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煤炭行業兩化融合呈現新局面

智慧化生產正逐漸成為煤炭行業兩化融合發展核心, 未來將重點探索大資料應用、互聯網平臺、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數位經濟技術發展方向

近期, 2017煤炭行業兩化融合推進會在福建福州召開。 對於煤炭行業而言, 兩化融合一詞並不是新詞。 作為工業化和資訊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兩化融合理念在“十二五”期間就已成熟, 並在煤炭行業付諸實踐。

“如今, 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任務依然艱巨, ‘十三五’及今後較長一個時期, 是我國推動能源革命和煤炭行業改革與轉型升級發展的關鍵時期。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資訊化分會有關負責人說, “兩化融合為實現煤炭行業脫困與轉型升級發展提供了一條新路子。 ”

智慧化生產成核心

煤炭工業兩化融合對推動行業轉型升級的作用有目共睹, 今年以來呈現出新動態。

智慧化生產正逐漸成為煤炭行業兩化融合發展核心。 智慧化生產已不僅限於傳統的智慧礦山建設, 而且已延伸到選煤廠、化工廠、煤機製造廠等領域。 據不完全統計, 目前煤炭行業已建成“有人巡視、無人值守”的智能化開採工作面47個, 建成了神東、黃陵礦區智慧化開採礦井群。

“從趨勢看, 煤炭開採領域的智慧化生產主要向普適性和無人化方向發展, 智慧化技術將從適用于少數資源條件好的煤礦,

向各種不同條件、類型的煤礦延伸;將從少人化開採, 向無人化開採延伸;礦井危險源以及皮帶、運輸、水泵房、變電所等的監測、管理、巡檢等或將徹底取代人工。 ”這位負責人說。

煤炭企業與新技術企業跨界融合締造新業態。 資訊化內涵外延均發生重大變化, 工業化與資訊化之間相互滲透。 例如, 陽煤集團與百度進行戰略合作, 神華集團與360聯合設立清潔能源大資料安全技術研究中心, 徐礦集團與華為公司合作建設淮海大資料中心等。

此外, 開灤集團構建的智慧雲平臺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總投資550萬元, 年節約資金可達200余萬元。 陝煤集團打造了創客平臺、電商交易平臺和“煤亮子”生產綜合服務平臺等。

煤炭企業管理系統正加速向雲端遷移, 並逐漸探索出了“互聯網+”發展的新模式。

近年來, 煤炭行業不僅在生產領域與資訊技術緊密融合, 還在經營管理層面促進了管理效率、效益、科學化決策和抗風險能力的提升。 據介紹, 目前大型煤炭企業集團財務執行資訊系統普及率已達到100%, 且各大集團財務、人力、物資、銷售、辦公等主要業務系統覆蓋到二級企業的比率基本超過80%, 部分已達到90%以上。

深度推進尚存挑戰

“雖然煤炭行業兩化融合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 但必須看到制約問題仍十分突出。 ”這位負責人說。

一方面, 兩化融合需充足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 我國煤炭企業困難較多, 去產能煤礦職工安置、資產債務處置難度大。

目前, 兩化融合多在底子好、資金充足的煤炭企業推進, 在全行業範圍內鋪開尚有困難。

同時, 兩化融合的推進受到煤炭行業整體形勢的影響。 據統計, 2014年, 煤炭行業資訊化投入比重為0.23%, 較2011年的0.38%下降了0.15個百分點。 2015年, 大型煤炭集團資訊化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0.16%。 近年來, 隨著煤市形勢好轉, 煤炭企業資訊化投入占比有所回升, 但總體上投入量依然較小。

推進兩化融合在技術、制度和人才方面尚存制約問題。 一是資訊技術發展速度遠超過體制機制改革以及管理創新的速度。 二是資訊標準缺失、資料產權問題將給資訊資源挖掘、行業大資料發展造成嚴重制約。 三是煤炭企業自身人才隊伍建設難度將日益增大,

特別是具有煤炭背景的大資料、人工智慧等熱門領域人才極為匱乏。

此外, 推進兩化融合, 不僅難在技術層面的融合, 而且難在管理層面和文化層面的融合, 以及觀念和思維方式的改變。

據介紹, 以前, 煤炭企業的財務管理、資金管理、勞動工資、採購等板塊自成體系, 形成“資訊孤島”。 如今, 系統集成、協同創新已成新趨勢, 所有之前互相獨立的系統要實現統一規劃, 資訊公開透明。 財務、採購、資金等各板塊的決策者將發生角色轉變, 成為執行者, 這對他們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的轉變提出了更高要求。

技術發展新方向

人工智慧、虛擬實境、區塊鏈、量子通信、5G等技術的發展, 為新的技術、工業以及能源革命提供技術支撐, 也將徹底改變人類的發展進程。 在煤炭行業,未來將重點研究探索幾大資訊技術發展方向。

在煤炭工業大資料應用方面,煤炭企業應用大資料所帶來的主要效果包括實現智慧決策、服務安全生產、提升運營效率和加強風險管理等。兗礦集團、開灤集團、伊泰集團等已開始嘗試大資料相關應用。目前煤炭行業大資料應用還基本局限於單個企業、單一領域,整合整個行業資料資源,搭建煤炭工業大資料平臺,規範資料標準,明確資料產權,真正利用大資料技術服務全行業依然任重道遠。

在煤炭工業互聯網平臺方面,隨著工業企業競爭由產業鏈向生態鏈競爭轉移的加速,工業互聯網平臺競爭將成為工業生態競爭的新焦點。煤炭工業的自身特點決定了其與多數製造業的工業互聯網發展將有所區別,不能簡單地複製和應用製造業工業互聯網經驗,這就需要煤炭行業攜手努力依據自身特點,研究探索出符合煤炭特色的工業互聯網模式和平臺。

在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方面,煤炭開採的危險性、環境的惡劣性對用機器取代工人有天然的迫切需求。煤炭行業在智慧化生產、機器人巡檢等領域也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單純依靠煤炭企業自身的技術實力很難完成煤炭行業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領域的革命性突破,需要先進煤炭企業進一步深化與互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企業實現跨界深度融合。

中國煤炭教育網微信號:coaledu

由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組織、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培訓中心負責教學運行和管理的我國第一個面向全國煤炭企業,以服務行業為特色的現代遠端教育培訓網。建網十餘載,擁有會員企業近百家,遍及全國,是煤炭行業覆蓋面、受眾面和培訓面最廣的教育培訓網路體系。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培訓中心成為全國100家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之一,也是目前煤炭行業唯一的一家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

更多精彩內容請訪問“中國煤炭教育網”官方網站或點擊“閱讀全文”

在煤炭行業,未來將重點研究探索幾大資訊技術發展方向。

在煤炭工業大資料應用方面,煤炭企業應用大資料所帶來的主要效果包括實現智慧決策、服務安全生產、提升運營效率和加強風險管理等。兗礦集團、開灤集團、伊泰集團等已開始嘗試大資料相關應用。目前煤炭行業大資料應用還基本局限於單個企業、單一領域,整合整個行業資料資源,搭建煤炭工業大資料平臺,規範資料標準,明確資料產權,真正利用大資料技術服務全行業依然任重道遠。

在煤炭工業互聯網平臺方面,隨著工業企業競爭由產業鏈向生態鏈競爭轉移的加速,工業互聯網平臺競爭將成為工業生態競爭的新焦點。煤炭工業的自身特點決定了其與多數製造業的工業互聯網發展將有所區別,不能簡單地複製和應用製造業工業互聯網經驗,這就需要煤炭行業攜手努力依據自身特點,研究探索出符合煤炭特色的工業互聯網模式和平臺。

在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方面,煤炭開採的危險性、環境的惡劣性對用機器取代工人有天然的迫切需求。煤炭行業在智慧化生產、機器人巡檢等領域也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單純依靠煤炭企業自身的技術實力很難完成煤炭行業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領域的革命性突破,需要先進煤炭企業進一步深化與互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企業實現跨界深度融合。

中國煤炭教育網微信號:coaledu

由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組織、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培訓中心負責教學運行和管理的我國第一個面向全國煤炭企業,以服務行業為特色的現代遠端教育培訓網。建網十餘載,擁有會員企業近百家,遍及全國,是煤炭行業覆蓋面、受眾面和培訓面最廣的教育培訓網路體系。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培訓中心成為全國100家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之一,也是目前煤炭行業唯一的一家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

更多精彩內容請訪問“中國煤炭教育網”官方網站或點擊“閱讀全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