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淺讀資治通鑒卷一(2)

周安王

【周安王(?—前376年), 姬姓, 名驕, 周威烈王之子, 在位26年。 《逸周書·諡法解》好和不爭曰“安”】

二年, 韓國、趙國、秦國的當家人都薨了。 《禮記·曲禮》:“天子死曰崩,

諸侯曰薨, 大夫曰卒, 士曰不祿, 庶人曰死”。

三月, 盜殺韓相俠累。 三月的這天, 韓國的都城陽翟上空, 白虹貫日。 宰相韓傀, 字俠累, 是當今韓侯的叔父, 被刺于“兵衛甚重”的府邸, 刺客得手後, 怕被人認出, “自皮面抉眼, 自屠出腸”。 官府將刺客面目全非,

拖腸掛肚的屍體被暴於菜市口, 懸賞千金追查刺客姓名, 卻無人知曉。 後來被一婦人說出是自己的弟弟:軹人聶政。 她不願弟弟英名埋沒, 故不避一死, 前來相認。 想來也是位剛烈的女子, “遂死於政屍之旁。 ”不知是自殺還是他殺。

吳起在齊國的時候(他這個時候娶的老婆, 就是殺妻求將的女主), 認識了以任俠著稱的屠夫聶政。 他瞭解到嚴仲子(名嚴遂)一心想殺死因廷爭結仇的俠累, 就把聶政介紹給了嚴仲子。 嚴仲子出手闊綽, “以黃金百溢為政母壽”, 溢通鎰, 一鎰為二十兩, 二千兩的黃金那是非常多了, 戰國時候, 人心還古, 所以收買死士, 雙方都挺直爽, 買方直接用錢砸, 賣方的也真敢收, 渾不拿自己這條命當回事, 古風淳樸。

聶政在母親去世後守孝三年罷, 從齊國趕到韓國陽翟, 一擊而中。

十三年後, 吳起已經在魏國成為西河郡守。 一次, 吳起和魏武侯在西河乘舟, 順流而下。 魏侯發了通感概:“美哉山河之固, 此魏國之寶也!”吳起懟道“在德不在險”, 意思是仁義不施, 任有高山大川,

也防不住敵人。 這句話很熟悉, 一千多年後, 宋太祖也嫌開封是個四戰之地, 無險可守, 想遷都洛陽, 弟弟趙光義也是用這話回懟他。 這句話高尚得毫無破綻, 除非撕破臉皮, 否則聽到後, 只能嘿嘿哂笑了事。 那麼堅固的城池有沒有必要呢?城池總會有被攻破的時候, 但堅固的城池可以提高危險的闞值。 況且, 修城池易, 人心怎麼修?吳起在這一段裡面的表現, 頗有儒家之風, 可轉過頭, 就對魏侯把田文置為宰相, 頗有不平之意。 當面向田文擺功:正法、內政、防守, 田文承認都不如吳起。 田文用十二個字回答:“主少國疑, 大臣未附, 百姓不信”。 但這期間是魏國發展的一個高峰期, 任用吳起, 南征北戰, 掃蕩中原, 還為田和置身諸侯一事,
幫助田和像周天子施壓。 如此強勢, 何來主少國疑, 大臣未附?只能說明魏武侯無識人之明。 不久, 吳起被人設計, 因拒娶公主而見疑與魏侯, “遂奔楚”, 流亡楚國。

楚悼王任用吳起, 進行變法, 之後國力大強, “南平百越, 北卻三晉, 西伐秦”, 很有一番作為, 可是“楚之貴戚大臣多怨吳起者。 ”那時的公卿階層勢力非常強大,外來的CEO想要有一番作為,是一個人和一個階層的戰鬥。其時那些公卿都是潛在的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的主角,國君與他們是一種分權而治的狀態,外來者想要提高國家的實力,只能進行集權,當然會刺激到公卿們的既得利益,所以遇到強烈反對也屬正常,吳起和商鞅境遇如此相似,也是時勢使然。六年後,任用吳起的楚悼王死去,屍骨未寒,楚國公卿作亂,吳起被殺,“起走之王屍而伏之”,在靈堂上就開打,吳起被逼的躲在楚王屍體旁,被人連著楚王一陣亂箭刺死,一代名將啊!被紮成了刺蝟。吳起死後,屍體被處以車裂肢解之刑,他在楚國的變法宣告失敗。

齊國刀幣

十一年,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情,田氏代齊。齊國宰相田和把國君齊康公放逐到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給他一座城的賦稅養著他,後來連一座城的收益也被收回。齊康公等一幫從前的貴族被逼的住在山洞裡,打獵捕魚為生。七年之後,齊康公死,薑子牙的嫡傳至此終結。

田氏代齊前期的故事一如三家分晉,田氏與鮑氏、欒氏、高氏合力消滅齊國當國的慶氏。之後田氏、鮑氏滅欒、高二氏。田氏實力漸漸壯大,開始收買人心,“之貧均孤寡者,私與之粟”,大鬥借出、小鬥回收,使“齊之民歸之如流水”,後世的王莽也是玩的這招。放逐齊康公兩年後,田和積極要求進步,通過魏文侯向周朝及各地大佬遞出申請,要求成為諸侯,受到魏侯壓力的周安王批准了申請。過了三年,周天子正式任命齊國大夫田和為諸侯。是為齊太公(?―前384年)。不過,次年田和就死去了,百般算計,卻只做了一年的諸侯。

二十三年,齊康公薨,無子,姜齊徹底消亡。這一年,田齊桓公也死去,繼位者是著名的齊威王(原為侯爵,西元前334年,自稱為王)。

二十五年,衛國立國前後共計907年,是生存時間最長的周代諸侯國,第一代國君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

子思向衛聲公薦舉苟變,(這裡的子思與孔子的嫡孫子思年代對不上,一般認為子思死於二十五年前的周烈王末年)說他可以統禦五百乘的軍隊(按每乘為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屬於大將之才。但衛聲公以小節苛求于苟變而拒絕,說他曾經為官時吃了百姓的兩個雞蛋,有作風問題。子思批評衛侯,處於戰國之世,不能任人唯賢,以兩枚雞蛋而棄“干城之將”,將會貽笑與諸侯。衛侯一臉虔誠作虛心接受狀,轉臉就當作耳邊風。子思歎道: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悅人贊已,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諛求容,諂莫甚焉。君暗臣諂,以居百姓之上,民不與也。若此不已,國無類矣!”意思是衛侯啊,做人沒點逼數,完蛋是早晚的事!

二十六年,

“魏、韓、趙共廢晉靖公為家人而分其地。”晉靖公,姓姬氏,名俱酒(很奇怪的名字)。晉候做了近百年的傀儡,也徹底亡國了。因亡國之君不可再姓“姬”姓,晉侯的後代遂以唐為姓,傳為唐氏始祖。

周烈王

【周烈王(?—前369年),姓姬,名喜,為周安王之子。在位七年。《逸周書·諡法解》有功安民曰“烈”】

五年,書上記載在韓國發生了一件弑君案。與之前聶政刺韓相的故事有重複,其中主角沒變,但時間和故事情節全改動了,兩大冤家還是嚴遂與韓傀,不過這次多了個躺著中槍的韓哀侯。當時朝堂之上,聶政揮劍刺向韓傀,韓傀情急之下,抱著韓哀侯當做盾牌,正好給了聶政一劍雙殺的機會。第一卷就出現了bug,大概司馬光特別喜歡聶政的故事吧!

六年,齊威王朝拜周天子,其時周室暗弱,沒人當周天子是一回事,朝拜天子早已成為歷史名詞,而齊威王這次行動,看似尊敬了周王,結果是“天下以此益賢威王”,更加沒人拿天子當回事了。人貴自重。

即墨大夫的故事也挺有名。即墨和阿,兩個地方的地方長官,齊威王聽到的風評迥異。即墨被治理的“田野辟,人民給,官無事,東方以寧”,卻“毀言日至”,每天都有關於即墨大夫的壞話傳來,而阿地的情況恰恰相反。於是齊威王知道身邊為小人很多,消滅的辦法是蒸:“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者”,有點朱元璋的意思。不過親賢臣遠小人,說的容易。派下去的調查組要是被搞掂了呢?

七年,魏國差點被滅國。

韓、趙攻打魏國,包圍了魏國都城安邑。趙成侯想要殺死魏罃,立魏緩,再迫使魏國割讓土地,以此削弱魏國。韓懿候意思是將魏國一分為二,將他們各立為君,如此魏國便變成了兩個小國,再無傷害力。二位意見相抵,索性一拍兩散,星夜撤兵。司馬遷後來評論說,當時無論採取哪知方案,魏國將從此與宋、衛這樣的小國為伍。

庖丁解牛

魏罃擊敗魏緩,是為魏惠王,後來他將都城從安邑遷到大樑,故又被稱作梁惠王,就是那個愛和孟子嘮嗑的梁惠王,兩個人聊出了好多段子和成語:庖丁解牛、王顧左右而言他、五十步笑百步、君子遠庖廚、明察秋毫、緣木求魚、簞食壺漿、出爾反爾,等等。梁惠王聊天聊的歡,放跑了改革家商鞅,間接幫助秦國壯大了實力。

”那時的公卿階層勢力非常強大,外來的CEO想要有一番作為,是一個人和一個階層的戰鬥。其時那些公卿都是潛在的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的主角,國君與他們是一種分權而治的狀態,外來者想要提高國家的實力,只能進行集權,當然會刺激到公卿們的既得利益,所以遇到強烈反對也屬正常,吳起和商鞅境遇如此相似,也是時勢使然。六年後,任用吳起的楚悼王死去,屍骨未寒,楚國公卿作亂,吳起被殺,“起走之王屍而伏之”,在靈堂上就開打,吳起被逼的躲在楚王屍體旁,被人連著楚王一陣亂箭刺死,一代名將啊!被紮成了刺蝟。吳起死後,屍體被處以車裂肢解之刑,他在楚國的變法宣告失敗。

齊國刀幣

十一年,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情,田氏代齊。齊國宰相田和把國君齊康公放逐到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給他一座城的賦稅養著他,後來連一座城的收益也被收回。齊康公等一幫從前的貴族被逼的住在山洞裡,打獵捕魚為生。七年之後,齊康公死,薑子牙的嫡傳至此終結。

田氏代齊前期的故事一如三家分晉,田氏與鮑氏、欒氏、高氏合力消滅齊國當國的慶氏。之後田氏、鮑氏滅欒、高二氏。田氏實力漸漸壯大,開始收買人心,“之貧均孤寡者,私與之粟”,大鬥借出、小鬥回收,使“齊之民歸之如流水”,後世的王莽也是玩的這招。放逐齊康公兩年後,田和積極要求進步,通過魏文侯向周朝及各地大佬遞出申請,要求成為諸侯,受到魏侯壓力的周安王批准了申請。過了三年,周天子正式任命齊國大夫田和為諸侯。是為齊太公(?―前384年)。不過,次年田和就死去了,百般算計,卻只做了一年的諸侯。

二十三年,齊康公薨,無子,姜齊徹底消亡。這一年,田齊桓公也死去,繼位者是著名的齊威王(原為侯爵,西元前334年,自稱為王)。

二十五年,衛國立國前後共計907年,是生存時間最長的周代諸侯國,第一代國君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

子思向衛聲公薦舉苟變,(這裡的子思與孔子的嫡孫子思年代對不上,一般認為子思死於二十五年前的周烈王末年)說他可以統禦五百乘的軍隊(按每乘為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屬於大將之才。但衛聲公以小節苛求于苟變而拒絕,說他曾經為官時吃了百姓的兩個雞蛋,有作風問題。子思批評衛侯,處於戰國之世,不能任人唯賢,以兩枚雞蛋而棄“干城之將”,將會貽笑與諸侯。衛侯一臉虔誠作虛心接受狀,轉臉就當作耳邊風。子思歎道: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悅人贊已,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諛求容,諂莫甚焉。君暗臣諂,以居百姓之上,民不與也。若此不已,國無類矣!”意思是衛侯啊,做人沒點逼數,完蛋是早晚的事!

二十六年,

“魏、韓、趙共廢晉靖公為家人而分其地。”晉靖公,姓姬氏,名俱酒(很奇怪的名字)。晉候做了近百年的傀儡,也徹底亡國了。因亡國之君不可再姓“姬”姓,晉侯的後代遂以唐為姓,傳為唐氏始祖。

周烈王

【周烈王(?—前369年),姓姬,名喜,為周安王之子。在位七年。《逸周書·諡法解》有功安民曰“烈”】

五年,書上記載在韓國發生了一件弑君案。與之前聶政刺韓相的故事有重複,其中主角沒變,但時間和故事情節全改動了,兩大冤家還是嚴遂與韓傀,不過這次多了個躺著中槍的韓哀侯。當時朝堂之上,聶政揮劍刺向韓傀,韓傀情急之下,抱著韓哀侯當做盾牌,正好給了聶政一劍雙殺的機會。第一卷就出現了bug,大概司馬光特別喜歡聶政的故事吧!

六年,齊威王朝拜周天子,其時周室暗弱,沒人當周天子是一回事,朝拜天子早已成為歷史名詞,而齊威王這次行動,看似尊敬了周王,結果是“天下以此益賢威王”,更加沒人拿天子當回事了。人貴自重。

即墨大夫的故事也挺有名。即墨和阿,兩個地方的地方長官,齊威王聽到的風評迥異。即墨被治理的“田野辟,人民給,官無事,東方以寧”,卻“毀言日至”,每天都有關於即墨大夫的壞話傳來,而阿地的情況恰恰相反。於是齊威王知道身邊為小人很多,消滅的辦法是蒸:“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者”,有點朱元璋的意思。不過親賢臣遠小人,說的容易。派下去的調查組要是被搞掂了呢?

七年,魏國差點被滅國。

韓、趙攻打魏國,包圍了魏國都城安邑。趙成侯想要殺死魏罃,立魏緩,再迫使魏國割讓土地,以此削弱魏國。韓懿候意思是將魏國一分為二,將他們各立為君,如此魏國便變成了兩個小國,再無傷害力。二位意見相抵,索性一拍兩散,星夜撤兵。司馬遷後來評論說,當時無論採取哪知方案,魏國將從此與宋、衛這樣的小國為伍。

庖丁解牛

魏罃擊敗魏緩,是為魏惠王,後來他將都城從安邑遷到大樑,故又被稱作梁惠王,就是那個愛和孟子嘮嗑的梁惠王,兩個人聊出了好多段子和成語:庖丁解牛、王顧左右而言他、五十步笑百步、君子遠庖廚、明察秋毫、緣木求魚、簞食壺漿、出爾反爾,等等。梁惠王聊天聊的歡,放跑了改革家商鞅,間接幫助秦國壯大了實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