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回溯千年,宋江亦寇亦俠的江湖人生

梁山泊108將,尤其是首領宋江,被不少江湖幫派燃香拜謁。 然回溯千年, 北宋末年是否真的存在過一個叫宋江的人, 並且當真如《水滸傳》描寫的那般傳奇?

北宋宣和四年(西元1122年), 宋北京大名府元城縣縣衙內, 主管一縣治安的縣尉李若水, 正與人討論如何應對近日在縣郊聚眾作亂的“楊天王”楊江。 不少人建議奏明朝廷, 請旨對這夥土匪進行招安, 因為去年海州知州張叔夜, 就成功招安了“淮南盜”宋江。

沒錯, 此宋江,就是後來《水滸傳》裡的宋江。 不過眼下這位宋江, 勢力遠沒有小說渲染的那麼大, 頭領中有名有姓者號稱“宋江三十六人”, 全部徒眾則不到千人。

歷史中的宋江團夥屬於流寇性質, 轉戰迅捷, 不到三年的時間, 便先後騷擾了河北、山東、淮陽軍、楚州和海州, “一路州、縣大震, 吏多避匿”,規模不大但卻也難以對付。 所以宋徽宗趙佶聽聞招安成功後十分高興,

很快下旨擢升張叔夜為徽猷閣直學士、濟南府知府。 看來, 對聚眾作亂的匪人實行招安政策, 既可以化匪徒為官軍, 也避免了動刀動槍費力勞神,還能顯示官家仁德、博得朝廷賞識, 何樂而不為?

但李若水卻堅決反對。 他認為去年張叔夜招安的宋江等人並無忠義之心, 只是本來實力就不強, 宋廷給予他們的待遇又十分優厚, 不吝官職封賞, 於是這夥人就順水推舟了。 如今若再對楊江故技重施, 豈非一錯再錯?這樣的姑息政策如果成了慣例, 無異於變相鼓勵人犯上作亂, 還浪費了官位、降低了官員品質, 實屬短視。

一眾人爭論許久也沒有結果, 使得素來盡忠職份、關切國事的李若水回到住處後, 兀自憂心不已。 鬱鬱之下,

這位太學生出身的基層官員索性鋪紙拈筆, 把日間的議論寫成一首詩《捕盜偶成》:“去年宋江起山東, 白晝橫戈犯城郭。 殺人紛紛翦草如, 九重聞之慘不樂。 大書黃紙飛敕來, 三十六人同拜爵。 獰卒肥驂意氣驕, 士女駢觀猶駭愕。 今年楊江起河北, 戰陣規繩視前作。 嗷嗷赤子陰有言, 又願官家早招卻。 ……”在這首詩裡, 宋江幾乎就是個十惡不赦的匪寇。 李若水的《捕盜偶成》,也成了最早記錄宋江等人活動的文獻, 幫後世文學家和史學家澄清了不少疑惑。

“楊天王”楊江最後招沒招安, 不得而知, 但我們知道的是, 這首詩作成後不過三年, 大宋便國破君辱, 李若水在陪同宋欽宗赴金營和談時, 因抗節不屈而殉難。 出乎預料的是, 這場後來被稱為“靖康恥”的國難,

不僅改變了大宋的歷史走向, 改變了李若水和無數人的人生, 還改變了李若水頗為不屑的宋江的形象, “靖康恥”, 竟成為這夥草寇向俠盜、英雄乃至俠義典範演化的關鍵轉捩點。

北宋末年的宋江, 還是個土匪, 一夥人從河北、山東流竄到淮東,

並未在梁山濼、也就是《水滸傳》中的梁山泊長期停留。 從其縱橫州縣的事蹟中, 可知他具有一定的組織能力和軍事才幹, 但與後世人口中的“山東呼保義”相比, 還是差的遠了。

不過這種情況很快就有了改觀。 在成書于宋末元初的話本《大宋宣和遺事》裡, 宋江已搖身一變, 變為山東鄆城縣押司——從匪到官, 還給劫了生辰綱的晁蓋等人通風報信, 助其逃往梁山濼。 事情被宋江的小妾閻婆惜發現, 宋江遂尋釁殺了與外人偷情的閻婆惜及其姦夫, 也投了梁山。 落草後的宋江不斷壯大麾下人馬, 最終湊齊了九天玄女所授天書中預言的“天罡院三十六員猛將”,並率領他們“攻奪淮陽、京西、河北三路二十四州八十餘縣”, 最後被張叔夜招安,隨官軍南下征討方臘,因戰功被封為節度使。

顯然,在南宋時期說書人口中,宋江的形象豐滿得多了,不只有了出身來歷,有了“私放晁蓋”、“怒殺閻婆惜”、“九天玄女密授天書”等經典傳奇經歷,還成了有大本營、能攻城掠地的大軍領袖,以及為“九天玄女”代表的“天意”所認可的,將要率領眾好漢“廣行忠義,殄滅奸邪”的蓋世英雄。在北宋不知所終的宋江,在南宋“活”得風生水起了。

這是何故?宋江不會變,變的是人心。即世人希望他“活”出精彩。

一切都因國破家亡。靖康之變後,宋人回首前塵,難免會加倍痛恨誤國誤民的昏君奸臣,以致對一切反抗過統治者的人都產生好感,甚至由於投注的情緒過於強烈,從而為他們虛構出並未發生過的事蹟。

與此同時,隨著金軍南侵,無論是北方淪陷區,還是南方的宋金對峙前沿,都崛起了大大小小的民間抗金武裝。這些草澤猛士的忠義行為、傳奇事蹟,無疑也是南宋百姓喜聞樂見的。然而這次全民抗金熱潮,卻在即將到達輝煌的頂點時急轉直下。因為這時發生了一件事:抗金名將岳飛組織的北伐最終因奸相秦檜掣肘失敗,嶽飛本人也被陷害致死。

嶽飛被害後,他原本在朝野廣為流傳的事蹟,被官方徹底禁絕宣傳達二十年,文人曾悼在向秦檜獻頌詩求官時,有一句是“沔鄂蘄黃一千里,更無人說岳家軍”,以此來吹捧秦檜的言論管制有多成功。但廣大民眾顯然無法保持緘默,越是禁,越要提。於是,嶽飛、岳家軍,特別是其麾下民間義軍的事蹟,被隱去真實姓名,改編進了其他流行話本中,化身為起於蒿萊的英雄好漢,在文學的疆域中繼續他們的戰鬥。而宋江則因為是綠林好漢的首領,獲得了與抗金事業領袖岳飛對接的榮耀,從而成了抗金鬥爭與宋江三十六人故事相融合的最大得益人。

可以想見,在這種創作完成之後,聽眾們在茶棚瓦舍、田間地頭聽到最新出爐的水滸故事時,會多麼驚詫:宋江三十六人的活動方式,從原本的四處轉戰,變成據山結寨了。活躍的地點也從京東、淮東一下子挪到了兩河(今河北、山西)交界赫赫有名的“太行山”。

創作者為何選擇了太行山?南宋初年的太行山,沒有忠義堂,卻有個忠義社,那是贊助嶽飛北伐的民間義軍中勢力最大的一支。答案很清楚了,把水滸故事地點改為太行山,是因為抗金情勢需要。

在說書人繪聲繪色說完一套書後,通常會一拍醒木,念出這麼一首定場詩:“生當鼎食死封侯,男子平生志已酬。鐵馬夜嘶山月暗,玄猿秋嘯暮雲稠。不須出處求真跡,卻喜忠良作話頭。千古蓼窪埋王地,落花啼鳥總關愁。”

是的,不須出處求真跡,卻喜忠良作話頭。當宋江身上被注入抗金義軍事蹟後,百姓心中的宋江形象不僅在人格、氣質上開始脫離“寇”的身份,連思想行動的目的,也超出了草莽英雄的層次,直接上升到了“忠義”的高度。這個北宋末年的小小流寇頭目,此時不但由“寇”入“俠”,還成了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甚至最終奮鬥目標也是廟堂之上而非江湖之遠了。

在《大宋宣和遺事》成書後的元代,宋江的形象又發生了一次轉變。

金元鼎革之際,一支由李全為首領的北方抗金義軍再度興盛于山東、淮東,並於南宋嘉定十一年歸順了宋國。但其時的南宋朝廷,已沒有戰略眼光遠大的官員能夠團結這些民間武裝,反而從上到下都對之充滿猜忌,最終刺激李全降而複叛,歸順蒙古,後又為宋軍所殺。這樣的現實,顯然無法再給民間藝人們提供靈感和動力,讓他們在講說水滸故事時繼續加入“受招安,禦外侮”一類的情節,從而使得水滸故事中“忠義”與“招安”的主題,開始日益淡化。

蒙元滅金吞宋後,統治者在新的帝國中處處實行高壓統治,終元一代中國經濟民生始終沒有得到恢復。於是,宋江們又變了:英雄們意圖效忠的政權已經不復存在,新朝廷又格外警惕民眾的反抗情緒,那麼歸順宋廷、為國禦侮這類情節自然不能再提。

而此時宋江的故事,也充滿了血腥氣的激烈情節,幾乎每個劇都有“姦夫淫婦勾結官府誣賴好人”的梗,宋江等人不斷快意恩仇,麾下人馬越來越聲勢龐大,對“招安”的事兒,宋江們也不再感興趣。

這樣的創作潮流,最終塑造出了一個目前為止江湖氣最重的宋江。根據現存的十種元代水滸戲,宋江等人活動地點由太行山完全轉移到了山東梁山濼,草莽英雄的快意人生,也漸漸壓過攘外安內的大義,宋江等人從南宋初年抗金鬥爭的廟堂中走出,身上多了“義”字的分量。

在被譽為“元劇中最上乘作品”的《梁山泊李逵負荊》中,宋江甫一亮相,就以“開場詩”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宗旨:“杏黃旗上七個字,替天行道救生民。”宋江的“天”與朝廷沒有任何聯繫,而是公正。

元朝落幕後,宋江又有了回到廟堂的機會。

明代成書的《水滸傳》中,宋江保留了宋評話、元雜劇賦予自己的地盤、人馬,性格卻反轉了:不但繼承了南宋時的招安追求,還變得更加規矩守法。在《大宋宣和遺事》中,宋江殺閻婆惜是,“將起一柄刀,把閻婆惜、吳偉兩個殺了”,乾脆俐落,而《水滸傳》中宋江在被閻婆惜要脅後,卻是委屈忍讓、忍氣相求不成,才不得不殺人;《遺事》中招安對宋江來說還只是一個選擇,《水滸傳》裡卻讓宋江念念不忘,而且還多次長篇大論的論證了這一目的的合理性。這樣的形象,與其說是俠盜,不如說是傳統文化中的“士”。

但南宋版宋江故事中,嶽飛事蹟的投影,以及為提示讀者這種影射而作的種種暗示,《水滸傳》卻繼承了下來。在《水滸傳》來回,宋江飲毒酒身亡,全書定場詩甚至是這樣的:“莫把行藏怨老天,韓彭當日亦堪憐。一心征臘摧鋒日,百戰擒遼破敵年。煞曜罡星今已矣,讒臣賊相尚依然。早知鴆毒埋黃垠,學取鴟夷泛釣船”,幾乎是對南宋詩人葉紹翁吊嶽飛詩的套用:“萬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複堪憐。如公少緩須戾死,此虜安能八十年。漠漠疑塵空偃月,堂堂遺像在淩煙。早知埋骨西湖路,學取鴟夷理釣船。”歌頌的原型是誰,不問可知。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取捨? 根子在《水滸傳》成書的朝代——明朝。終其一朝,外患始終未絕。所以正像《水滸傳》第二回中一首引詩說的那樣:“只為衣冠無義俠,遂令草澤見奇雄”,人們再次開始期待為國禦侮的俠之大者。於是已成古人的宋江為了繼續活在人們心中,只好再度轉型。不過由於元雜劇的影響,宋江仍保有太多草莽英雄的特徵,所以《水滸傳》裡的宋江是異常糾結,一面題著反詩,一面又盼著招安,既希望能擔兄弟之“義”,又渴望能為國家盡忠,亦俠亦盜,徘徊於江湖和廟堂之間,但最終還是定格在了“忠義”這個古代中國終極的道德標杆上。

最後被張叔夜招安,隨官軍南下征討方臘,因戰功被封為節度使。

顯然,在南宋時期說書人口中,宋江的形象豐滿得多了,不只有了出身來歷,有了“私放晁蓋”、“怒殺閻婆惜”、“九天玄女密授天書”等經典傳奇經歷,還成了有大本營、能攻城掠地的大軍領袖,以及為“九天玄女”代表的“天意”所認可的,將要率領眾好漢“廣行忠義,殄滅奸邪”的蓋世英雄。在北宋不知所終的宋江,在南宋“活”得風生水起了。

這是何故?宋江不會變,變的是人心。即世人希望他“活”出精彩。

一切都因國破家亡。靖康之變後,宋人回首前塵,難免會加倍痛恨誤國誤民的昏君奸臣,以致對一切反抗過統治者的人都產生好感,甚至由於投注的情緒過於強烈,從而為他們虛構出並未發生過的事蹟。

與此同時,隨著金軍南侵,無論是北方淪陷區,還是南方的宋金對峙前沿,都崛起了大大小小的民間抗金武裝。這些草澤猛士的忠義行為、傳奇事蹟,無疑也是南宋百姓喜聞樂見的。然而這次全民抗金熱潮,卻在即將到達輝煌的頂點時急轉直下。因為這時發生了一件事:抗金名將岳飛組織的北伐最終因奸相秦檜掣肘失敗,嶽飛本人也被陷害致死。

嶽飛被害後,他原本在朝野廣為流傳的事蹟,被官方徹底禁絕宣傳達二十年,文人曾悼在向秦檜獻頌詩求官時,有一句是“沔鄂蘄黃一千里,更無人說岳家軍”,以此來吹捧秦檜的言論管制有多成功。但廣大民眾顯然無法保持緘默,越是禁,越要提。於是,嶽飛、岳家軍,特別是其麾下民間義軍的事蹟,被隱去真實姓名,改編進了其他流行話本中,化身為起於蒿萊的英雄好漢,在文學的疆域中繼續他們的戰鬥。而宋江則因為是綠林好漢的首領,獲得了與抗金事業領袖岳飛對接的榮耀,從而成了抗金鬥爭與宋江三十六人故事相融合的最大得益人。

可以想見,在這種創作完成之後,聽眾們在茶棚瓦舍、田間地頭聽到最新出爐的水滸故事時,會多麼驚詫:宋江三十六人的活動方式,從原本的四處轉戰,變成據山結寨了。活躍的地點也從京東、淮東一下子挪到了兩河(今河北、山西)交界赫赫有名的“太行山”。

創作者為何選擇了太行山?南宋初年的太行山,沒有忠義堂,卻有個忠義社,那是贊助嶽飛北伐的民間義軍中勢力最大的一支。答案很清楚了,把水滸故事地點改為太行山,是因為抗金情勢需要。

在說書人繪聲繪色說完一套書後,通常會一拍醒木,念出這麼一首定場詩:“生當鼎食死封侯,男子平生志已酬。鐵馬夜嘶山月暗,玄猿秋嘯暮雲稠。不須出處求真跡,卻喜忠良作話頭。千古蓼窪埋王地,落花啼鳥總關愁。”

是的,不須出處求真跡,卻喜忠良作話頭。當宋江身上被注入抗金義軍事蹟後,百姓心中的宋江形象不僅在人格、氣質上開始脫離“寇”的身份,連思想行動的目的,也超出了草莽英雄的層次,直接上升到了“忠義”的高度。這個北宋末年的小小流寇頭目,此時不但由“寇”入“俠”,還成了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甚至最終奮鬥目標也是廟堂之上而非江湖之遠了。

在《大宋宣和遺事》成書後的元代,宋江的形象又發生了一次轉變。

金元鼎革之際,一支由李全為首領的北方抗金義軍再度興盛于山東、淮東,並於南宋嘉定十一年歸順了宋國。但其時的南宋朝廷,已沒有戰略眼光遠大的官員能夠團結這些民間武裝,反而從上到下都對之充滿猜忌,最終刺激李全降而複叛,歸順蒙古,後又為宋軍所殺。這樣的現實,顯然無法再給民間藝人們提供靈感和動力,讓他們在講說水滸故事時繼續加入“受招安,禦外侮”一類的情節,從而使得水滸故事中“忠義”與“招安”的主題,開始日益淡化。

蒙元滅金吞宋後,統治者在新的帝國中處處實行高壓統治,終元一代中國經濟民生始終沒有得到恢復。於是,宋江們又變了:英雄們意圖效忠的政權已經不復存在,新朝廷又格外警惕民眾的反抗情緒,那麼歸順宋廷、為國禦侮這類情節自然不能再提。

而此時宋江的故事,也充滿了血腥氣的激烈情節,幾乎每個劇都有“姦夫淫婦勾結官府誣賴好人”的梗,宋江等人不斷快意恩仇,麾下人馬越來越聲勢龐大,對“招安”的事兒,宋江們也不再感興趣。

這樣的創作潮流,最終塑造出了一個目前為止江湖氣最重的宋江。根據現存的十種元代水滸戲,宋江等人活動地點由太行山完全轉移到了山東梁山濼,草莽英雄的快意人生,也漸漸壓過攘外安內的大義,宋江等人從南宋初年抗金鬥爭的廟堂中走出,身上多了“義”字的分量。

在被譽為“元劇中最上乘作品”的《梁山泊李逵負荊》中,宋江甫一亮相,就以“開場詩”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宗旨:“杏黃旗上七個字,替天行道救生民。”宋江的“天”與朝廷沒有任何聯繫,而是公正。

元朝落幕後,宋江又有了回到廟堂的機會。

明代成書的《水滸傳》中,宋江保留了宋評話、元雜劇賦予自己的地盤、人馬,性格卻反轉了:不但繼承了南宋時的招安追求,還變得更加規矩守法。在《大宋宣和遺事》中,宋江殺閻婆惜是,“將起一柄刀,把閻婆惜、吳偉兩個殺了”,乾脆俐落,而《水滸傳》中宋江在被閻婆惜要脅後,卻是委屈忍讓、忍氣相求不成,才不得不殺人;《遺事》中招安對宋江來說還只是一個選擇,《水滸傳》裡卻讓宋江念念不忘,而且還多次長篇大論的論證了這一目的的合理性。這樣的形象,與其說是俠盜,不如說是傳統文化中的“士”。

但南宋版宋江故事中,嶽飛事蹟的投影,以及為提示讀者這種影射而作的種種暗示,《水滸傳》卻繼承了下來。在《水滸傳》來回,宋江飲毒酒身亡,全書定場詩甚至是這樣的:“莫把行藏怨老天,韓彭當日亦堪憐。一心征臘摧鋒日,百戰擒遼破敵年。煞曜罡星今已矣,讒臣賊相尚依然。早知鴆毒埋黃垠,學取鴟夷泛釣船”,幾乎是對南宋詩人葉紹翁吊嶽飛詩的套用:“萬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複堪憐。如公少緩須戾死,此虜安能八十年。漠漠疑塵空偃月,堂堂遺像在淩煙。早知埋骨西湖路,學取鴟夷理釣船。”歌頌的原型是誰,不問可知。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取捨? 根子在《水滸傳》成書的朝代——明朝。終其一朝,外患始終未絕。所以正像《水滸傳》第二回中一首引詩說的那樣:“只為衣冠無義俠,遂令草澤見奇雄”,人們再次開始期待為國禦侮的俠之大者。於是已成古人的宋江為了繼續活在人們心中,只好再度轉型。不過由於元雜劇的影響,宋江仍保有太多草莽英雄的特徵,所以《水滸傳》裡的宋江是異常糾結,一面題著反詩,一面又盼著招安,既希望能擔兄弟之“義”,又渴望能為國家盡忠,亦俠亦盜,徘徊於江湖和廟堂之間,但最終還是定格在了“忠義”這個古代中國終極的道德標杆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