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線上故事 村上春樹的“餐桌小說”

寫小說無疑就是這樣一種活計, 無比耗時費工, 無比瑣碎鬱悶。 ”而村上春樹在沒有固定居所的情況下, 還能堅持不懈地寫他的“餐桌小說”, 照他自己的說法, 不為別的, 就是因為有“我想寫小說”這種強烈的願望和衝動。 “如果沒有這種內在衝動, 就算有人把金錢堆在眼前哭訴哀求, 我也照樣寫不出小說來。 這是理所當然的。

村上春樹現在無疑是世界級作家了, 連續幾年都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 但他剛開始寫小說的時候, 只是聽從內心“我想寫小說”的召喚, “深刻感受到這種內在的動力”, 才不辭勞苦地努力去寫小說的, 從沒考慮過出名、獲獎這類與小說本身無關的東西。 即使出名以後, 他也基本不在公共場合露面, 主動上電視的情況一次也沒有。 他基本不舉辦簽名會, 因為在他看來, 寫小說是“在密室中進行的徹徹底底的個人事業”, 獨自一人鑽進書房去構築故事就好了。

“哪裡, 哪裡, 我可沒有書房那麼氣派的東西。 ”我仿佛聽到村上春樹堅決地否認著。 據他在自傳《我的職業是小說家》一書中說, 他剛開始寫小說那陣子, 真的沒有什麼書房, 就在千馱穀鳩森八幡神社附近狹小的公寓裡, 坐在餐桌前, 等家人睡下之後, 深更半夜獨自面對著400字一頁的稿紙奮筆疾書。 他就這樣寫出了《且聽風吟》和《1973年的彈子球》這兩部小說。 “我私下裡(自說自話地)把這兩部作品叫做‘餐桌小說’”。

在村上春樹眾多的作品中, 粘著“餐桌飯粒”的小說不在少數。 像日文版銷量突破1000萬冊的小說《挪威的森林》的開頭部分, 也是在希臘各地咖啡館的小桌上、輪渡的座椅上、公園的樹蔭下、廉價旅館的寫字臺上寫的。

“像400字一頁的稿紙那種體積偏大的東西, 不方便隨身帶著四處行走, 於是在羅馬的文具店裡買來便宜的筆記本, 用BIC圓珠筆寫上蠅頭小字。 四周的座位吵吵嚷嚷, 小桌子搖搖晃晃書寫困難, 筆記本又濺上了咖啡。 半夜三更, 正坐在旅舍寫字臺前推敲文字, 隔著一層薄牆, 隔壁的男女卻聲勢浩大地頻掀高潮。 總之是歷經了磨難。 如今回想起來, 都成了讓人一笑的小插曲。 ”

“因總也找不到固定居所, 到後來仍舊在歐洲遊蕩, 在各種場所繼續寫(《挪威的森林》)這部小說。 那本沾滿咖啡污漬的厚厚筆記, 至今仍留在我的手邊。 ”我想, 這個無比珍貴的筆記本作為村上春樹“餐桌文學”的證物, 定能在未來的某一天拍出令人瞠目的高價。

有人問村上春樹:“您寫小說時, 心裡設想的是什麼樣的讀者呢?”他每次面對這樣的提問都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因為我本來就沒有專門為了誰寫小說的意識, 現在也仍然沒有。 為自己而寫, 我覺得這在某種意義上倒是真話。 ”尤其是深更半夜在廚房餐桌邊寫第一部小說《且聽風吟》時, 他壓根兒沒想到它會進入一般讀者的視野, “我僅僅是意識到自己會變得心情舒暢而寫小說的”。

總而言之, 會有什麼樣的人來讀這本小說?這些人究竟會不會對這本小說產生共鳴?這其中隱含著什麼樣的文學資訊?“像這類麻煩的問題根本就沒有力氣去思考, 而且也沒有思考的必要。 ”他說他寫了三十多年的小說, “為了自己享受而寫作”的姿態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只要自己寫得心情愉悅, 想必也同樣有讀者讀起來感到開心吧”。 這大概就是村上春樹的寫作秘訣吧!

人與社會

那桌 那人

在大部分時間裡, 我們並不存在;在某些時間, 有你而沒有我;

在另一些時間, 有我而沒有你;再有一些時間, 你我都存在。

幸福與不幸, 安享與不安, 喜悅與焦慮, 當下俱在。

昏暗的燈光投射向我的餐桌。 不遠處, 兒子的一小家其樂融融, 在他們的臉上, 我看到了幸福。 轉過頭繼續著晚飯, 伴隨著晃動的湯汁, 我的思緒蔓延到了很遠很遠。

記憶中我的母親也曾是在這樣的地方吃飯的。 母親吃飯總是很慢, 動作也不利索:手總是抖個不停, 用筷子夾菜, 夾到一半會抖落到桌上;湯勺舀湯, 湯汁會濺落到桌面上。一頓飯後,母親的衣服前襟老是亮晃晃的一片,那片油漬,是母親生老病死的印記。

想到這裡,我緊張起來,摸了摸前襟,我的還算乾淨。

那晚,妻子依偎在我的身邊說:“你看看你媽,連個勺子都拿不穩,吃飯嘛灑得桌上到處都是,連她腳下的地面也是髒的。要不,乾脆讓她一個人吃得了,這樣她也自在……”我不耐煩地聽著妻子的絮絮叨叨,急忙打斷了她的話,但終究抵不過內心那個念頭作祟,我竟心安理得地同意了。從那往後,母親就與我們分開吃飯,她被獨自安置在小圓桌。

猶記得我的不堪和懦弱。再吃飯的時候,我不敢抬頭看隔壁圓桌上獨自吃飯的母親,只是低著頭默默吃飯,我也不敢去想母親此時是怎樣的心情。只有在給兒子夾菜的時候,我才偷偷地瞄母親一眼,卻只能看到她的背影。我突然發現,母親那為生活所累早已駝了的背,成了一座拱橋。那是對亡父的交代,寡母含辛茹苦,終於把我培養成才。我煩躁地將碗裡的飯和菜攪成一團,胡亂扒拉著,我希望此刻母親能轉過頭來,對我們說點什麼,哪怕是破口大駡,但是,母親一句話也沒有。母親只是低頭默默地小心翼翼地吃著飯,家裡安靜得可怕,連一向嘰嘰喳喳的兒子也收斂了很多。母親終於緩緩放下碗筷,把沾著油漬的衣服拽拽齊整,顫顫巍巍挪向自己昏暗的小房間。我想去攙扶一下母親,卻再也追不上母親的腳步……

我舉起筷子,夾起了一撮青菜,就快要送進嘴裡的時候,手抖了起來,青菜落在桌子上。忘了從何時起,我的手也總是抖個不停,用筷子夾菜,夾到一半會抖落到桌上;湯勺舀湯,湯汁會濺落到桌面上。一頓飯後,衣服前襟也是亮晃晃的一片;吃完飯站起來,鞋底下還會粘上米粒。

我還是緩緩地放下了碗筷,顫顫巍巍挪進了昏暗狹小的房間。兒子可能也希望我對他說些什麼,而我亦如我的母親,再也沒有說出來。

……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望一眼,便建立了無條件的信任。隔著半個地球,彼此還能感受到對方的心跳。

我希望,到老,到死,當觸摸到善意和溫暖的時候,仍可以用當初那份單純去擁抱身邊每一個值得珍惜的人。

讀書是一次長談

每本書都是一位朋友,讀每本書都是與朋友的一次長談

有朋友訴苦,說現在人們太現實了,見面除了談票子、談房子、談車子,幾乎沒有其他共同語言,更不會掏心掏肺地交流,因此,他倍感孤獨。

“你感到孤獨嗎?”訴完苦,朋友問。“沒有。”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聽起來似乎有些矯情,其實我說的是心裡話。一個人的時候,我喜歡看書,來不及孤獨。我的家裡堆滿了書,書架裝不下,就擱在地上,一摞一摞的,仿佛田裡的莊稼,閑來無事,拾掇拾掇,滿心歡喜。

以前在學校裡讀書,圖的是金榜題名,為稻粱謀,舉凡名人名言、天文地理、歷史事件、英語單詞、數學公式、化學反應,等等,全部要死記硬背,一直背到反胃嘔吐,兩眼發直,嘴裡還在念念有詞。應試教育留給我的後遺症之一,就是時常在半夜恍惚回到高考考場,唰唰作答,待到交卷鈴聲響起,我的作文還沒寫完,直冒冷汗……驀然驚醒,才發現做了一場噩夢。謝天謝地,這種過於功利甚至可以說是勢利的讀書生活,如今再也不會和我有任何關係。

現在讀書,不求加薪晉職,不為揚名立萬,純粹是出於興之所至:喜歡讀什麼就讀什麼,不會有人拿著鞭子訓斥你這本不許碰,那本不許摸;愛怎麼讀就怎麼讀,有從頭到尾看完一本的,也有讀了一半暫且放下,再去翻另一本的時候;想何時讀就何時讀,半夜睡不著,一骨碌爬起來,打開檯燈,讀著讀著,不知不覺已雞鳴拂曉;想在哪裡讀就在哪裡讀,家裡、辦公室、會堂、圖書館、車上、路邊、樹下,甚至衛生間,都是讀書的好地方。只要手上有書,隨時隨地可以流覽摩挲。這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閱讀生活,使我遠離浮躁和喧囂,獲得精神的愉悅與心靈的安寧。

張潮在《幽夢影》中寫道:“對淵博友,如讀異書;對風雅友,如讀名人詩文;對謹飭友,如讀聖賢經傳;對滑稽友,如閱傳奇小說。”這段話,我一直銘記於心,且在文中多次引用。張潮把朋友比喻為書,我覺得反過來也成立。為了一次長談,有人穿越數千年的滄桑來到你面前;為了一次長談,有人跨過幾萬里的山河與你相約;為了一次長談,有人耗費了幾年、十幾年、幾十年的時間,甚至直到生命的終點,也沒有把該說的、想說的話全說完……不忍辜負這些朋友的誠意和苦心,於是,我捧起了書本。

古今中外的朋友們擠滿了整個書房,等著和你聊天。試想,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個人怎麼會覺得孤獨?即使一天24小時都在會客,這輩子也不夠和所有朋友一一長談,哪裡還有空閒去孤獨?

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湯汁會濺落到桌面上。一頓飯後,母親的衣服前襟老是亮晃晃的一片,那片油漬,是母親生老病死的印記。

想到這裡,我緊張起來,摸了摸前襟,我的還算乾淨。

那晚,妻子依偎在我的身邊說:“你看看你媽,連個勺子都拿不穩,吃飯嘛灑得桌上到處都是,連她腳下的地面也是髒的。要不,乾脆讓她一個人吃得了,這樣她也自在……”我不耐煩地聽著妻子的絮絮叨叨,急忙打斷了她的話,但終究抵不過內心那個念頭作祟,我竟心安理得地同意了。從那往後,母親就與我們分開吃飯,她被獨自安置在小圓桌。

猶記得我的不堪和懦弱。再吃飯的時候,我不敢抬頭看隔壁圓桌上獨自吃飯的母親,只是低著頭默默吃飯,我也不敢去想母親此時是怎樣的心情。只有在給兒子夾菜的時候,我才偷偷地瞄母親一眼,卻只能看到她的背影。我突然發現,母親那為生活所累早已駝了的背,成了一座拱橋。那是對亡父的交代,寡母含辛茹苦,終於把我培養成才。我煩躁地將碗裡的飯和菜攪成一團,胡亂扒拉著,我希望此刻母親能轉過頭來,對我們說點什麼,哪怕是破口大駡,但是,母親一句話也沒有。母親只是低頭默默地小心翼翼地吃著飯,家裡安靜得可怕,連一向嘰嘰喳喳的兒子也收斂了很多。母親終於緩緩放下碗筷,把沾著油漬的衣服拽拽齊整,顫顫巍巍挪向自己昏暗的小房間。我想去攙扶一下母親,卻再也追不上母親的腳步……

我舉起筷子,夾起了一撮青菜,就快要送進嘴裡的時候,手抖了起來,青菜落在桌子上。忘了從何時起,我的手也總是抖個不停,用筷子夾菜,夾到一半會抖落到桌上;湯勺舀湯,湯汁會濺落到桌面上。一頓飯後,衣服前襟也是亮晃晃的一片;吃完飯站起來,鞋底下還會粘上米粒。

我還是緩緩地放下了碗筷,顫顫巍巍挪進了昏暗狹小的房間。兒子可能也希望我對他說些什麼,而我亦如我的母親,再也沒有說出來。

……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望一眼,便建立了無條件的信任。隔著半個地球,彼此還能感受到對方的心跳。

我希望,到老,到死,當觸摸到善意和溫暖的時候,仍可以用當初那份單純去擁抱身邊每一個值得珍惜的人。

讀書是一次長談

每本書都是一位朋友,讀每本書都是與朋友的一次長談

有朋友訴苦,說現在人們太現實了,見面除了談票子、談房子、談車子,幾乎沒有其他共同語言,更不會掏心掏肺地交流,因此,他倍感孤獨。

“你感到孤獨嗎?”訴完苦,朋友問。“沒有。”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聽起來似乎有些矯情,其實我說的是心裡話。一個人的時候,我喜歡看書,來不及孤獨。我的家裡堆滿了書,書架裝不下,就擱在地上,一摞一摞的,仿佛田裡的莊稼,閑來無事,拾掇拾掇,滿心歡喜。

以前在學校裡讀書,圖的是金榜題名,為稻粱謀,舉凡名人名言、天文地理、歷史事件、英語單詞、數學公式、化學反應,等等,全部要死記硬背,一直背到反胃嘔吐,兩眼發直,嘴裡還在念念有詞。應試教育留給我的後遺症之一,就是時常在半夜恍惚回到高考考場,唰唰作答,待到交卷鈴聲響起,我的作文還沒寫完,直冒冷汗……驀然驚醒,才發現做了一場噩夢。謝天謝地,這種過於功利甚至可以說是勢利的讀書生活,如今再也不會和我有任何關係。

現在讀書,不求加薪晉職,不為揚名立萬,純粹是出於興之所至:喜歡讀什麼就讀什麼,不會有人拿著鞭子訓斥你這本不許碰,那本不許摸;愛怎麼讀就怎麼讀,有從頭到尾看完一本的,也有讀了一半暫且放下,再去翻另一本的時候;想何時讀就何時讀,半夜睡不著,一骨碌爬起來,打開檯燈,讀著讀著,不知不覺已雞鳴拂曉;想在哪裡讀就在哪裡讀,家裡、辦公室、會堂、圖書館、車上、路邊、樹下,甚至衛生間,都是讀書的好地方。只要手上有書,隨時隨地可以流覽摩挲。這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閱讀生活,使我遠離浮躁和喧囂,獲得精神的愉悅與心靈的安寧。

張潮在《幽夢影》中寫道:“對淵博友,如讀異書;對風雅友,如讀名人詩文;對謹飭友,如讀聖賢經傳;對滑稽友,如閱傳奇小說。”這段話,我一直銘記於心,且在文中多次引用。張潮把朋友比喻為書,我覺得反過來也成立。為了一次長談,有人穿越數千年的滄桑來到你面前;為了一次長談,有人跨過幾萬里的山河與你相約;為了一次長談,有人耗費了幾年、十幾年、幾十年的時間,甚至直到生命的終點,也沒有把該說的、想說的話全說完……不忍辜負這些朋友的誠意和苦心,於是,我捧起了書本。

古今中外的朋友們擠滿了整個書房,等著和你聊天。試想,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個人怎麼會覺得孤獨?即使一天24小時都在會客,這輩子也不夠和所有朋友一一長談,哪裡還有空閒去孤獨?

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