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1.宸冰領讀|《命運沉思錄》之季羨林那“灰黃”的童年

“心有良知璞玉, 筆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 言有物, 行有格, 貧賤不移, 寵辱不驚。 ”

季羨林先生獲得“感動中國人物”時的頒獎詞

點擊上方音訊即可收聽主播宸冰給您帶來的本期精彩節目

- 01 -

在我看來, 這句頒獎詞也是對先生一生最形象的寫照, 季老一生為文嚴謹認真、著作等身, 治學六七十年, 涉及的領域之廣、之深、之多, 在國內外實屬罕見, 被奉為“國學大師”和“學界泰斗”實不為過, 然而他卻以“過譽”為由將它們一一辭去。 在待人接物方面, 他的人格品行也是出了名的謙遜有禮, 沒有一點架子, 大家都叫他“平民教授”。

像季老這樣的人, 他的書值得大家認真地讀, 他的品行值得大家效仿, 他對這個世界的思考和態度更值得大家細細琢磨。 《宸冰讀書》一直以來奉行的也是不僅要讀書、還要讀人、讀世界, 所以從今天開始宸冰會陸續為大家介紹季老的《命運沉思錄》和《修身沉思錄》。 這兩本書是耄耋之年的季羨林先生對自己大半生的回顧, 從濟南、北京, 到哥廷根、塔什干、加德滿都……從一個調皮搗蛋的“熊孩子”, 成長為一個有志青年, 最後成為人人敬仰的“大師”, 他自己說“這是一條漫長的路, 路旁有深山大澤, 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

也有塞北秋風;有山重水複, 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 也有絕處逢生”。

青年季羨林

他這一生的經歷不可謂不豐富, 而他對生活的思考也從來沒有停止過。 歷經世事滄桑的他數十載筆耕不輟, 用最平實質樸的語言將他對“命運”、“生死”的見解,

對“修身”“處世”“治學”的方法與心得都傾注在他的文章中, 那是一個睿智的老人生活的積累, 更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 02 -

那麼應該從哪裡說起呢?我想就先從他的童年開始吧, 畢竟要瞭解一個人, 最好先去瞭解他的童年。 小時候的季羨林是怎樣的一個人, 他的童年和現在小孩子的童年會有什麼不一樣嗎?現在就請跟著宸冰一起去探究吧!(以下節選自《命運沉思錄》中的《我的童年》)。

我"循規蹈矩"了沒有呢?大概是沒有。 我們有一個珠算教員, 眼睛長得凸了出來, 我們給他起了一個綽號, 叫做shaoqianr(濟南話, 意思是知了)。 他對待學生特別蠻橫。 打算盤, 錯一個數, 打一板子。 打算盤錯上十個八個數, 甚至上百數, 是很難避免的。

我們都挨了不少的板子。 不知是誰一嘀咕:"我們架(小學生的行話, 意思是趕走)他!"立刻得到大家的同意。 我們這一群十歲左右的小孩子也要"造反"了。 大家商定:他上課時, 我們把教桌弄翻, 然後一起離開教室, 躲在假山背後。 我們自己認為這個錦囊妙計實在非常高明;如果成功了, 這位教員將無顏見人, 非捲舖蓋回家不可。

然而我們班上出了"叛徒",雖然只有幾個人,他們想拍老師的馬屁,沒有離開教室。這一來,大大長了老師的氣焰,他知道自己還有"群眾",於是威風大振,把我們這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叛逆者"狠狠地用大竹板打手心打了一陣,我們每個人的手都腫得像發麵饅頭。然而沒有一個人掉淚。我以後每次想到這一件事,覺得很可以寫進我的"優勝紀略"中去。"革命無罪,造反有理",如果當時就有那一位偉大的"革命家"創造了這兩句口號,那該有多麼好呀!

- 03 -

談到學習,我記得在三年之內,我曾考過兩個甲等第三(只有三名甲等),兩個乙等第一,總起來看,屬於上等;但是並不拔尖。實際上,我當時並不用功,玩的時候多,念書的時候少。我們班上考甲等第一的叫李玉和,年年都是第一。他比我大五六歲,好像已經很成熟了,死記硬背,刻苦努力,天天皺著眉頭,不見笑容,也不同我們打鬧。我從來就是少無大志,一點也不想爭那個狀元。但是我對我這一位老學長並無敬意,還有點瞧不起的意思,覺得他是非我族類。

我雖然對正課不感興趣,但是也有我非常感興趣的東西,那就是看小說。我叔父是古板人,把小說叫做"閒書",閒書是不許我看的。在家裡的時候,我書桌下面有一個盛白麵的大缸,上面蓋著一個用高粱稈編成的"蓋墊"(濟南話)。我坐在桌旁,桌上擺著《四書》,我看的卻是《彭公案》、《濟公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等等舊小說。《紅樓夢》大概太深,我看不懂其中的奧妙,黛玉整天的哭哭啼啼,為我所不喜,因此看不下去。其餘的書都是看得津津有味。冷不防叔父走了進來,我就連忙掀起蓋墊,把閒書往裡一丟,嘴巴裡念起"子曰"、"詩雲"來。

到了學校裡,用不著防備什麼,一放學,就是我的天下。我往往躲到假山背後,或者一個蓋房子的工地上,拿出閒書,狼吞虎嚥似地大看起來。常常是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吃飯,有時候到了天黑,才摸回家去。我對小說中的綠林好漢非常熟悉,他們的姓名背得滾瓜爛熟,連他們用的兵器也如數家珍,比教科書熟悉多了,自己當然也希望成為那樣的英雄。有一回,一個小朋友告訴我,把右手五個指頭往大米缸裡猛戳,一而再,再而三,一直到幾百次,上千次。練上一段時間以後,再換上砂粒,用手猛戳,最終可以練成鐵砂掌,五指一戳,能夠戳斷樹木。我頗想有一個鐵砂掌,信以為真,猛練起來,結果把指頭戳破了,鮮血直流。知道自己與鐵砂掌無緣,遂停止不練。

- 04 -

學習英文,也是從這個小學開始的。當時對我來說,外語是一種非常神奇的東西。我認為,方塊字是天經地義,不用方塊字,只彎彎曲曲像蚯蚓爬過的痕跡一樣,居然能發出音來,還能有意思,簡直是不可思議。越是神秘的東西,便越有吸引力,英文對於我就有極大的吸引力。我萬沒有想到望之如海市蜃樓般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東西竟然唾手可得了。

我現在已經記不清楚,學習的機會是怎麼來的。大概是有一位教員會一點英文,他答應晚上教一點,可能還要收點學費。總之,一個業餘英文學習班很快就組成了,參加的大概有十幾個孩子。究竟學了多久,我已經記不清楚,時候好像不太長,學的東西也不太多,二十六個字母以後,學了一些單詞。我當時有一個非常傷腦筋的問題:為什麼"是"和"有",算是動詞,它們一點也不動嘛?當時老師答不上來;到了中學,英文老師也答不上來。當年用"動詞"來譯英文的verb的人,大概不會想到他這個譯名惹下的禍根吧。

每次回憶學習英文的情景時,我眼前總有一團零亂的花影,是絳紫色的芍藥花。原來在校長辦公室前的院子裡有幾個花畦,春天一到,芍藥盛開,都是絳紫色的花朵。白天走過那裡,紫花綠葉,極為分明。到了晚上,英文課結束後,再走過那個院子,紫花與綠花化成一個顏色,朦朦朧朧的一堆一團,因為有白天的印象,所以還知道它們的顏色。但夜晚眼前卻只能看到花影,鼻子似乎有點花香而已。這一幅情景伴隨了我一生,只要是一想起學習英文,這一幅美妙無比的情景就浮現到眼前來,帶給我無量的幸福與快樂。

然而時光像流水一般飛逝,轉瞬三年已過:我小學該畢業了,我要告別這一個美麗的校園了。我13歲那年,考上了城裡的正誼中學。我本來是想考鼎鼎大名的第一中學的。但是我左衡量,右衡量,總覺得自己這一塊料分量不夠,還是考與"爛育英"齊名的"破正誼"吧。我上面說到我幼無大志,這又是一個證明。正誼雖"破",風景卻美。背靠大明湖,萬頃葦綠,十裡荷香,不啻人間樂園。然而到了這裡,我算是已經越過了童年,不管正誼的學習生活多麼美妙,我也只好擱筆,且聽下回分解了。

- 05 -

綜觀我的童年,從一片灰黃開始,到了正誼算是到達了一片濃綠的境界--我進步了。但這只是從表面上來看,從生活的內容上來看,依然是一片灰黃。即使到了濟南,我的生活也難找出什麼有聲有色的東西。我從來沒有什麼玩具,自己把細鐵條弄成一個圈,再弄個鉤一推,就能跑起來,自己就非常高興了。貧困、單調、死板、固執,是我當時生活的寫照。接受外面資訊,僅憑五官。什麼電視機、收錄機,連影都沒有。我小時連電影也沒有看過,其餘概可想見了。

今天的兒童有福了。他們有多少花樣翻新的玩具呀!他們有多少兒童樂園、兒童活動中心呀!他們餓了吃麵包,渴了喝這可樂、那可樂,還有牛奶、冰淇淋。電影看厭了,看電視。廣播聽厭了,聽收錄機。資訊從天空、海外,越過高山大川,紛紛蜂擁而來。他們才真是"兒童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可是他們偏偏不知道舊社會。就拿我來說,如果不認真回憶,我對舊社會的情景也逐漸淡漠,有時竟淡如雲煙了。

今天我把自己的童年盡可能真實地描繪出來,不管還多麼不全面,不管怎樣挂一漏萬,也不管我的筆墨多麼拙笨,就是上面寫出來的那些,我們今天的兒童讀了,不是也可以從中得到一點啟發,從中悟出一些有用的東西來嗎?

今天對季羨林先生文章的分享就到這裡,大家看完對季老有什麼新的認識或者其他的看法都可以在文章下面留言,我們下週二再見!

然而我們班上出了"叛徒",雖然只有幾個人,他們想拍老師的馬屁,沒有離開教室。這一來,大大長了老師的氣焰,他知道自己還有"群眾",於是威風大振,把我們這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叛逆者"狠狠地用大竹板打手心打了一陣,我們每個人的手都腫得像發麵饅頭。然而沒有一個人掉淚。我以後每次想到這一件事,覺得很可以寫進我的"優勝紀略"中去。"革命無罪,造反有理",如果當時就有那一位偉大的"革命家"創造了這兩句口號,那該有多麼好呀!

- 03 -

談到學習,我記得在三年之內,我曾考過兩個甲等第三(只有三名甲等),兩個乙等第一,總起來看,屬於上等;但是並不拔尖。實際上,我當時並不用功,玩的時候多,念書的時候少。我們班上考甲等第一的叫李玉和,年年都是第一。他比我大五六歲,好像已經很成熟了,死記硬背,刻苦努力,天天皺著眉頭,不見笑容,也不同我們打鬧。我從來就是少無大志,一點也不想爭那個狀元。但是我對我這一位老學長並無敬意,還有點瞧不起的意思,覺得他是非我族類。

我雖然對正課不感興趣,但是也有我非常感興趣的東西,那就是看小說。我叔父是古板人,把小說叫做"閒書",閒書是不許我看的。在家裡的時候,我書桌下面有一個盛白麵的大缸,上面蓋著一個用高粱稈編成的"蓋墊"(濟南話)。我坐在桌旁,桌上擺著《四書》,我看的卻是《彭公案》、《濟公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等等舊小說。《紅樓夢》大概太深,我看不懂其中的奧妙,黛玉整天的哭哭啼啼,為我所不喜,因此看不下去。其餘的書都是看得津津有味。冷不防叔父走了進來,我就連忙掀起蓋墊,把閒書往裡一丟,嘴巴裡念起"子曰"、"詩雲"來。

到了學校裡,用不著防備什麼,一放學,就是我的天下。我往往躲到假山背後,或者一個蓋房子的工地上,拿出閒書,狼吞虎嚥似地大看起來。常常是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吃飯,有時候到了天黑,才摸回家去。我對小說中的綠林好漢非常熟悉,他們的姓名背得滾瓜爛熟,連他們用的兵器也如數家珍,比教科書熟悉多了,自己當然也希望成為那樣的英雄。有一回,一個小朋友告訴我,把右手五個指頭往大米缸裡猛戳,一而再,再而三,一直到幾百次,上千次。練上一段時間以後,再換上砂粒,用手猛戳,最終可以練成鐵砂掌,五指一戳,能夠戳斷樹木。我頗想有一個鐵砂掌,信以為真,猛練起來,結果把指頭戳破了,鮮血直流。知道自己與鐵砂掌無緣,遂停止不練。

- 04 -

學習英文,也是從這個小學開始的。當時對我來說,外語是一種非常神奇的東西。我認為,方塊字是天經地義,不用方塊字,只彎彎曲曲像蚯蚓爬過的痕跡一樣,居然能發出音來,還能有意思,簡直是不可思議。越是神秘的東西,便越有吸引力,英文對於我就有極大的吸引力。我萬沒有想到望之如海市蜃樓般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東西竟然唾手可得了。

我現在已經記不清楚,學習的機會是怎麼來的。大概是有一位教員會一點英文,他答應晚上教一點,可能還要收點學費。總之,一個業餘英文學習班很快就組成了,參加的大概有十幾個孩子。究竟學了多久,我已經記不清楚,時候好像不太長,學的東西也不太多,二十六個字母以後,學了一些單詞。我當時有一個非常傷腦筋的問題:為什麼"是"和"有",算是動詞,它們一點也不動嘛?當時老師答不上來;到了中學,英文老師也答不上來。當年用"動詞"來譯英文的verb的人,大概不會想到他這個譯名惹下的禍根吧。

每次回憶學習英文的情景時,我眼前總有一團零亂的花影,是絳紫色的芍藥花。原來在校長辦公室前的院子裡有幾個花畦,春天一到,芍藥盛開,都是絳紫色的花朵。白天走過那裡,紫花綠葉,極為分明。到了晚上,英文課結束後,再走過那個院子,紫花與綠花化成一個顏色,朦朦朧朧的一堆一團,因為有白天的印象,所以還知道它們的顏色。但夜晚眼前卻只能看到花影,鼻子似乎有點花香而已。這一幅情景伴隨了我一生,只要是一想起學習英文,這一幅美妙無比的情景就浮現到眼前來,帶給我無量的幸福與快樂。

然而時光像流水一般飛逝,轉瞬三年已過:我小學該畢業了,我要告別這一個美麗的校園了。我13歲那年,考上了城裡的正誼中學。我本來是想考鼎鼎大名的第一中學的。但是我左衡量,右衡量,總覺得自己這一塊料分量不夠,還是考與"爛育英"齊名的"破正誼"吧。我上面說到我幼無大志,這又是一個證明。正誼雖"破",風景卻美。背靠大明湖,萬頃葦綠,十裡荷香,不啻人間樂園。然而到了這裡,我算是已經越過了童年,不管正誼的學習生活多麼美妙,我也只好擱筆,且聽下回分解了。

- 05 -

綜觀我的童年,從一片灰黃開始,到了正誼算是到達了一片濃綠的境界--我進步了。但這只是從表面上來看,從生活的內容上來看,依然是一片灰黃。即使到了濟南,我的生活也難找出什麼有聲有色的東西。我從來沒有什麼玩具,自己把細鐵條弄成一個圈,再弄個鉤一推,就能跑起來,自己就非常高興了。貧困、單調、死板、固執,是我當時生活的寫照。接受外面資訊,僅憑五官。什麼電視機、收錄機,連影都沒有。我小時連電影也沒有看過,其餘概可想見了。

今天的兒童有福了。他們有多少花樣翻新的玩具呀!他們有多少兒童樂園、兒童活動中心呀!他們餓了吃麵包,渴了喝這可樂、那可樂,還有牛奶、冰淇淋。電影看厭了,看電視。廣播聽厭了,聽收錄機。資訊從天空、海外,越過高山大川,紛紛蜂擁而來。他們才真是"兒童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可是他們偏偏不知道舊社會。就拿我來說,如果不認真回憶,我對舊社會的情景也逐漸淡漠,有時竟淡如雲煙了。

今天我把自己的童年盡可能真實地描繪出來,不管還多麼不全面,不管怎樣挂一漏萬,也不管我的筆墨多麼拙笨,就是上面寫出來的那些,我們今天的兒童讀了,不是也可以從中得到一點啟發,從中悟出一些有用的東西來嗎?

今天對季羨林先生文章的分享就到這裡,大家看完對季老有什麼新的認識或者其他的看法都可以在文章下面留言,我們下週二再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