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釋迦牟尼不是印度人,而是神農的後裔——中國人

釋迦牟尼中華血脈新證(一)

內容提要

筆者通過研究考證認為:迦牟尼不是印度人。 所謂“印度籍”這一延續了千百年的錯誤說法,

不應該再謬傳下去。 理由有十個方面:

第一, 釋迦牟尼出生在今之尼泊爾境內, 其祖籍在中國, 是神農的後裔。 本文從人種學的視角, 進行了考證和研究。

第二, 從中華文化圈和佛教文化圈的視角進行全面的考證, 證實我們的立論是正確的。

第三, 不能把釋迦牟尼的傳教地當作“國籍”。

第四, 古代的印度不是國家的名稱。

第五, 尼泊爾是中華封建帝國最後一個“特別行政區”, 曾經與中華民族血脈相連。 第六, 從佛經中的文獻記載看佛陀的故土情結。 佛經記載的中原文化, 正好驗證了佛陀與中華民族的血脈關係。

第七, 印度的主流社會大都將佛教視為外來文化, 對佛教採取排斥的態度。

第八, 佛教文化是中原文化與南亞文化大碰撞的智慧火花。

第九, 從考古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和考證, 證實我們的立論具有文化和物質基礎。

第十, 佛之中國與中國之佛, 主要闡述佛經中記載的“中國”與先秦五經之“中國”, 兩者之論述異曲同工。

因此, 無論從家族血緣還是文化血緣的視角來考證所得出的結論, 釋迦牟尼都不是印度人, 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是中華民族最傑出的聖人, 彩雲之南是我們佛陀的故鄉。

主題詞 釋迦牟尼 中華 血統 新證

18年前, 我在北京大學學習佛教文化的時候, 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釋迦牟尼真的是印度人嗎?如果是, 為什麼印度要將佛教視為外教?為什麼印度要將釋迦牟尼視為外人?為什麼絕大部分的印度人都不相信佛教?如果不是, 那釋迦牟尼又會是哪裡的人?他身上流淌著的是哪個民族的血脈?他的種族與文化的根源究竟在哪裡?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 筆者翻閱了大量的佛學經典, 反復研讀了大藏經中的許多經論, 對於這個問題終於有了比較清晰的答案:釋迦牟尼絕對不是印度人,

而是神農的後裔——中國人!即使按照當今國家版圖的說法, 釋迦牟尼曾經是中國人, 現在是具有中國血統的尼泊爾人。 根據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佛像證實, 原始佛教源自古蜀國, 並由四川傳到雲南, 再從雲南經緬甸、印度傳到尼泊爾。 以下三幅為上古商代所造的佛像, 比佛陀誕生時間要早800多年。 詳情將另文再詳述。

一、籍貫與種族

釋迦牟尼出生於今尼泊爾共和國的畢拍羅婆(Piprava), 並已經考古發掘證實。 這裡地處喜馬拉雅山的西南, 印度洋的暖濕氣流與雪山飄來的雲霧在這裡碰撞之後, 形成了獨特的環境和氣候。 這裡不僅土地肥沃、森林蔥郁、氣候宜人, 而且環境優美、民風淳樸、人傑地靈, 堪稱人間之樂園、世界之淨土。 從地圖上看, 尼泊爾的畢拍羅婆、珠穆朗瑪峰和湖南省的會同、湘潭都在北緯28度左右這一緯度上。 橫貫東西的喜馬拉雅山所蘊藏的靈氣, 孕育出了神農、釋迦牟尼兩位古代傑出的聖人。 釋迦牟尼誕生於西元前566年, 是迦毗羅衛淨飯王太子, 姓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牟尼是佛教信徒對他的尊稱,意思為“釋迦族的聖賢”。迦毗羅衛城即今之畢拍羅婆,其地理座標為北緯28度37分、東經83度08分。佛經中所說雪山,並非指某一山峰,而是指連綿不斷的長年積雪的高山原野,相當於今之“雪域高原”。喜馬拉雅山脈的系列山峰,是釋迦牟尼認為最神聖的地方,也是他最嚮往的地方。《佛光大辭典》認為,雪山乃“雪藏之意。又作雪嶺……其地自古即為中國赴尼泊爾必經之路,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西藏時曾路經雪山。”佛經中還記載了“雪山八字”、“雪山偈”、“雪山不死藥”等內容,其中“雪山不死藥”指能使人壽命無量,無有病苦之藥。在雪山中,有名為“娑呵(娑訶)”之靈草,若人見之,得壽無量,無有病苦難,雖有四毒,亦不能中傷,故稱雪山不死藥。(見《北本涅槃經》等)我認為,此藥當為產於喜馬拉雅山的上等雪蓮。由此可見,釋迦牟尼身在山南心向北,喜馬拉雅山隔阻不斷釋尊對故土的深深眷戀。

我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釋迦牟尼屬於蒙古利亞人種,亦即我們所說的“黃種人”。據《釋迦牟尼傳》引借的考證史料認為,釋迦牟尼的皮膚顏色“是‘紫磨金色’而非白皮膚。紫磨金,指帶有紫色的黃金,也稱閻浮檀金,是黃金中的上品,大約有些近似99成的大赤金之色。這樣看來,釋氏家族的皮膚基調是黃皮膚,所以有人推測他們有蒙古族的血統。”世界人種有多種分類方法,美國人類學家Carleton S. Coon將世界的人種分為四類:①剛果人種,即黑色人種;②高加索人種,即白色人種;③蒙古人種(即蒙古利亞人種),即黃色人種;④澳大利亞人種,即棕色人種。“黃種人”主要分佈于亞洲的東部、中部和東南部以及美洲與大洋洲的部分地區,中國除了俄羅斯族及塔吉克族,以及幾個突厥民族外的大多數民族(漢族、壯族、滿族、蒙古族、藏族、京族、朝鮮族等)都屬於蒙古利亞人種,而日本、韓國、越南、緬甸、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族、土庫曼、哈薩克、尼泊爾、不丹、錫金等大部分的民族也屬於這一人種。因此,可以說釋迦牟尼與我們同宗同族。

我認為,釋迦牟尼的先祖為神農的後裔,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血脈在雪域高原之外的延伸。佛陀畫像是現存大英博物館的尼泊爾國寶,富樓那尊者照釋迦牟尼本人所畫的畫像。從該畫像我們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出,釋迦牟尼系黃皮膚、小眼睛、單眼皮、高顴骨,是典型的蒙古利亞人種,而絕非是棕色人種。當然,對於這幅作品的真偽,學術界與教內有不同的看法。現供奉在拉薩大昭寺的佛陀十二歲等身像,最能代表佛陀的外表形象與種族特徵。因為等身像是現存唯一的一尊佛陀自開光佛像(自為為自己開光),在容貌上最接近佛陀的真實面貌。從這尊佛像可以看出,佛陀的面部形象圓潤飽滿,額頭、鼻樑、顴骨、下巴、眼睛等部位呈現出典型的東方人特徵。

據考證,釋迦牟尼所出生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疆土不足二千六百六十六平方公里,王宮周圍只有十公里。由於國內血統純正,具尚武精神,頗受鄰國尊敬,在強鄰間一直保持獨立。因此,說迦毗羅衛國人是蒙古人種在南亞的一個分支,是非常有依據的。而釋迦牟尼是刹帝利種姓,這非常明顯地說明他和印度人的主體婆羅門的區別。對於婆羅門人來說,釋迦牟尼是個100%的外來人,所以,佛教從創立之初就受到婆羅門的排擠,佛教故事中就明確記載婆羅門人曾多次妄圖加害釋迦牟尼。

作為婆羅門統治的國家(孔雀王朝),非婆羅門人創立的佛教必然受到其重大的影響。最顯著的莫過於佛像了。據說,釋迦牟尼在在世時不主張為自己造像,早期佛教的《十誦律》明確規定:“佛身像不應許”。因此,從西元前五世紀到一世紀,是佛教藝術的所謂“無像期”,當時的佛教徒認為描繪佛陀的形象是對佛陀的不敬。而給人立像是婆羅門的傳統,況且後來立出來的佛像明顯是婆羅門人的特徵。這毫無疑問地說明了至少佛像是被婆羅門人明確篡改過的。

佛教最終沒有逃脫被婆羅門徹底排擠走的命運,而卻很神奇的在中國、蒙古等東北亞國家發揚光大。來中國傳教的達摩說曾說過“中國的根器適合佛教”。這是否是間接在說釋迦牟尼和中國人同屬一個人種?

想想中國歷史上的三次滅佛事件,其中以唐武宗為例,他們提出的最大口號就是“釋迦牟尼是外國人……”。如果證明釋迦牟尼和中國人同屬一個人種,那這句話就成了天大笑話。不過歷史已證明了一切,佛教在印度滅絕,卻在蒙古人種中發揚光大。

根據前面提供的山脈分佈圖的山脈走向,從風水學的角度來分析,喜馬拉雅山脈屬陽,昆侖山脈屬陰。但由於喜馬拉雅山脈過於強勢,且有唐古喇山脈作為前翼,單一的昆侖山脈很難與之匹配,故後面有天山山脈和祁連山脈做為支撐,由此在中華大地上形成了人字形由西向東的大風水脈絡格局,如此強大的地理風水走向,加之有橫斷山脈、太行山脈、武夷山脈等南北走向山系所環繞的大氣場,其最後映射之地就在中國的湖南省境內,這裡人傑地靈、聖賢輩出,此乃天佑我中華也。故佛陀的先祖誕生於湖南亦不為奇。釋迦家族大約在夏商之際遷徙至雲南,並於西周初期途徑緬甸和印度,最後到達了尼泊爾,從此在這裡繁衍生息。

前不久,一位大德推薦我閱讀《琉璃宮史》一書,據稱該書透露了驚天的秘密:認為釋迦牟尼家族是緬甸人。對此,我抱著好奇的心態通讀這部書。《琉璃宮史》全名是《琉璃宮大王統史》,為緬甸的大編年史,著於1829~1832年(相當於清代道光年間),後又經1905和1922年兩次大修訂。本書漢譯本共分為上中下三卷,共700多萬字。但由於此書成書較晚,距今還不到200年的光景,其史料有很多臆測和編造的成分,特別是關於釋迦牟尼家族的歷史殆不足信也。再說,緬甸在中國的秦漢時期基本處於野蠻時代,沒有歷史、更沒有文化。在唐代時,緬甸是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南詔國的一部分。直到北宋時期,才于1024年建國。因此,緬甸國家的歷史至今只有一千年左右的光景,根本不可能在東周之前誕生釋迦牟尼的先祖。從唐至清以來,緬甸與中華毗鄰而居,曾數度為中華帝國之藩蘺。就人口種族結構而言,其緬族占70%以上人口,另外有克倫,撣邦,克欽,欽族等少數民族。漢族是緬甸北方四邦的主要民族,這裡講漢語、書漢文、傳承漢人的傳統和習俗。但在中古以前,居住在緬甸的各個部落是以土著民為主體,不具備誕生聖人家族的最基本條件。

關於釋迦牟尼家族的歷史,目前主要南移和西遷兩種說法。

南移說是指從青藏高原移民到尼泊爾。史書記載古羌人是三苗之後,《後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薑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關之西羌地是也。”仰紹文化末期(約西元前3000年左右),黃河中游出現了炎、黃兩大部落。炎帝姜姓,薑、羌本一字之分化,是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的不同表達,甲骨文中亦常互用。姜、羌均像頭戴羊角頭飾之人,代表以羊為圖騰的起源於我國西北的原始遊牧部落。炎帝屬古羌族部落,部落眾多。在後來的戰爭中,炎帝部落大部分與黃帝部落互相融合,成為華夏族(今漢族的先民)。另一部分則西行或南下,與當地土著居民融合,成為漢藏語系漢族、羌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先民,如藏族、彝族、納西族等。從喜馬拉雅山北麓到南麓僅一山之隔,在山口交會之處,人員的交往在千百年間從未間斷。因此,南移說認為釋迦牟尼家族源于青藏高原,其祖上為中原南遷的先民。佛經中有大量關於雪山的論述,並把雪山描寫成人們所嚮往的雪域聖地,無論是雪山有高人、還是雪山有聖藥,這些可以視作是佛陀對故土崇敬和眷戀。

西遷說是指從雲南西遷到尼泊爾。據傳,釋迦牟尼認為自己的祖籍在東方,曾多次秘密派遣弟子前來找尋家族的歷史足跡。號稱頭陀第一的大迦葉,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傳聞中他也曾來到過雲南的雞足山。玄奘《大唐西域記》載:“迦葉承旨主持正法,結集既已,至第二十年,厭世無常,將入寂滅,乃往雞足山。”在雲南景洪自治州西雙版納的猛罕鎮,人們至今還傳說著佛陀來此佈道的故事。其實,這或許也就是佛陀的尋根之旅。佛陀有沒有來過雲南,人們還沒有一致的說法。有的說根本沒有來過,有的說可能來過,有的說肯定來過。在當時,佛陀到了緬甸之後,從瀾滄江逆流而上,來到今雲南省境內是完全有可能的。西雙版納是孔雀的故鄉,千百年來孔雀圖騰一直是這裡最重要的文化元素。據《六度集經》記載,孔雀王是佛陀的化身。美麗的孔雀是佛陀親近故里的重要使者,是佛陀留給祖籍之地的精神財富。在佛教經典中,東方淨琉璃世界是最重要的佛國淨土,藥師佛是最重要的東方聖佛。但對藥師佛的生平記載又非常稀少,以至於人們至今的還沒有揭開藥師佛的神秘面紗。我認為,藥師佛的原型就是神農,也就是釋迦牟尼的東方先祖,限於當時的時代背景,佛陀不便明說,故只能用隱晦的口吻或手筆來描述。

種族文化與宗教文化具有一定的關聯性,我們可以非常肯定地說:蒙古利亞人種(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黃種人)以信仰佛教為第一選擇,故中國、蒙古、日本、韓國、越南、泰國、老撾、柬埔寨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等黃種人聚集地大多以信仰佛教為主。相反,印度人、波斯人、羅馬人、歐美人都歐羅巴人種(即高加索人種,白種人)多以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為主。如圖所示,我們從世界人種與宗教的分佈範圍,就能很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前已述及,印度人屬於白種人,佛陀的釋迦家族屬於黃種人,兩者有著本質的差別,將佛陀歸為印度人是歷史的錯誤,必須予以徹底糾正。

我有幾位好友,近年來多次往返與中國與尼泊爾之間,並與釋迦家族的後人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他們一致認為,自己的祖先來自中國、來自遙遠神秘的東方!

二、中華文化圈與佛教文化圈的高度重合並非偶然

中華文化圈與佛教文化圈,是中國地緣政治與地緣文化最為重要的兩大文化圈概念,涉及到中國與周邊國家與地區的歷史版圖、文化交融等諸多要素。文化圈是社會學與文化人類學描述文化分佈的概念之一,指的是具有相同文化特徵或包含相同文化要素的地理區域的最大範圍。由於它所涉及的地域範圍比文化區和文化區域更為廣泛,故對研究文化學、地理學、社會學和傳播學等學科和領域都具有極其重大的作用和影響。中國文化圈,是指以中國為中心,輻射到俄羅斯、日本、朝鮮、韓國、蒙古、越南、緬甸、泰國、琉球群島、尼泊爾、不丹、錫金、印北諸邦、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等周邊地區的傳統文化時間內涵和空間領域。而佛教文化圈根據歷史和現實考量應當是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順時針方向沿著喜馬拉雅山南麓、帕米爾高原西麓、蒙古高原北麓、西太平洋、南中國海所涵蓋的歷史與現實的佛教文化傳承區域。如果把這兩大文化圈的邊緣曲線連接起來,我們可以看到有驚人的重合。

中國的文化版圖,以“四海”之四至為疆界。我國古代將貝加爾湖稱為北海、將黑海(一說為裡海)稱為西海,再加上今之東海與南海,統稱為四海。漢武帝、唐高宗均將北海(貝加爾湖)納入中國的版圖,黃海、西太平洋等是東海的延伸,麻六甲海峽及南太平洋等是南海的延伸。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指的是中華民族3000多萬平方公里的文化版圖。是中華文化從三皇五帝、秦皇漢武直至元汗清祖以來的政治、武力和文化所影響的疆域。“四海”是中國文化版圖的概念,這也是以前所有的工具書都未曾涉及到的內容。

世界佛教區域分佈圖(深黃色為佛教文化區)

我所說的文化版圖,是以西漢、盛唐、元初和前清等四個時間節點為參照系,以現代中華文化所延伸的區域為基礎,由此勾勒出中華文化疆域的地圖座標。

如緬甸東北部的撣邦第一特區、佤邦第二特區、克欽第三特區和撣邦第四特區,均為以漢族為主體建立的國中之國,其中東北部的禪邦最具中國特色。這些有的也屬於非法的麥克法洪線的一部分,是歷屆中國政府所不予承認的。緬甸特區過去隸歸中國的版圖之內,為雲南省的一部分,1962年中緬劃定邊界時才把這一部分土地正式確定為緬甸領土。有很多人知道外蒙古曾經是中國的領土,卻很少有人知道現今的緬甸也有一部分曾經的中國領土。這一部分現在緬甸,也就是現在稱之為特區的地方,在許多方面還保留著中國的深深的烙印。這裡跟在國內幾乎差不了多少,講的是漢語,用的是人民幣,耳朵裡聽到的是中國流行歌曲,錄影廳裡放的是中國的武打片,各種店鋪都只有中文標牌,店中陳列的商品清一色的“中國製造”。手機用的是中國的區號,穿著也是中國服飾,所有的民俗也與中國同步,只是偶而幾個衣著不整的緬兵的出現告訴人們,這裡並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的緬甸的特區。

又如印度北部的曼尼普爾邦,絕大多數為隋唐朝遷徙過去的漢人,這裡將六星紅旗作為獨立的旗幟,將中國人民共和國國徽修改版作為獨立的徽章。曼尼普爾是印度東北地區的一個邦,東臨緬甸,人口240萬。曼尼普爾王室自認為來自於中國的唐朝。曼尼普爾民間一直維持著對龍的崇拜。當地主體民族為黃色人種,操漢藏系語言, 相貌與中國人非常相似,按人口比例是印度在科學工程領域最傑出的民族。

曼尼普爾民眾有著很強烈的黃種人意識和對東亞文明的認同,曼尼普爾邦為了保護他們的本地文化甚至在本邦禁止印地語電影和電視節目。曼尼普爾邦如是,阿薩姆邦、“阿魯那恰爾”(我國藏南地區)更是如是。印度北部的黃種人聚居區還有:麥哈拉亞、特裡普拉、米佐蘭、錫金(原屬中國,1975年被印度吞併)。他們與亞洲其他部分的黃色人種之間除了享有共同的血緣和文化聯繫之外,還有一個獨特的相似之處,這就是龍的圖騰與崇拜。

印度東北各邦的民族,包括藏南地區的“阿魯納恰爾邦”(我國藏南地區),由於相貌和中國人很相似,在印度其他地區經常面對各種各樣種族歧視。東北印度的女孩子,膚色較淺,而且和其他印度人非常不一樣,此外,西孟加拉地區、尼泊爾、喀什米爾東部地區等許多民眾也與中國同種同宗。

由此我們可以將中華文化圈與佛教文化圈勾畫一個基本輪廓,即從越南北部、老撾北部、緬甸北部、印度北部、不丹大部、尼泊爾大部、喀什米爾東部、吉爾吉斯斯坦東部、哈薩克東部、蒙古全部、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半島、日本、琉球、菲律賓大部、印尼與馬來西亞局部直至泰國北部等環中華地區,形成了一個十分獨特的文化圈,就像巨大的恒星帶動一個星系一樣,緊緊地圍繞在中華文化與佛教文化的周圍。

三、傳教地與旅居地不能取代“國籍”

早期的宗教傳播,在教內來說是一種無私的奉獻。傳教士為了自己的信仰,可以到遠離故土,可以到遙遠的異國他鄉去播撒宗教文明的種子,並不斷發揚光大。佛教如是,基督教、伊斯蘭教亦如是。但傳教人員的傳教地、旅居地不能等同於“國籍”。如達摩(嵩山少林寺禪宗第一代祖師)的籍貫在南亞次大陸、利瑪竇(明代著名的傳教士)的籍貫在義大利、湯若望(康熙時代著名的傳教士)的籍貫在德國,我們不可以說他們都是中國人。同理,佛陀在南亞次大陸的恒河岸邊傳教,我們也不能說他就是印度人。佛教文化為什麼與印度文化會有那麼大的不同?會有那麼大的衝突?

究其主要原因,就是由於釋迦牟尼不屬於印度的民族和血統,他完全有理由顛覆那些愚昧的、落後的、不合理的習俗和觀念,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念、自己的智慧來教化那些遭受苦難的的黎民百姓。否則,佛陀所為豈不欺師滅祖、大逆不道了?因為徹底否定本民族的文化,將本民族的聖賢統稱為“外道”,這絕對不是聖人之所為,佛陀也絕對不會、也根本不可能這麼去做。試想:一個有大愛的人、一個有大善的人、一個有大智的人,幹嘛非要與本民族的傳統、本民族的文化、本民族的精英過不去呢?惟一的合理解釋是:佛陀不是印度血統的人,他沒有必要、也不值得去維護那些陳規陋習,更沒有必要去弘揚那些腐朽的、沒落的文化傳統。因此,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沒有任何的文化、民族和歷史的包袱,他可以最徹底地將自己的哲學思想和心靈感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佛教的最可貴之處就在於追求平等、追求慈愛、追求真理、追求智慧,讓我們那顆善良的心得到昇華,讓我們在今生和來世中獲得幸福,讓我們在永恆的時空中脫離苦海。

事實上,古時候的迦毗羅衛國是今尼泊爾境內的一個小國,人口不到10萬,地域不過百里。這裡原本民風純樸,有如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但由於外族的入侵,導致族人遇難、民不聊生,這給釋迦牟尼的內心帶來了極大的震撼。怎樣去感化異族、怎樣去拯救親人,一直是他日夜思考的問題。終於有一天,他在菩提樹下參禪的時候突然開悟了,並創立了佛教,從此改變了人類文明的格局,讓世界的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在佛陀的內心,他一直視印度人為異族、視印度教和婆羅門教為外教。他在恒河岸邊留下的偉大身影,只能證明他是一位成功的傳教者,而不能說他是當地的永久居民。為什麼佛牙舍利、佛指舍利、佛骨舍利都能夠在中國保留下來,並成為無價之寶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葉落歸根,家鄉故土離不開偉大的聖人,偉大的聖人也離不開偉大而又莊嚴的國度。因此,我們沒有理由將印度的“國籍”安到釋迦牟尼的頭上。

過去,我們有的學者將“高麗”(或“高句麗”)的名稱送給“北方的朋友”,將“越南”的名稱送給在所謂的“南方的兄弟”。結果呢?韓國人說我國的東北、華北都是他們的疆土,而事實上高句麗是我國北方邊疆的歷史,古代的高麗是包涵了匈奴、鮮卑、蒙古、契丹、滿族等多民族的地方割據政權,與現在所謂的大韓族根本不是一回事。相反,朝鮮半島的新羅、百濟曾是高句麗的附屬國,更是商、周、漢、唐直至清末的“特別行政區”(宗主與藩屬關係)。越南亦為我國古代地方政權之名稱,自古就歸屬與中國,他們根本沒有資格跟我們爭論領土主權。因此,文化、歷史、偉人、領土的名稱是不能拱手讓給他人的,更不能主動強加到他人的頭上。特別像釋迦牟尼這樣千古難一遇的聖人,更沒有理由拒之於國門之外。我是一位民族主義者,但我不是極端的民族主義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邊界地圖

四、古代的印度不是國家之名

印度這一名稱來源於今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史記》將古印度稱之為“身毒”,《漢書》將之稱為“天竺”。直到唐代,才有印度的稱謂。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首將“天竺”譯為“印度”,並一直沿用至今。中國古代將南亞次大陸統稱為印度,它是古代這塊土地上各個部落、各個民族的統稱。當時對印度的稱謂,相當於現代的“中東”、“南美”、“中原”、“西歐”、“北非”之類的說法,指的是地緣文化的版塊,而不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彼印度非此印度也。現代意義上主權國家的印度,乃“英國製造”。因此,將“印度文化圈” 當作是一個主權國家是無知的表現。在歷史上,南亞次大陸居住的民族經歷了大遷徙、大換血、大分裂的洗禮,人去樓空、物是人非,文化的斷層現象十分明顯,許多古代的文明成果並沒有完整地繼承下來。由於古代的印度沒有長期形成大一統的國家觀念,將南亞次大陸通稱為印度是文化概念或地緣板塊的概念,絕對不是民族的概念或國家的概念。這與將中國人、日本、韓國人等統稱為東方人一樣,僅為地緣或膚色而言。尼泊爾雖然為南亞國家,但古代、現代都不隸屬於印度,最多也只能說是受到印度文化影響的國家。

對印度文化的盲目崇拜,讓一些人覺得古代的印度有多麼的神奇、多麼的了不起。其實,在我國唐朝以前,南亞次大陸的經濟文化比中原地區要落後得多,而且發展也很不平衡,大部分的地區還相當落後。玄奘、義淨到印度求法之時,古代印度的文明已是強弩之末,許多的佛教典籍被請到了中原地區之後才得以發揚光大。我們必須非 常明確一點:佛教文化不是印度文化。過去不是,現在不是,將來更不是。就當今印度而言,佛教文化的影響十分有限。但從整個南亞而言,尼泊爾、斯里蘭卡、緬甸、錫金(原為中國的藩屬國,1975年被印度吞併)等國一直都信奉佛教。這就說明,印度文明與佛教文明是有衝突的。而對整個南亞而言,佛教文明又是融入了當地各民族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印度文明不能等同於今之印度,佛教文明更不能歸屬於今之印度。

因此,從根本上講,在英國殖民者來到南亞次大陸前,印度不過是一個地理概念而已,那裡存在的是一大堆操著千奇百怪鳥語的土邦,根本沒有一個以印度的名義進行統治的國家政府。二戰後離開南亞次大陸時,英國殖民者留下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但也留下了一套議會下院多數加專職公務員的英式管理機制。儘管如此,印度的統治體系從根本上仍然是鬆散的,因為他們的文化不是一個整體,缺乏足夠的凝聚力與向心力。

五、尼泊爾與中華帝國的血脈關係

尼泊爾是中華封建帝國的最後一個“特別行政區”,曾經與中華民族血脈相連。1792年,清朝大臣在加德滿都接受尼泊爾王國的請求,將尼泊爾列入了中華帝國藩屬行列,正式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從西藏的日喀則到尼泊爾的的加德滿都,直線距離為390公里,陸地里程不超過500公里,而在邊界地區更是朝發夕至或朝牧夕歸,民國之前一直無需辦理通關手續,兩邊的百姓可以自由往返、自由貿易、自由通婚,其實就等於是一家人。太平天國暴動後,尼泊爾曾上書清廷要求攜帶大炮出兵到中國內地助剿,但清庭婉言謝絕。由此說明,尼泊爾“特別行政區”的臣民還是非常愛國的。

清朝前期,拉達克、哲孟雄、不丹等喜馬拉雅山外諸國皆為中國藩屬。後英印展開對這些國家的兼併和侵略,諸國紛紛向中國告急。但由於昏聵閉塞的清王朝竟然認為是一個叫“披楞” 的蕞爾小國所為,而沒有予以理會。後來才知道“披楞”就是英國,才開始重視起來。在拉達克、哲孟雄、不丹等喜馬拉雅山外諸國相繼淪英,英國進一步將侵略矛頭指向中國西藏和尼泊爾的時候,清才對國際形勢有了較為明確的瞭解,加強了宗主國與藩屬的關係,維護尼泊爾在中華帝國中的地位,加大力度遏制英印的侵略。尼泊爾也鑒於南麓諸國相繼淪亡的教訓,積極維護與中國的聯繫和交往。中尼這種特殊的隸屬關係,從國際法的層面上大大延緩了英印侵略尼泊爾的進度,同時對西藏地區也是一種很現實的保護。但由於國力衰弱,尼泊爾最終還是被英國勢力所控制。

中國民國建立後,對英國單方面佔領尼泊爾的行徑不予承認,並力主邀請尼泊爾加入五族共和,重新回到祖國大家庭的懷抱。可惜尼泊爾當時已為英印所控制,北洋政府沒有實力收回這片美麗的疆土。

從這段歷史可以看出,尼泊爾與中華帝國具有血脈相連的關係。這種持續了幾千年的兄弟情誼,不會因為人為的疆域變遷而改變,歷史永遠昭示著我們必須記住過去與未來的那些兄弟姊妹們。

(本文分為兩部分刊發,本篇為上部分。部分圖片來源網路,責任編輯:二珊)

作者簡介:李良松,54歲,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學院副院長、北京中醫藥大學海峽兩岸中醫藥交流與合作研究所所長,中醫文化與佛醫藥專家。

姓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牟尼是佛教信徒對他的尊稱,意思為“釋迦族的聖賢”。迦毗羅衛城即今之畢拍羅婆,其地理座標為北緯28度37分、東經83度08分。佛經中所說雪山,並非指某一山峰,而是指連綿不斷的長年積雪的高山原野,相當於今之“雪域高原”。喜馬拉雅山脈的系列山峰,是釋迦牟尼認為最神聖的地方,也是他最嚮往的地方。《佛光大辭典》認為,雪山乃“雪藏之意。又作雪嶺……其地自古即為中國赴尼泊爾必經之路,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西藏時曾路經雪山。”佛經中還記載了“雪山八字”、“雪山偈”、“雪山不死藥”等內容,其中“雪山不死藥”指能使人壽命無量,無有病苦之藥。在雪山中,有名為“娑呵(娑訶)”之靈草,若人見之,得壽無量,無有病苦難,雖有四毒,亦不能中傷,故稱雪山不死藥。(見《北本涅槃經》等)我認為,此藥當為產於喜馬拉雅山的上等雪蓮。由此可見,釋迦牟尼身在山南心向北,喜馬拉雅山隔阻不斷釋尊對故土的深深眷戀。

我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釋迦牟尼屬於蒙古利亞人種,亦即我們所說的“黃種人”。據《釋迦牟尼傳》引借的考證史料認為,釋迦牟尼的皮膚顏色“是‘紫磨金色’而非白皮膚。紫磨金,指帶有紫色的黃金,也稱閻浮檀金,是黃金中的上品,大約有些近似99成的大赤金之色。這樣看來,釋氏家族的皮膚基調是黃皮膚,所以有人推測他們有蒙古族的血統。”世界人種有多種分類方法,美國人類學家Carleton S. Coon將世界的人種分為四類:①剛果人種,即黑色人種;②高加索人種,即白色人種;③蒙古人種(即蒙古利亞人種),即黃色人種;④澳大利亞人種,即棕色人種。“黃種人”主要分佈于亞洲的東部、中部和東南部以及美洲與大洋洲的部分地區,中國除了俄羅斯族及塔吉克族,以及幾個突厥民族外的大多數民族(漢族、壯族、滿族、蒙古族、藏族、京族、朝鮮族等)都屬於蒙古利亞人種,而日本、韓國、越南、緬甸、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族、土庫曼、哈薩克、尼泊爾、不丹、錫金等大部分的民族也屬於這一人種。因此,可以說釋迦牟尼與我們同宗同族。

我認為,釋迦牟尼的先祖為神農的後裔,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血脈在雪域高原之外的延伸。佛陀畫像是現存大英博物館的尼泊爾國寶,富樓那尊者照釋迦牟尼本人所畫的畫像。從該畫像我們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出,釋迦牟尼系黃皮膚、小眼睛、單眼皮、高顴骨,是典型的蒙古利亞人種,而絕非是棕色人種。當然,對於這幅作品的真偽,學術界與教內有不同的看法。現供奉在拉薩大昭寺的佛陀十二歲等身像,最能代表佛陀的外表形象與種族特徵。因為等身像是現存唯一的一尊佛陀自開光佛像(自為為自己開光),在容貌上最接近佛陀的真實面貌。從這尊佛像可以看出,佛陀的面部形象圓潤飽滿,額頭、鼻樑、顴骨、下巴、眼睛等部位呈現出典型的東方人特徵。

據考證,釋迦牟尼所出生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疆土不足二千六百六十六平方公里,王宮周圍只有十公里。由於國內血統純正,具尚武精神,頗受鄰國尊敬,在強鄰間一直保持獨立。因此,說迦毗羅衛國人是蒙古人種在南亞的一個分支,是非常有依據的。而釋迦牟尼是刹帝利種姓,這非常明顯地說明他和印度人的主體婆羅門的區別。對於婆羅門人來說,釋迦牟尼是個100%的外來人,所以,佛教從創立之初就受到婆羅門的排擠,佛教故事中就明確記載婆羅門人曾多次妄圖加害釋迦牟尼。

作為婆羅門統治的國家(孔雀王朝),非婆羅門人創立的佛教必然受到其重大的影響。最顯著的莫過於佛像了。據說,釋迦牟尼在在世時不主張為自己造像,早期佛教的《十誦律》明確規定:“佛身像不應許”。因此,從西元前五世紀到一世紀,是佛教藝術的所謂“無像期”,當時的佛教徒認為描繪佛陀的形象是對佛陀的不敬。而給人立像是婆羅門的傳統,況且後來立出來的佛像明顯是婆羅門人的特徵。這毫無疑問地說明了至少佛像是被婆羅門人明確篡改過的。

佛教最終沒有逃脫被婆羅門徹底排擠走的命運,而卻很神奇的在中國、蒙古等東北亞國家發揚光大。來中國傳教的達摩說曾說過“中國的根器適合佛教”。這是否是間接在說釋迦牟尼和中國人同屬一個人種?

想想中國歷史上的三次滅佛事件,其中以唐武宗為例,他們提出的最大口號就是“釋迦牟尼是外國人……”。如果證明釋迦牟尼和中國人同屬一個人種,那這句話就成了天大笑話。不過歷史已證明了一切,佛教在印度滅絕,卻在蒙古人種中發揚光大。

根據前面提供的山脈分佈圖的山脈走向,從風水學的角度來分析,喜馬拉雅山脈屬陽,昆侖山脈屬陰。但由於喜馬拉雅山脈過於強勢,且有唐古喇山脈作為前翼,單一的昆侖山脈很難與之匹配,故後面有天山山脈和祁連山脈做為支撐,由此在中華大地上形成了人字形由西向東的大風水脈絡格局,如此強大的地理風水走向,加之有橫斷山脈、太行山脈、武夷山脈等南北走向山系所環繞的大氣場,其最後映射之地就在中國的湖南省境內,這裡人傑地靈、聖賢輩出,此乃天佑我中華也。故佛陀的先祖誕生於湖南亦不為奇。釋迦家族大約在夏商之際遷徙至雲南,並於西周初期途徑緬甸和印度,最後到達了尼泊爾,從此在這裡繁衍生息。

前不久,一位大德推薦我閱讀《琉璃宮史》一書,據稱該書透露了驚天的秘密:認為釋迦牟尼家族是緬甸人。對此,我抱著好奇的心態通讀這部書。《琉璃宮史》全名是《琉璃宮大王統史》,為緬甸的大編年史,著於1829~1832年(相當於清代道光年間),後又經1905和1922年兩次大修訂。本書漢譯本共分為上中下三卷,共700多萬字。但由於此書成書較晚,距今還不到200年的光景,其史料有很多臆測和編造的成分,特別是關於釋迦牟尼家族的歷史殆不足信也。再說,緬甸在中國的秦漢時期基本處於野蠻時代,沒有歷史、更沒有文化。在唐代時,緬甸是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南詔國的一部分。直到北宋時期,才于1024年建國。因此,緬甸國家的歷史至今只有一千年左右的光景,根本不可能在東周之前誕生釋迦牟尼的先祖。從唐至清以來,緬甸與中華毗鄰而居,曾數度為中華帝國之藩蘺。就人口種族結構而言,其緬族占70%以上人口,另外有克倫,撣邦,克欽,欽族等少數民族。漢族是緬甸北方四邦的主要民族,這裡講漢語、書漢文、傳承漢人的傳統和習俗。但在中古以前,居住在緬甸的各個部落是以土著民為主體,不具備誕生聖人家族的最基本條件。

關於釋迦牟尼家族的歷史,目前主要南移和西遷兩種說法。

南移說是指從青藏高原移民到尼泊爾。史書記載古羌人是三苗之後,《後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薑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關之西羌地是也。”仰紹文化末期(約西元前3000年左右),黃河中游出現了炎、黃兩大部落。炎帝姜姓,薑、羌本一字之分化,是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的不同表達,甲骨文中亦常互用。姜、羌均像頭戴羊角頭飾之人,代表以羊為圖騰的起源於我國西北的原始遊牧部落。炎帝屬古羌族部落,部落眾多。在後來的戰爭中,炎帝部落大部分與黃帝部落互相融合,成為華夏族(今漢族的先民)。另一部分則西行或南下,與當地土著居民融合,成為漢藏語系漢族、羌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先民,如藏族、彝族、納西族等。從喜馬拉雅山北麓到南麓僅一山之隔,在山口交會之處,人員的交往在千百年間從未間斷。因此,南移說認為釋迦牟尼家族源于青藏高原,其祖上為中原南遷的先民。佛經中有大量關於雪山的論述,並把雪山描寫成人們所嚮往的雪域聖地,無論是雪山有高人、還是雪山有聖藥,這些可以視作是佛陀對故土崇敬和眷戀。

西遷說是指從雲南西遷到尼泊爾。據傳,釋迦牟尼認為自己的祖籍在東方,曾多次秘密派遣弟子前來找尋家族的歷史足跡。號稱頭陀第一的大迦葉,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傳聞中他也曾來到過雲南的雞足山。玄奘《大唐西域記》載:“迦葉承旨主持正法,結集既已,至第二十年,厭世無常,將入寂滅,乃往雞足山。”在雲南景洪自治州西雙版納的猛罕鎮,人們至今還傳說著佛陀來此佈道的故事。其實,這或許也就是佛陀的尋根之旅。佛陀有沒有來過雲南,人們還沒有一致的說法。有的說根本沒有來過,有的說可能來過,有的說肯定來過。在當時,佛陀到了緬甸之後,從瀾滄江逆流而上,來到今雲南省境內是完全有可能的。西雙版納是孔雀的故鄉,千百年來孔雀圖騰一直是這裡最重要的文化元素。據《六度集經》記載,孔雀王是佛陀的化身。美麗的孔雀是佛陀親近故里的重要使者,是佛陀留給祖籍之地的精神財富。在佛教經典中,東方淨琉璃世界是最重要的佛國淨土,藥師佛是最重要的東方聖佛。但對藥師佛的生平記載又非常稀少,以至於人們至今的還沒有揭開藥師佛的神秘面紗。我認為,藥師佛的原型就是神農,也就是釋迦牟尼的東方先祖,限於當時的時代背景,佛陀不便明說,故只能用隱晦的口吻或手筆來描述。

種族文化與宗教文化具有一定的關聯性,我們可以非常肯定地說:蒙古利亞人種(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黃種人)以信仰佛教為第一選擇,故中國、蒙古、日本、韓國、越南、泰國、老撾、柬埔寨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等黃種人聚集地大多以信仰佛教為主。相反,印度人、波斯人、羅馬人、歐美人都歐羅巴人種(即高加索人種,白種人)多以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為主。如圖所示,我們從世界人種與宗教的分佈範圍,就能很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前已述及,印度人屬於白種人,佛陀的釋迦家族屬於黃種人,兩者有著本質的差別,將佛陀歸為印度人是歷史的錯誤,必須予以徹底糾正。

我有幾位好友,近年來多次往返與中國與尼泊爾之間,並與釋迦家族的後人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他們一致認為,自己的祖先來自中國、來自遙遠神秘的東方!

二、中華文化圈與佛教文化圈的高度重合並非偶然

中華文化圈與佛教文化圈,是中國地緣政治與地緣文化最為重要的兩大文化圈概念,涉及到中國與周邊國家與地區的歷史版圖、文化交融等諸多要素。文化圈是社會學與文化人類學描述文化分佈的概念之一,指的是具有相同文化特徵或包含相同文化要素的地理區域的最大範圍。由於它所涉及的地域範圍比文化區和文化區域更為廣泛,故對研究文化學、地理學、社會學和傳播學等學科和領域都具有極其重大的作用和影響。中國文化圈,是指以中國為中心,輻射到俄羅斯、日本、朝鮮、韓國、蒙古、越南、緬甸、泰國、琉球群島、尼泊爾、不丹、錫金、印北諸邦、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等周邊地區的傳統文化時間內涵和空間領域。而佛教文化圈根據歷史和現實考量應當是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順時針方向沿著喜馬拉雅山南麓、帕米爾高原西麓、蒙古高原北麓、西太平洋、南中國海所涵蓋的歷史與現實的佛教文化傳承區域。如果把這兩大文化圈的邊緣曲線連接起來,我們可以看到有驚人的重合。

中國的文化版圖,以“四海”之四至為疆界。我國古代將貝加爾湖稱為北海、將黑海(一說為裡海)稱為西海,再加上今之東海與南海,統稱為四海。漢武帝、唐高宗均將北海(貝加爾湖)納入中國的版圖,黃海、西太平洋等是東海的延伸,麻六甲海峽及南太平洋等是南海的延伸。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指的是中華民族3000多萬平方公里的文化版圖。是中華文化從三皇五帝、秦皇漢武直至元汗清祖以來的政治、武力和文化所影響的疆域。“四海”是中國文化版圖的概念,這也是以前所有的工具書都未曾涉及到的內容。

世界佛教區域分佈圖(深黃色為佛教文化區)

我所說的文化版圖,是以西漢、盛唐、元初和前清等四個時間節點為參照系,以現代中華文化所延伸的區域為基礎,由此勾勒出中華文化疆域的地圖座標。

如緬甸東北部的撣邦第一特區、佤邦第二特區、克欽第三特區和撣邦第四特區,均為以漢族為主體建立的國中之國,其中東北部的禪邦最具中國特色。這些有的也屬於非法的麥克法洪線的一部分,是歷屆中國政府所不予承認的。緬甸特區過去隸歸中國的版圖之內,為雲南省的一部分,1962年中緬劃定邊界時才把這一部分土地正式確定為緬甸領土。有很多人知道外蒙古曾經是中國的領土,卻很少有人知道現今的緬甸也有一部分曾經的中國領土。這一部分現在緬甸,也就是現在稱之為特區的地方,在許多方面還保留著中國的深深的烙印。這裡跟在國內幾乎差不了多少,講的是漢語,用的是人民幣,耳朵裡聽到的是中國流行歌曲,錄影廳裡放的是中國的武打片,各種店鋪都只有中文標牌,店中陳列的商品清一色的“中國製造”。手機用的是中國的區號,穿著也是中國服飾,所有的民俗也與中國同步,只是偶而幾個衣著不整的緬兵的出現告訴人們,這裡並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的緬甸的特區。

又如印度北部的曼尼普爾邦,絕大多數為隋唐朝遷徙過去的漢人,這裡將六星紅旗作為獨立的旗幟,將中國人民共和國國徽修改版作為獨立的徽章。曼尼普爾是印度東北地區的一個邦,東臨緬甸,人口240萬。曼尼普爾王室自認為來自於中國的唐朝。曼尼普爾民間一直維持著對龍的崇拜。當地主體民族為黃色人種,操漢藏系語言, 相貌與中國人非常相似,按人口比例是印度在科學工程領域最傑出的民族。

曼尼普爾民眾有著很強烈的黃種人意識和對東亞文明的認同,曼尼普爾邦為了保護他們的本地文化甚至在本邦禁止印地語電影和電視節目。曼尼普爾邦如是,阿薩姆邦、“阿魯那恰爾”(我國藏南地區)更是如是。印度北部的黃種人聚居區還有:麥哈拉亞、特裡普拉、米佐蘭、錫金(原屬中國,1975年被印度吞併)。他們與亞洲其他部分的黃色人種之間除了享有共同的血緣和文化聯繫之外,還有一個獨特的相似之處,這就是龍的圖騰與崇拜。

印度東北各邦的民族,包括藏南地區的“阿魯納恰爾邦”(我國藏南地區),由於相貌和中國人很相似,在印度其他地區經常面對各種各樣種族歧視。東北印度的女孩子,膚色較淺,而且和其他印度人非常不一樣,此外,西孟加拉地區、尼泊爾、喀什米爾東部地區等許多民眾也與中國同種同宗。

由此我們可以將中華文化圈與佛教文化圈勾畫一個基本輪廓,即從越南北部、老撾北部、緬甸北部、印度北部、不丹大部、尼泊爾大部、喀什米爾東部、吉爾吉斯斯坦東部、哈薩克東部、蒙古全部、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半島、日本、琉球、菲律賓大部、印尼與馬來西亞局部直至泰國北部等環中華地區,形成了一個十分獨特的文化圈,就像巨大的恒星帶動一個星系一樣,緊緊地圍繞在中華文化與佛教文化的周圍。

三、傳教地與旅居地不能取代“國籍”

早期的宗教傳播,在教內來說是一種無私的奉獻。傳教士為了自己的信仰,可以到遠離故土,可以到遙遠的異國他鄉去播撒宗教文明的種子,並不斷發揚光大。佛教如是,基督教、伊斯蘭教亦如是。但傳教人員的傳教地、旅居地不能等同於“國籍”。如達摩(嵩山少林寺禪宗第一代祖師)的籍貫在南亞次大陸、利瑪竇(明代著名的傳教士)的籍貫在義大利、湯若望(康熙時代著名的傳教士)的籍貫在德國,我們不可以說他們都是中國人。同理,佛陀在南亞次大陸的恒河岸邊傳教,我們也不能說他就是印度人。佛教文化為什麼與印度文化會有那麼大的不同?會有那麼大的衝突?

究其主要原因,就是由於釋迦牟尼不屬於印度的民族和血統,他完全有理由顛覆那些愚昧的、落後的、不合理的習俗和觀念,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念、自己的智慧來教化那些遭受苦難的的黎民百姓。否則,佛陀所為豈不欺師滅祖、大逆不道了?因為徹底否定本民族的文化,將本民族的聖賢統稱為“外道”,這絕對不是聖人之所為,佛陀也絕對不會、也根本不可能這麼去做。試想:一個有大愛的人、一個有大善的人、一個有大智的人,幹嘛非要與本民族的傳統、本民族的文化、本民族的精英過不去呢?惟一的合理解釋是:佛陀不是印度血統的人,他沒有必要、也不值得去維護那些陳規陋習,更沒有必要去弘揚那些腐朽的、沒落的文化傳統。因此,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沒有任何的文化、民族和歷史的包袱,他可以最徹底地將自己的哲學思想和心靈感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佛教的最可貴之處就在於追求平等、追求慈愛、追求真理、追求智慧,讓我們那顆善良的心得到昇華,讓我們在今生和來世中獲得幸福,讓我們在永恆的時空中脫離苦海。

事實上,古時候的迦毗羅衛國是今尼泊爾境內的一個小國,人口不到10萬,地域不過百里。這裡原本民風純樸,有如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但由於外族的入侵,導致族人遇難、民不聊生,這給釋迦牟尼的內心帶來了極大的震撼。怎樣去感化異族、怎樣去拯救親人,一直是他日夜思考的問題。終於有一天,他在菩提樹下參禪的時候突然開悟了,並創立了佛教,從此改變了人類文明的格局,讓世界的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在佛陀的內心,他一直視印度人為異族、視印度教和婆羅門教為外教。他在恒河岸邊留下的偉大身影,只能證明他是一位成功的傳教者,而不能說他是當地的永久居民。為什麼佛牙舍利、佛指舍利、佛骨舍利都能夠在中國保留下來,並成為無價之寶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葉落歸根,家鄉故土離不開偉大的聖人,偉大的聖人也離不開偉大而又莊嚴的國度。因此,我們沒有理由將印度的“國籍”安到釋迦牟尼的頭上。

過去,我們有的學者將“高麗”(或“高句麗”)的名稱送給“北方的朋友”,將“越南”的名稱送給在所謂的“南方的兄弟”。結果呢?韓國人說我國的東北、華北都是他們的疆土,而事實上高句麗是我國北方邊疆的歷史,古代的高麗是包涵了匈奴、鮮卑、蒙古、契丹、滿族等多民族的地方割據政權,與現在所謂的大韓族根本不是一回事。相反,朝鮮半島的新羅、百濟曾是高句麗的附屬國,更是商、周、漢、唐直至清末的“特別行政區”(宗主與藩屬關係)。越南亦為我國古代地方政權之名稱,自古就歸屬與中國,他們根本沒有資格跟我們爭論領土主權。因此,文化、歷史、偉人、領土的名稱是不能拱手讓給他人的,更不能主動強加到他人的頭上。特別像釋迦牟尼這樣千古難一遇的聖人,更沒有理由拒之於國門之外。我是一位民族主義者,但我不是極端的民族主義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邊界地圖

四、古代的印度不是國家之名

印度這一名稱來源於今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史記》將古印度稱之為“身毒”,《漢書》將之稱為“天竺”。直到唐代,才有印度的稱謂。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首將“天竺”譯為“印度”,並一直沿用至今。中國古代將南亞次大陸統稱為印度,它是古代這塊土地上各個部落、各個民族的統稱。當時對印度的稱謂,相當於現代的“中東”、“南美”、“中原”、“西歐”、“北非”之類的說法,指的是地緣文化的版塊,而不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彼印度非此印度也。現代意義上主權國家的印度,乃“英國製造”。因此,將“印度文化圈” 當作是一個主權國家是無知的表現。在歷史上,南亞次大陸居住的民族經歷了大遷徙、大換血、大分裂的洗禮,人去樓空、物是人非,文化的斷層現象十分明顯,許多古代的文明成果並沒有完整地繼承下來。由於古代的印度沒有長期形成大一統的國家觀念,將南亞次大陸通稱為印度是文化概念或地緣板塊的概念,絕對不是民族的概念或國家的概念。這與將中國人、日本、韓國人等統稱為東方人一樣,僅為地緣或膚色而言。尼泊爾雖然為南亞國家,但古代、現代都不隸屬於印度,最多也只能說是受到印度文化影響的國家。

對印度文化的盲目崇拜,讓一些人覺得古代的印度有多麼的神奇、多麼的了不起。其實,在我國唐朝以前,南亞次大陸的經濟文化比中原地區要落後得多,而且發展也很不平衡,大部分的地區還相當落後。玄奘、義淨到印度求法之時,古代印度的文明已是強弩之末,許多的佛教典籍被請到了中原地區之後才得以發揚光大。我們必須非 常明確一點:佛教文化不是印度文化。過去不是,現在不是,將來更不是。就當今印度而言,佛教文化的影響十分有限。但從整個南亞而言,尼泊爾、斯里蘭卡、緬甸、錫金(原為中國的藩屬國,1975年被印度吞併)等國一直都信奉佛教。這就說明,印度文明與佛教文明是有衝突的。而對整個南亞而言,佛教文明又是融入了當地各民族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印度文明不能等同於今之印度,佛教文明更不能歸屬於今之印度。

因此,從根本上講,在英國殖民者來到南亞次大陸前,印度不過是一個地理概念而已,那裡存在的是一大堆操著千奇百怪鳥語的土邦,根本沒有一個以印度的名義進行統治的國家政府。二戰後離開南亞次大陸時,英國殖民者留下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但也留下了一套議會下院多數加專職公務員的英式管理機制。儘管如此,印度的統治體系從根本上仍然是鬆散的,因為他們的文化不是一個整體,缺乏足夠的凝聚力與向心力。

五、尼泊爾與中華帝國的血脈關係

尼泊爾是中華封建帝國的最後一個“特別行政區”,曾經與中華民族血脈相連。1792年,清朝大臣在加德滿都接受尼泊爾王國的請求,將尼泊爾列入了中華帝國藩屬行列,正式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從西藏的日喀則到尼泊爾的的加德滿都,直線距離為390公里,陸地里程不超過500公里,而在邊界地區更是朝發夕至或朝牧夕歸,民國之前一直無需辦理通關手續,兩邊的百姓可以自由往返、自由貿易、自由通婚,其實就等於是一家人。太平天國暴動後,尼泊爾曾上書清廷要求攜帶大炮出兵到中國內地助剿,但清庭婉言謝絕。由此說明,尼泊爾“特別行政區”的臣民還是非常愛國的。

清朝前期,拉達克、哲孟雄、不丹等喜馬拉雅山外諸國皆為中國藩屬。後英印展開對這些國家的兼併和侵略,諸國紛紛向中國告急。但由於昏聵閉塞的清王朝竟然認為是一個叫“披楞” 的蕞爾小國所為,而沒有予以理會。後來才知道“披楞”就是英國,才開始重視起來。在拉達克、哲孟雄、不丹等喜馬拉雅山外諸國相繼淪英,英國進一步將侵略矛頭指向中國西藏和尼泊爾的時候,清才對國際形勢有了較為明確的瞭解,加強了宗主國與藩屬的關係,維護尼泊爾在中華帝國中的地位,加大力度遏制英印的侵略。尼泊爾也鑒於南麓諸國相繼淪亡的教訓,積極維護與中國的聯繫和交往。中尼這種特殊的隸屬關係,從國際法的層面上大大延緩了英印侵略尼泊爾的進度,同時對西藏地區也是一種很現實的保護。但由於國力衰弱,尼泊爾最終還是被英國勢力所控制。

中國民國建立後,對英國單方面佔領尼泊爾的行徑不予承認,並力主邀請尼泊爾加入五族共和,重新回到祖國大家庭的懷抱。可惜尼泊爾當時已為英印所控制,北洋政府沒有實力收回這片美麗的疆土。

從這段歷史可以看出,尼泊爾與中華帝國具有血脈相連的關係。這種持續了幾千年的兄弟情誼,不會因為人為的疆域變遷而改變,歷史永遠昭示著我們必須記住過去與未來的那些兄弟姊妹們。

(本文分為兩部分刊發,本篇為上部分。部分圖片來源網路,責任編輯:二珊)

作者簡介:李良松,54歲,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學院副院長、北京中醫藥大學海峽兩岸中醫藥交流與合作研究所所長,中醫文化與佛醫藥專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