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已傳承300年的騰沖油紙傘,而今月入僅3000元,年輕人根本不願學

騰沖是我國面向東南亞的絲路重鎮, 也是“一帶一路”上重要的縣級市, 當地油紙傘歷史悠久。 據工作人員介紹, 已有近300多年的歷史,

初由中原傳入, 後得當地村民因地制宜, 用村外遍產的蘆葦和毛竹做起了紙傘的營生, 產品一度熱銷國內外市場。

近日, 我們在參加南活衛視組織的“中華網網大咖歎騰沖”活動時, 參觀完全國聞名的銀杏村後, 我們來到了相距不過一兩公里的固東鎮滎陽村,

該村共有農戶244戶, 人口不足千人。 雖然村子不大, 但滎陽村的鄭姓人家, 過去80%的村民都習得一手紙傘和竹編手藝, 而且大多為世傳, 在國內頗有名氣。

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裡, 油紙傘除了遮擋風雨及太陽功能外, 也因為繁體字“傘”的字形內有四個人字而被賦予“多子多孫”的含義。

在滎陽村當地土語中, “紙”與“子”同音, 舊時女子結婚嫁妝中必有兩把油紙傘, 寓意“早生貴子”。 在結婚典禮中, 新娘下轎時避邪所用的器物, 也少不了油紙傘。 此外, 油紙傘的“油”諧音“有”, 所以當地人在女兒出嫁後一個月內, 娘家還會帶油紙傘、竹凳、雞籠到女婿家拜訪, 祝福小倆口有子有孫。

我們探訪的一戶人家叫鄭加彩, 是村子裡著名制傘人鄭映海的兒子, 是鄭氏制傘世家的第九代傳人, 據他介紹, 手工油紙傘的製作過程十分講究, 前前後後要分削傘骨、繞邊線、裱紙、上柿子水、收傘、曬傘繪畫、裝傘柄、上桐油、釘布頭、纏柄、穿內線等十幾個步驟。 所有步驟中最見功力的是削傘骨, 因為一把紙傘有短骨和長骨, 不但要先把竹子一根根剖開削好, 還要再一枝枝鑽洞, 相當耗工。 挑選原料也很講究, 竹子、傘紙、棉線都要精挑細選, 塗料中的天然熟桐油和柿子水更要依古法調配。

說起滎陽村製作油紙傘的歷史, 鄭師傅說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村裡的鄭姓第六代子孫鄭以謙在騰越縣衙當師爺。 一天, 他在縣城街上發現有四川來的張姓和周姓師傅在西街租了房, 做油紙傘。 鄭以謙對此很感興趣, 便利用閑餘時間觀看學習, 最終掌握了製作油紙傘的全部技藝。 他回到村裡, 開設制傘的作坊, 並在之後的歲月裡將製作油紙傘的技藝傳給了村裡的大多數人。從此滎陽村以製作油紙傘出名,近300年的時間裡,制傘技術已經傳承了十餘代人。

在鄭師傅不大的加工車間內(其實就是他二樓的家裡),不太整齊的放著一些制傘的半成品,我們一邊參加,鄭先生一邊給我們講解,他說滎陽紙傘的特色,除了在於傘體和傘柄的手工精製之外,傘面繪畫也是重要一環。他們家的畫風很樸素,喜歡點綴梅花、杜鵑等花卉,或是添幾筆很寫意的山水,每把傘自由發揮,少有雷同之處。

這是他前幾天剛做好的一批傘柄和傘頭,他說最難做的是傘頭,尤其是安裝傘架的部分,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做壞。滎陽紙傘的特色,除了在於傘體和傘柄的手工精製之外,傘面繪畫也是重要一環。老鄭的畫風很樸素,喜歡點綴梅花、杜鵑等花卉,或是添幾筆很寫意的山水,每把傘自由發揮,少有雷同之處。

他一邊給我們介紹,一邊忙自己手上的活——敷傘紙,只他見不緊不慢的將剛刷好膠水的傘紙一片一片的敷在傘架上,我們向他詢問,這傘紙是什麼製作的,他說是著名的騰沖三寶之一的騰宣制著的,他說騰宣的品質很好,做出來的油紙傘正常可使用上百年都不會壞。

不過話峰一轉,他又說道,目前油紙傘手藝的傳承面臨著巨大困難。現在村裡製作油紙傘被稱作“屬於老人的行當”和“老人活”,因油紙傘手工工序繁雜,費時費力,收益較低,年輕人沒有耐心花一整天去打磨。據統計,滎陽村過去近200戶村民裡從事制傘的有50多戶,如今只有兩三戶人家仍在堅持製作油紙傘。

鄭師傅說,他平均一天只能生產一把小傘,一年大概就生產300-400把,平均每把傘賣200多元,一個月毛收入也就六七千元,但除去成本,一個月也就收入3-4000元,還比不上年輕人在外打工的收入,老家娛樂活動少,年輕人都呆不住,也沉不下心來製作。而制傘工藝中的削傘骨、繞邊線、裱紙、上柿子水、收傘、曬傘、繪畫、裝傘柄、上桐油、釘布頭、纏柄、穿內線都是慢工細活,馬虎不得。

【渝帆提示】

1、滎陽村就在銀杏村的邊上,隸屬於騰沖縣固東鎮,位於騰沖縣北部,距縣城50公里,約一個小時的車程。

2、油紙傘源於中國,後傳到亞洲的日本、朝鮮、越南、泰國、老撾等國。制傘業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據說當時主要是為宮廷製作的“貢傘”,在民間使用並不廣泛。到了清朝中期,才逐漸進入民間。在今天,雖然油紙傘作為雨具早已退出歷史舞臺,但在中國仍然還有人堅持以傳統工藝製造油紙傘,從削竹做骨到描圖上油,數十道工序全部手工完成,被專家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

並在之後的歲月裡將製作油紙傘的技藝傳給了村裡的大多數人。從此滎陽村以製作油紙傘出名,近300年的時間裡,制傘技術已經傳承了十餘代人。

在鄭師傅不大的加工車間內(其實就是他二樓的家裡),不太整齊的放著一些制傘的半成品,我們一邊參加,鄭先生一邊給我們講解,他說滎陽紙傘的特色,除了在於傘體和傘柄的手工精製之外,傘面繪畫也是重要一環。他們家的畫風很樸素,喜歡點綴梅花、杜鵑等花卉,或是添幾筆很寫意的山水,每把傘自由發揮,少有雷同之處。

這是他前幾天剛做好的一批傘柄和傘頭,他說最難做的是傘頭,尤其是安裝傘架的部分,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做壞。滎陽紙傘的特色,除了在於傘體和傘柄的手工精製之外,傘面繪畫也是重要一環。老鄭的畫風很樸素,喜歡點綴梅花、杜鵑等花卉,或是添幾筆很寫意的山水,每把傘自由發揮,少有雷同之處。

他一邊給我們介紹,一邊忙自己手上的活——敷傘紙,只他見不緊不慢的將剛刷好膠水的傘紙一片一片的敷在傘架上,我們向他詢問,這傘紙是什麼製作的,他說是著名的騰沖三寶之一的騰宣制著的,他說騰宣的品質很好,做出來的油紙傘正常可使用上百年都不會壞。

不過話峰一轉,他又說道,目前油紙傘手藝的傳承面臨著巨大困難。現在村裡製作油紙傘被稱作“屬於老人的行當”和“老人活”,因油紙傘手工工序繁雜,費時費力,收益較低,年輕人沒有耐心花一整天去打磨。據統計,滎陽村過去近200戶村民裡從事制傘的有50多戶,如今只有兩三戶人家仍在堅持製作油紙傘。

鄭師傅說,他平均一天只能生產一把小傘,一年大概就生產300-400把,平均每把傘賣200多元,一個月毛收入也就六七千元,但除去成本,一個月也就收入3-4000元,還比不上年輕人在外打工的收入,老家娛樂活動少,年輕人都呆不住,也沉不下心來製作。而制傘工藝中的削傘骨、繞邊線、裱紙、上柿子水、收傘、曬傘、繪畫、裝傘柄、上桐油、釘布頭、纏柄、穿內線都是慢工細活,馬虎不得。

【渝帆提示】

1、滎陽村就在銀杏村的邊上,隸屬於騰沖縣固東鎮,位於騰沖縣北部,距縣城50公里,約一個小時的車程。

2、油紙傘源於中國,後傳到亞洲的日本、朝鮮、越南、泰國、老撾等國。制傘業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據說當時主要是為宮廷製作的“貢傘”,在民間使用並不廣泛。到了清朝中期,才逐漸進入民間。在今天,雖然油紙傘作為雨具早已退出歷史舞臺,但在中國仍然還有人堅持以傳統工藝製造油紙傘,從削竹做骨到描圖上油,數十道工序全部手工完成,被專家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