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娛醫影談《八月》:那年夏天,導演覺得自己要成仙

去年金馬獎上一鳴驚人的最佳影片《八月》終於上映了, 可能很多人看完之後, 都會擺出一張黑人問號臉:導演究竟要說個嘛?

好吧, 我臉上的疑惑也有一大堆。 現在就把我解疑的心路歷程寫出來, 大家可以先猜猜, 到最後我得到答案時的心情是“Soga, 導演好牛掰!”還是“WTF, 什麼玩意兒!”。

首先, 《八月》的影像氣質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楊德昌和侯孝賢, 因為從最直觀的影像氣質來說, 《八月》的確跟兩位臺灣電影大師有著某種程度上的接近, 沉靜, 緩慢, 波瀾不驚。

為了營造這種觀感, 導演並沒有著重表現陽光、汗水、知了等令人煩躁的夏日意象, 並且他將環境音進行了誇張設計, 無論什麼樣的情節和場景, 叫賣、號角、練唱、狗吠、炊壺、電影、新聞等背景聲都特別明顯, 甚至角色們說話的人聲也被弱化到與背景聲同一個音量和聲場級別, 烘托出環境的寂謐。

其次, 影片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呈現了各類人群的日常生活, 年輕人玩檯球、學游泳、看錄影、收保護費、打架鬥毆, 老一輩忙工作、托關係、鬧矛盾、盡孝心、夏夜納涼、醉酒鬧事, 進一步用人的日常生活側面勾畫了九十年代初的社會狀態, 國營企業、工廠生活、批量下崗、工齡買斷、再就業。

這又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楊德昌的《一一》。 《一一》的孩子視角其實並非真正出於一個兒童, 而是導演借這個兒童的雙眼去解剖大人們的困惑與不堪, 孩子以終極姿態道出導演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表面上是童言稚語, 實則觸碰到了人性與生活最深的本質。

《八月》的孩子視角則真正出於一個兒童, 他對周遭的一切都有著表面的感知, 但實際上他的家庭、周圍的人、他生活的國企大院、那個社會和時代究竟發生了什麼, 他沒有隻言片語。 所以, 《八月》肯定走的不是《一一》的深刻路線, 導演也無意借一個兒童之口點評芸芸眾生。 那麼它的孩子視角用意何在?

當影片進行到三分之二時, 我仿佛領會到了導演的良苦用心, 他想用一個小孩的懵懂去隱喻時代劇變洪流中的茫然眾人, 所以電影才沒有什麼情節可言, 每個人的活動軌跡與精神狀態都是捉摸不定的。

但是當影片進入後三分之一時, 視角發生了轉換, 孩子的老爸突然成了主角, 導演不但將敘事的重心放在他身上, 並且還努力在這個角色身上堆砌情緒, 仿佛是要告訴觀眾, 這個因為國企改制而下崗的男人是多麼地痛苦。

原來之前我設想的隱喻只是假像, 所謂的捉摸不定這會兒看來更像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懷疑導演可能只是隨意找了一些他覺得有意思的回憶片段進行拼貼, 這些片段之間是否關聯,是否有統一的價值表達,並不重要。

轉而我又想到影片中那些電影院的男女約會,檯球室裡的打人鬥毆,這不就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的相同戲碼嗎?尤其是 “三哥”被員警追捕時在逼仄的巷道裡怪叫、嘶吼、狂奔、掙扎時,我腦海裡蹦出的都是《牯嶺街》裡那場沉痛又充滿喜感的群架。

並且《八月》對這些事件的呈現手法也跟《牯嶺街》相似,靠中景和全景製造客觀的記錄感,不聚焦於個體的悲劇時刻,而是群體的無意識。

但是,《牯嶺街》的日常記錄下面實則藏著銳利的刀鋒,割開表像後噴射出的是時代壓抑下的社會戾氣。臺灣從日本殖民時期到民主化之前的國民黨高壓統治,社會的不安與狂躁是年輕人歇斯底里的根源。

而《八月》的日常記錄是不是也隱藏著什麼更大訴求呢?思前想後,只有“國企改革”這一個可能的訴求點。但這個社會事件只與工廠裡的家長們有關,並不從本質上影響還未進入社會的青少年。所以影片中“三哥”滿嘴的污言穢語和揮不完的拳頭並不是任何大環境心理的寫照,而只與他個人有關。

我的思考並沒走多遠就被堵上了,再也找不到這部電影可能的方向。我並不是強迫症,遇到講故事的電影那就看故事,遇到不講故事的電影你讓我做什麼,追問創作者的訴求便成了最基本的心理活動。最後,我讀到了導演張大磊的一個訪談,他是這樣陳述創作動機的:

……那年的八月份,有一天我回到姥姥家……有自己的一個小院兒,有葡萄樹……吃過午飯,我坐在那個躺椅上,突然感覺周圍的一切變得安靜,好多細微的聲音從四面八方傳來,但是它讓周遭的環境顯得很靜,時間變得特別慢……好像我們平常已經忽略了太多這樣生活的本質,已經忽略了從早到晚光線的變化……一切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自然而然的發生,自然而然的結束,那種感覺特別好,所以我就想要創作一部電影……來把我這樣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呈現在電影裡。

什麼?這就是導演創作這部電影的目的!

導演您知道嗎,您回憶那段歲月的點真的好奇葩!

既不是因為那段歲月多麼歡暢愉悅,也不是因為那段歲月多麼翻雲覆雨,不是因為時代帶給他的美好,也不是因為時代帶給他的疼痛,他之所以想要拍這樣一部電影來呈現他的私人回憶,竟然是因為某個炎夏的午後,他坐在姥姥的後院裡,突然感覺身邊一切都很寂靜,時間變得無比緩慢,而他覺得這種感覺很棒、很仙,所以要用電影將它再現出來。

我只想說,你hin有個性!我還想說,那你別放到電影院叫我掏錢看,你自己看就好了啊不是嗎!

在我看來,現在年輕導演紮堆去做不講故事的私人影像,這不是一個好趨勢。去數數代表世界電影最高藝術價值的“金棕櫚”作品,有幾部不是講故事的?當然,不喜歡講故事,專做私人影像的導演很多,而且不乏名導。

但是真正稱得上好作品的私人訴求一定在某個層面能夠喚起共鳴,或者移情,或者思考,或者探討,它基於創作者某種長期的生命體驗。可是《八月》的出發點並不是什麼體驗,它不過是某個夏日午後的怪誕感覺。即使導演用技術讓觀眾感覺到了他的感覺,但是這對觀眾來說有什麼享受與獲得可言呢?

然而乘著這幾年小眾電影的資本東風,年輕導演們紛紛截彎取直,繞過創作故事的基本功,也繞過思考現實的複雜性,妄圖用別人不懂的自說自話假裝電影的廣度和深度,實現一步登天。

說得不好聽,裝X也要看裝的是實X還是空X,實X雖然很裝,但有意義;空X再怎麼裝,它就只是個X。

這些片段之間是否關聯,是否有統一的價值表達,並不重要。

轉而我又想到影片中那些電影院的男女約會,檯球室裡的打人鬥毆,這不就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的相同戲碼嗎?尤其是 “三哥”被員警追捕時在逼仄的巷道裡怪叫、嘶吼、狂奔、掙扎時,我腦海裡蹦出的都是《牯嶺街》裡那場沉痛又充滿喜感的群架。

並且《八月》對這些事件的呈現手法也跟《牯嶺街》相似,靠中景和全景製造客觀的記錄感,不聚焦於個體的悲劇時刻,而是群體的無意識。

但是,《牯嶺街》的日常記錄下面實則藏著銳利的刀鋒,割開表像後噴射出的是時代壓抑下的社會戾氣。臺灣從日本殖民時期到民主化之前的國民黨高壓統治,社會的不安與狂躁是年輕人歇斯底里的根源。

而《八月》的日常記錄是不是也隱藏著什麼更大訴求呢?思前想後,只有“國企改革”這一個可能的訴求點。但這個社會事件只與工廠裡的家長們有關,並不從本質上影響還未進入社會的青少年。所以影片中“三哥”滿嘴的污言穢語和揮不完的拳頭並不是任何大環境心理的寫照,而只與他個人有關。

我的思考並沒走多遠就被堵上了,再也找不到這部電影可能的方向。我並不是強迫症,遇到講故事的電影那就看故事,遇到不講故事的電影你讓我做什麼,追問創作者的訴求便成了最基本的心理活動。最後,我讀到了導演張大磊的一個訪談,他是這樣陳述創作動機的:

……那年的八月份,有一天我回到姥姥家……有自己的一個小院兒,有葡萄樹……吃過午飯,我坐在那個躺椅上,突然感覺周圍的一切變得安靜,好多細微的聲音從四面八方傳來,但是它讓周遭的環境顯得很靜,時間變得特別慢……好像我們平常已經忽略了太多這樣生活的本質,已經忽略了從早到晚光線的變化……一切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自然而然的發生,自然而然的結束,那種感覺特別好,所以我就想要創作一部電影……來把我這樣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呈現在電影裡。

什麼?這就是導演創作這部電影的目的!

導演您知道嗎,您回憶那段歲月的點真的好奇葩!

既不是因為那段歲月多麼歡暢愉悅,也不是因為那段歲月多麼翻雲覆雨,不是因為時代帶給他的美好,也不是因為時代帶給他的疼痛,他之所以想要拍這樣一部電影來呈現他的私人回憶,竟然是因為某個炎夏的午後,他坐在姥姥的後院裡,突然感覺身邊一切都很寂靜,時間變得無比緩慢,而他覺得這種感覺很棒、很仙,所以要用電影將它再現出來。

我只想說,你hin有個性!我還想說,那你別放到電影院叫我掏錢看,你自己看就好了啊不是嗎!

在我看來,現在年輕導演紮堆去做不講故事的私人影像,這不是一個好趨勢。去數數代表世界電影最高藝術價值的“金棕櫚”作品,有幾部不是講故事的?當然,不喜歡講故事,專做私人影像的導演很多,而且不乏名導。

但是真正稱得上好作品的私人訴求一定在某個層面能夠喚起共鳴,或者移情,或者思考,或者探討,它基於創作者某種長期的生命體驗。可是《八月》的出發點並不是什麼體驗,它不過是某個夏日午後的怪誕感覺。即使導演用技術讓觀眾感覺到了他的感覺,但是這對觀眾來說有什麼享受與獲得可言呢?

然而乘著這幾年小眾電影的資本東風,年輕導演們紛紛截彎取直,繞過創作故事的基本功,也繞過思考現實的複雜性,妄圖用別人不懂的自說自話假裝電影的廣度和深度,實現一步登天。

說得不好聽,裝X也要看裝的是實X還是空X,實X雖然很裝,但有意義;空X再怎麼裝,它就只是個X。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