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金庸江湖中的少年俠客——令狐沖、張無忌、虛竹

金庸小說中有很多武功高卓、智慧超群的人物, 既不走漸修之路, 也未經頓悟一途, 卻是天生宅心仁厚, 灑脫自由。 他們有著至真的情懷,

飛揚的靈性, 從不刻意追名逐利, 也不癡迷武功高下, 只以渾然質樸的天性、直指本根的直覺應時處事, 結果都是福慧雙增, 天命圓滿。 他們的江湖歲月, 曆緣對境中, 時時處處都可以見到禪的機趣, 是當下展現的活生生的禪。

先說兩位老而天真的大英雄。

洪七公童心未泯, 見了美食便心花怒放, 為了品嘗帝王佳餚, 竟在皇宮房梁上躲了三個月之久, 黃蓉一碗好逑湯, 幾樣家常小菜, 便哄得他將降龍十八掌中的十五掌都教給了郭靖。

周伯通來得更絕, 數十年未見瑛姑, 一見面便大聲道:“瑛姑, 咱們所生的孩兒, 頭頂心是一個旋兒呢, 還是兩個旋兒?”貪吃好玩也好, 爭勝逞能也好, 迷武癡練也好, 只要無染於惡, 一切處在良知良能的規制之中,

這一個老叫化和一個老頑童, 便都是一派渾然的自性天真, 時時都在靈透徹悟的狀態。

再說幾位根性深厚, 無論命運如何多舛都從未喪失其本性的少年俠客。 令狐沖之自由、張無忌之隨和、段譽之仁厚、虛竹之質樸、石破天之無心, 都是與禪理若合符節的天賦秉性。

令狐沖

令狐沖大概是全部金庸武俠人物中最最飛揚跳脫、瀟灑不羈的男兒, 其至真性情常常如同指尖在黑白琴鍵上舞動, 每一次流轉輕觸或大開大合, 都在與命運共奏一曲笑傲江湖。

令狐沖性格的主題是自由。 這自由是心的敞開, 流轉著愛、天真、開放, 包容等品質。 心的敞開, 使他由自我具足的內在轉向自由無礙的外在。 那種闊達、豪放的情懷, 不以生死為意, 不屈從任何強力與威權, 也不為任何世俗禮法所拘, 英雄惜英雄, 英雄愛美人, 都來得坦坦蕩蕩、光明磊落, 江湖, 俠義, 豪氣, 紅塵, 皆可一笑, 只醉眼看盡人生紛紛世上潮。

“人生在世, 會當暢情適意, 連酒也不能喝, 女人不能想, 人家欺到頭上不能還手,

還做甚麼人?不如及早死了, 來得爽快。 ”

——《笑傲江湖》

有這樣的心性, 便穿行在人間煉獄, 幾經磨礪, 他也是無拘無束, 自由自在。 令狐沖對什麼事都不較真兒, 無所執, 無所謂, 達到渾然忘我的程度。 深受重傷, 又得悉被華山派逐出師門之際, 他反倒釋然:

“眼下正邪雙方都要取我性命, 我躲躲閃閃的, 縱然苟延殘喘, 多活得幾日, 最後終究難逃這一刀之厄。 這等怕得要死的日子, 多過一天又有甚麼好處?反不如隨遇而安, 且看是撞在誰的手下送命便了。 ”當即隨著那三匹馬激起的煙塵, 向前行去。

——《笑傲江湖》

方證方丈許以《易筋經》相授, 解他生死之擾, 也不能換他拜在少林門下;面對岳父任我行的許以副教主之職, 軟硬兼施,

他先是心內迷惘一片, 不知如何推拒, 待看清了強權人物的真實面目, 看到了將來勢必要“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真相, 他心內便陡如明鏡:

令狐沖心中本來好生委決不下, 聽上官雲贈了自己八字頌詞, 甚麼“壽比南山、福澤無窮”, 比之任我行的“千秋萬載, 一統江湖”似乎是差了一級, 但也不過是“九千歲”與“萬歲”之別, 若是當了副教主, 這八字頌詞, 只怕就此永遠跟定了自己, 想到此處, 覺得十分滑稽, 忍不住嗤的一聲, 笑了出來。

這一聲笑顯是大有譏刺之意, 人人都聽了出來, 霎時間朝陽峰上一片寂靜。

向問天道:“令狐掌門, 聖教主以副教主之位相授, 那是普天下武林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 快去謝過了。 ”

令狐沖心中突然一片明亮, 再無猶豫,站起身來……

——《笑傲江湖》

金庸在《笑傲江湖》的後記中說令狐沖是“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的隱士。《笑傲江湖》的自由自在,是令狐沖這個人物的追求的目標”。而他又說:“人生在世,充分圓滿的自由根本是不能的。解脫一切欲望而得以大徹大悟,不是常人之所能。”

能如令狐沖一樣,雖是常人,但不屈從於世俗禮教和狹隘觀念,不受制于名韁利鎖和威望強權,不貪求什麼,不畏懼什麼,只是由衷地嚮往自由,也努力地活得自在,就已經是一個深得禪家三昧的難得之人了。

張無忌

一樣米養百樣人,其中緣起甚深。《倚天屠龍記》中從小生長在冰火島的張無忌“無欲無求,無名無我”,走到哪裡都是超越物質欲望和個人功利的隨性自在。他少時為逃出朱長齡的魔爪,不顧一切的鑽進山洞後,不僅死裡逃生別遇洞天,還于白猿腹中偶得《九陽真經》:

張無忌吃完蟠桃,心想:“太師父當年曾說,若我習得少林、武當、峨嵋三派的九陽神功,或能驅去體內的陰毒。這三派九陽功都脫胎于九陽真經,倘若這部經文當真便是九陽真經,那麼照書修習,又遠勝於分學三派的神功了。在這穀中左右也無別事,我照書修習便是。便算我猜錯了,這部經書其實毫無用處,甚而習之有害,最多也不過一死而已。”

他心無掛礙,便將三卷經書放在一處乾燥的所在,上面鋪以乾草,再壓上三塊大石,生怕猿猴頑皮,玩耍起來你搶我奪,說不定便將經書撕得稀爛。手中只留下第一卷經書,先行誦讀幾遍,背得熟了,然後參究體會,自第一句習起。

他心想,我便算真從經中習得神功,驅去陰毒,但既被囚禁在這四周陡峰環繞的山谷之中,總是不能出去。幽谷中歲月正長,今日練成也好,明日練成也好,都無分別,就算練不成,總也是打發了無聊的日子。

他存了這個成固欣然、敗亦可喜的念頭,居然進展奇速,只短短四個月時光,便已將第一卷經書上所載的功夫盡數參詳領悟,依法練成。

——《倚天屠龍記》

處身絕境時,往往就是這麼一念慈悲、一次放下、一縷禪機、一點徹悟,就讓人絕地逢生且倍增福德。禪悟,只需明心見性,返璞歸真,也即識本心,明自性,讓心靈回復到最純真、最本然的狀態。就如《五燈會元卷三》所言:“解道者,行住坐臥,無非是道;悟法者,縱橫自在,無非是法。”

虛竹

《天龍八部》中的虛竹更是個具有禪悅意味的人物。他自性圓足,既無名利遮掩,又無權勢污濁,是個天然的開悟者。從小剃度出家,一心向佛,虔誠無比,卻在不經意間將佛家大戒破了個遍。如他自己所懺悔的:

“弟子無明障重,塵垢不除,一遇外魔,便即把持不定,連犯葷戒、酒戒、殺戒、淫戒,背棄本門,學練旁門外道的武功,又招致四位姑娘入寺,敗壞本寺清譽,罪大惡極,罰不勝罰,只求我佛慈悲,方丈慈悲。”

——《天龍八部》

但虛竹之質樸,渾然天成,在享受過人間種種美妙樂事,做了逍遙派掌門、靈鷲宮主人,武功大成,手握重權之後,仍然一心嚮往少林寺的清修苦行。他只是一個一心一意在少林寺清修的小和尚,作者卻與他開了一個又一個玩笑,在他這個簡簡單單的追求前設置了無數阻礙。

虛竹是個極具慧根的人物,雖因緣際會,天機巧合,與其出家修行的本意愈來愈遠,卻還是一意向善,禪心不改。

逍遙派掌門人聰辯先生以珍瓏棋局考察四方俊哲,想選出能解決本門大事的新掌門。段譽、範百齡、慕容複、玄難、段延慶等卻一一敗下陣來。正當段延慶在迷人心魄的棋局和丁春秋攝心法力的催迫下意欲杖斃自己的時候,沒有絲毫棋藝的虛竹居然果斷出手:

虛竹慈悲之心大動,心知要解段延慶的魔障,須從棋局入手,只是棋藝低淺,要說解開這局複雜無比的棋中難題,當真是想也不敢想,眼見段延慶雙目呆呆的凝視棋局,危機生於頃刻,突然間靈機一動:“我解不開棋局,但搗亂一番,卻是容易,只須他心神一分,便有救了。既無棋局,何來勝敗?”便道:“我來解這棋局。”快步走上前去,從棋盒中取過一枚白子,閉了眼睛,隨手放在棋局之上。

——《天龍八部》

所謂歪打正著,在棋局中解棋局,就如沿著一個圓圈要走到頭一樣,無頭可尋,找不到終點。而一旦跳出圓圈,便隨時隨處都可以是終點。

虛竹閉目落子,棋局中看,無異於自殺一般,是大大的錯;跳出棋局看,具足勇氣和智慧,是大大的慈悲。這一招意義太大了,它不僅解開了棋局,救了段延慶的性命,而且點化了玄難大師,從更長遠意義來看,也救了天山童姥下屬三十六洞洞主等等,化解了逍遙派三老以及師徒上下幾代弟子之間的恩怨,對整個武林是一件大大的福德。

即便虛竹不是如作者奇思妙想的一樣使棋局峰迴路轉、豁然開朗,最終贏棋局,得神功,做掌門,其實也已經贏得人心、人情和人生這盤大棋。

細相比照,禪的了悟,不也如破解珍瓏棋局一樣嗎?禪的根源和目標都是慈悲,勇氣和智慧則是了悟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動力。

悟禪往往首先要跳出以往的知見障、武學障、觀念障,把自己放置在全新的境界中,全然地去經驗自己本來的樣子,如實地去把握事物的真相和本質,對事物本性有一種直覺的觀照,讓生命活在每一個有覺知的當下。

這裡,小和尚並未透過棋局參得究竟,但所表現出來的根性已具足佛眼禪心。

“參禪,開悟,得受用,心境常處於一種不為物擾、自由自在的狀態,這狀態經常表現於外,我們稱為禪悅。”無所執著,無所戀慕,虛竹行走在隨緣而不為物擾的自由自在的禪悅中。

本文摘自《天健地坤 ——金庸小說的哲學觀》曲慶彪 / 趙慧英,九州出版社

再無猶豫,站起身來……

——《笑傲江湖》

金庸在《笑傲江湖》的後記中說令狐沖是“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的隱士。《笑傲江湖》的自由自在,是令狐沖這個人物的追求的目標”。而他又說:“人生在世,充分圓滿的自由根本是不能的。解脫一切欲望而得以大徹大悟,不是常人之所能。”

能如令狐沖一樣,雖是常人,但不屈從於世俗禮教和狹隘觀念,不受制于名韁利鎖和威望強權,不貪求什麼,不畏懼什麼,只是由衷地嚮往自由,也努力地活得自在,就已經是一個深得禪家三昧的難得之人了。

張無忌

一樣米養百樣人,其中緣起甚深。《倚天屠龍記》中從小生長在冰火島的張無忌“無欲無求,無名無我”,走到哪裡都是超越物質欲望和個人功利的隨性自在。他少時為逃出朱長齡的魔爪,不顧一切的鑽進山洞後,不僅死裡逃生別遇洞天,還于白猿腹中偶得《九陽真經》:

張無忌吃完蟠桃,心想:“太師父當年曾說,若我習得少林、武當、峨嵋三派的九陽神功,或能驅去體內的陰毒。這三派九陽功都脫胎于九陽真經,倘若這部經文當真便是九陽真經,那麼照書修習,又遠勝於分學三派的神功了。在這穀中左右也無別事,我照書修習便是。便算我猜錯了,這部經書其實毫無用處,甚而習之有害,最多也不過一死而已。”

他心無掛礙,便將三卷經書放在一處乾燥的所在,上面鋪以乾草,再壓上三塊大石,生怕猿猴頑皮,玩耍起來你搶我奪,說不定便將經書撕得稀爛。手中只留下第一卷經書,先行誦讀幾遍,背得熟了,然後參究體會,自第一句習起。

他心想,我便算真從經中習得神功,驅去陰毒,但既被囚禁在這四周陡峰環繞的山谷之中,總是不能出去。幽谷中歲月正長,今日練成也好,明日練成也好,都無分別,就算練不成,總也是打發了無聊的日子。

他存了這個成固欣然、敗亦可喜的念頭,居然進展奇速,只短短四個月時光,便已將第一卷經書上所載的功夫盡數參詳領悟,依法練成。

——《倚天屠龍記》

處身絕境時,往往就是這麼一念慈悲、一次放下、一縷禪機、一點徹悟,就讓人絕地逢生且倍增福德。禪悟,只需明心見性,返璞歸真,也即識本心,明自性,讓心靈回復到最純真、最本然的狀態。就如《五燈會元卷三》所言:“解道者,行住坐臥,無非是道;悟法者,縱橫自在,無非是法。”

虛竹

《天龍八部》中的虛竹更是個具有禪悅意味的人物。他自性圓足,既無名利遮掩,又無權勢污濁,是個天然的開悟者。從小剃度出家,一心向佛,虔誠無比,卻在不經意間將佛家大戒破了個遍。如他自己所懺悔的:

“弟子無明障重,塵垢不除,一遇外魔,便即把持不定,連犯葷戒、酒戒、殺戒、淫戒,背棄本門,學練旁門外道的武功,又招致四位姑娘入寺,敗壞本寺清譽,罪大惡極,罰不勝罰,只求我佛慈悲,方丈慈悲。”

——《天龍八部》

但虛竹之質樸,渾然天成,在享受過人間種種美妙樂事,做了逍遙派掌門、靈鷲宮主人,武功大成,手握重權之後,仍然一心嚮往少林寺的清修苦行。他只是一個一心一意在少林寺清修的小和尚,作者卻與他開了一個又一個玩笑,在他這個簡簡單單的追求前設置了無數阻礙。

虛竹是個極具慧根的人物,雖因緣際會,天機巧合,與其出家修行的本意愈來愈遠,卻還是一意向善,禪心不改。

逍遙派掌門人聰辯先生以珍瓏棋局考察四方俊哲,想選出能解決本門大事的新掌門。段譽、範百齡、慕容複、玄難、段延慶等卻一一敗下陣來。正當段延慶在迷人心魄的棋局和丁春秋攝心法力的催迫下意欲杖斃自己的時候,沒有絲毫棋藝的虛竹居然果斷出手:

虛竹慈悲之心大動,心知要解段延慶的魔障,須從棋局入手,只是棋藝低淺,要說解開這局複雜無比的棋中難題,當真是想也不敢想,眼見段延慶雙目呆呆的凝視棋局,危機生於頃刻,突然間靈機一動:“我解不開棋局,但搗亂一番,卻是容易,只須他心神一分,便有救了。既無棋局,何來勝敗?”便道:“我來解這棋局。”快步走上前去,從棋盒中取過一枚白子,閉了眼睛,隨手放在棋局之上。

——《天龍八部》

所謂歪打正著,在棋局中解棋局,就如沿著一個圓圈要走到頭一樣,無頭可尋,找不到終點。而一旦跳出圓圈,便隨時隨處都可以是終點。

虛竹閉目落子,棋局中看,無異於自殺一般,是大大的錯;跳出棋局看,具足勇氣和智慧,是大大的慈悲。這一招意義太大了,它不僅解開了棋局,救了段延慶的性命,而且點化了玄難大師,從更長遠意義來看,也救了天山童姥下屬三十六洞洞主等等,化解了逍遙派三老以及師徒上下幾代弟子之間的恩怨,對整個武林是一件大大的福德。

即便虛竹不是如作者奇思妙想的一樣使棋局峰迴路轉、豁然開朗,最終贏棋局,得神功,做掌門,其實也已經贏得人心、人情和人生這盤大棋。

細相比照,禪的了悟,不也如破解珍瓏棋局一樣嗎?禪的根源和目標都是慈悲,勇氣和智慧則是了悟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動力。

悟禪往往首先要跳出以往的知見障、武學障、觀念障,把自己放置在全新的境界中,全然地去經驗自己本來的樣子,如實地去把握事物的真相和本質,對事物本性有一種直覺的觀照,讓生命活在每一個有覺知的當下。

這裡,小和尚並未透過棋局參得究竟,但所表現出來的根性已具足佛眼禪心。

“參禪,開悟,得受用,心境常處於一種不為物擾、自由自在的狀態,這狀態經常表現於外,我們稱為禪悅。”無所執著,無所戀慕,虛竹行走在隨緣而不為物擾的自由自在的禪悅中。

本文摘自《天健地坤 ——金庸小說的哲學觀》曲慶彪 / 趙慧英,九州出版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