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文化走筆 ∣ “怪才王少懷”其人其事探源:落魄文人、民間刀筆

——聽文化的呐喊, 發文化的聲音!

如果您喜歡此文, 那麼請點擊“關注”, 一起來聽文化發聲音吧!謝謝!

作者:劉金英(河北武強)

從清代到今天一個半世紀的歷史長河中, 河北省衡水市武強縣王少懷的名字以“王八吾”的綽號, 如雷貫耳般傳聞在華北乃至京津等地的廣大民間, 其趣聞軼事更是被說的天花亂墜, 成為人們嘻嘻開心的故事, 甚至有的成為“戲弄人”“糟踐人”的笑料。

對王少懷其人的定位, 民間有人說他是“滿腹壞水”的嘎小子, 官場為官者有的說他是製造事端的“禍首”, 然而社會各界更多的人士則推崇他是“怪才”…….王少懷,

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近年來, 筆者對其人其事進行了方方面面的考證。

一個凸現在農家的“落魄文人”

武強縣夾壙村, 在老縣城街關鎮西南2華里, 現在的307國道南側。 這村依傍元代狀元牛繼志的墳墓而立, 應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

然而, 由於該村歷史上就是一個農業村, 立村後的幾百年來並未出過有重大社會影響的名人。

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王少懷出生在了該村東北角處的一個普通農戶, 藉以“少小懷壯志, 長大成人才”的吉義起名為“少懷”。

王少懷自幼聰穎過人, 7歲(咸豐四年-1854年)入讀私塾, 勤奮好學, 過目成誦, 尤喜詩文, 深受啟蒙老師喜愛。 14歲(咸豐十一年-1861年)考取秀才, 成為夾壙村一個有了“功名”的文人。

但是, 該家庭並沒有王少懷的出現而飛黃騰達。 聽其後人和該村老年人張世英、王書臣、張光新等人介紹, 其先祖務農, 到其下輩依然務農。 其弟兄6人, 只有他以“秀才功名”出人頭地, 卻沒有走上仕途, 也沒有把其家庭打造成“書香門第”, 以至現在, 其墳上沒有王少懷的石碑銘文。

從其後人1987年4月在翻蓋王少懷故居時, 特意留念的一張有老老少少30多人的“全家福”照片後的老房子背景來看, 再從其家庭保存先祖流傳下來的衣箱、桌子、迎門廚、書匣、馬燈等用具來看, 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家庭確系農村中一個極其普通的家庭。 其曾孫王瑞英對筆者說:“我們這一家子, 從老爺爺之後都沒有文化, 對老爺爺的遺存的東西不知道有文物價值, 也沒人經心保存, 他用過的文房四寶、他寫過的那些文章字畫, 都沒有留存下來…..”筆者聽說王少懷的孫女王福花生前收藏著王少懷的一個愛物——小酒壺, 一打聽得知, 前幾年也被後人賣了。

總之, 在那黑暗腐敗的封建社會裡, 王少懷是一個懷才不遇的不得志者。

據說參加“舉人”的科考因為得罪主考而名落孫山, “升官”無望, “買官”卻因其人耿直、狷介、放蕩不羈、嫉惡如仇的性格和家庭條件的不富裕根本不可能。 尤其是清代末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現實使他看破了紅塵, 他再也沒有涉入仕途的願望, 甘願隱居鄉里, 不求升官也不求發財, 更不為獲取“舉人”“進士”等功名而再去拼搏。

王少懷從清代走來, 到中華民國期間(1925年)去世, 在世79年, 一直隨心所欲的做著“他願做的事兒”;而且, 對其3個兒子的學業也荒疏了, 致使後代很少讀書之人。

一個敢於擔當的“民間刀筆”

在封建社會裡, 人們常說“秀才不出門, 便知天下事”, “秀才”便是一方人中的敬仰著, 眾多的平民百姓有事兒往往要去求秀才給幫忙。 王少懷憑著博學聰慧, 能言善辯的才思, 敢於為無辜者伸張正義, 願為窮鄉親寫狀子打官司, 通過犀利的文筆, 大都刺中事件的要害, 或把“官司”打贏, 或通過戲弄官府及鄉紳、地痞流氓等而給弱勢之群體“出氣”“撐腰”。 如張法台村一個財主因鄰居耕地時驚了牲口而毀了他家的一片莊稼, 便找王八吾給寫狀子治鄰居的罪,還讓王八吾寫狀子時要措詞嚴厲一些。王八吾知道這是仗勢欺人,便腦瓜一轉給他寫了一個狀子,還囑咐說:“到了縣衙,只須遞上狀子,不要再口述,因為有些罪狀是根據推理加上的,不然說的不符了會把事情弄壞。”財主連連答應,興高采烈的走了。第二天到縣衙,財主給縣官送了一份厚禮後把狀子遞上,縣官一看,狀子上是首打油詩:“假借告狀送禮,來探縣衙虛實,果然民傳不假,滿堂沒好東西。”縣官一看,勃然大怒,驚堂木一拍:“大膽刁民,竟敢來大堂戲弄本官,拉出去重打四十大板!”王八吾的一份狀詞,不僅為百姓作了主,而且還懲治了這個黑心財主。

就是這樣,王少懷日漸成為被老百姓所敬佩的“刀筆”。民間傳說中的《詩狀》《改狀子》《狀告石獅》《諧音寫狀救鄉人》《“口”改“中”》《告荒抗糧》等一個個抑惡揚善、伸張正義的感人故事,無不彰顯出王少懷俠肝義膽的情懷。

在其敢於擔當“刀筆”的歲月裡,更是引起了官場的敵對情緒,也從而激起了王少懷對官場及邪惡勢力的明爭暗鬥。由於其有滑稽幽默、逢場作戲的性格,所以在同貪官污吏和地方豪強鬥爭中,常借物、借景、借情喻人,寓憤慨和鄙夷于詩文笑鬧之中,既巧妙尖刻,又讓對方抓不住把柄。如接到一個貪得無厭的縣官過生日的“請貼”後,提著裝有“方肉、雞蛋、紅棗、面梨”的食盒去送賀禮。打開食盒,當眾

拿起禮單念道:“縣太爺生日大吉,武強縣少層地皮,無奈何籌禮一份,敬送你肉蛋棗梨(早離)”;還有《考場巧對》《趣聯對陳官》《贈匾》《老王八和白鵝比脖子》《沒人味兒》《快班那狗日的》等一篇篇喜笑怒駡的蹊蹺故事,在妙趣橫生中,把貪官污吏和地方豪強的醜惡嘴臉暴露無遺,無不彰顯出王少懷愛恨分明和痛恨世俗惡習的農家子弟本色。

其實,在王少懷的處事中,自有他的一套處世哲學,在與官場及邪惡勢力爭鬥的同時,也時常對社會上的不孝、吸毒、賭博、占小便宜者等“不三不四”的人運作一些滑稽趣聞,或叫人哭笑不得,或叫人無言以對。其中有不少看似格調粗俗、啼笑皆非而實為粗中有細、俗中見雅的軼聞掌故或餿哏葷話,對抑惡揚善頗具有潛移默化的感召力,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消愁解悶的調侃笑料。

一個幽默詼諧的“樂道先生”

在民間,極其廣泛的傳播著王少懷在家中、在村裡以及在社會各界人士中愛取樂、愛逗樂的趣聞,不僅膾炙人口,而且婦孺皆知,給後人留下了不少值得咀嚼和回味的掌故,這是王少懷之所以在100多年裡一直被世人矚目的原因。從社會上的影響力來說,王少懷勝可以說勝過了新疆民間的阿凡提。

在家中,王少懷對家人的取笑,往往是出意於對家庭關係的和諧、快樂。如《抹臉勸架》,在爹娘吵架後對著生悶氣時,王少懷涮濕毛巾後,到灶火門口蹭上鍋灰,往爹的臉上擦一把說:“爹,別生氣了,擦擦臉快起來去跳水吧。”又跑到娘的跟前給娘擦了兩把:“娘,別生氣了,擦擦臉快起來去做飯吧。”在王少懷的詭計導演下,爹娘對眼一看,對方臉上黑裡忽哨的,像廟裡的小鬼,都忍不住“嗤”的樂了,隨之,一場夫妻間的“冷戰”煙消雲散了。在與親戚、朋友、鄉親或與庸醫、奸黑店主等各界人士的接觸中,王少懷獨出心裁的編造出一些人與人之間滑稽故事,乍看是在作弄人或戲耍人,其實也大都是出於好心好意,如《助姐訓夫》《代人相親》《替母還願》《保媒拉纖》《破謎討債》等等。

據該村的老年人介紹,王少懷除了以“逗哏兒話”“逗哏兒事”取樂於人外,還經常以“王八吾”的綽號取笑於人,而且,他還有踢毽子、蹦高、追兔子賽跑的嗜好。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王少懷所言所行,皆與他生活在的特殊社會環境有關,總不能因為仕途不順的“逆境”而鬱鬱寡歡吧,也不能因為不富裕的“家境”而悶悶不樂吧?加上他天生來的滑稽性格,使他在生活的夾縫中滋生出了一種“黃連樹上彈琴——苦中作樂”的習性和玩世不恭的態度。

一個救死扶傷的“濟世郎中”

說起王少懷來,其在民間的趣聞軼事常常令人眉飛色舞,滔滔不絕,但知道他行醫當郎中的事兒卻很少。其實,王少懷是一個既有醫術又有責任心的好郎中。最近,筆者在其曾孫王瑞英家中看到珍藏著王少懷用過的兩本醫書,便是有力的見證。

一本是有道光(1827年)丁亥夏五月丹崖張鳳翔題字的(傅)青主先生手著的《女科》醫書,標記著該書來源於當時北京琉璃廠的老字型大小“槐蔭山房”。 翻閱《女科》書內內容,詳細記載著“產後胎衣不下”、“產後氣血未定口幹”、“產後乍寒乍熱”、“產後腰疼”、“產後大小便秘”等一系列的治療秘方。考證得知,丹崖張鳳翔系道光6年進士,任陽曲縣訓導、著名書畫家;(傅)青主先生與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李顒、顏元一起曾被梁啟超稱為“清初六大師”,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傳世之作,在當時有“醫聖”之名。作為民間郎中的王少懷,能夠得到此書,可見他當時在醫學界不僅交往十分廣泛,而且在醫學界有一定的影響。

另一本是王少懷用楷書自抄的民間秘方,字跡工整秀麗,蘊含著書法功底的深厚。該書卻因年久,破損沒有了封面,但其中內容不僅完整的記錄著“治膝下諸瘡法”“治濂瘡法”“治眼幹疼,治法眼”“治風火牙痛”“治肚內績病塊”等一個個民間常見病、多發病的秘方,而且記載著行醫中的病例效果。如:在“治痔瘡、漏瘡法”的上面眉批著“宣統元年六月十四日,舟中聞張航周先生說:甚效”;在“治搭背瘡法”的上面眉批著“饒陽縣段軍道村李老見,方已效”;在“胎元七位丸…….專治痔瘺,不拘遠年近日。膿血通腸者服之化管除根”一節批著“民國三年正月一號,常俊卿法……”由此也可以看出,王少懷在給人看病中,不僅十分執著用心,而且服務的地域範圍也很廣,絕不僅是醫書中提到的饒陽縣段軍道村。

在武強民間,還流傳著王少懷在治病救人中的一些敢於創新的獨特醫方。菊裡村有個在北京開石匠鋪的王財主,獨生子長麻疹奄奄一息。找遍了附近村的郎中,都說:“病到晚期,不可救藥。”

當把王少懷請到菊裡村,一進屋他便把請神上供的桌子給抽了個底朝天:“這有什麼用,瞎折騰!”隨後讓人:“趕緊動手,在南牆根三尺處,挖一個三尺深、三尺長、三尺寬的坑。”人們聽了覺得感到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為了救人,都不敢怠慢,會兒不大就把土坑挖好了。這時,王八吾看了看,嚷道“快把病人放到坑裡去。”

在場的人儘管莫名其妙,但為了治病救人,只得把病人抱出來,王掌櫃欲在坑內鋪上被褥,王八吾說:“要讓病人的身子挨著土才行。”人們小心翼翼的把病人放進坑內,焦急的守護在坑邊,也就是抽兩袋煙的功夫,病人睜開了眼。不到半個時辰,病人竟翻身坐了起來。待把病人抱進屋內,又按照王少懷的吩咐,喝蘆葦根水等“發物”,病人竟奇跡般的痊癒了。

王少懷挖坑救人的“鬼點子”,事後人們琢磨起來,覺得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麻疹病人發熱,病毒排不出來就會憋死,而在土坑內接地氣,理內氣,排毒氣,而使病人能夠得到綜合治理。

對王少懷家庭的精准考證

元至正十四年(1354),河北武強出了一位左榜狀元牛繼志。正史記載:牛繼志中狀元後,除授翰林國史院翰林修撰,依例為承務郎。至正十五年,任承事郎、太府監、右藏庫使三寶奴,其它事蹟無考。牛繼志墓地在武強老縣城西一華里的地方。明永樂年間,山西移民在牛繼志墓旁建房成村。古稱墳墓為壙,民間有“請客拜壙”的禮節,村名取墓旁和拜壙之意,故取名為“夾壙村”。現在的夾壙村,是一個韓、張、王、郭、賈、路、封、劉、尤、李等10個姓氏共居的村莊,有140戶,510多口人。據《武強縣姓氏與村莊》一書記載:“夾壙村王姓兩支,(其中)王瑞英(王少懷之曾孫)等20餘戶,87口人,遷自大楊莊(該村現已無有王姓),始遷祖名諱及傳延世代無考,王家墳埋夾壙村西。”

從王少懷這一代起,其家庭在武強縣街關鎮夾壙村是一個人丁興旺的大家族,至今已經傳至第6代。

王少懷生有3子2女:長子王書榮,次子王書吉,三子王收雲,長女王大寶,次女王二寶。孫子9人,孫女6人。曾孫19人,曾孫女7人。在下兩代,也都人丁興旺。

170多年來,王少懷及其家族在武強縣是一個很有社會影響的家庭,不僅人丁興旺,而且以樸實、忠厚、勤勞傳家,尤其是王少懷的留下來的趣聞軼事,成為王少懷家族的一大文化“亮點”和寶貴文化遺產。王少懷的軼事,除了在民間廣泛的傳播外,已經成為文人墨客筆下的寫作素材,並被政府文化部門列入“非遺”普查的項目。

對於王少懷軼事在民間中傳說,難免有加油加醋的編造,甚至撲風捉影、張冠李戴,其中有一些戲弄他父親、妻子、小姨、弟媳、岳丈等家庭成員的“乖嘎”之內容,有的過去還曾被人編入書籍之中,已經引起其家庭不滿,其後人說這些“純屬編造污蔑”,對社會風氣也百害無一利。因此,在今後挖掘、整理和運作有關王少懷的各種文化作品時,一定要堅持去偽存真,弘揚正能量。

還應該提到的是,過去許多傳聞和書刊中皆說“王少懷,乳名牛子,字十三,諢號王八吾”,據其曾孫王瑞英等後人說,王少懷根本沒有“乳名牛子,字十三”的稱謂。另外,有其曾孫王瑞英等後人保留下來的上輩老人有關文字資料記載:王少懷“實際1847年生,1925年死,享年78歲。身高2米,留鬍鬚五寸,穿藍布半截大褂到膝蓋下,不吸煙,用水煙,使用水煙袋......”;在年齡上並非武強縣誌所載(1852年——1925年),更不是傳說中的享年84歲。

便找王八吾給寫狀子治鄰居的罪,還讓王八吾寫狀子時要措詞嚴厲一些。王八吾知道這是仗勢欺人,便腦瓜一轉給他寫了一個狀子,還囑咐說:“到了縣衙,只須遞上狀子,不要再口述,因為有些罪狀是根據推理加上的,不然說的不符了會把事情弄壞。”財主連連答應,興高采烈的走了。第二天到縣衙,財主給縣官送了一份厚禮後把狀子遞上,縣官一看,狀子上是首打油詩:“假借告狀送禮,來探縣衙虛實,果然民傳不假,滿堂沒好東西。”縣官一看,勃然大怒,驚堂木一拍:“大膽刁民,竟敢來大堂戲弄本官,拉出去重打四十大板!”王八吾的一份狀詞,不僅為百姓作了主,而且還懲治了這個黑心財主。

就是這樣,王少懷日漸成為被老百姓所敬佩的“刀筆”。民間傳說中的《詩狀》《改狀子》《狀告石獅》《諧音寫狀救鄉人》《“口”改“中”》《告荒抗糧》等一個個抑惡揚善、伸張正義的感人故事,無不彰顯出王少懷俠肝義膽的情懷。

在其敢於擔當“刀筆”的歲月裡,更是引起了官場的敵對情緒,也從而激起了王少懷對官場及邪惡勢力的明爭暗鬥。由於其有滑稽幽默、逢場作戲的性格,所以在同貪官污吏和地方豪強鬥爭中,常借物、借景、借情喻人,寓憤慨和鄙夷于詩文笑鬧之中,既巧妙尖刻,又讓對方抓不住把柄。如接到一個貪得無厭的縣官過生日的“請貼”後,提著裝有“方肉、雞蛋、紅棗、面梨”的食盒去送賀禮。打開食盒,當眾

拿起禮單念道:“縣太爺生日大吉,武強縣少層地皮,無奈何籌禮一份,敬送你肉蛋棗梨(早離)”;還有《考場巧對》《趣聯對陳官》《贈匾》《老王八和白鵝比脖子》《沒人味兒》《快班那狗日的》等一篇篇喜笑怒駡的蹊蹺故事,在妙趣橫生中,把貪官污吏和地方豪強的醜惡嘴臉暴露無遺,無不彰顯出王少懷愛恨分明和痛恨世俗惡習的農家子弟本色。

其實,在王少懷的處事中,自有他的一套處世哲學,在與官場及邪惡勢力爭鬥的同時,也時常對社會上的不孝、吸毒、賭博、占小便宜者等“不三不四”的人運作一些滑稽趣聞,或叫人哭笑不得,或叫人無言以對。其中有不少看似格調粗俗、啼笑皆非而實為粗中有細、俗中見雅的軼聞掌故或餿哏葷話,對抑惡揚善頗具有潛移默化的感召力,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消愁解悶的調侃笑料。

一個幽默詼諧的“樂道先生”

在民間,極其廣泛的傳播著王少懷在家中、在村裡以及在社會各界人士中愛取樂、愛逗樂的趣聞,不僅膾炙人口,而且婦孺皆知,給後人留下了不少值得咀嚼和回味的掌故,這是王少懷之所以在100多年裡一直被世人矚目的原因。從社會上的影響力來說,王少懷勝可以說勝過了新疆民間的阿凡提。

在家中,王少懷對家人的取笑,往往是出意於對家庭關係的和諧、快樂。如《抹臉勸架》,在爹娘吵架後對著生悶氣時,王少懷涮濕毛巾後,到灶火門口蹭上鍋灰,往爹的臉上擦一把說:“爹,別生氣了,擦擦臉快起來去跳水吧。”又跑到娘的跟前給娘擦了兩把:“娘,別生氣了,擦擦臉快起來去做飯吧。”在王少懷的詭計導演下,爹娘對眼一看,對方臉上黑裡忽哨的,像廟裡的小鬼,都忍不住“嗤”的樂了,隨之,一場夫妻間的“冷戰”煙消雲散了。在與親戚、朋友、鄉親或與庸醫、奸黑店主等各界人士的接觸中,王少懷獨出心裁的編造出一些人與人之間滑稽故事,乍看是在作弄人或戲耍人,其實也大都是出於好心好意,如《助姐訓夫》《代人相親》《替母還願》《保媒拉纖》《破謎討債》等等。

據該村的老年人介紹,王少懷除了以“逗哏兒話”“逗哏兒事”取樂於人外,還經常以“王八吾”的綽號取笑於人,而且,他還有踢毽子、蹦高、追兔子賽跑的嗜好。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王少懷所言所行,皆與他生活在的特殊社會環境有關,總不能因為仕途不順的“逆境”而鬱鬱寡歡吧,也不能因為不富裕的“家境”而悶悶不樂吧?加上他天生來的滑稽性格,使他在生活的夾縫中滋生出了一種“黃連樹上彈琴——苦中作樂”的習性和玩世不恭的態度。

一個救死扶傷的“濟世郎中”

說起王少懷來,其在民間的趣聞軼事常常令人眉飛色舞,滔滔不絕,但知道他行醫當郎中的事兒卻很少。其實,王少懷是一個既有醫術又有責任心的好郎中。最近,筆者在其曾孫王瑞英家中看到珍藏著王少懷用過的兩本醫書,便是有力的見證。

一本是有道光(1827年)丁亥夏五月丹崖張鳳翔題字的(傅)青主先生手著的《女科》醫書,標記著該書來源於當時北京琉璃廠的老字型大小“槐蔭山房”。 翻閱《女科》書內內容,詳細記載著“產後胎衣不下”、“產後氣血未定口幹”、“產後乍寒乍熱”、“產後腰疼”、“產後大小便秘”等一系列的治療秘方。考證得知,丹崖張鳳翔系道光6年進士,任陽曲縣訓導、著名書畫家;(傅)青主先生與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李顒、顏元一起曾被梁啟超稱為“清初六大師”,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傳世之作,在當時有“醫聖”之名。作為民間郎中的王少懷,能夠得到此書,可見他當時在醫學界不僅交往十分廣泛,而且在醫學界有一定的影響。

另一本是王少懷用楷書自抄的民間秘方,字跡工整秀麗,蘊含著書法功底的深厚。該書卻因年久,破損沒有了封面,但其中內容不僅完整的記錄著“治膝下諸瘡法”“治濂瘡法”“治眼幹疼,治法眼”“治風火牙痛”“治肚內績病塊”等一個個民間常見病、多發病的秘方,而且記載著行醫中的病例效果。如:在“治痔瘡、漏瘡法”的上面眉批著“宣統元年六月十四日,舟中聞張航周先生說:甚效”;在“治搭背瘡法”的上面眉批著“饒陽縣段軍道村李老見,方已效”;在“胎元七位丸…….專治痔瘺,不拘遠年近日。膿血通腸者服之化管除根”一節批著“民國三年正月一號,常俊卿法……”由此也可以看出,王少懷在給人看病中,不僅十分執著用心,而且服務的地域範圍也很廣,絕不僅是醫書中提到的饒陽縣段軍道村。

在武強民間,還流傳著王少懷在治病救人中的一些敢於創新的獨特醫方。菊裡村有個在北京開石匠鋪的王財主,獨生子長麻疹奄奄一息。找遍了附近村的郎中,都說:“病到晚期,不可救藥。”

當把王少懷請到菊裡村,一進屋他便把請神上供的桌子給抽了個底朝天:“這有什麼用,瞎折騰!”隨後讓人:“趕緊動手,在南牆根三尺處,挖一個三尺深、三尺長、三尺寬的坑。”人們聽了覺得感到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為了救人,都不敢怠慢,會兒不大就把土坑挖好了。這時,王八吾看了看,嚷道“快把病人放到坑裡去。”

在場的人儘管莫名其妙,但為了治病救人,只得把病人抱出來,王掌櫃欲在坑內鋪上被褥,王八吾說:“要讓病人的身子挨著土才行。”人們小心翼翼的把病人放進坑內,焦急的守護在坑邊,也就是抽兩袋煙的功夫,病人睜開了眼。不到半個時辰,病人竟翻身坐了起來。待把病人抱進屋內,又按照王少懷的吩咐,喝蘆葦根水等“發物”,病人竟奇跡般的痊癒了。

王少懷挖坑救人的“鬼點子”,事後人們琢磨起來,覺得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麻疹病人發熱,病毒排不出來就會憋死,而在土坑內接地氣,理內氣,排毒氣,而使病人能夠得到綜合治理。

對王少懷家庭的精准考證

元至正十四年(1354),河北武強出了一位左榜狀元牛繼志。正史記載:牛繼志中狀元後,除授翰林國史院翰林修撰,依例為承務郎。至正十五年,任承事郎、太府監、右藏庫使三寶奴,其它事蹟無考。牛繼志墓地在武強老縣城西一華里的地方。明永樂年間,山西移民在牛繼志墓旁建房成村。古稱墳墓為壙,民間有“請客拜壙”的禮節,村名取墓旁和拜壙之意,故取名為“夾壙村”。現在的夾壙村,是一個韓、張、王、郭、賈、路、封、劉、尤、李等10個姓氏共居的村莊,有140戶,510多口人。據《武強縣姓氏與村莊》一書記載:“夾壙村王姓兩支,(其中)王瑞英(王少懷之曾孫)等20餘戶,87口人,遷自大楊莊(該村現已無有王姓),始遷祖名諱及傳延世代無考,王家墳埋夾壙村西。”

從王少懷這一代起,其家庭在武強縣街關鎮夾壙村是一個人丁興旺的大家族,至今已經傳至第6代。

王少懷生有3子2女:長子王書榮,次子王書吉,三子王收雲,長女王大寶,次女王二寶。孫子9人,孫女6人。曾孫19人,曾孫女7人。在下兩代,也都人丁興旺。

170多年來,王少懷及其家族在武強縣是一個很有社會影響的家庭,不僅人丁興旺,而且以樸實、忠厚、勤勞傳家,尤其是王少懷的留下來的趣聞軼事,成為王少懷家族的一大文化“亮點”和寶貴文化遺產。王少懷的軼事,除了在民間廣泛的傳播外,已經成為文人墨客筆下的寫作素材,並被政府文化部門列入“非遺”普查的項目。

對於王少懷軼事在民間中傳說,難免有加油加醋的編造,甚至撲風捉影、張冠李戴,其中有一些戲弄他父親、妻子、小姨、弟媳、岳丈等家庭成員的“乖嘎”之內容,有的過去還曾被人編入書籍之中,已經引起其家庭不滿,其後人說這些“純屬編造污蔑”,對社會風氣也百害無一利。因此,在今後挖掘、整理和運作有關王少懷的各種文化作品時,一定要堅持去偽存真,弘揚正能量。

還應該提到的是,過去許多傳聞和書刊中皆說“王少懷,乳名牛子,字十三,諢號王八吾”,據其曾孫王瑞英等後人說,王少懷根本沒有“乳名牛子,字十三”的稱謂。另外,有其曾孫王瑞英等後人保留下來的上輩老人有關文字資料記載:王少懷“實際1847年生,1925年死,享年78歲。身高2米,留鬍鬚五寸,穿藍布半截大褂到膝蓋下,不吸煙,用水煙,使用水煙袋......”;在年齡上並非武強縣誌所載(1852年——1925年),更不是傳說中的享年84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