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一生只造大“龍船”——徐大松的紙紮傳承

徐大松, 男, 現年66歲, 家住利川市柏楊壩。 小的時候, 柏楊壩鎮經常會有民間藝人唱龍船調、劃彩龍船或者組織一些傳統的集會活動。

受到這些藝術的薰陶, 徐大松從12歲起開始學習紮獅子頭、紮龍和靈屋靈罩等紙紮藝術品。 徐大松的家裡擺滿了畫筆、顏料、各色紙張布料, 還有篾條、木工工具等, 還有一些成品和半成品, 讓原本寬敞的屋子變得局促和淩亂。 不過徐師傅在裡面卻能很快的找到想要的東西, 或許藝術家的家多多少少都有點這樣“淩亂”。

設計

以做龍頭為例, 首先要在心中構思出龍的形狀、外貌, 還有鬍鬚、和眼睛等細節, 繪製成設計圖。

成型

按照先前的設計, 用竹條編織出龍頭的大體形狀, 然後用紮絲把竹龍頭固定成型。

這時的龍頭還看不出樣子, 只是一個骨架。 後用各種顏色的紙張和布料, 裝飾在骨架上, 用漿糊或者膠布貼好。 龍頭的形狀就有了, 不過仍然很粗糙。

彩繪

彩繪的工作十分細緻, 要用筆繪製出龍頭的外形。 龍頭大, 而要修飾的地方很細小, 十分考驗耐心和藝術功底。

龍頭的底色、網底、鱗片、眼睛、眉毛、龍鬚、龍角都需要精心的繪製、修飾。

上須

用白毛粘和在上唇邊上, 毛須飛揚的龍頭就做好了。

他們擅長龍頭, 羅漢等紙紮工藝製作, 所出產品色彩豔麗, 形象逼真, 俏皮活潑, 是利川舞獅隊的裝備首選。

除此之外, 還會製作各式面具、船槳、彩船、靈屋等工藝品。 這些工藝品, 色彩鮮豔, 做工精細, 雖略顯誇張, 處處體現製作者把握每一個工藝品性格的能力。

在利川首屆龍船調藝術節舉辦期間, 徐大松和袁習成就為活動製作了許多採蓮船和紙龍。 除了這些, 他們主要作品還有獅頭、車燈、蚌殼、大靈、小靈、宮罩及靈堂佈置等。市里、鎮上有什麼慶典活動,周圍的人戶裡有什麼紅白喜事,總是找他們幫忙,他們也十分熱心。

這些手工藝品為延續土家族的文化作出了許多貢獻,每到節日,常常在利川的大街小巷,農村的村寨看到龍頭、獅頭和精美的採蓮船的精彩表演,讓人們從中感受一個愛唱愛跳愛生活的民族風情。

紙紮,起源於古代民間宗教祀祭活動,以後逐漸成為慶祝節日的一種裝飾藝術。明清時遍及城鄉,每逢節日或喜慶之際,民間藝人則充分施展其技藝,紮製成高意詼諧的“老鼠攀葡萄燈”,喜得貴子的“麒麟燈”,祝賀新婚的“鴛鴦燈”,祈求豐收的“金魚燈”,以及名種花草、鳥獸等。這些色澤豔麗、造型拙樸、寓意明快的各類紙紮品,均取竹、木、線、紙為主要材料。以竹、木為骨架,以線團縛部位,糊彩紙以裝飾。為喜慶歡快的活動頻添幾份色彩,同時也為哀喪、祀祭場面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土家人世代信奉龍和白虎神,這是土家族和漢族文化融

合的結果。在紙紮工藝中,將其引入紅白喜事,節日慶典中。慶典時,常常會有舞龍、舞獅、劃彩船、肉連響等表演,這些也來源於古時土家人的生產、生活、農耕等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正是由於歷史的原因,這些活動也沉寂過相當一段時間,到現在因為旅遊的開發,又逐漸回到土家人的生活當中來。

他們主要作品還有獅頭、車燈、蚌殼、大靈、小靈、宮罩及靈堂佈置等。市里、鎮上有什麼慶典活動,周圍的人戶裡有什麼紅白喜事,總是找他們幫忙,他們也十分熱心。

這些手工藝品為延續土家族的文化作出了許多貢獻,每到節日,常常在利川的大街小巷,農村的村寨看到龍頭、獅頭和精美的採蓮船的精彩表演,讓人們從中感受一個愛唱愛跳愛生活的民族風情。

紙紮,起源於古代民間宗教祀祭活動,以後逐漸成為慶祝節日的一種裝飾藝術。明清時遍及城鄉,每逢節日或喜慶之際,民間藝人則充分施展其技藝,紮製成高意詼諧的“老鼠攀葡萄燈”,喜得貴子的“麒麟燈”,祝賀新婚的“鴛鴦燈”,祈求豐收的“金魚燈”,以及名種花草、鳥獸等。這些色澤豔麗、造型拙樸、寓意明快的各類紙紮品,均取竹、木、線、紙為主要材料。以竹、木為骨架,以線團縛部位,糊彩紙以裝飾。為喜慶歡快的活動頻添幾份色彩,同時也為哀喪、祀祭場面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土家人世代信奉龍和白虎神,這是土家族和漢族文化融

合的結果。在紙紮工藝中,將其引入紅白喜事,節日慶典中。慶典時,常常會有舞龍、舞獅、劃彩船、肉連響等表演,這些也來源於古時土家人的生產、生活、農耕等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正是由於歷史的原因,這些活動也沉寂過相當一段時間,到現在因為旅遊的開發,又逐漸回到土家人的生活當中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