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源遠流長的聊城烹飪文化

在中國烹飪文化的發展史上, 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孕育了魯、蘇、川、粵“四大菜系”, 其中以魯菜影響最大, 流傳最廣, 是整個北方菜的主幹和代表。 以聊城為核心的魯西地方風味是魯菜系的一個重要支派。

聊城是我們的祖先東夷人活動較早的地方。 建國後, 考古工作者對聊城地區各縣古跡的考查證明, 多處屬於仰紹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遺址。 聊城市的權寺遺址、聊古廟遺址、白莊遺址、固均店遺址出土的陶制鼎、罐、盆、杯、鬲、尊等烹飪器具、飲食用品, 足以表明聊城市的烹飪技術在數千年前就有一定的水準。

聊城早期的烹飪技術, 除了聊城勞動人民自己的創造之外, 還受宗室、皇親、官府所用的家廚的影響。 以聊城市境內來說, 商朝有殷紂王之庶兄微子啟受封於微子城, 周朝文王之季弟受封于郭城, 漢朝宣帝封宗親劉成於此為東昌侯, 北魏有安平王鎮守於此, 唐朝有太宗之孫琅琊王李沖任博州刺史。 宗室皇親的飲食自然是十分講究的, 所用家廚多是從京都帶來的烹飪高手。 聊城一帶長期作為貴族封地, 高超的烹飪技藝也會從宗室皇親府中走入達官富豪之門, 進而落到一般富裕人家, 乃至集市飯館酒肆中。 當時的烹飪技術已經具有了選料精細、做工考究的特色。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對黃河中下游地區(聊城在這一範圍內)的烹飪技術做出較為全面的總結和概括,

不但詳細闡述了煎、燒、炒、煮、蒸、醃、燉、糟等烹飪技法, 還記述了一些菜點的製作方法。

元明清時期是我國烹飪技術完善和成熟的時期, 而聊城由於漕運暢通, 經濟繁榮, 這一時期也是烹飪技術空前興盛階段。 古典名著《水滸傳》、《金瓶梅》都是成書于明朝反映宋代生活的現實主義作品, 其中有豐富的飲食描寫, 足以表明宋元明時期魯西一帶烹飪技術的技法全面、功力深厚。 經濟繁榮是烹飪技術發展的基礎。 明清兩朝, 南北商貿依賴水運。 江北五大商埠中, 東昌府分其二(聊城、臨清)。 當時聊城會館林立, 運河中的商船東尾相連, 被譽為“崇武連檣”, 列入東昌八景,

經濟繁榮程度遠遠超過省內其它州府, 有“江北一都會”之美稱。 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下飲食業的發展也非常迅速。 聊城廚師可以學南效北, 烹飪原料也可採購南北之精品, 因此, 明清時期的聊城地方風味不亞於省內其他地區。 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的興旺, 僅清朝時期聊城先後出了3名狀元(文狀元傅以漸、鄧鐘岳, 武狀元李夢悅), 文、武進士99人, 文、武舉人439人。 達官貴族紛紛在聊城城裡和四郊建築豪門闊府。 當時有“東昌五大家”、“東昌五小家”之說。 這些達官貴族詩書傳家, 受儒家禮教影響, 講究禮儀, 待客設宴, 注重席面豐富、色味濃重。

另一個原因, 明清兩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 封建地主階級已到了腐敗奢侈的時期,

窮奢極欲, 恣意享樂。 廚師們不但要繼承傳統技藝, 還要根據貴族的飲食, 不斷研究創新, 取其精萃, 補其未備, 使肴饌、小吃、糕點更加細緻精美。 這樣, 聊城菜就開始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即:席面豐盛完美、菜品裝盤大氣、口味濃香醇厚, 以突出醬香味、醋香味、椒香味、蒜香味著稱, 尤為擅長製作淡水湖鮮。

近代以來, 聊城菜在深厚傳統的基礎上, 繼承發展, 使已經成熟的烹飪技藝長盛不衰, 出現了名店林立、名吃繁多、名廚輩出的局面。 矗立於運河之畔的“蛤蟆樓”, 在十九世紀就名貫南北。 後來又相繼出現了鳳煮樓、三慶園、三德園、宴賓樓、慶豐樓、魯西飯莊及解放初期的會英樓、同福春、十三姊妹、人民飯莊等名飯館。 著名的小吃有孟家包子、沙鎮呱嗒、孫家呱嗒、薛家脂油餅、張家厚餅及後來的“張金香饅頭”等。

魏氏熏雞自清朝中期創制以來, 就遠銷省內外。 1935年老舍先生在青島品嘗時, 連聲叫好, 看著它那鐵骨錚錚的樣子, 聯想到大明忠臣鐵鉉, 遂賜名“鐵公雞”。

清末名廚許延堂(1865-1937), 聊城許營人, 光緒年間就在聊城東關和城裡各大名店主灶, 技術全面, 民國初年曾為東臨道尹做過“一百單八件”的壽宴。 稍後又有任光遠, 在清末民初的聊城廚行享有盛譽。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于海林的技術最高, 既精刀工、又精勺功, 尤擅長甜菜。 在三德園主灶時, 其拿手菜“糖酥鯉魚”備受歡迎。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以高金福(1914-1963)最負盛名。 他出身烹飪世家, 烹調技藝有獨到之處, 尤精於火候的掌握, 對傳統菜“糖醋鯉魚”、“琉璃丸子”、“鍋燒肉”、“煎丸子”等都做得非常出色。與其年齡相當的韓鳳珠則以刀工見長,出手俐落。他拿手的“布袋雞”,出骨乾淨,為同行稱道。

新中國成立後,烹飪技術受到應有的重視,老名師們得到社會的尊重,他們熱情培養了新中國第一代地方名廚。這代名廚學徒于建國初期,成名於上世紀六十年代,顯赫於七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各大菜系、各種流派的交流向更高更深層次發展,地方傳統菜受到外來菜和創新菜的衝擊;第一代名廚中以高士玉為代表,虛心學習其它菜系,勇於革新發展傳統菜肴,使聊城地方風味更具特色。

雖然聊城烹飪文化歷史悠久,但地方烹飪理論的研究卻一直不被重視。舊時代的廚師出身貧寒,多數沒有文化,而文人們又受孟子“君子遠庖廚”說法的影響,對烹飪技術不屑一顧。師徒傳藝,只注重實踐,沒有理論可講。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老名師許尚英第一個走上講臺,在聊城東門裡“紅專學校”講授烹飪理論。他生前住在城內馬宅街,民國初期曾上過幾年學,因為愛好文史,苦於自學,使他成為同代廚師中唯一的一位即有理論又有精湛技術的名廚。他讀過不少史書,將《呂氏春秋》“本味篇”熟記於心,能用自己的語言把伊尹的那一套烹飪理論講解得非常透徹,堪稱聊城烹飪史上第一位理論研究者。可惜的是,他在文革中去世後,筆記資料未能引起人們的重視,現已散失殆盡。

1972年高士玉著《聊城菜譜》手跡。

1972年,縣商業系統組織“廚師學習班”,委託高士玉編寫了《烹飪講義》。隨後,經老名師虞魁元、陳金玉等人口頭研討,由高士玉執筆整理,編寫了聊城歷史上第一本地方風味菜譜——《聊城菜譜》。時值文革,書稿未被重視,沒有鉛印發行,現仍有幾本手抄本存世,為研究聊城傳統風味的正宗做法留下了珍貴的資料。

名廚師虞魁元技術上以刀工見長,是清末民初名師任光遠的徒弟,受過聊城傳統風味的正宗傳授。1943年聊城大旱,他逃難到濟南,曾在省政府裡當過廚師,接觸到濟南風味。因此,虞魁元會做的菜肴種類多於其他廚師。1972年編菜譜時,他已經75周歲了,雖然已退休多年,無力操作,但張口便能報出上百種菜肴的名稱和操作要點。

高士玉是聊城地區最早的特級烹調師之一,也是地方傳統風味菜肴的承前啟後者,上世紀五十年代拜師于高金福、韓鳳珠、高東亮,又曾求教于虞魁元、許尚英等名師,成為聊城傳統風味菜肴的集大成者。他在繼承上又有發展創新。他拿手的“空心琉璃丸子”已被收入商業部飲食服務局、中國烹飪協會和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聯合統編的《中國名菜譜》(山東分冊)中。書中介紹說:“空心琉璃丸子是聊城地區傳統風味甜菜,具有酥脆甜美的魅力,深得人們的喜愛,廣泛流傳於城鄉。以聊城飯店特級烹調師高士玉製作為最佳。”高士玉生前系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聊城市第六屆政協委員、山東省烹飪學會會員、聊城地區烹飪學會理事。這充分顯示了新中國廚師地位的提高。1987年5月,高士玉帶病主持了“聊城地區飲食技術培訓中心”第一期培訓班的課程,當時的學員如今大多數都成為特級廚師,成了魯西名廚中的佼佼者。

近幾年來,聊城烹飪文化受到國家級書刊的肯定。聊城傳統名吃“呱嗒”已被《中國烹飪百科全書》收錄,“聊城鐵公雞”和魯西麵食(高樁饅頭、八批餜子)、“空心琉璃丸子”都被《中國烹飪》(1985年第3期)刊文介紹。《中國名菜譜》(山東分冊)在概論中寫道:“獨具特色的魯西北禽蛋菜,泰安以豆製品為主要原料的素菜以及魯中地區具有齊國遺風的肉、魚菜等,與濟南、膠東、濟寧風味共同構成了久負盛名的魯菜菜系,豐富和繁榮了我國的烹飪文化。”這是十分中肯的評價。(高文廣/高文平•《東昌飲食縱覽》)

對傳統菜“糖醋鯉魚”、“琉璃丸子”、“鍋燒肉”、“煎丸子”等都做得非常出色。與其年齡相當的韓鳳珠則以刀工見長,出手俐落。他拿手的“布袋雞”,出骨乾淨,為同行稱道。

新中國成立後,烹飪技術受到應有的重視,老名師們得到社會的尊重,他們熱情培養了新中國第一代地方名廚。這代名廚學徒于建國初期,成名於上世紀六十年代,顯赫於七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各大菜系、各種流派的交流向更高更深層次發展,地方傳統菜受到外來菜和創新菜的衝擊;第一代名廚中以高士玉為代表,虛心學習其它菜系,勇於革新發展傳統菜肴,使聊城地方風味更具特色。

雖然聊城烹飪文化歷史悠久,但地方烹飪理論的研究卻一直不被重視。舊時代的廚師出身貧寒,多數沒有文化,而文人們又受孟子“君子遠庖廚”說法的影響,對烹飪技術不屑一顧。師徒傳藝,只注重實踐,沒有理論可講。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老名師許尚英第一個走上講臺,在聊城東門裡“紅專學校”講授烹飪理論。他生前住在城內馬宅街,民國初期曾上過幾年學,因為愛好文史,苦於自學,使他成為同代廚師中唯一的一位即有理論又有精湛技術的名廚。他讀過不少史書,將《呂氏春秋》“本味篇”熟記於心,能用自己的語言把伊尹的那一套烹飪理論講解得非常透徹,堪稱聊城烹飪史上第一位理論研究者。可惜的是,他在文革中去世後,筆記資料未能引起人們的重視,現已散失殆盡。

1972年高士玉著《聊城菜譜》手跡。

1972年,縣商業系統組織“廚師學習班”,委託高士玉編寫了《烹飪講義》。隨後,經老名師虞魁元、陳金玉等人口頭研討,由高士玉執筆整理,編寫了聊城歷史上第一本地方風味菜譜——《聊城菜譜》。時值文革,書稿未被重視,沒有鉛印發行,現仍有幾本手抄本存世,為研究聊城傳統風味的正宗做法留下了珍貴的資料。

名廚師虞魁元技術上以刀工見長,是清末民初名師任光遠的徒弟,受過聊城傳統風味的正宗傳授。1943年聊城大旱,他逃難到濟南,曾在省政府裡當過廚師,接觸到濟南風味。因此,虞魁元會做的菜肴種類多於其他廚師。1972年編菜譜時,他已經75周歲了,雖然已退休多年,無力操作,但張口便能報出上百種菜肴的名稱和操作要點。

高士玉是聊城地區最早的特級烹調師之一,也是地方傳統風味菜肴的承前啟後者,上世紀五十年代拜師于高金福、韓鳳珠、高東亮,又曾求教于虞魁元、許尚英等名師,成為聊城傳統風味菜肴的集大成者。他在繼承上又有發展創新。他拿手的“空心琉璃丸子”已被收入商業部飲食服務局、中國烹飪協會和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聯合統編的《中國名菜譜》(山東分冊)中。書中介紹說:“空心琉璃丸子是聊城地區傳統風味甜菜,具有酥脆甜美的魅力,深得人們的喜愛,廣泛流傳於城鄉。以聊城飯店特級烹調師高士玉製作為最佳。”高士玉生前系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聊城市第六屆政協委員、山東省烹飪學會會員、聊城地區烹飪學會理事。這充分顯示了新中國廚師地位的提高。1987年5月,高士玉帶病主持了“聊城地區飲食技術培訓中心”第一期培訓班的課程,當時的學員如今大多數都成為特級廚師,成了魯西名廚中的佼佼者。

近幾年來,聊城烹飪文化受到國家級書刊的肯定。聊城傳統名吃“呱嗒”已被《中國烹飪百科全書》收錄,“聊城鐵公雞”和魯西麵食(高樁饅頭、八批餜子)、“空心琉璃丸子”都被《中國烹飪》(1985年第3期)刊文介紹。《中國名菜譜》(山東分冊)在概論中寫道:“獨具特色的魯西北禽蛋菜,泰安以豆製品為主要原料的素菜以及魯中地區具有齊國遺風的肉、魚菜等,與濟南、膠東、濟寧風味共同構成了久負盛名的魯菜菜系,豐富和繁榮了我國的烹飪文化。”這是十分中肯的評價。(高文廣/高文平•《東昌飲食縱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