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尼邊境旁的這通唐碑轟動學術界,是西藏屬於中國的歷史見證

位於西藏日喀則地區吉隆縣境內的《大唐天竺使出銘》碑刻, 是迄今為止在西藏高原所發現的碑刻中年代最早的一通碑刻, 比現存於拉薩大昭寺前的著名的《唐蕃會盟碑》早165年。 2001年6月, 《大唐天竺使出銘》碑刻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唐天竺使出銘》位於海拔4130米的吉隆縣馬拉山口。 此處系過去進入吉隆盆地的古道入口, 其東、西兩面為起伏的群山環抱, 南面為通向縣城所在地宗喀的公路。 由宗喀再向南行約70公里, 即可達今中尼邊境界橋——熱索橋, 由此出境至尼泊爾。

1990年, 四川大學教師霍巍、李永憲在西藏吉隆縣普查文物, 宗喀鄉鄉長羅桑說有一塊“神石”, 馬拉山口修水渠時正要炸毀, 上面還有一些漢字。 得到這個消息後, 霍巍等人立即趕到馬拉山口。 在巨大的山壁上, 一通碑文依山而刻。

石刻所在的山壁

《大唐天竺使出銘》刻在一條山溝中的崖壁上, 崖壁面闊約1.5米, 其上有崖棚遮蓋, 崖腳有水渠環繞而過, 崖面距地表約5米。 大唐天竺使出銘殘高53釐米, 其下端因當地藏族修築水渠已損毀殘缺, 現僅殘存陰刻楷書24行。 因為碑上塗滿厚厚一層酥油, 上千年來經過無數隻手的塗抹, 很難看出來上面的字。 於是, 考察人員燒起熱水, 溶解了一袋洗衣粉開始洗刷。 上面的字十分清晰地顯現出:“維大唐顯慶三年, 大唐馭天下之……”這竟然是一通唐碑!

這是一個震驚世人的發現, 碑文記載:大唐顯慶三年(西元658年)6月, 大唐國勢強盛, 高宗皇帝派遣使節左驍衛長使王玄策等“選關內良家之子”數人,

經過一年多的艱難跋涉, 越雪山, 過棧道, 經“小楊同之西”出使天竺, 因感征程多艱辛, 邊境風光之壯美, 聯想到東漢破匈奴於稽落山之後, 尚有“刻石勒功, 記漢威德”之舉, 而此行動倍於往, 更應當在此建碑刻銘, 以記功德。

《大唐天竺使出銘》字面用陰線細刻方框間隔, 每一方框高約4釐米, 寬3.5釐米。 字體為楷書, 字約2釐米見方, 現存24列, 約311字。 題銘額題為隸篆, 字約5釐米見方, 上書“大唐天竺使出銘”7字。 題銘系陰刻, 題銘文字中, 有多處涉及唐代的官員、歷史、地名等。 因多年風化, 題銘文字被嚴重侵蝕, 許多已模糊不清。 但從題銘及文中“大唐顯慶三年”的年號來看, 系唐顯慶三年(658)一方題銘, 文中記述了唐代使節王玄策出使天竺(今印度),

途中經過吉隆山口時的感慨抒懷等過程。

拓片

唐碑的發現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轟動,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西藏史專家山口瑞鳳認為“這是一個解決歷史地理學上重大問題的重要發現, 對於研究中國中原與西藏、印度、尼泊爾的歷史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專家認為,《大唐天竺使出銘》重要的歷史文物反映了西藏與祖國的關係,是西藏歷來屬於中國、中央政府有效治理西藏的歷史見證。

唐蕃會盟碑

專家認為,《大唐天竺使出銘》重要的歷史文物反映了西藏與祖國的關係,是西藏歷來屬於中國、中央政府有效治理西藏的歷史見證。

唐蕃會盟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