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經典重讀《辭源》:通往中國古代文化彼岸的津梁

季羨林先生談過他早年曾經從《辭源》得到過的好處:“(1934年)我這個西洋文學系的畢業生一變而為國文教員, 就是靠一部《辭源》和過去讀的那一些舊書,

堂而皇之當起國文教員來。 ”

一個世紀之前, 一群學貫中西、憂國憂民的知識份子, 秉持“國無辭書, 無文化之可言也”的理念, 借鑒西方現代辭書學的方法, 編纂了我國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辭書——《辭源》, 並由我國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出版。 這部辭書, 融冶古今中外各種門類的知識於一爐, 大大迎合了當時民眾求知救世的渴望。 既經問世, 風靡一時, 數十年來暢銷不衰。 進入新中國以來, 仍然經受極大重視, 50年代由政府部門決定重新修訂, 並與步隨其後產生的姊妹辭書《辭海》有所分工, 定位為閱讀古代漢語的工具書。

80年代初期, 《辭源》修訂版(習稱2版)出版, 又經30年, 則又有新的修訂版(稱為3版)問世。

《辭源》第三版

出版時間:2015年10月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重新定位後的《辭源》, 面對的主要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讀者。 由於成為一部閱讀古代漢語即古書的工具書, 而古書中的疑難詞語所在多有, 與之相關的古代文化知識觸目皆是, 在詞典中, 前者作為語詞條目,

後者則為百科條目, 《辭源》修訂版收詞採取的方針是“語詞為主, 兼收百科”。

《辭源》一直十分重視中國古代文化知識內涵的揭示與講解。 眾所周知, 中國古代文化源遠流長, 門類繁多, 博大精深。 例如在古代詩文中, 時常會遇到“典故”的運用。 所謂典故, 就是前人詩文中的故事或具有來歷出處的詞句。 一個典故, 往往有不止一個的表現形式, 如關於先秦孟子母親的故事, 就有“擇鄰、三遷、斷機、斷織”等詞語, 關於西晉美男子潘嶽故事的典故詞語更多, 有“潘郎、潘輿、潘鬢、擲果、投果、花縣、拜塵、望塵而拜、陸海潘江”等。 這些詞語都是“典故”(不少也是“成語”), 如果不明其來歷和意義, 就有可能成為我們閱讀古代詩文的“攔路虎”。 而《辭源》則將這些典故詞語一一收錄,

在釋文中指出它們的來源和意義。 再如古代對於“死”的說法, 常見的就有“逝、卒、歿、薨、崩、大行、仙逝、仙遊、升遐、升天、去世、西歸、宮車晏駕”等, 這些詞語都具有特定的文化意味, 在古代詩文中時常見到, 在《辭源》中也都能找到對它們的解釋。

至於閱讀古書時經常遇到的涉及專門學科知識的百科條目, 《辭源》也立足於古代文獻廣為收錄、準確釋義, 努力做到儘量說清其始末原由、發展演變以及各種不同的說法, 同時不少相關條目自成系統。 例如“科舉”是中國千百年來特有的選拔人才的形式, 本身也形成了一類專門的文化, 在古代文獻中極為常見。 《辭源》也廣為收錄有關科舉的專門詞語, 人們最耳熟能詳的“狀元”“榜眼”“探花”“會元”“秀才、茂才”“舉人、舉子”“進士”等不必說,

僅“科”字頭下就收有“科目、科甲、科名、科第、科場、科試”等條目, “貢”字頭下收有“貢士、貢生、貢院、貢舉、貢闈、《貢舉考略》”等條目, “程”字頭下收有“程文、程試、程墨”等條目。 如果想瞭解和知曉中國科舉制度的方方面面, 諸如科目、級別、程式、方式等, 《辭源》收錄的這些詞語就是一個再好不過的嚮導。 而作為主要傳授現代百科知識的《辭海》, 對於古代科舉, 則主要收有“科舉制度”這個條目, 概括介紹有關科舉的基本知識, 不少《辭源》收錄的上述條目則付之闕如, 這也是《辭源》與《辭海》分工後的區別之一。

《辭源》也收錄許多人名、地名, 有別於一般只是收錄語文詞語的詞典, 且除了收錄歷史上實有的人名、地名之外, 《辭源》還收錄了不少只是見於古代詩文中、傳說中或是由歷代文人在其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和地理的名稱。例如“王子喬、曹國舅、杜蘭香”是古代傳說中的仙人或仙女名,“三首”是神話中的國名,“陽臺”是傳說中的樓臺名。普通詞典一般是不收錄這些的,但他們對於閱讀古代文獻包括古代文學作品則很有查考價值,所以《辭源》都收錄了。另一方面,即使是同樣的人名、地名,《辭源》的釋義與其他專門詞典也有所不同。例如“長城”,在敘述其自春秋戰國以來的建築沿革之外,還特別建立一個義項:“喻重要,堅固”;“仙台”,一般詞典都說是日本的一個地名,即魯迅早年學醫之處,而《辭源》則收錄了“古時的尚書台”這一義項。

不斷修訂,更具系統性、完整性和實用性 

修訂本《辭源》的百科條目還有一個重要特色,或者說一種“體例”,就是釋義之外加有“參閱”一項,提供該條有關知識的來源以及背景材料的線索;相關條目之間還有“參見”,便於釋義的相互補充,使之更為全面充實。這些“參閱”和“參見”,類似於如今網路上的“連結”,在其他辭書中是比較罕見的,而對於讀者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的需要,乃至專門研究者進一步考察的功用,則是不言而喻的。

雖然《辭源》2版修訂本的方針是“語詞為主,兼收百科”,但是其百科條目的特點突出,分量也不輕。而最新出版的第3版修訂本,則強調“語詞與百科並重”,對於百科條目,分量大大增強,僅詞目就增加8000條,加大並完善了不少類別的專門知識的相對系統性、完整性和實用性。例如“一”字頭下就增加了有關科舉的條目“一榜”“一事中”“一品白衫”,地名“一人泉”“一全塢”,佛教名詞“一味禪”,職官名詞“一等侍衛”等。不少詞條的釋義也作了修改和充實,如去掉動植物名詞所屬現代的“科屬”(改成一般的“木名”“藥草名”“魚名”“獸名”等);有的則增加義項(如“三祖”原只有“三代祖先”,現增“指清代桐城派三個代表人物);刪去若干歷史性條目不必要的評價性文字(如“三河”條提及太平天國一戰“使天京、安慶得以轉危為安”之類)。因此,我們說《辭源》是一部閱讀古代漢語的工具書,同時也是一部“中國古代文化的百科全書”。通過不斷的修訂加工,說它是通往中國古代文化的津梁,就更加名副其實了。

長期熱衷於研究《辭源》的田忠俠學者曾滿懷深情地說:“每當人們談起近現代文化史、學術史、教育史上幾代學人來,無不交口稱讚《辭源》。可以說,凡在近現代學術文化史上有所建樹的專家學者,沒有哪一位不是沾潤《辭源》之澤而後成才,並在學術上有所貢獻的。就這個意義上說,《辭源》確是每一個學術文化人心目中的恩重如山之師,銘心鏤骨、永志不忘的曠世大典。”

午後書市

塞北三朝故事多

——“袁”汁“袁”味講歷史故事

作者:袁騰飛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8月

定價:108.00元

“說書人”袁騰飛寫的《塞北三朝》沿襲袁騰飛輕鬆幽默的“史話體”風格,將遼、西夏、金的歷史肌理層層解析。在生動語言的背後,你或許能看到他的一片丹心。史料全、觀點新、乾貨多、滋味足。

每個家庭只要有書房,基本都有二十四史。但真正看的人卻不多。為什麼?看不懂。《塞北三朝》袁老師講得通俗、易懂,讓人能在非常輕鬆的閱讀中瞭解到中國的歷史。

當年出版《兩宋風雲》時,袁騰飛在後記中寫了他“從小對歷史的喜愛和敬意,以及長大以後成為一名歷史教師的自豪和責任。走上工作崗位,站在三尺講臺上時,我明白了歷史要想讓學生愛聽,必須會講故事!”當一個“說書的”不容易,當一個“說書的”非常重要。在很長時間之內,中國的文盲占到一半以上,但那個時候為什麼我們還被稱為文明禮儀之邦,整個民族、文化、道德是靠什麼維繫?

內容簡介

“塞北三朝”是三個少數民族開創的政權,它們各自均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並成為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系列作品沿襲袁騰飛輕鬆幽默的“史話體”風格,以大家都熟悉的某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為講述的起點,穿針引線般地將遼、西夏、金的歷史肌理層層解析,讓讀者快速進入並深刻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神秘歷史。讀者徜徉其中,仿佛乘著時光機穿梭到已逝的歷史現場,又仿佛一幕幕歷史話劇就在自己身邊上演,辨不清自己是今人還是古人。

袁騰飛砥礪四年,白話文以來全景式麻辣解讀塞北三朝的最新力作,講述你所不知道的契丹、黨項和女真。

著名學者錢文忠作序力挺:“在網路上成系列地傳授歷史知識,騰飛是先行者、開拓者。網路傳播絕不是電視傳播的簡單複製,非親身經歷者是難以體味個中甘苦的。”本書經作者本人及相關專家精心修訂,曉暢、活潑,嚴謹、科學,是白話文以來全面系統解讀塞北三朝的力作。

《辭源》還收錄了不少只是見於古代詩文中、傳說中或是由歷代文人在其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和地理的名稱。例如“王子喬、曹國舅、杜蘭香”是古代傳說中的仙人或仙女名,“三首”是神話中的國名,“陽臺”是傳說中的樓臺名。普通詞典一般是不收錄這些的,但他們對於閱讀古代文獻包括古代文學作品則很有查考價值,所以《辭源》都收錄了。另一方面,即使是同樣的人名、地名,《辭源》的釋義與其他專門詞典也有所不同。例如“長城”,在敘述其自春秋戰國以來的建築沿革之外,還特別建立一個義項:“喻重要,堅固”;“仙台”,一般詞典都說是日本的一個地名,即魯迅早年學醫之處,而《辭源》則收錄了“古時的尚書台”這一義項。

不斷修訂,更具系統性、完整性和實用性 

修訂本《辭源》的百科條目還有一個重要特色,或者說一種“體例”,就是釋義之外加有“參閱”一項,提供該條有關知識的來源以及背景材料的線索;相關條目之間還有“參見”,便於釋義的相互補充,使之更為全面充實。這些“參閱”和“參見”,類似於如今網路上的“連結”,在其他辭書中是比較罕見的,而對於讀者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的需要,乃至專門研究者進一步考察的功用,則是不言而喻的。

雖然《辭源》2版修訂本的方針是“語詞為主,兼收百科”,但是其百科條目的特點突出,分量也不輕。而最新出版的第3版修訂本,則強調“語詞與百科並重”,對於百科條目,分量大大增強,僅詞目就增加8000條,加大並完善了不少類別的專門知識的相對系統性、完整性和實用性。例如“一”字頭下就增加了有關科舉的條目“一榜”“一事中”“一品白衫”,地名“一人泉”“一全塢”,佛教名詞“一味禪”,職官名詞“一等侍衛”等。不少詞條的釋義也作了修改和充實,如去掉動植物名詞所屬現代的“科屬”(改成一般的“木名”“藥草名”“魚名”“獸名”等);有的則增加義項(如“三祖”原只有“三代祖先”,現增“指清代桐城派三個代表人物);刪去若干歷史性條目不必要的評價性文字(如“三河”條提及太平天國一戰“使天京、安慶得以轉危為安”之類)。因此,我們說《辭源》是一部閱讀古代漢語的工具書,同時也是一部“中國古代文化的百科全書”。通過不斷的修訂加工,說它是通往中國古代文化的津梁,就更加名副其實了。

長期熱衷於研究《辭源》的田忠俠學者曾滿懷深情地說:“每當人們談起近現代文化史、學術史、教育史上幾代學人來,無不交口稱讚《辭源》。可以說,凡在近現代學術文化史上有所建樹的專家學者,沒有哪一位不是沾潤《辭源》之澤而後成才,並在學術上有所貢獻的。就這個意義上說,《辭源》確是每一個學術文化人心目中的恩重如山之師,銘心鏤骨、永志不忘的曠世大典。”

午後書市

塞北三朝故事多

——“袁”汁“袁”味講歷史故事

作者:袁騰飛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8月

定價:108.00元

“說書人”袁騰飛寫的《塞北三朝》沿襲袁騰飛輕鬆幽默的“史話體”風格,將遼、西夏、金的歷史肌理層層解析。在生動語言的背後,你或許能看到他的一片丹心。史料全、觀點新、乾貨多、滋味足。

每個家庭只要有書房,基本都有二十四史。但真正看的人卻不多。為什麼?看不懂。《塞北三朝》袁老師講得通俗、易懂,讓人能在非常輕鬆的閱讀中瞭解到中國的歷史。

當年出版《兩宋風雲》時,袁騰飛在後記中寫了他“從小對歷史的喜愛和敬意,以及長大以後成為一名歷史教師的自豪和責任。走上工作崗位,站在三尺講臺上時,我明白了歷史要想讓學生愛聽,必須會講故事!”當一個“說書的”不容易,當一個“說書的”非常重要。在很長時間之內,中國的文盲占到一半以上,但那個時候為什麼我們還被稱為文明禮儀之邦,整個民族、文化、道德是靠什麼維繫?

內容簡介

“塞北三朝”是三個少數民族開創的政權,它們各自均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並成為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系列作品沿襲袁騰飛輕鬆幽默的“史話體”風格,以大家都熟悉的某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為講述的起點,穿針引線般地將遼、西夏、金的歷史肌理層層解析,讓讀者快速進入並深刻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神秘歷史。讀者徜徉其中,仿佛乘著時光機穿梭到已逝的歷史現場,又仿佛一幕幕歷史話劇就在自己身邊上演,辨不清自己是今人還是古人。

袁騰飛砥礪四年,白話文以來全景式麻辣解讀塞北三朝的最新力作,講述你所不知道的契丹、黨項和女真。

著名學者錢文忠作序力挺:“在網路上成系列地傳授歷史知識,騰飛是先行者、開拓者。網路傳播絕不是電視傳播的簡單複製,非親身經歷者是難以體味個中甘苦的。”本書經作者本人及相關專家精心修訂,曉暢、活潑,嚴謹、科學,是白話文以來全面系統解讀塞北三朝的力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