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女兒問“媽媽,你會死嗎?”你的回答溫暖孩子一生

文=萌芽

前段時間哥哥特別喜歡獅子, 搜集一切跟獅子有關的東西, 包括這本《獅子王》。 在哥哥的強烈要求下, 我們在家裡的讀書角一起共讀了這本繪本。

那天初春的陽光很暖和, 我們像往常一樣偎依在一起, 坐在飄窗的墊子上。 當我們讀到辛巴的父親, 老獅王慘死的環節, “洪水般的角馬群沖過去了, 辛巴在死寂的山谷裡發現了一動不動的父親。 ” 我本能地感到兒子在我懷裡變得緊繃, 並貼緊了我, 但我沒有停頓, 一直讀下去。

讀完整個故事, 我看著兒子, 他的眼中還有隱約的淚痕。 三歲多的他看著我的眼睛, 認真地問:“爸爸也會死嗎?你也會死嗎?”

他直視我的眼睛, 那樣專注, 似乎在從我眼中尋找答案。

其實我也曾經像哥哥一樣, 面對著“死亡”, 迷惑、甚至恐懼;很害怕討論“死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 我不知道如何去回應;也設想過如果孩子問起, 我肯定會無所適從。

不是沒有經歷過生離和死別, 在很長、很長一段時間裡, 想外公、外婆的時候, 我就會抬頭望望天空, 看著天上的繁星, 眼眶會濕潤。 總是會不由自主地想外公外婆的容顏, 歷歷在目。

我曾眼睜睜看寵物離去恨自己在生命的脆弱面前無能為力

第一次近距離地接觸死亡, 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 是一種遺憾終身的無能為力。

小學五年級, 我家養育了五年的貓咪, 生完一窩小貓後的第二天, 慘被人偷走, 自此下落不明, 想也不會是好的結果。

面對剛出生一天就失去了媽媽的小貓咪們, 我嘗試各種辦法想延續他們的生命。 父母幫著我一起想辦法, 用被子保暖、嘗試給它們喝牛奶、甚至找其他哺乳的母貓接收, 但被母貓本能地拒絕了……終究是毫無辦法,

我們挽救的速度跟不上貓咪生命消逝的速度。

接下來的三天裡, 我看到第一個貓咪寶寶清早死亡的遺體, 接著到第二個, 第三個……我整個人被緊張和恐懼充滿, 恐懼著接下來的死亡, 但又無能為力。 我第一次感覺到自己好渺小,

居然救不了我的貓咪。

我還記得父母目睹了我的傷心和難過, 卻很理智地告訴我:“這些小貓終究是活不成的, 我們已經盡力了, 這些都是命。 ”

而在小貓離開後, 父母便在我上學的時候迅速地處理了後事。 當我回到家的時候, 我只能看到一個空蕩蕩的窩, 空氣中殘留著貓寶寶們身上的味道, 提醒著它們曾經存在過。

自此之後, 我再也沒有養育過任何小動物。 我本能地害怕它們死亡的那一刻。

好想聽更多關於外公的故事

大人們卻避諱著、小心翼翼地沉默了

高二, 我直面了外公的突然離世。 疼惜我的外公突然心悸過世, 撒手人寰, 那天對於家中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場無比殘忍的別離。

聽媽媽哭著告訴我外公離世的消息,

如聞驚雷般讓我不知所措。

看到外婆呆坐在外公旁邊, 小舅在旁邊陪著她。 外婆呆呆落淚, 嚷著說, “我要陪你去”, “為什麼你身體明明比我健壯, 卻比我先走”!小舅龐大的身軀抱著外婆的身體, 哭著說:“媽!你別這樣, 你要想想我們!”這一幕, 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我還是個孩子, 當時只能默默躲在媽媽身後, 抱著媽媽的手臂, 臉藏在後面偷偷看著大人們。

△ 繪本:《外公》

接下來那幾天,白天我一直陪著外婆。

處理外公身後事,大部時間都是沉默,我那會兒也是被列入“孩子”行列,不需要知道太多。我在老房子裡陪著外婆,聽外婆自言自語,一遍又一遍地講他們年輕時的故事,愛情,親情,還有無盡的回憶,有我從沒聽過的關於外公的故事。

但在所有親人聚在一起的時候,外婆卻沉默了。我們小心翼翼地,避免著談論太多,“死者已矣”那種小心謹慎的“避諱”,似乎是一種約定俗成。

我很想把從外婆那兒聽來的故事告訴大家,但似乎又不應該說。每當談起過去和將來,只剩下了長輩們之間的互相祈禱,“慈祥的外公,一定會庇佑我們子孫後代”。

白天忙碌後的深夜,我時常在房間一個人偷偷哭泣。不斷回憶著外公。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告訴自己,外公並沒有離開。在沮喪的時候,想念外公的時候,我就看著天上的繁星想:外公,你在天上陪著我們。

失去也許就在轉瞬間而我已經無法再像小孩子般躲藏

我第一次真正地直面和思考死亡,其實也不過才半年。

半年前,外婆離世。外婆是尿毒癥晚期,在ICU病房裡渡過了最後的一刻。當我趕回老家的時候,我也只能見到在棺木上靜躺著的外婆,化著妝,很安詳,瘦到讓人心疼。

有過一次直面親人故去經歷的我,跪在外婆面前,仍舊悲痛到不能自已。內心多少難受、悲痛、遺憾和懊惱,和窮盡一生都無法填滿的想念。多想跟外婆做個安樂的告別,讓外婆可以再看一眼她最思念的親人,想知道她在走之前想起了誰,想說什麼,想向我們轉達什麼……但是都來不及。

△ 繪本:《外婆住在香水村》

跟進外婆身後事的半個月裡,和母親睡在一起。握著她的手,感受著她的辛苦和難過。她就像當年的外婆一樣,和我絮絮叨叨著年輕的故事,卻不只是回憶。

母親說,“將來我也會走”,母親用她的方式在勸解我,告訴我,“失去也許就在轉瞬間,而外婆的生命已不在於長短,她養育了我們,也成就了我們”。如洪水般的角馬群沖過,死寂的山谷裡,我看著深愛的人,而身邊早已沒有地方讓我可以像個孩子一樣躲藏起來。

因為已經無法躲藏,我開始認真地思考死亡和生命的意義。當時身邊已有兩個年幼的孩子,一個一歲多還在吃奶,一個兩歲多正值幼童。也許有一天我也會離去,壽命終有期,左手看著年邁的長輩一點點老去,右手看著年幼的孩子正茁壯成長,年近三十的我,第一次深刻地意識到,我身上所承載的力量。

我開始對死亡釋然。

曾經,貓咪的死,我不能原諒自己,認為是自己不夠努力;外公過世,我不能理解,死亡可以永遠地帶走一個人,而我們竟如此避諱談論死亡;外婆過世,我卻在生命的輪回中,在母親直言的心聲裡,從悲傷中慢慢走出,逐漸地把悲傷轉化成力量。

開放地、誠實地討論死亡

好過讓孩子獨自去理解這件事情

那天中午,當哥哥問我《獅子王》中那個問題的時候,我是這樣子回答他的: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生命終結的那一天,但是一定是有原因的,不會突然就死去。雖然辛巴爸爸離開了,但是他的愛卻一直延續。辛巴的爸爸去世後成為榮耀王國的守護神,並在辛巴最需要幫助時給了他新的勇氣。你看,他的強壯、聰明和勇敢也延續到了辛巴身上。”

哥哥很認真地聽了進去。三歲多的孩子並不一定真的知道什麼是“死亡”,但是第一次討論“死亡”,這個答案還是能讓他懵懂地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最後我和哥哥一起給辛巴的爸爸寫了一封信。哥哥認真地告訴辛巴的爸爸:“辛巴是一個好勇敢的獅子。我喜歡辛巴!”

△ 繪本:《世界上最最美的葬禮》

我們從小被教育,死亡是黑色的,是痛哭,也是失去,是悲愴,也是禁忌。我們不可談,也不許談,但即便如此,死亡還是在那裡,並不會因為我們的避諱而不存在。

死亡是不可控的,我們永遠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如果生命的離去代表著失去,那世間還有什麼是永恆的?

我多希望當面對飼養的貓咪死亡的時候,有人可以坦白地告訴我,“死亡,就是再也回不來了,因為身體已經不能動了”,小貓咪死了以後就感覺不到任何東西了,他們不再呼吸、說話、思考,他們不再活著了。

我多希望當我害怕是不是我不夠努力,才沒有挽救回貓咪的生命的時候,有人可以安撫我內心的恐懼,“並不是因為你做錯了什麼事情才讓貓咪死去,我們也都希望貓咪還在, 但我們一直都會是一家人”。

我多希望當我擔心我身邊所有的人都會死去的時候,有人可以告訴我,“每個人都會經歷出生和死亡,但是人們只有很老的時候或者發生嚴重意外的時候才會死去。”

我多希望當我想念離逝的外公的時候,有人可以告訴我,“外公過世了,我們會非常想念他,但是當我們想他的時候,他還活在我們的記憶裡面。”

離去,並不代表失去,當我們能夠好好面對死亡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學會了更好地生活下去,因為生命的力量也許並不在於長短,而在於它的寬度和內涵。

就算我們再也見不到不代表生命的畫中沒有彼此的位置

豆瓣口碑9.5的美國年度佳劇《This is US》(《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其中有一幕也談論到死亡。

年幼的小女兒看到爺爺得了癌症,非常虛弱,問二十幾歲的叔叔凱文:“爺爺會死嗎?死了之後會發生什麼?”

凱文不知如何解釋生死,把孩子們倉促地趕去睡覺。後來他又覺得不妥當,經過一番思索,拿著一張畫,重新向孩子們講述他眼裡的生命延續與輪回。

“生活就像一幅畫,充滿了色彩。每個人一路走來,帶來了自己的顏色。畫中這裡是我們先祖的起點,而我就在畫的另一端,然後我開始思考,如果……也許我們出生前,命運就已經被畫好了?又或我們死後,才會出現在畫上?

“就算一個人死了,就算你見不到他們,不能再和他們說話,不代表畫中沒有他們的位置。”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

“沒有死亡,沒有單獨的你和我,或者他們,我們都是一體的。這幅淩亂的、狂野的、色彩繽紛的奇妙之畫,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這就是我們。當你提起畫筆,希望你在畫布上留下的,是一抹溫暖耀眼的色彩。”

編劇用這樣形象又巧妙的方式,來傳達和訴說生命的意義,讓我感動不已。

是的,生命的長河是一個又一個色彩的延續,每一個個體。不論是已經離開的,還是現在和未來的,都有他們的位置,並且構成了整條軌道的繽紛。

學習如何和孩子談論死亡很難,但開放的、誠實地討論死亡,會遠比讓孩子獨自去理解這件事情要好。

又到了一年的清明時節,讓我們永遠記得那段詩,也記得在這時念給孩子們聽:

我好愛你,我也好想你。

可是我再也見不到你了,

我會永遠記得你。

因為我知道,在你心中,我是最特別的。

就像在我的心裡面,你也永遠是我最親愛的。

來源公號:萌芽研究所BUD

凱迪克金獎繪本:外公的旅程(2014版) ¥28.8 購買

搜索“青芽兒”關注,呵護幼小心靈,托起明天的太陽,關注兒童心理,傳播科學育兒理念。

△ 繪本:《外公》

接下來那幾天,白天我一直陪著外婆。

處理外公身後事,大部時間都是沉默,我那會兒也是被列入“孩子”行列,不需要知道太多。我在老房子裡陪著外婆,聽外婆自言自語,一遍又一遍地講他們年輕時的故事,愛情,親情,還有無盡的回憶,有我從沒聽過的關於外公的故事。

但在所有親人聚在一起的時候,外婆卻沉默了。我們小心翼翼地,避免著談論太多,“死者已矣”那種小心謹慎的“避諱”,似乎是一種約定俗成。

我很想把從外婆那兒聽來的故事告訴大家,但似乎又不應該說。每當談起過去和將來,只剩下了長輩們之間的互相祈禱,“慈祥的外公,一定會庇佑我們子孫後代”。

白天忙碌後的深夜,我時常在房間一個人偷偷哭泣。不斷回憶著外公。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告訴自己,外公並沒有離開。在沮喪的時候,想念外公的時候,我就看著天上的繁星想:外公,你在天上陪著我們。

失去也許就在轉瞬間而我已經無法再像小孩子般躲藏

我第一次真正地直面和思考死亡,其實也不過才半年。

半年前,外婆離世。外婆是尿毒癥晚期,在ICU病房裡渡過了最後的一刻。當我趕回老家的時候,我也只能見到在棺木上靜躺著的外婆,化著妝,很安詳,瘦到讓人心疼。

有過一次直面親人故去經歷的我,跪在外婆面前,仍舊悲痛到不能自已。內心多少難受、悲痛、遺憾和懊惱,和窮盡一生都無法填滿的想念。多想跟外婆做個安樂的告別,讓外婆可以再看一眼她最思念的親人,想知道她在走之前想起了誰,想說什麼,想向我們轉達什麼……但是都來不及。

△ 繪本:《外婆住在香水村》

跟進外婆身後事的半個月裡,和母親睡在一起。握著她的手,感受著她的辛苦和難過。她就像當年的外婆一樣,和我絮絮叨叨著年輕的故事,卻不只是回憶。

母親說,“將來我也會走”,母親用她的方式在勸解我,告訴我,“失去也許就在轉瞬間,而外婆的生命已不在於長短,她養育了我們,也成就了我們”。如洪水般的角馬群沖過,死寂的山谷裡,我看著深愛的人,而身邊早已沒有地方讓我可以像個孩子一樣躲藏起來。

因為已經無法躲藏,我開始認真地思考死亡和生命的意義。當時身邊已有兩個年幼的孩子,一個一歲多還在吃奶,一個兩歲多正值幼童。也許有一天我也會離去,壽命終有期,左手看著年邁的長輩一點點老去,右手看著年幼的孩子正茁壯成長,年近三十的我,第一次深刻地意識到,我身上所承載的力量。

我開始對死亡釋然。

曾經,貓咪的死,我不能原諒自己,認為是自己不夠努力;外公過世,我不能理解,死亡可以永遠地帶走一個人,而我們竟如此避諱談論死亡;外婆過世,我卻在生命的輪回中,在母親直言的心聲裡,從悲傷中慢慢走出,逐漸地把悲傷轉化成力量。

開放地、誠實地討論死亡

好過讓孩子獨自去理解這件事情

那天中午,當哥哥問我《獅子王》中那個問題的時候,我是這樣子回答他的: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生命終結的那一天,但是一定是有原因的,不會突然就死去。雖然辛巴爸爸離開了,但是他的愛卻一直延續。辛巴的爸爸去世後成為榮耀王國的守護神,並在辛巴最需要幫助時給了他新的勇氣。你看,他的強壯、聰明和勇敢也延續到了辛巴身上。”

哥哥很認真地聽了進去。三歲多的孩子並不一定真的知道什麼是“死亡”,但是第一次討論“死亡”,這個答案還是能讓他懵懂地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最後我和哥哥一起給辛巴的爸爸寫了一封信。哥哥認真地告訴辛巴的爸爸:“辛巴是一個好勇敢的獅子。我喜歡辛巴!”

△ 繪本:《世界上最最美的葬禮》

我們從小被教育,死亡是黑色的,是痛哭,也是失去,是悲愴,也是禁忌。我們不可談,也不許談,但即便如此,死亡還是在那裡,並不會因為我們的避諱而不存在。

死亡是不可控的,我們永遠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如果生命的離去代表著失去,那世間還有什麼是永恆的?

我多希望當面對飼養的貓咪死亡的時候,有人可以坦白地告訴我,“死亡,就是再也回不來了,因為身體已經不能動了”,小貓咪死了以後就感覺不到任何東西了,他們不再呼吸、說話、思考,他們不再活著了。

我多希望當我害怕是不是我不夠努力,才沒有挽救回貓咪的生命的時候,有人可以安撫我內心的恐懼,“並不是因為你做錯了什麼事情才讓貓咪死去,我們也都希望貓咪還在, 但我們一直都會是一家人”。

我多希望當我擔心我身邊所有的人都會死去的時候,有人可以告訴我,“每個人都會經歷出生和死亡,但是人們只有很老的時候或者發生嚴重意外的時候才會死去。”

我多希望當我想念離逝的外公的時候,有人可以告訴我,“外公過世了,我們會非常想念他,但是當我們想他的時候,他還活在我們的記憶裡面。”

離去,並不代表失去,當我們能夠好好面對死亡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學會了更好地生活下去,因為生命的力量也許並不在於長短,而在於它的寬度和內涵。

就算我們再也見不到不代表生命的畫中沒有彼此的位置

豆瓣口碑9.5的美國年度佳劇《This is US》(《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其中有一幕也談論到死亡。

年幼的小女兒看到爺爺得了癌症,非常虛弱,問二十幾歲的叔叔凱文:“爺爺會死嗎?死了之後會發生什麼?”

凱文不知如何解釋生死,把孩子們倉促地趕去睡覺。後來他又覺得不妥當,經過一番思索,拿著一張畫,重新向孩子們講述他眼裡的生命延續與輪回。

“生活就像一幅畫,充滿了色彩。每個人一路走來,帶來了自己的顏色。畫中這裡是我們先祖的起點,而我就在畫的另一端,然後我開始思考,如果……也許我們出生前,命運就已經被畫好了?又或我們死後,才會出現在畫上?

“就算一個人死了,就算你見不到他們,不能再和他們說話,不代表畫中沒有他們的位置。”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

“沒有死亡,沒有單獨的你和我,或者他們,我們都是一體的。這幅淩亂的、狂野的、色彩繽紛的奇妙之畫,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這就是我們。當你提起畫筆,希望你在畫布上留下的,是一抹溫暖耀眼的色彩。”

編劇用這樣形象又巧妙的方式,來傳達和訴說生命的意義,讓我感動不已。

是的,生命的長河是一個又一個色彩的延續,每一個個體。不論是已經離開的,還是現在和未來的,都有他們的位置,並且構成了整條軌道的繽紛。

學習如何和孩子談論死亡很難,但開放的、誠實地討論死亡,會遠比讓孩子獨自去理解這件事情要好。

又到了一年的清明時節,讓我們永遠記得那段詩,也記得在這時念給孩子們聽:

我好愛你,我也好想你。

可是我再也見不到你了,

我會永遠記得你。

因為我知道,在你心中,我是最特別的。

就像在我的心裡面,你也永遠是我最親愛的。

來源公號:萌芽研究所BUD

凱迪克金獎繪本:外公的旅程(2014版) ¥28.8 購買

搜索“青芽兒”關注,呵護幼小心靈,托起明天的太陽,關注兒童心理,傳播科學育兒理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