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名人軼事:米芾知淮陽軍(邳州)的故事(程榮華)

在中國歷史上, “軍”曾為行政區劃的名稱, 置於北宋年間。 《宋史·地理志》:置全國為十八路, 下設州、府、軍、監三百二十二。 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西元982年)建下邳為淮陽軍,

領有下邳(含今睢寧縣境)和宿遷二縣。 淮陽軍與州同級, 先後隸屬於京東東路和京東西路, 治所在下邳城(遺址在今睢甯縣古邳鎮)。 淮陽軍作為北宋行政區域, 曆太宗至徽宗諸朝, 為時143年。 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 其地入金, 淮陽軍複改邳州。 知淮陽軍事者, 史志可稽, 凡十二人, 米芾居最後。

據《宋史》本傳:米芾, 字元章, 徽宗大觀初年, 由禮部員外郎出知淮陽軍。 在任一年, 卒于任所, 留下許多佳話, 至今邳睢地區傳誦不已。

從城隍到忠佑王

文人學士出身的米芾, “為文奇險, 特妙於翰墨”, 受到宋徽宗趙佶的賞識, 召為書畫學博士, 官至禮部員外郎。 米芾為政自然有別於歷代官場俚俗之輩, 他在知淮陽軍任上,

“用文雅為治, 尚禮教, 祛淫祀”(《宋史》本傳)。 也就是說, 他以文教禮樂治民, 廢除不合禮制的祭祀, 而對於禮制規定的祭祀, 比如城隍, 卻是崇奉有加, 絲毫也不馬虎的。

城隍本指城牆和護城河, 或專指護城河。 《禮記·郊特牲》有“祭坊與水庸”, 城即坊, 隍即水庸(溝), 後遂附會水庸為守護城池之神, 稱城隍。 唐代始令天下通祀城隍, 至宋代奉祀城隍極為盛行。 邳州城隍廟即始建于唐代, 毀於兵事, 米芾知淮陽軍時, 將重建城隍廟列為第一要務。 委派手下馬宥督辦, 鳩工庀材, 土木興作, 數月而工成。 撰書碑文與楹聯, 米芾自是當仁不讓, 殿堂聯語曰:“你來拜我我已知道/我且問你你可明白”, 橫額“捫心自問”。 大門楹聯曰:“明明白白貧富均歸氣數/是是非非刑賞早定權衡”。

城隍廟坐落在東關外, 規制為場院二進, 正殿五間, 飛簷獸脊, 廂房東西各三間, 大門三間, 門前為廣場, 廣場前有戲樓, 院牆外環植松柏。 遠遠望去, 門觀邃嚴, 棟宇丹堊, 宏偉壯麗。 城隍廟側, 同時建有一座土地廟, 相傳聯語也是米芾撰書, 曰:“別看我廟小神小要做惡瞧瞧/那怕他力大勢大亂胡為試試”。 土地廟是供奉土地神的廟宇, 土地神或稱土地菩薩, 掌管某個地方, 大致相當於人世間守土一方的小吏。 廟小神也小, 卻敢於向惡人和惡勢力宣戰。 若無一身正氣, 豈能如此無畏?這副聯語既是土地神的宣言書, 也應是撰書者品格的真實寫照。

不知是操勞過度, 心力交瘁, 抑或命運的安排, 在城隍廟和土地廟竣工之後,

一夕, 米芾無疾而終, 享年五十有七。

米芾在任一年而終於任所, 為時可謂短矣。 然而政績頗著, 士民懷念不已。 傳言他的魂靈未曾離去, 依舊在陰間任“城隍”之職, 忠誠地守護著淮陽軍。 在士民心目中, 城隍就是米芾的化身, 城隍廟從此不叫城隍廟, 而稱“行台”(按行台乃為舊時地方大吏官署與住所之稱謂)。

佳話傳至汴京(今河南開封), 徽宗趙佶為失去一位賢臣而深感痛惜, 也為米芾化身城隍受到士民擁戴而高興, 決定為他加官晉級, 詔封淮陽軍城隍為“忠佑王”。 “忠佑”二字是對米芾上忠於君, 下佑子民的德政的認定與褒獎。 生為知軍, 死後封王, 設若九泉有知, 米芾定會感到欣慰。 邳志記載城隍封爵:府城隍封公爵, 州封侯爵, 縣封伯爵,

而邳州封忠佑王不知何故。 顯然是未曾注意到邳州城隍曾經受到特殊厚愛的緣故。

忠佑王出巡盛況

城隍受封忠佑王的詔令傳至淮陽軍, 士民無不歡呼雀躍。 於是不惜重金延聘能匠, 用香檀木為之雕像, 著龍袍, 戴王冠, 儼然米芾複生。 百姓抬著龍袍王冠的忠佑王雕像巡行大街小巷, 謂之“誇官亮職”。

受封忠佑王的城隍老爺, 相傳托夢給廟裡的主持道士, 每年清明節和十月初一(舊時鬼節)都要出巡一次, 親自到村鎮上看一看, 以示對子民的關心和對孤魂野鬼的監管。 此後, 這種儀式, 在邳州舊城(今睢甯古邳鎮)和新城(今邳州邳城鎮)每年都要舉行, 相沿成習, 稱作“城隍出巡”。 城隍出巡的最末一次是在民國十二年(1923年)清明節, 舊城百歲老人猶記當年城隍出巡的盛況。

城隍老爺(忠佑王)被請出“行台”,換上新的龍袍朝靴,頭戴王冠,乘坐八抬大轎。炮響三聲,起轎動身。轎側一人高擎駕傘,判官在前,鬼使隨從。前頭依次是全副執事,金瓜,鉞斧、朝天蹬(非王位者不得有此三件),刀、槍、鞭戟、钂鐮、馬叉,肅靜、回避牌,青龍、飛虎旗,手持黑紅棍的大力士(兩對),頭戴高帽子的喝道士(兩對),等等。轎後頭還有“水火挑子”,備有毛巾、臉盆,供城隍老爺下轎休息洗手淨面使用。行進途中,鳴鑼開道,鼓樂喧天。料想米芾生前知淮陽軍時巡行視察,也不會有如此氣派和排場。家家戶戶門前燃起一爐香,沿途香煙繚繞,士民虔誠肅立。由城隍廟(舊城東關外)行至財神閣落轎,讓城隍老爺稍事休息,然後再起轎前行,直至羊山后西門外,落轎焚香,停留一刻,以示城隍老爺眺望城郊,察看民間年景,賜福子民。最後燃炮三響,轉回行台,巡行禮成。

城隍出巡的習俗在邳州流行數百年,城隍廟幾度重修,曆宋元明清諸朝,香火久盛不衰。邳州人民以此寄託感懷與敬仰之情。可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那裡的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只是米芾的墨蹟不曾保留至今,惜哉!據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重修城隍廟記》記載:“視其舊上棟有刻朱書八分,曰:‘大觀丁亥歲(即大觀元年,西元1107年),米芾守淮陽軍,邦人馬宥建’,則元章所書,是時名淮陽軍也。”彼時米芾墨蹟猶存乎城隍廟棟樑之上,距米芾知淮陽軍184年。

傳播優秀文化,薦舉原創佳作,期期精彩,篇篇可讀

歡迎訂閱,歡迎投稿。

主編:徐景洲 投稿信箱:2175339@qq.com

舊城百歲老人猶記當年城隍出巡的盛況。

城隍老爺(忠佑王)被請出“行台”,換上新的龍袍朝靴,頭戴王冠,乘坐八抬大轎。炮響三聲,起轎動身。轎側一人高擎駕傘,判官在前,鬼使隨從。前頭依次是全副執事,金瓜,鉞斧、朝天蹬(非王位者不得有此三件),刀、槍、鞭戟、钂鐮、馬叉,肅靜、回避牌,青龍、飛虎旗,手持黑紅棍的大力士(兩對),頭戴高帽子的喝道士(兩對),等等。轎後頭還有“水火挑子”,備有毛巾、臉盆,供城隍老爺下轎休息洗手淨面使用。行進途中,鳴鑼開道,鼓樂喧天。料想米芾生前知淮陽軍時巡行視察,也不會有如此氣派和排場。家家戶戶門前燃起一爐香,沿途香煙繚繞,士民虔誠肅立。由城隍廟(舊城東關外)行至財神閣落轎,讓城隍老爺稍事休息,然後再起轎前行,直至羊山后西門外,落轎焚香,停留一刻,以示城隍老爺眺望城郊,察看民間年景,賜福子民。最後燃炮三響,轉回行台,巡行禮成。

城隍出巡的習俗在邳州流行數百年,城隍廟幾度重修,曆宋元明清諸朝,香火久盛不衰。邳州人民以此寄託感懷與敬仰之情。可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那裡的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只是米芾的墨蹟不曾保留至今,惜哉!據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重修城隍廟記》記載:“視其舊上棟有刻朱書八分,曰:‘大觀丁亥歲(即大觀元年,西元1107年),米芾守淮陽軍,邦人馬宥建’,則元章所書,是時名淮陽軍也。”彼時米芾墨蹟猶存乎城隍廟棟樑之上,距米芾知淮陽軍184年。

傳播優秀文化,薦舉原創佳作,期期精彩,篇篇可讀

歡迎訂閱,歡迎投稿。

主編:徐景洲 投稿信箱:2175339@qq.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