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馬駿:有必要動員全球資本參與“一帶一路”投資

證券時報記者 易永英

近日, 在中美經濟合作與“一帶一路”論壇上, 前央行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清華大學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駿發表了“動員更多的國際資源參與‘一帶一路’投資和風險管理”的主題演講。 他認為, 要在未來5-10年, 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實質性提升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其他投資大幅度增長, 必須要積極動員和有效利用全球的金融資源。

關於動員全球資本參與“一帶一路”投資, 馬駿認為, 根據OECD的預測, 未來20年全球基礎設施投資需求達到55萬億美元, 根據這個測算和“一帶一路”國家占全球人口和GDP比重估計,

“一帶一路”地區每年所需要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會達到1.5萬億美元左右。 另外也是根據“一帶一路”地區所占全球的GDP比重, 估計“一帶一路”地區年度總投資需求在5萬億美元左右。

另外, 亞洲開發銀行今年有一個測算, 認為亞洲每年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的需求達到8000億美元, 其中很多都是在亞洲的“一帶一路”國家。 但是2016年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直接投資是145億美元, 加上大約為這個數字幾倍的各類中國金融機構對“一帶一路”的年度新增貸款量, 比如國開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工商銀行等在“一帶一路”貸款數量比較大的金融機構大概是145億的幾倍。 中資機構對“一帶一路”的投資和貸款量相對於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融資和全部投資需求來講,

還是相當有限。

馬駿表示, 要在未來5-10年, 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實質性提升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其他投資大幅度增長, 必須要積極動員和有效利用全球的金融資源。

“我們最近也做了一點研究, 關於全球有多少的金融資源, 發現全球的機構投資者, 包括保險公司、養老金, 大基金管理公司等, 這些投資者手裡持有100多萬億美元的資產, 只有百分之幾資產只投資在基礎設施當中, 投資在“一帶一路”的比重更加小。 ”馬駿說, 一方面““一帶一路”有巨大的需求, 另一方面投資者有巨大的資源無法進入到“一帶一路”, 表明國際資本進入到“一帶一路”還面臨許多的障礙。

馬駿認為這些障礙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國際資本市場和金融機構對“一帶一路”的融資需求還缺乏瞭解。

比如說“一帶一路”有很多的項目, 但是國際上大的金融機構並不掌握這些項目庫, 香港正在建立“一帶一路”的金融資料庫, 希望為國際資本提供資訊。 二是許多“一帶一路”國家風險較高, 不在這些金融機構提供金融服務的範圍內。 三是“一帶一路”風險對沖工具有限。 四是適合“一帶一路”機構投資者適合的保險有限, 因為機構投資者對回報率、風險、久期、流動項目等有偏好, 那麼“一帶一路”投資項目可能不太適合於所有機構投資者。

馬駿認為, 有必要動員國際金融市場, 尤其是香港、倫敦、紐約國際金融中心的資源。 打通“一帶一路”專案對接的資訊管道,

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 讓國際資本市場和機構投資者瞭解投資機會。 開發一系列適合“一帶一路”風險管理專案產品, 以及開發一系列符合機構投資者偏好的有合適流動性的“一帶一路”金融產品。 比如說一些“一帶一路”的債券機構投資者願意持有, “一帶一路”基礎設施的證券化產品, 使得大型機構投資者在內的國際資本能夠全面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