

立冬是秋冬季節交替之時,溫差較大,空氣品質下降,加上此時人體免疫力相對較低,會導致呼吸道疾病多發。冬季的居室既要注意暖和時的通風,又要注意寒冷時的密閉,防止透隙寒風侵體,不可冒觸寒風,老人尤甚,恐寒邪感冒,染寒風則多為嗽逆、麻痹、昏眩等疾。下面是避免身識感受風寒患病以及風寒傷腎的六種方法:

(l)提高免疫力

預防風寒為病,最根本的就是加強鍛煉,及時增加衣物、被褥。忌寒極時方加棉衣,應當逐步加厚,不能夠一次添加過多,以沒有寒意為適當。保暖過度時,免疫力反而會下降。現在有些父母經常給孩子亂添衣服,他們不知道孩子們體內是陽氣正盛,需要稍稍凍一凍的,不能夠過暖。否則就會引起免疫力下降,反而會感冒。把孩子們放在保溫瓶裡養,長此以往,體質肯定是越來越差。

此外.每日早晚還應當堅持用冷水洗臉,澆點冷水拍一拍自己的百會,這叫“冷沖”。這樣可以增強面部的血液迴圈,提高抗病耐寒能力,從而預防感冒的發生。

《雲笈七簽》曰:“冬夜臥,被蓋太暖,睡覺即張目吐氣,以出其積毒,則永無疾”又曰:“冬臥頭向北.有所利益。宜溫足凍腦。”也就是說,因為冬天睡覺時候蓋的被子太暖和了,在躺下睡覺之前應當張開眼睛,想著體內的所有濁氣到了口腔裡,然後往外吐。吐幾口以後再躺下來睡覺。不能捂著這些濁氣睡覺,否則,被子裡太暖和,這些濁氣在體內反而容易擴散開來,影響臓腑而生病。睡覺的時候頭朝向北方有所利益。腳應該保溫,但是腦袋要凍著,冷一點沒關係。

“寢臥之時,稍宜虛歇,溫暖衣衾,適其寒溫。不得頻用明火烘炙。”電熱毯不能夠通宵達旦地開著,過熱和電場的干擾是尤其損人的。如果電熱毯從夜晚開到天亮,就容易造成腎的損傷。天冷的時候在睡覺之前開半小時電熱毯就足夠了,因為人體都是有體溫的,倘若貪暖傷了自己的腎,反倒得不償失。

“冬夜不宜以冷物鐵石為枕,或焙暖枕之,令人目暗”,不要用石頭枕頭或者生鐵、鑄鐵類枕頭,也不要焙暖枕頭後再枕上去,這些會使人的眼睛越來越昏暗。

“冬月夜臥,叩齒三十六通,呼腎神名以安腎臓,晨起亦然。”用形名呼喚的方法呼喚腎質象之名,可以增強自己的體質,保護命根和性根。

(2)保持空氣清新

立冬後,人的衣著過少過薄、室溫過低,極易感冒而耗陽氣;而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泄,陽氣也難以符合潛藏之道,寒邪反而易於侵入。所以,室溫應保持恒定的適當溫度,保持開窗換氣,保證空氣流通、陽光射入。在感冒流行時可用陳醋薰蒸室內。

(3)避開邪風感染源

少去公共場所活動,減少感染機會。尤其是在流感流行期間,要儘量避免去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不要共用餐具、毛巾等日常用品。對於防範能力較弱的小孩子,大人要格外當心,平時要讓孩子多喝熱水,天冷外出時,要給孩子們戴上帽子和口罩。

(4)泡腳溫陽提升免疫力

人體的雙足是命根的鬚根,又稱之為支根,腎經附著其中而直達湧泉,故有“人老先從腳下老”之說。冬月陽氣在內,陰氣在外,老人多有上熱下冷之患,不宜過多地淋浴。陽氣內蘊之時,若加湯火所通,必出大汗傷津。但由於“寒從腳下起”,睡前泡腳則是良好的冬季養生方法。《金匱要略》:“冬夜伸足臥,則一身俱暖。”有的人睡懶覺時習慣蜷縮成一團,結果是越縮越冷,這是因為下肢蜷縮過久則氣血流通更加緩慢,反而不易暖和。不如乾脆伸直,堅持一會兒,就會通體舒泰,暖烘烘的。

人體五臓六腑的功能在腳上都有相應的穴位,睡前泡腳就可用熱水或藥煎水刺激腳部的太沖、隱白、太溪、湧泉以及踝關節以下各穴位,從而起到滋補元氣、壯腰強筋、調理臓腑、疏通經絡、促進新陳代謝以及延緩衰老的功效,可以防治各臓腑功能紊亂、消化不良、便秘、脫髮落髮、耳鳴耳聾、頭昏眼花、牙齒鬆動、失眠、關節麻木等症。這些症狀實際都是腎氣衰微的表現。民間有“睡前一盆湯,賽過人參湯”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的。

修身文化中也有一個“冷沖熱盥”的方法。早晨用冷水洗洗臉、衝衝頭,晚上就一定要用熱水泡腳。當然,泡腳的水和藥方也是挺有講究的,要避免亂創、亂用。現在市面上有些一切向經濟利益看的商家,只是把一些藥方中記載的藥物堆在一起,就提供給人們泡腳,而沒有將四季護臓的重點作為其中的根本,值得商榷。

手與足都對應於心,因此不可以用火直接炙手,而引火入心,火的燥氣侵入心裡會使人煩躁不安。另外,大雪中跣足做事,應注意不可直接用熱湯浸泡、洗浴。因為觸寒以後再用熱水,就會把寒氣逼回體內,寒滯于體內,必然致病。

(5)揉耳增腎陽禦風寒

腎開竅於耳,總體屬水,雙耳又內蘊丙丁火,人體有病時會在耳廓上出現反應點。耳朵上濃縮著全身的資訊,而且通四肢百骸,因此中醫的耳針療法就是在耳廓的一定部位,特別是反應區進行針刺或埋針,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針刺耳穴圖上相應的“腎”的部位,可以起到強腎健身的作用。對於因腎氣不足所引起的失眠、頭痛、頭暈、記憶力減退等狀況,自己經常去搓揉按摩耳廓,療效也是相當好的。雖然動作小,但是卻要自己堅持去做,才能見效。

(6)艾灸助陽禦風寒

腎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腎一虛,正氣則虛,邪氣則盛。因此扶養正氣貴在溫補脾腎。中醫認為,溫補者,莫過於灸法,灸者,乃艾之火攻,能壯人陽氣,益人真陰。艾灸有6大功效: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防病保健。古人雲:“針所不為,灸之所宜。”自己在家中亦可小心操作,溫灸補脾與腎。

6.《靈劍子》導引法

以兩手相叉,一腳踏之,去腰腳拘束,腎氣冷痹,膝中痛諸疾。

又法:正坐,伸手指緩拘腳指五七度,治腳氣諸風注氣,腎臓諸毒氣,遠行腳痛不安,並可治之,常行最妙。

7.陳希夷二十四氣導引坐功圖勢——立冬

立冬坐功圖勢

運:主陽明五氣。

時:配足厥陰肝風木。

坐功:每日醜寅時,正坐,一手按膝,一手捝肘,左右顧,兩手左右托三五度,吐納,叩齒,咽液。即:每日1時~5時,盤坐,左手按住膝蓋,右手搭在左肘上,上身左右扭轉回顧,接著雙手交換方位,各做15次,然後吐納、叩齒、咽津。

主治:胸肋積滯,虛勞邪毒,腰痛不可俛仰,嗌幹,面塵脫色,胸滿嘔逆,飧泄,頭痛,耳無聞,頰腫,肝逆面青,目赤腫痛,兩肋下痛引小腹,四肢滿悶,眩冒,目瞳痛。

(二)口識養生

立冬的飲食調養,重在養陰,以“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為原則。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

立冬進補要根據年齡、體質的不同因人而異,中醫的養生原則是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耄耋重延。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

飲食之味,宜減鹹增苦,以養心氣。冬月腎水味咸,恐水克火,心受病耳,故宜養心。

冬夜漏長,不可多食硬物並濕軟果餅。食訖,須行百步摩腹法,搖動令消,方睡。不爾,後成腳氣。

——《遵生八箋·冬季攝生消息論)

譯文:

“平時食味適宜減少鹹味增加苦味,以此來調養心氣。冬季對應腎臓,在五行中對應水,五味中對應鹹味,擔心腎水會克制心火,導致心臓病變,所以適宜調養心氣。

冬夜漫長.不要多吃生硬的食物和濕軟的果餅。吃完飯,一定要做‘百步摩腹法’來幫助消化,才可睡覺。否則,會導致今後患腳氣病。”

1.立冬宜食

在冬季飲食養生中,中老年人可以用糯米自釀素酒,浸泡山藥,或其他良方飲用。早起服素酒一杯以禦寒,晚服消痰涼膈之藥,以平和心氣,不令熱氣上湧。切忌房事,不可多食炙爆、肉面、餛飩之類,則有益於健康。《千金方》曰:“冬三月宜服藥酒一二杯,以迎陽氣。立春則止。終身常爾,百病不生。”

《纂要》曰:“鐘乳酒方,服之補骨髓,益氣力,逐寒濕。其方:用地黃八兩,巨勝子一升,熬搗爛。牛膝四兩,五加皮四兩,地骨皮四兩,桂心二兩,防風二兩,仙靈脾三兩。鐘乳粉五兩,甘草湯浸三日,更以牛乳一碗,將乳石入瓷瓶浸過,於飯上蒸之。乳盡傾出,暖水淘盡碎研。右諸藥為中末,用絹囊盛浸好醇酒三鬥罈內,五日後可取服之。十月初一日服起,至立春日止。”

《瑣碎錄》曰:“冬月勿以梨攪熱酒飲,令人頭旋,不可支吾。”

《遵生八箋》:“不可就火烘炙食物。冷藥不治熱極,熱藥不治冷極,水就濕,火就燥耳。”

《金匱要略》曰:“冬三月,勿食豬羊等腎。”

《本草綱目》曰:“冬月不可多食蔥,令人發疾。”“惟十二月可食芋頭,他月食之發病。”“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禁炙飲食並火焙衣服。”

立冬時節,適宜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

2.養生粥品

黑芝麻粥(《本草綱目》):

原料:黑芝麻25克、粳米50克。

做法:黑芝麻炒熟研末,粳米洗淨與黑芝麻同煮,煮沸後改用文火煮至成粥。

功效:補益肝腎,滋養五臓。適於中老年體質虛弱者選用,有預防早衰之功效。

3.立冬吃蘿蔔

俗諺雲“立冬蘿蔔賽參湯,不勞醫生開藥方”,蘿蔔性涼,味辛甘,入肺、胃二經,可消積滯、化痰熱、下氣貫中、解毒,用於食積脹滿、小便不利等症。立冬是一年中進補的重要時機,此時多吃蘿蔔,可以潤肺止咳、健脾防幹。蘿蔔性涼,體質偏寒、脾胃虛寒的人不宜多吃。

白菜蘿蔔湯:

原料:大白菜、白蘿蔔、胡蘿蔔適量,豆腐一塊。

做法:將上述食材洗淨,切成相同大小的長條,在沸水中焯過撈出備用。鍋置火上,放入適量油燒至五成熱,然後倒入清湯,將白蘿蔔、胡蘿蔔、豆腐一起放入鍋中,大火煮開。加入大白菜,再次煮開,加入適量鹽、油,即可盛出。

功效:養胃暖身,促進消化。

冰糖白蘿蔔飲:

原料:白蘿蔔一根,冰糖、蜂蜜適量

做法:白蘿蔔洗淨,擦乾水,在蘿蔔的上部1/3處橫切一刀將蘿蔔切開。用小刀把下部2/3的蘿蔔中心掏空,將冰糖放入挖空處。將上部的1/3白蘿蔔重新蓋在下部蘿蔔上,周邊用牙籤固定後,整體放入密封罐,放入冰箱。靜置五六天后取出,蘿蔔內的冰糖已化為濃汁。打開蘿蔔將汁水瀝出,再加少許蜂蜜,攪拌均勻即成。

功效:潤肺止咳,輕度的肺熱咳嗽患者可以適量食用。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由於不懂修身學而只是瞭解中醫養生學,對“外求法”中的食補或者藥補高度依賴,所以“立冬進補”的民俗在社會上備受重視,流傳延續了很久。而作為愛好修身養生的人們則要明白,立冬進食補、藥補並非不重要,但是人們已經將最重要的一種補法丟失了,那就是要進補人們的精炁神。所以,人們治事修身,不僅僅要逢時令而進行食補,更需要及時地重視精炁神在四時之度中的適時補充與壯實,只有這樣才稱得上是最完善的修身與治事。

四、立冬的天文內涵

立冬斗柄方點陣圖

(一)立冬的天文古籍

析木,初尾十度,立冬。中箕七度,小雪。于夏為十月,商為十一月,周為十二月。終於鬥十一度。

——《漢書·卷二十一下·律曆志第一下》

譯文:

“析木之津,從尾宿十度開始運行,對應立冬節氣。中國運行到箕宿七度,對應小雪節氣。對應的月份在夏朝時是十月,在商朝是十一月,在周朝是十二日。在鬥宿十一度終止運行。”

(二)立冬物候

立冬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入蜃。

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入蜃

《逸周書·時訓解第五十二》曰:“立冬之日,水始 冰,又五日,地始凍,又五日,雉入大水為蜃。水不冰,是為陰負;地不始凍,咎微之咎;雉不入大水,國多淫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冬,十月節。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於此。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一候水始冰:坤卦,初六。《周易·坤卦》爻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坤為水,純陰,故曰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於堅也。”水面初凝,開始散在地出現很薄的不會非常堅實的冰。當然再往北方可能不是這樣,這裡主要是指黃河流域的物候特點。

二候地始凍:坤卦,六二。《周易·坤卦》爻辭:“直,方,大,不習無不利。”《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坤為地,坤純陰,故曰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土氣凝寒,未至於坼。”這時,土地已經因為缺水與凍縮而開始龜裂。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坤卦,六三。《周易·坤卦》爻辭:“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象說卦氣七十二候圖》:“三爻動,卦變為謙。互坎為水。坎伏離為蜃為雉。互震為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雉,野雞;鄭康成、《淮南子》、高誘俱注蜃為大蛤。《玉篇》亦曰:蜃,大蛤也。《墨子》又曰:蚌,一名蜃,蚌非蛤類乎?《禮記之注》曰蛟屬,《埤雅》又以蚌、蜃各釋,似非蛤類。然按《本草》車螯之條曰:車螯,是大蛤,一名蜃,能吐氣為樓臺,又嘗聞海旁蜃氣成樓垣。《章龜經》曰:蜃大者為車輪島嶼,月閑吐氣成樓,與蛟龍同也。則知此為蛤,明矣。況《爾雅翼》引周禮諸家,辯蜃為蛤甚明。《禮記之注》以謂雉,由於蛇化之說,故以雉子為蜃,《埤雅》既曰似蛇而大,腹下盡逆鱗,知之悉矣,然複疑之:一曰狀似螭龍,有耳,有角,則亦聞而識之,不若《本草》《章龜經》為是,即一物耳。大水,淮也,晉語曰:雉入於淮為蜃。《東山經》:激女之山多蜃珧。”

蜃,在物相上可以類比性地解釋為形如蛤蜊,但此物的本相應以質象為准。蜃,為蜃景象的海市蜃樓,物相動物中難有具此強大能量者。在智識與意識時期,人們對於慧識文化所定義的物相與質象的互化難以同步應用“玄之有玄”的幾學觀進行物相與質象雙類現象的同步解析把握,常常是非此即彼,所以就產生了眾多的關於“雉入大水為蜃”的討論和爭辯。這與人們解釋“爵(雀)入大水為蛤”的情況有點相近。

節選自熊春錦先生著《中華傳統節氣修身文化——四時之冬》,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