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茅臺、中石化、中車——到底誰被低估……

自2016年初不到200元的茅臺, 到2017年初剛剛站上300元的茅臺, 再到上周一舉站上600元的茅臺, 截至上週五收盤在近650元的茅臺, 貴州茅臺一時資本市場關注度極高。

大家可能也都注意到了, 最新A股市值排行榜, 貴州茅臺總市值已經超過8000億, 排名A股第八, 暫列第九的中國石化則少了整整1000多億, 而作為中國製造名片的中國中車才3000億出頭。

不禁有投資者要問, 一個茅臺真的比中國石化強嗎, 或者一個茅臺真能抵過兩個中車?

我們先看一下各家公司的總市值排名:

工行與建行分別是老大和老二, 中國石油排在第3位, 中國中車的排名已遠遠落在十位之外了。

一、茅臺受益於好行業和品牌優勢

看貴州茅臺估值和盈利預測, TTM33.7倍市盈率處在歷史估值高位區間, 動態看2018年市盈率則下降至25倍, 19年則有望降至20倍。

隨著股價的不斷上漲, 貴州茅臺股價看來已不再便宜。 公司估值的角度看茅臺, 其PE(TTM)仍有31倍, 而過去五年PE均值只有18倍, 目前貴州茅臺的估值處於均值往上兩個標準差的水準。

當然從動態的角度看, 貴州茅臺的估值可能還會上漲。 根據部分研究的觀點, 2017年貴州茅臺的歸母淨利潤在270億元左右, 假設2018年和2019年分別維持20%和16%左右的利潤增速,

屆時對應的估值水準就能降到20倍。

從基酒供給和需求下的漲價說起, 未來5年或者稍長一點時間, 在價格和產量的互相配合下, 貴州茅臺淨利潤翻一番仍然可期。

來自基酒的供給測量, 展望未來五年, 茅臺酒再增長40%的可能性。 兌換到實際產量和銷量, 時間上會再有所順延。 未來一兩年的茅臺供應, 則取決於現有基酒的規模和結構。

來自茅臺漲價的判斷。 今年茅臺利潤的釋放主要來自量的上升, 但是終端消費承接良好, 考慮到現有基酒規模有限和已經多年未漲的出廠價, 未來一兩年年內茅臺如有漲價, 將在市場預期之內。

得益於經濟發展良好、人民消費水準日益提高, 社交商務需求穩健增長,

從而酒業格局白酒雄風依舊, 白酒格局呈中高端化趨勢, 在行業變局中茅臺品牌力日益強大。

就白酒行業而言, 近幾年高端份額持續擴大、中端向次高端偏移的特徵比較明顯。 以茅臺為例, 2016年其高端酒銷量相對2013年增長了26%, 而行業規模增長僅有13%。 貴州茅臺依靠其日益強大的品牌力, 不僅在高端市場拉開和同行的差距, 比如在中端和次高端也有積極的擴張。

二、中國石化重回盈利巔峰還需油價幫忙

石油化工曾經引領世界風騷, 但如今卻成為了“夕陽行業”。 2007年, 當油價高高在上時, 全球市值最大的十家上市公司中, 石油化工行業占了半壁江山,中國石油和埃克森美孚高居市值前兩位,中國石化當年也能穩穩的進入市值前十。如今已經今非昔比了,全球市值前五大全是科技公司,唯一進入前十的只有埃克森美孚。

油價上漲的不確定性,大大影響了投資中國石化的動力。2016年以來,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漸復蘇,同時歐佩克實行限產,使油價脫離了底部回升至50美元附近。但很快美國葉岩油產量開始增加,對油價的上漲形成抑制。未來全球經濟復蘇能持續多久,歐佩克是否繼續限產,美國葉岩油增產幅度多大,包括遠期清潔能源對傳統石化能源的替代,一系列因素都給油價走勢帶來不確定性,從而影響了看漲中國石化的信心。

中國經濟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後,能源消費增速告別了上一個十年的高增長時代,從兩位數的高增長到小個位數的增長。

能源消費結構也在變化,水電、核電、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占比逐步提升,煤炭占比趨勢性下降,原油消費占比自世紀初有所回落且相對穩定。雖然當前穩定但未來原油消費占比可能出現回落,政府對清潔能源的消費日益重視,今年首談禁用燃油車已經給並不算久遠的未來定下了基調。

在能源消費總量低增長、原油消費占比短期穩定長期可能下降的背景下,中國石化的現有主營業務規模繼續保持低增長的概率很大。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石化的盈利主要取決於原油價格。一個大的油價上漲週期,再加上一個高企的油價,才可能使中國石化的盈利重回巔峰。目前我們看到的可能是一個油價上漲週期(2016年初算起),但這是一個緩慢上漲的週期,並且這個價格即便上漲後,距離歷史120-130美元/桶的歷史高位還差得太遠。

中國石化現在7000來億市值,市場一致預期顯示今年中國石化淨利潤能夠在600億上下,對應2017年的動態市盈率12X不到一點。我們首先等待檢驗今年中石化能不能做到600億的淨利潤,其次再去考慮假如中國石化重回700億的盈利巔峰。

中國石化重回盈利巔峰,可能確實很需要油價方面進行配合,而當前的主流投資邏輯往往多是制約因素,另外判斷油價對證券研究而言實在是一件難事,這也構成了堅定看漲中國石化的部分障礙。

三、中國中車盈利重新增長依靠城市軌交

2015年中國南北車合併為中國中車後,公司已經是全球規模最大、品種最全、技術領先的軌道交通裝備供應商,作為大型國有企業,中國中車在高鐵等技術上的實力是中國高端製造業的代表。

中國中車以軌道交通設備為核心,目前主要業務拆分為高鐵動車組、地鐵及城軌、貨運及普通列車三部分。伴隨著中國高鐵前期的快速建設,中國中車在2013-2015年迎來短期銷量和業績的高峰,2016年隨著高鐵建設和鐵總動車組招標數量的下降,中國中車盈利出現階段性停滯。

從估值和盈利預測角度看中國中車。近期中鐵總高鐵招標開始恢復,以及城市地鐵逐漸進入建設高峰期從而帶來增量,2018年中車業績將一改停滯不前局面,有望實現10%以上的增長。當前中車靜態估值30X市盈率(TTM),預測估值2017PE為26X,2018PE有望降至22X以內。

2016年底中國高鐵里程數2.2萬公里,根據十三五規劃乃至中長期鐵路建設規劃,未來每年2000公里的建設里程是一個大眾預期。中國的高鐵通車里程已經超過了全球其他國家的總和,以2000公里/年計算,到2030年中國高鐵里程數將達到5萬公里。屆時中國將不再是四橫四縱,而是八橫八縱,一張完整的基本高鐵線路框架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每年2000公里的高鐵新里程,對於整車提供商中車,只是一塊業務的平穩延續。拋開高鐵建設鐵路建設,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正在進入高峰期,隨著中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新的都市圈、新的城市群,正在湧現。地鐵、城鐵這些快速交通工具將越來越普及,這將成為中車一塊典型的業務增量。2017年上半年銷售收入增長35%,目前中車的收入結構中動車占比仍然較大(約為65%),地鐵占比在15%左右。

中國中車的最大變數在於中國一帶一路的推進,和中國中車在國際高鐵市場中的競爭力。國內高鐵市場規模保持穩定,城市軌交市場高速增長,海外市場則待開拓。一旦打開且成趨勢,中國中車這塊業務的盈利增長可期,除了銷售規模提升,中車在國內市場的成本定價模式切換至國際市場上的市場定價模式,單車盈利將顯著提升。

分析中車的未來,國內的高鐵建設保障了公司業務的平穩,而地鐵建設的高峰將拉動公司業務增長,如果海外高鐵市場被充分打開,中國中車的業務規模和盈利能力都將顯著增強,對公司收入及利潤的雙重利好。

看完對這三家公司的分析後,相信大家對三家行業龍頭企業的趨勢和估值都有一定理解。我們發現一個瑰麗:巴菲特的價值投資邏輯在中國可以完全找到相關的案例。

一、消費龍頭(可口可樂)

可口可樂是巴菲特最愛的公司,因為公司為全世界的用戶銷售各種不同的飲料(可樂只是其中的一種而已)。茅臺同樣是一種飲料,而且在行業內的品牌和口味已成為標杆,當然是一家值得買入並持有的公司。但是,茅臺缺乏其他飲料品類的優質產品,所以茅臺仍然無法成為中國的“可口可樂”。

二、資源龍頭(中石油)

回顧一下巴菲特當年買入中石油的案例:

在2000年,中石油香港上市之初就破發,最低跌到了1.1港元。在巴菲特買入這檔股票之前,中石油股價在1港元和2港元之間波動。巴菲特深入分析中石油後得出一個結論:股價過於低估了,因為他曾經在致股東信裡面說他覺得2002年到2003年的時候中石油的價值應該是在1000億美元左右的。而當時中石油的市值大概是370億美元左右。

2002年,全球迎來了一個國際油價大漲的趨勢。巴菲特2003年7月12日第一次拋售中石油的時候股價是12.4港元,到10月18日其宣佈清倉時,中石油的收盤價是18.9港元。

資源龍頭的上漲原動力來自商品價格的上漲,聰明的投資者總是會在趨勢出現時把握最佳的機會。

三、 產業龍頭(鐵路公司)

巴菲特在2009年以440億美元購入的伯靈頓北方聖達菲,到2014年已經是其名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單個季度的最大單一利潤來源。沃倫-巴菲特在當時買入的這個美國第二大鐵路公司,將會在2014年結束的時候幫他賺回全部收購成本。曾寫過一本關於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書的傑夫-馬修斯(Jeff Matthews)形容伯靈頓北方聖達菲交易“簡直就是白拿”。

巴菲特曾說:2009年的這筆交易是“對美國經濟未來的孤注一擲”。在近期媒體對巴老的訪問中,他仍然稱美國經濟比他當時預期的有更好的表現。

有句古語: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作為一位聰明的投資者,必須要學會獨立思考和自我總結。我們將與更多的價值投資者同行——投資魔方

看看下面這幅圖,你的思考和總結又是什麼呢?歡迎大家給我們更多回饋和建議。

石油化工行業占了半壁江山,中國石油和埃克森美孚高居市值前兩位,中國石化當年也能穩穩的進入市值前十。如今已經今非昔比了,全球市值前五大全是科技公司,唯一進入前十的只有埃克森美孚。

油價上漲的不確定性,大大影響了投資中國石化的動力。2016年以來,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漸復蘇,同時歐佩克實行限產,使油價脫離了底部回升至50美元附近。但很快美國葉岩油產量開始增加,對油價的上漲形成抑制。未來全球經濟復蘇能持續多久,歐佩克是否繼續限產,美國葉岩油增產幅度多大,包括遠期清潔能源對傳統石化能源的替代,一系列因素都給油價走勢帶來不確定性,從而影響了看漲中國石化的信心。

中國經濟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後,能源消費增速告別了上一個十年的高增長時代,從兩位數的高增長到小個位數的增長。

能源消費結構也在變化,水電、核電、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占比逐步提升,煤炭占比趨勢性下降,原油消費占比自世紀初有所回落且相對穩定。雖然當前穩定但未來原油消費占比可能出現回落,政府對清潔能源的消費日益重視,今年首談禁用燃油車已經給並不算久遠的未來定下了基調。

在能源消費總量低增長、原油消費占比短期穩定長期可能下降的背景下,中國石化的現有主營業務規模繼續保持低增長的概率很大。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石化的盈利主要取決於原油價格。一個大的油價上漲週期,再加上一個高企的油價,才可能使中國石化的盈利重回巔峰。目前我們看到的可能是一個油價上漲週期(2016年初算起),但這是一個緩慢上漲的週期,並且這個價格即便上漲後,距離歷史120-130美元/桶的歷史高位還差得太遠。

中國石化現在7000來億市值,市場一致預期顯示今年中國石化淨利潤能夠在600億上下,對應2017年的動態市盈率12X不到一點。我們首先等待檢驗今年中石化能不能做到600億的淨利潤,其次再去考慮假如中國石化重回700億的盈利巔峰。

中國石化重回盈利巔峰,可能確實很需要油價方面進行配合,而當前的主流投資邏輯往往多是制約因素,另外判斷油價對證券研究而言實在是一件難事,這也構成了堅定看漲中國石化的部分障礙。

三、中國中車盈利重新增長依靠城市軌交

2015年中國南北車合併為中國中車後,公司已經是全球規模最大、品種最全、技術領先的軌道交通裝備供應商,作為大型國有企業,中國中車在高鐵等技術上的實力是中國高端製造業的代表。

中國中車以軌道交通設備為核心,目前主要業務拆分為高鐵動車組、地鐵及城軌、貨運及普通列車三部分。伴隨著中國高鐵前期的快速建設,中國中車在2013-2015年迎來短期銷量和業績的高峰,2016年隨著高鐵建設和鐵總動車組招標數量的下降,中國中車盈利出現階段性停滯。

從估值和盈利預測角度看中國中車。近期中鐵總高鐵招標開始恢復,以及城市地鐵逐漸進入建設高峰期從而帶來增量,2018年中車業績將一改停滯不前局面,有望實現10%以上的增長。當前中車靜態估值30X市盈率(TTM),預測估值2017PE為26X,2018PE有望降至22X以內。

2016年底中國高鐵里程數2.2萬公里,根據十三五規劃乃至中長期鐵路建設規劃,未來每年2000公里的建設里程是一個大眾預期。中國的高鐵通車里程已經超過了全球其他國家的總和,以2000公里/年計算,到2030年中國高鐵里程數將達到5萬公里。屆時中國將不再是四橫四縱,而是八橫八縱,一張完整的基本高鐵線路框架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每年2000公里的高鐵新里程,對於整車提供商中車,只是一塊業務的平穩延續。拋開高鐵建設鐵路建設,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正在進入高峰期,隨著中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新的都市圈、新的城市群,正在湧現。地鐵、城鐵這些快速交通工具將越來越普及,這將成為中車一塊典型的業務增量。2017年上半年銷售收入增長35%,目前中車的收入結構中動車占比仍然較大(約為65%),地鐵占比在15%左右。

中國中車的最大變數在於中國一帶一路的推進,和中國中車在國際高鐵市場中的競爭力。國內高鐵市場規模保持穩定,城市軌交市場高速增長,海外市場則待開拓。一旦打開且成趨勢,中國中車這塊業務的盈利增長可期,除了銷售規模提升,中車在國內市場的成本定價模式切換至國際市場上的市場定價模式,單車盈利將顯著提升。

分析中車的未來,國內的高鐵建設保障了公司業務的平穩,而地鐵建設的高峰將拉動公司業務增長,如果海外高鐵市場被充分打開,中國中車的業務規模和盈利能力都將顯著增強,對公司收入及利潤的雙重利好。

看完對這三家公司的分析後,相信大家對三家行業龍頭企業的趨勢和估值都有一定理解。我們發現一個瑰麗:巴菲特的價值投資邏輯在中國可以完全找到相關的案例。

一、消費龍頭(可口可樂)

可口可樂是巴菲特最愛的公司,因為公司為全世界的用戶銷售各種不同的飲料(可樂只是其中的一種而已)。茅臺同樣是一種飲料,而且在行業內的品牌和口味已成為標杆,當然是一家值得買入並持有的公司。但是,茅臺缺乏其他飲料品類的優質產品,所以茅臺仍然無法成為中國的“可口可樂”。

二、資源龍頭(中石油)

回顧一下巴菲特當年買入中石油的案例:

在2000年,中石油香港上市之初就破發,最低跌到了1.1港元。在巴菲特買入這檔股票之前,中石油股價在1港元和2港元之間波動。巴菲特深入分析中石油後得出一個結論:股價過於低估了,因為他曾經在致股東信裡面說他覺得2002年到2003年的時候中石油的價值應該是在1000億美元左右的。而當時中石油的市值大概是370億美元左右。

2002年,全球迎來了一個國際油價大漲的趨勢。巴菲特2003年7月12日第一次拋售中石油的時候股價是12.4港元,到10月18日其宣佈清倉時,中石油的收盤價是18.9港元。

資源龍頭的上漲原動力來自商品價格的上漲,聰明的投資者總是會在趨勢出現時把握最佳的機會。

三、 產業龍頭(鐵路公司)

巴菲特在2009年以440億美元購入的伯靈頓北方聖達菲,到2014年已經是其名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單個季度的最大單一利潤來源。沃倫-巴菲特在當時買入的這個美國第二大鐵路公司,將會在2014年結束的時候幫他賺回全部收購成本。曾寫過一本關於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書的傑夫-馬修斯(Jeff Matthews)形容伯靈頓北方聖達菲交易“簡直就是白拿”。

巴菲特曾說:2009年的這筆交易是“對美國經濟未來的孤注一擲”。在近期媒體對巴老的訪問中,他仍然稱美國經濟比他當時預期的有更好的表現。

有句古語: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作為一位聰明的投資者,必須要學會獨立思考和自我總結。我們將與更多的價值投資者同行——投資魔方

看看下面這幅圖,你的思考和總結又是什麼呢?歡迎大家給我們更多回饋和建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