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光大控股(00165)——狂熱IPO情緒下隱藏的牛市標的

2017年10月18日(美國東部時間), 趣店(QD.US)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當天股價較招股價24美元曾大幅上漲逾47%。

雖然, 目前其股價已回落至27.1美元, 較招股價只上漲13%, 但根據網路資料顯示, 公司的A、B、C、D輪等投資者仍然獲得巨大豐厚的回報。

以在2015年4月參與D輪融資的昆侖萬維(300418.SZ)為例, 根據其發表的公告, 單單因為IPO而轉讓的股份, 昆侖萬維已經錄得3.45億元人民幣的收益, 而其投資時間只有短短2年半。

昆侖萬維在轉讓後, 仍持有趣店16.86%的股權。 按此推算, 其成本價應該不足2美元, 回報卻逾11倍。

參與投資非常靠後的D輪投資者都有11倍的回報,

網上推斷作為A輪投資者的藍馳創投, 回報很可能已輕鬆超過1,000倍, 而投資時間也只是短短的3年半。

回報1,000倍 !!!

估計二級市場投資者都表示羡慕嫉妒恨了, 這是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無法達到的投資回報。

不過別灰心, 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件事 —— 雖然, 我們並沒有上億資金參與一級市場, 輕易能賺1,000倍, 但我們還是有機會通過投資某些上市公司, 趕上這波牛市 IPO 熱潮的。

意思就是說, 縱使我們成不了藍馳創投, 但仍有機會嘗試一下做一級市場投資者的滋味, 而且最低的入場費只需3萬多港元。 這個讓人垂涎欲滴的辦法, 就是投資中國光大控股(0165.HK)(以下簡稱“光大控股”)。

一、財政部和匯金公司在背後月臺

光大控股於1997年在香港成立,

專注於基金管理和投資業務, 是大型央企集團 —— 中國光大集團(以下簡稱“光大集團”)旗下的子公司, 光大集團持有光大控股49.74%的股權。

光大集團由財政部於1983年在香港創辦, 作為發展金融控股集團的重要先行者, 初期以經營外貿和實業投資為主。 為國內企業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及興建實業工程, 與目前作為大型金融控股集團可謂大相徑庭。

當時, 公司註冊名為“紫光實業有限公司”, 於1984年正式更名為“中國光大集團有限公司”。

因為光大集團的總部設立在香港, 所以, 公司與中國港中旅集團公司、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和華潤集團有限公司並列為四大駐港央企。

其後, 於1990年, 光大集團開始將業務重心轉向國內及金融領域, 更于北京成立除香港以外的第二個總公司, 從此開啟了光大集團橫跨中港市場兩個不同體制的業務, 而光大控股正是源于光大集團的香港血統。

2003年開始, 光大集團在國家的支持下進行改制重組, 將實業和金融資產分離, 於期後先後成立了光大實業及光大金控。

2007年, 光大銀行(601818.SH、6818.HK)在資不抵債的情況下面臨破產。

危難關頭, 匯金公司向光大銀行伸出援手, 注資200億元人民幣等值美元, 令匯金公司一躍成為光大銀行的第一大股東, 持股70.88%, 而光大集團及光大控股的股權則從45.55%被攤薄到13.25%。

2014年, 光大集團在國務院的批准下進行一個最重大的重組計畫, 正式由獨資企業改制為股份制公司, 匯金公司取代財政部成為光大集團的大股東, 持股55.67%, 而財政部則持有44.33%權益。

時至今日, 光大集團已是一家業務橫跨海內與海外, 涵蓋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託、期貨、租賃、投資和環保新興產業等實業的大型金融控股集團。 在2016年的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中, 光大集團位列第313位 。

二、國內名列前茅的私募規模

弄清了母公司光大集團的背景資料及光大控股的成立來源, 現在就讓我們看一下光大控股目前的結構圖:

目前,光大控股主營投資及資產管理業務,當中同時涉及一級與二級市場。

雖然,公司源于光大集團的香港血統,但同樣會投資於中國背景且具潛力的行業及專案。公司只是通過香港的上市平臺,以擁有國際化的運作機制及境內外的融資管道。

光大控股背靠光大集團,在融資上相比普通的私募基金其實已經具有相當大的優勢。

公司在7月份,發行了為期5年的債券,規模為25億元人民幣,票面利率約4.55%~ 4.80%。

這樣的利率是什麼概念呢?

目前,中國5年期債券收益率約3.96%,只比光大的低不足1%。

截止2017年6月底, 公司共管理38檔基金,公司已完成募資規模1,066億港元,較2016年年底上升22%。

公司持有 96個一級市場投後管理專案和16個二級市場投資組合,其中13個投後管理專案,已經在全球範圍內不同證券交易市場上市。

持有專案及投資組合的公允價值(不含未投放及已退出的部份)為 832 億港元,當中一級市場基金的公允價值及二級市場基金的管理資產分別為 623 億港元和 124 億港元。

自有資金投資業務總規模:227億 港元,公司於年內選擇了退出數個項目,實現稅前盈利11.93億港元,同比上升 89%。

光大控股公司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CEO)陳爽,在2017年光大控股投資年會說過:

「 最後悔的事情是,曾有機會第一輪投螞蟻金服和京東金融,但卻錯過了,之後兩年在“補課”科技企業,並且在較短的時間內轉變了策略,全面擁抱了金融科技企業 」。

因此,光大控股旗下的基金,除了投資于傳統的專案如:房地產、交通等基礎設施外,現在也已投資了不少新經濟專案,包括:

一下科技(秒拍母公司)/ Wish(矽谷跨境電商)/達令(移動推薦式購物APP)/ 蔚來汽車(智慧電動汽車研發)/商湯科技(人工智慧)/愛奇藝(視頻APP) 等。

而今年,全球股市絕對是科技股的大牛市,基本上能上市的專案,都有倍數級的回報,確保了光大基金管理業務的盈利增長。

三、歷史遺留的包袱

除了資產管理業務,公司亦有一部份收入來自其持有23.3%的光大證券(601788.SH、6178.HK)及持有3.37%的光大銀行。

根據公司財報,資產管理、光大證券及光大銀行分別占公司2017年上半年盈利的66%、23%和11%。

光大控股其實同樣持有其他於二級市場的上市公司,例如:持股 24.33% 的光大嘉寶(600622.SH)及持股 33.6% 的中國飛機租賃(1848.HK)等,為何卻只特別列出光大證券及光大銀行的業務呢?

原因在於兩大公司,乃是重組過程遺留下來的、待處理的資產。

從過往歷史來看,在光大銀行獲匯金公司注資,股權被大幅攤薄等重組過程後,光大控股已在逐步將其銀行及證券權益脫手轉讓:

● 2011年4月,公司向光大集團轉讓了相當於光大證券(國際)股本51%的股份,涉及資金為 8.9億 港元,而光大證券(國際)成為上市公司光大證券旗下子公司;

● 2013年12月,公司向光大集團轉讓了 3,600萬股 的光大銀行股份,涉及資金為9,684萬元人民幣;

● 2014年2月,公司向光大集團轉讓了1.12億股光大銀行股份,涉及資金為 2.8億 元人民幣;

● 2016年6月,公司向光大集團轉讓了相當於光大證券(國際)股本49%的股份,涉及資金為9.3億港元,原本作為光大控股聯營公司之光大證券(國際)正式脫手,變為只持有上市公司光大證券的股份;

- 光大控股由光大銀行在2010年國內上市前的持股比例5.26%減至目前的 3.37% ;

- 而光大證券的持股比例,則由2009年上市時的33.33%減止目前的 23.3%。

最終,將兩家公司脫手相信是毫無疑問的事情,問題只在於時間上。

過往幾年,除了2015年A股市況不好,公司每年都有作出轉讓沽售等行動,而在目前港股牛市及上證指數企穩於3,400點,公司轉沽的動機將更大。

公司管理層於2017年8月,亦向外界表示未來可能會減持光大銀行及光大證券。

我最近翻查公司的持股記錄,根據光大證券2017年第三季度報告,光大控股的持股比例為 23.3%,相比2017年半年報時的24.71%減少了6,500萬股,可見管理層已經在進行減持計畫。

另外,今年國企改革加快,加速清洗國企間互控股權的混亂情況,例如:

最近,中化化肥(0297.HK)宣佈全數沽出手上的鹽湖股份(0792.HK)。

對於光大控股的估值,我們應該將其分開3部份計算,分別為被動權益(即光大銀行及光大證券股份市值)、基金管理業務及自有資金投資業務。

光大銀行及光大證券目前市值分別約為1,890億元人民幣 及 690億元人民幣,按持有光大控股的持股比例計算,被動權益總值約 265億港元。

對於基金管理業務,我們採用市場對基金公司估值所採用 P/AUM 的方式。

根據光大控股的基金管理規模1,066億港元,我們保守以10%估算(惠理集團(0806.HK)的過去10年 P/AUM 平均值為13.76%),基金管理業務約為107億港元。

最後,我們同樣保守地以投資專案對應公允價值 227億 港元來計算,假設未來不存在任何增資增值,作為自有資金投資業務的估值。

「 光大控股合理估值 = 被動權益(265億港元)+ 基金管理業務(107億港元)+ 自有資金投資業務(227億港元)= 599億 港元 」

相比公司目前市值約321億港元,即使我們對公司的合理估值作 20% 的折讓,估值為479億港元,相比現價仍有逾 50% 的上升空間。

四、結語

公司股價於2017年初到現在,只上漲了 25%,遠落後於恒指漲幅(32%)。

我認為,當中主要原因是市場誤將光大控股當作是券商類的金融公司。由於今年大市成交量沒有大幅上漲,即使指數猛漲,券商目前仍表現平淡。

不過,光大控股實質為一家私募基金性質的公司,受惠的從來不是成交量上漲,而是牛市下的氣氛。

光大控股的主要業務著重於一級市場,近年來投資項目也以新經濟公司為主,完全受惠於今年全球科技股大牛市。看看最近的新股:

● 閱文集團(0772.HK)超額認購 逾620倍;

● 雷蛇(1337.HK)超額認購 289倍。

未來科技股繼續走強將是大概念的行情,光大控股加快項目的退出確保了公司高速的盈利增長。

而股價隨時大爆發的觸發點就是脫手銀行及證券權益帶來的價值大重估。

目前,光大控股主營投資及資產管理業務,當中同時涉及一級與二級市場。

雖然,公司源于光大集團的香港血統,但同樣會投資於中國背景且具潛力的行業及專案。公司只是通過香港的上市平臺,以擁有國際化的運作機制及境內外的融資管道。

光大控股背靠光大集團,在融資上相比普通的私募基金其實已經具有相當大的優勢。

公司在7月份,發行了為期5年的債券,規模為25億元人民幣,票面利率約4.55%~ 4.80%。

這樣的利率是什麼概念呢?

目前,中國5年期債券收益率約3.96%,只比光大的低不足1%。

截止2017年6月底, 公司共管理38檔基金,公司已完成募資規模1,066億港元,較2016年年底上升22%。

公司持有 96個一級市場投後管理專案和16個二級市場投資組合,其中13個投後管理專案,已經在全球範圍內不同證券交易市場上市。

持有專案及投資組合的公允價值(不含未投放及已退出的部份)為 832 億港元,當中一級市場基金的公允價值及二級市場基金的管理資產分別為 623 億港元和 124 億港元。

自有資金投資業務總規模:227億 港元,公司於年內選擇了退出數個項目,實現稅前盈利11.93億港元,同比上升 89%。

光大控股公司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CEO)陳爽,在2017年光大控股投資年會說過:

「 最後悔的事情是,曾有機會第一輪投螞蟻金服和京東金融,但卻錯過了,之後兩年在“補課”科技企業,並且在較短的時間內轉變了策略,全面擁抱了金融科技企業 」。

因此,光大控股旗下的基金,除了投資于傳統的專案如:房地產、交通等基礎設施外,現在也已投資了不少新經濟專案,包括:

一下科技(秒拍母公司)/ Wish(矽谷跨境電商)/達令(移動推薦式購物APP)/ 蔚來汽車(智慧電動汽車研發)/商湯科技(人工智慧)/愛奇藝(視頻APP) 等。

而今年,全球股市絕對是科技股的大牛市,基本上能上市的專案,都有倍數級的回報,確保了光大基金管理業務的盈利增長。

三、歷史遺留的包袱

除了資產管理業務,公司亦有一部份收入來自其持有23.3%的光大證券(601788.SH、6178.HK)及持有3.37%的光大銀行。

根據公司財報,資產管理、光大證券及光大銀行分別占公司2017年上半年盈利的66%、23%和11%。

光大控股其實同樣持有其他於二級市場的上市公司,例如:持股 24.33% 的光大嘉寶(600622.SH)及持股 33.6% 的中國飛機租賃(1848.HK)等,為何卻只特別列出光大證券及光大銀行的業務呢?

原因在於兩大公司,乃是重組過程遺留下來的、待處理的資產。

從過往歷史來看,在光大銀行獲匯金公司注資,股權被大幅攤薄等重組過程後,光大控股已在逐步將其銀行及證券權益脫手轉讓:

● 2011年4月,公司向光大集團轉讓了相當於光大證券(國際)股本51%的股份,涉及資金為 8.9億 港元,而光大證券(國際)成為上市公司光大證券旗下子公司;

● 2013年12月,公司向光大集團轉讓了 3,600萬股 的光大銀行股份,涉及資金為9,684萬元人民幣;

● 2014年2月,公司向光大集團轉讓了1.12億股光大銀行股份,涉及資金為 2.8億 元人民幣;

● 2016年6月,公司向光大集團轉讓了相當於光大證券(國際)股本49%的股份,涉及資金為9.3億港元,原本作為光大控股聯營公司之光大證券(國際)正式脫手,變為只持有上市公司光大證券的股份;

- 光大控股由光大銀行在2010年國內上市前的持股比例5.26%減至目前的 3.37% ;

- 而光大證券的持股比例,則由2009年上市時的33.33%減止目前的 23.3%。

最終,將兩家公司脫手相信是毫無疑問的事情,問題只在於時間上。

過往幾年,除了2015年A股市況不好,公司每年都有作出轉讓沽售等行動,而在目前港股牛市及上證指數企穩於3,400點,公司轉沽的動機將更大。

公司管理層於2017年8月,亦向外界表示未來可能會減持光大銀行及光大證券。

我最近翻查公司的持股記錄,根據光大證券2017年第三季度報告,光大控股的持股比例為 23.3%,相比2017年半年報時的24.71%減少了6,500萬股,可見管理層已經在進行減持計畫。

另外,今年國企改革加快,加速清洗國企間互控股權的混亂情況,例如:

最近,中化化肥(0297.HK)宣佈全數沽出手上的鹽湖股份(0792.HK)。

對於光大控股的估值,我們應該將其分開3部份計算,分別為被動權益(即光大銀行及光大證券股份市值)、基金管理業務及自有資金投資業務。

光大銀行及光大證券目前市值分別約為1,890億元人民幣 及 690億元人民幣,按持有光大控股的持股比例計算,被動權益總值約 265億港元。

對於基金管理業務,我們採用市場對基金公司估值所採用 P/AUM 的方式。

根據光大控股的基金管理規模1,066億港元,我們保守以10%估算(惠理集團(0806.HK)的過去10年 P/AUM 平均值為13.76%),基金管理業務約為107億港元。

最後,我們同樣保守地以投資專案對應公允價值 227億 港元來計算,假設未來不存在任何增資增值,作為自有資金投資業務的估值。

「 光大控股合理估值 = 被動權益(265億港元)+ 基金管理業務(107億港元)+ 自有資金投資業務(227億港元)= 599億 港元 」

相比公司目前市值約321億港元,即使我們對公司的合理估值作 20% 的折讓,估值為479億港元,相比現價仍有逾 50% 的上升空間。

四、結語

公司股價於2017年初到現在,只上漲了 25%,遠落後於恒指漲幅(32%)。

我認為,當中主要原因是市場誤將光大控股當作是券商類的金融公司。由於今年大市成交量沒有大幅上漲,即使指數猛漲,券商目前仍表現平淡。

不過,光大控股實質為一家私募基金性質的公司,受惠的從來不是成交量上漲,而是牛市下的氣氛。

光大控股的主要業務著重於一級市場,近年來投資項目也以新經濟公司為主,完全受惠於今年全球科技股大牛市。看看最近的新股:

● 閱文集團(0772.HK)超額認購 逾620倍;

● 雷蛇(1337.HK)超額認購 289倍。

未來科技股繼續走強將是大概念的行情,光大控股加快項目的退出確保了公司高速的盈利增長。

而股價隨時大爆發的觸發點就是脫手銀行及證券權益帶來的價值大重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