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國製造業有能力創造新輝煌

3月7日,習近平同志在參加兩會遼寧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 這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如何振興實體經濟?應當看到,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振興實體經濟必須做大做強製造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造業發展迅速,到2010年製造業產值在全球占比超過美國,成為製造業第一大國。 目前,在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 但近年來,隨著一些地方經濟出現困難,有關中國製造業衰退甚至崩潰的論斷不絕於耳。 這種論斷一般會採用兩種論證方式:一是舉幾個製造企業倒閉的例子,進而斷言某些地區乃至全國製造業都在衰退或者崩潰。 顯然,這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盲人摸象”的論證存在明顯的邏輯謬誤。

二是過分誇大中國製造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諸如勞動力低成本優勢已經喪失、面臨新工業革命的巨大挑戰、缺乏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等,進而認為中國製造業無法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終將走向衰退乃至崩潰。 應該說,這些問題和挑戰不同程度存在,但它們能否導致中國製造業走向衰落乃至崩潰呢?顯然不能。 下面進行具體分析。

勞動力成本上升:是壓力也是動力

近年來,我國製造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是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 在製造業全球價值鏈分工條件下,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一些製造企業將生產工廠轉移到東南亞等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 長期以來,勞動力低成本一直被認為是中國製造業崛起的重要比較優勢,但是,伴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步入後期、人口紅利逐步消失以及人口老齡化,勞動力低成本優勢正在逐步消失。

2010年,我國製造業人員平均工資為30916元,2015年上升到55324元。 一些跨國諮詢集團的研究報告認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雖然與發達國家比還相差很遠,但已經明顯超過了東盟等新興經濟體。 毋庸置疑,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準的提高,勞動力成本還會進一步提升,這是一國經濟現代化的必然趨勢。 問題在於,如果中國喪失了勞動力低成本優勢,製造業就會崩潰嗎?已經成長為製造業第一大國、正在從大國向強國邁進的中國,製造業未來發展的戰略基點還要放在勞動力低成本優勢上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關於我國製造業勞動力成本問題,應確立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充分利用要素低成本的比較優勢,快速推進工業化進程,這無疑是正確的發展道路。 第二,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進入後期,出現了勞動力成本提高的趨勢,這既受農業勞動力轉移增量與新增勞動力總量都逐年減少的供求關係影響,也是發展理念轉變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必然要求。 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正在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從數量擴張向品質提升轉變,依靠低成本勞動力優勢是不可能實現這種轉變的。 而且,提高勞動者尤其是普通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堅持共用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第三,從微觀企業層面看,雖然勞動力成本提高會影響製造企業效益,一些創新能力不足的企業會出現破產或向低成本國家轉移工廠的現象,但這正是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我國經濟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本身就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一些企業被淘汰,還會有更多的創新型企業成長起來。 一旦製造企業認清這個發展大勢,勞動力成本上升壓力就會變成企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動力。

實際上,近年來已有眾多製造企業化成本壓力為創新動力,沿著製造業高端化、資訊化、服務化、智慧化、綠色化的發展方向不斷探索創新,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我國製造業增長的新動能正在形成。 那些因製造業勞動力成本上升而斷言中國製造業行將崩潰的人,將大跌眼鏡。

那些因製造業勞動力成本上升而斷言中國製造業行將崩潰的人,將大跌眼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