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幾乎永遠滿倉的耶魯基金,長盛不衰的秘密是什麼

2007年3月, 現任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樓繼偉當時正在負責一項特殊的任務:組建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這家管理著中國超額外匯儲備的主權財富基金出海在即, 所肩負的期待與壓力不必言說。 樓繼偉要求每一位高級管理團隊成員認真學習、研究一位投資大師的著作, 作者的名字叫做大衛-史文森(David F. Swensen)。

樓繼偉推薦的大衛-史文森著作:

《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

相比大名鼎鼎的股神沃倫-巴菲特, 大衛-史文森的名字在中國鮮為人知, 但他在全球機構投資者中卻是備受尊敬, 被譽為“機構投資者中的沃倫-巴菲特”。 作為耶魯捐贈基金的首席投資官, 其負責管理的捐贈基金在過去近三十年裡創造了無人能及的近17%的年均回報, 開創了改變傳統機構策略的“耶魯模式”。

配置為王的耶魯模式

小孩才分對錯, 大人只看利弊。 套用這句電影臺詞,

散戶往往強調選股擇時, 但機構首要考慮資產配置。 成熟市場的研究表明, 機構投資者90%的絕對收益來自於資產類別配置, 耶魯模式就是這一結論的最好例證。

耶魯大學

1985年, 大衛-史文森在華爾街工作6年後加入耶魯大學, 負責管理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的投資工作。

初出茅廬的他首先觀察了其他大學, 結果發現不僅是大學捐贈基金, 市場主要機構投資者的資產配置都大同小異:50%普通股投資, 40%美國債券和美元現金, 10%用於比如不動產、風險資本或私募股權投資, 這一小塊幾乎對投資回報沒起什麼作用。

經過理性的分析, 大衛-史文森決定拋開常見思維和傳統做法, 在耶魯開創一條新的機構投資管理之路。 耶魯模式的核心理念是:第一, 追求風險調整後的長期、可持續的投資回報;第二, 投資收益由資產配置驅動;第三, 嚴格的資產再平衡策略, 避免擇時操作。

股權導向的分散投資

這意味著, 選股和擇時不再是投資決策中最為重要的事情, 資產配置被放到了第一位。 大衛-史文森相信,

如果你能創建一個股權導向(equity oriented)、且足夠多元化的分散投資組合, 你就可以不必過分拘泥於市場時機和具體證券的選擇, 並且獲得風險調整後的優異回報。

基於這樣的理念, 耶魯基金在上個世紀80年代率先大膽地擁抱包括對沖基金、風險投資、房地產投資在內的另類投資領域。 我們來對比一下20年後耶魯捐贈基金的投資組合:傳統的證券資產只占總資產的30%(11%的國內股票;15%的國外股票;4%的債券);一組對沖基金構成的絕對收益投資組合占總資產的23%, 力求產生獨立於市場的非相關收益;不動產投資組合占到總資產的28%, 包括木材、石油、汽油和房地產;包括風險投資和杠杆收購在內私募股權投資, 占總資產的19%。

相比傳統的50%投資國內股票、40%投資國內債券和現金、10%投資其他的傳統組合, 新的耶魯組合的確做到了“股權導向, 分散投資”, 現在整個組合中除了4%的債券, 剩下的96%都是權益類資產, 並且分散在缺乏相關性的資產類別裡。 那麼這一組合的結果如何呢?

在過去近三十年裡, 耶魯捐贈基金從1985年大衛-史文森接手時的10億美元級別成長到了超過200億美元,年均17%以上的複合收益意味著平均每日流入耶魯大學的資金達到近300萬美元。如此強大的資金增長使得捐贈基金支出占耶魯大學日常運營預算的比例從1985年的10%增加到了2009年的45%,這還是在不斷增加的預算基礎上實現的。

不需要複雜的理論就能證明,只有股權導向的投資才能長期打敗通脹,獲得換算成購買力後的資產保值增值。然而,多元化投資的魔力就在於,儘管不同資產類別單獨來看都各具風險,但一旦形成一組彼此之間沒有強相關性的配置,整個組合的風險水準就會大大降低。

避免擇時的再平衡

在完成了“股權導向,充分分散”的資產配置後,剩下的工作就是持續、堅定的再平衡(re-balancing)。這份工作的核心就是持續跟蹤,通過賣出組合中表現相對強勢的資產,用所得收益買入相對走弱的資產,使得投資組合的風險和收益特徵持續符合預期水準。

再平衡策略的根本目的是控制風險而非增加收益。這份工作知易行難,因為普通投資者很難避免”擇時“的誘惑,總是希望能夠在市場底部買入股票並在市場高點賣出,但實際中卻往往表現為跟隨大市。與此相比,再平衡策略就像其他許多逆向投資策略一樣顯得有些愚不可及。

1987年10月,美國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單個交易日指數下跌超過20%,股市暴跌使得所有機構投資者都面臨巨大挑戰,耶魯基金也不例外。股價大跌,債券走高,投委會的例行會議上委員們就是否要遵守資產配置目標進行再平衡進行了激烈討論。悲觀、低迷的市場氣氛中,其他機構無不聽任股票倉位隨大盤同步下降,有的甚至進一步主動降低股票倉位,以跟隨“已經受損的長期投資前景”。頂著巨大壓力,耶魯投委會決定按照既定方針進行再平衡,賣出數千萬美元的債券,用所得資金買入股票,保持投資組合權重不變。回顧耶魯基金超過20年的優異成績,這一次決定無疑最為關鍵。

2015年耶魯基金的投資組合

歷史總會重演。1999年到2000年初的大牛市中,耶魯基金收益率高達41%,大大超過捐贈基金同期平均13%的收益。這一業績在互聯網泡沫破滅,股市崩盤後再次面臨考驗。2001年和2002年,耶魯基金取得了9.2%和0.7%的正收益,同期捐贈基金的平均收益為-3.6%和 -6.0%。不去判斷市場高點低點,而是持續跟隨大類資產占比的變化調整配置是其中的關鍵所在。

大衛-史文森有一句名言,管理好風險,收益自然就有了(focus on the downside and upside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大道至簡,嚴守“耶魯模式“,好的投資結果理應水到渠成。

內容來源 原創(作者波傑克,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耶魯捐贈基金從1985年大衛-史文森接手時的10億美元級別成長到了超過200億美元,年均17%以上的複合收益意味著平均每日流入耶魯大學的資金達到近300萬美元。如此強大的資金增長使得捐贈基金支出占耶魯大學日常運營預算的比例從1985年的10%增加到了2009年的45%,這還是在不斷增加的預算基礎上實現的。

不需要複雜的理論就能證明,只有股權導向的投資才能長期打敗通脹,獲得換算成購買力後的資產保值增值。然而,多元化投資的魔力就在於,儘管不同資產類別單獨來看都各具風險,但一旦形成一組彼此之間沒有強相關性的配置,整個組合的風險水準就會大大降低。

避免擇時的再平衡

在完成了“股權導向,充分分散”的資產配置後,剩下的工作就是持續、堅定的再平衡(re-balancing)。這份工作的核心就是持續跟蹤,通過賣出組合中表現相對強勢的資產,用所得收益買入相對走弱的資產,使得投資組合的風險和收益特徵持續符合預期水準。

再平衡策略的根本目的是控制風險而非增加收益。這份工作知易行難,因為普通投資者很難避免”擇時“的誘惑,總是希望能夠在市場底部買入股票並在市場高點賣出,但實際中卻往往表現為跟隨大市。與此相比,再平衡策略就像其他許多逆向投資策略一樣顯得有些愚不可及。

1987年10月,美國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單個交易日指數下跌超過20%,股市暴跌使得所有機構投資者都面臨巨大挑戰,耶魯基金也不例外。股價大跌,債券走高,投委會的例行會議上委員們就是否要遵守資產配置目標進行再平衡進行了激烈討論。悲觀、低迷的市場氣氛中,其他機構無不聽任股票倉位隨大盤同步下降,有的甚至進一步主動降低股票倉位,以跟隨“已經受損的長期投資前景”。頂著巨大壓力,耶魯投委會決定按照既定方針進行再平衡,賣出數千萬美元的債券,用所得資金買入股票,保持投資組合權重不變。回顧耶魯基金超過20年的優異成績,這一次決定無疑最為關鍵。

2015年耶魯基金的投資組合

歷史總會重演。1999年到2000年初的大牛市中,耶魯基金收益率高達41%,大大超過捐贈基金同期平均13%的收益。這一業績在互聯網泡沫破滅,股市崩盤後再次面臨考驗。2001年和2002年,耶魯基金取得了9.2%和0.7%的正收益,同期捐贈基金的平均收益為-3.6%和 -6.0%。不去判斷市場高點低點,而是持續跟隨大類資產占比的變化調整配置是其中的關鍵所在。

大衛-史文森有一句名言,管理好風險,收益自然就有了(focus on the downside and upside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大道至簡,嚴守“耶魯模式“,好的投資結果理應水到渠成。

內容來源 原創(作者波傑克,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