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遺傳決定論vs環境決定論|他們的爭鋒比你想的早 迷霧依舊

遺傳決定論是19世紀後半期到20世紀初,西方關於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觀點之一。 遺傳決定論者強調遺傳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

認為兒童心理的發展是由先天的、不變的遺傳所決定的, 兒童心理發展過程就是這些先天遺傳的自我發展和自我暴露的過程, 與外界影響、教育無關, 外界的影響和教育即使對兒童心理發展起作用, 至多也只能促進或延緩素質的自我發展和自我暴露, 不能改變它的本質。

遺傳決定論的創始人是英國的F·高爾頓。 1869年, 他發表了《遺傳的天才》一書, 書中說:“一個人的能力, 乃由遺傳得來的, 其受遺傳決定的程度, 如同一切有機體的形態及軀體組織之受遺傳的決定一樣。 ”

同時期, 與遺傳決定論相對立的環境決定論成為兒童心理發展的又一主要觀點。 環境決定論者重視教育和環境對兒童心理發展的作用, 但是他們片面地強調和機械地看待環境或教育的作用, 認為兒童心理的發展完全是由環境決定的。

這個學派最早的代表是美國行為主義者J·華生。 他寫道:“給我12個健康的嬰兒, 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環境, 讓我在這個環境裡養育他們, 不論他們父母的才幹、愛好、傾向、能力和種族如何,

我保證能把其中任何一個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醫生、律師、美術家、大商人, 以至於乞丐或強盜。 ”(《行為主義》1921年版)。 在同年發表的《嬰兒心理的研究》一文中, 他說:“五歲以前嬰兒的人格, 可任我們的意志造成或毀滅。 ”

這兩個存在尖銳分歧的派系都是在心理學成為一個獨立學科前後建立的,

即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創建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 然而, 在心理學還未脫離哲學的懷抱, 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之前, 遺傳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就已經被爭論很久了。 只不過是以哲學上唯理論和經驗論的鬥爭形勢體現的。

唯理論(Rationalism)的著名代表是17世紀法國著名哲學家、傑出的自然學家R·迪卡兒。 迪卡兒只相信理性的真實性, 認為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尺度, 後人稱他的哲學為唯理論哲學。 在身心關係的問題上, 他承認靈魂與身體有密切關係。 認為某些心理現象如感覺、想像, 某些情緒活動, 都離不開身體活動。 迪卡兒相信“天賦觀念”即人的某些觀念不是由經驗產生的,

而是由人的先天組織所賦予的。

經驗論(Empiricism)起源于英國哲學家霍布斯和洛克。 前者被認為是經驗論的先驅, 後者被認為是經驗論的奠基人。 洛克反對迪卡兒的“天賦觀念”說。 洛克認為人的心靈最初像一張白紙, 沒有任何觀念。 一切經驗和觀念都是從後天經驗中獲得的。 洛克把經驗分成外部經驗和內部經驗兩種。外部經驗叫感覺,它的源泉是客觀世界。物質世界的屬性或特性作用於外部感官,產生外部經驗。內部經驗叫反省,他是人們對自己內部活動(思維、意願、愛憎等)的觀察。從這點看來,洛克的思想具有明顯的矛盾,他搖擺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18世紀的英國,經驗論分別沿著唯心和唯物兩個方向繼續發展。演變到了19世紀,形成了聯想主義的思潮,他們把聯想的原則看成全部心理活動的解釋原則,即人的一切複雜的觀念是有簡單的觀念借助聯想逐漸形成的。

如今,發展心理學則普遍認為,遺傳與環境,現在被叫做“先天與後天”,共同決定了兒童心理發展。先天與後天因素分別是兒童成長的助推者和塑造著。當然,這已被普遍接受的理論也在不斷受到質疑。比如進化心理學認為兒童是演化的產物,必須在適者生存的過程中努力拼搏,才能得以生存和繁衍下去。而不是有一組條件反射和一個等待程式設計和設置的空白大腦皮皮層那麼簡單的生物體。當然,證明這一切也許還要等上二三十年,但現在心理學界的確已經有變化的跡象了。如果這些對先天與後天因素決定兒童心理發展的質疑成立,那麼,現在基於發展心理學的諸多教育理論是否會傾塌呢?我們拭目以待。

往期回顧:

主要看氣質,你和孩子很“搭”嗎?理性看待自己和孩子

本文為原創作品,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侵權必究。

媽媽去哪∣ 一個斜杠媽媽

一種有溫度的生活

洛克把經驗分成外部經驗和內部經驗兩種。外部經驗叫感覺,它的源泉是客觀世界。物質世界的屬性或特性作用於外部感官,產生外部經驗。內部經驗叫反省,他是人們對自己內部活動(思維、意願、愛憎等)的觀察。從這點看來,洛克的思想具有明顯的矛盾,他搖擺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18世紀的英國,經驗論分別沿著唯心和唯物兩個方向繼續發展。演變到了19世紀,形成了聯想主義的思潮,他們把聯想的原則看成全部心理活動的解釋原則,即人的一切複雜的觀念是有簡單的觀念借助聯想逐漸形成的。

如今,發展心理學則普遍認為,遺傳與環境,現在被叫做“先天與後天”,共同決定了兒童心理發展。先天與後天因素分別是兒童成長的助推者和塑造著。當然,這已被普遍接受的理論也在不斷受到質疑。比如進化心理學認為兒童是演化的產物,必須在適者生存的過程中努力拼搏,才能得以生存和繁衍下去。而不是有一組條件反射和一個等待程式設計和設置的空白大腦皮皮層那麼簡單的生物體。當然,證明這一切也許還要等上二三十年,但現在心理學界的確已經有變化的跡象了。如果這些對先天與後天因素決定兒童心理發展的質疑成立,那麼,現在基於發展心理學的諸多教育理論是否會傾塌呢?我們拭目以待。

往期回顧:

主要看氣質,你和孩子很“搭”嗎?理性看待自己和孩子

本文為原創作品,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侵權必究。

媽媽去哪∣ 一個斜杠媽媽

一種有溫度的生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