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證券時報:IPO發審低通過率背後的監管邏輯

作為資本市場的“看門人”, 發審委一直是市場的聚焦點, 特別是在新一任發審委換屆上任的這一個多月裡, IPO發審通過率降至新低、上會問詢著重摳細節事無巨細、IPO常態化審核延續, 更是讓掌握著IPO企業生殺大權的新任發審委委員們吸足了市場目光, 他們被稱為“史上最嚴發審委委員”。

在過去的20多年間, 證監會發審委始終是證券發行制度中的重要組織, 它的職權行使與證券發行核准制密切相關。 在核准制下, 發審委需要對發行申請人進行實質審查, 這就使得發審委處在行政權力與商業判斷的複雜關係中,

一舉一動備受關注。 為了提高發審效率, 規範權力運行, 今年7月, 證監會對發審委制度進行了完善和修訂, 不僅將主機板發審委與創業板發審委合併, 成立“大發審委”, 還紮緊制度籠子, 強化發審委制度運行的監督管理, 通過公示、篩選等方式謹慎選拔發審委委員, 一系列制度安排只為在IPO常態發行背景下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品質。

所以, 投資者看到了, 第十七屆發審委履職以來, 在保證IPO充足供給的同時祭出了64%的IPO發審通過率, 較前三季度八成的通過率大幅下降, 並且, 發審更側重詢問細節, 每一家上會企業的問詢問題都在4~5個大類, 其中還包含不少相關問題, 發審委和發行人一問一答式的問詢, 多則13~14個,

少則7~8個, 大部分問題還需保薦機構發表核查意見。 可見, 新一屆發審委延續和加強了監管從嚴的審核風格, 嚴格審核、嚴格監管, 堅持問題導向, 強化督促發行人和仲介機構歸位盡責, 謹防上會企業帶病過關, IPO發審通過率下降成為了審核從嚴背景下的顯著表像。

這是否意味著低通過率將成為常態?現在下結論尚早, 發審通過率高或者低, 和上會企業質地、發行人上會時的臨時應變能力等息息相關, 也會受到很多偶發因素影響, 單周或單月的通過率並不能完全代表本屆發審委的整體審核風格, 還需把觀察週期拉長, 待上會企業數足夠多、審核結果足夠明確才能明瞭。 不過, 從嚴審核態度已定, 本屆發審委的審核重點逐步凸顯,

從被否的案例來看, 淨利潤規模等業績條件並非是審核的唯一標準, 發審委更加側重企業持續盈利能力、財務規範性、內控有效性、商業模式合規性、以及募投專案合理性, 重點是抑制IPO財務造假與業績粉飾, 減少新股業績變臉, 以達到把假企業、壞企業、不守規矩企業擋在資本市場門外, 把急需融資、質地優良的優質企業迎進A股的目的。

新一屆發審委已展現出新的氣象, 也勾勒出了新股生態下的監管圖譜, 即既要通盤考慮IPO企業的數量, 更要重視IPO企業的品質, 數、量並重, 唯有這樣, 資本市場才能不斷的朝著健康、可持續發展、國際化方向邁進, 這是A股不斷走向成熟的必要條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