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文化」讓傳統習俗經久不衰——記湞江區犁市鎮省級非遺專案“舞春牛”

“這條牛牯烏累累, 我從江西遷過來……”這是湞江區犁市鎮梅村一帶的老人再熟悉不過的唱詞。 老人們告訴記者, 他們小時候只有過年才能看到“舞春牛”表演, 這可是一年到頭村裡最為大型的文藝節目。

我市首屆民間藝術節上, 在“舞春牛”基礎上創作的舞蹈《春牛仔》驚豔亮相。 韶關日報記者 楊純 攝

“口口相傳”, 千年技藝今猶在

作為春節期間的漢族民俗遊藝活動, “舞春牛”在不少地區都有, 特別在韶關, 三區七縣均有流行。 人們通過舞春牛, 寄託新年祝福, 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豐衣足食、六畜興旺。 湞江區“舞春牛”的習俗從何而來?該非遺項目傳承人年過七旬的張周孝如數家珍般細細道來。

“根據族譜記載, 梅村一帶的客家人是唐朝時期從江西遷徙而來。 ‘舞春牛’的第一句唱詞‘這條牛牯烏累累, 我從江西遷過來’也交代了他們根源。 ”張周孝介紹道。 千里迢迢從江西南遷至廣東,

帶上耕牛非常麻煩。 人們可先將牛賣了, 到達後再買。 張周孝也因此推斷, 唱詞中的“牛牯”指代的並非真牛, 而是“舞春牛”這項傳統習俗。

“舞春牛”起源於何時, 如今幾乎沒有文字可考。 張周孝通過多年走訪以及調查瞭解推測, 這一習俗源自唐朝, 至今或有上千年的歷史。 歷經滄桑歲月卻沒有“斷流”, 當地人對“舞春牛”的重視和熱愛可見一斑。

不少老人還記得兒時觀看“舞春牛”的情形:大年初一下午, 10多人的演員隊伍便開始遊街造勢, 一邊舉著鯉魚、龍、猴等造型的道具, 一邊吹牛角, 以此告訴村民們春牛已至。 真正開始要等到晚上, 此時全村老少都聚集在稻穀坪。 樂器聲中, 耕夫牽著紮制的道具牛, 看牛仔扛著犁,

阿妹挑水桶或花籃出場, 他們用粵北客家民間小調演唱《十二月花》、《長工歌》、《拜年歌》, 邊跳邊唱, 很是熱鬧。

張周孝小時候便對“舞春牛”很感興趣, 曾組織村裡十多名少年一起表演“舞春牛”。 為更好地傳承這項古老習俗, 退休後, 他多次回老家梅村溪頭、梅塘等地專訪老藝人, 收集素材, 整理劇本, 並在當地政府部門的支持下, 成立了犁市鎮業餘藝術團, 形成“舞春牛”排演班底, 專門研究、演出“舞春牛”。

經過多方努力, 2009年, “舞春牛”由湞江區文化館成功申報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走進校園, “老牛”舞出新花樣

原生態的“舞春牛”得到了較好的保護, 如何讓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當地文化部門研究發現, 進校園是“非遺”項目傳承發展的不二之選。

記者走進“舞春牛”傳承基地——犁市鎮中心小學時, 30名四五年級的男生正在舞蹈室專注地排練舞蹈《春牛仔》。 他們中, 有人扮演看牛仔, 有人模仿牛的形態扮演耕牛, 農家孩子在田間地頭勞動、嬉戲、騎牛、鬥牛的畫面展現眼前。

記者瞭解到, 舞蹈《春牛仔》是由該區文化館負責人在“舞春牛”的基礎上創作編排, 並指導學生排練。 今年“十一”期間, 《春牛仔》在我市首屆民間藝術節上首次亮相, 隨即獲得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儘管接觸“舞春牛”只有短短數月, 但學生們對這項習俗的興趣越來越濃。 排練間隙, 五年級

韶關新聞網|瞭解韶關身邊事(長按二維碼關注)

韶關日報|三分鐘看懂韶關(長按二維碼關注)

韶關文明網|文明韶關與你同行(長按二維碼關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