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成就無上佛道,大乘和小乘不同在哪裡

華嚴初地菩薩:極喜地(歡喜地), 初地, 是菩薩入見道的位次, 現證法性。 菩薩初證聖性, 得到了從來未有的出世心, 嘗到了從來未有的離戲樂, 觀察如來所有的一切功德, 自己都有分, 能得能成, 所以得到無比的歡喜。 由於通達法空性, 也不再有五畏, “不活畏, 惡名畏, 死畏, 墮惡道畏, 大眾威德畏”。 世俗菩提心;願菩提心, 信願, 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 行菩提心, 慈悲, 受菩薩戒, 修十善行。 勝義菩提心, 證菩提心, 智慧, 菩提心與法性相應, 離言絕相(智菩提心)。

大乘常道:以人乘行直入大乘;信增上, “依”天乘行回入大乘, 淨土行者, 往生淨土, 秘密行者, 修天色身。 智增上, 依聲聞行回入大乘, 先修二乘行, 再回心向佛道。 悲心增上, 依人乘行直入大乘, 發菩提心, 修十善、六度。 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三階三十位, 總稱為“勝解行地”。 因為這還沒有現證法性, 而是以諸勝解來修行。 在這三十位中,

廣修六度、四攝, 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 都是廣大無邊, 所以也叫資糧位。 這三十位的進修, 一共要經歷一大無數劫的漫長時間, 才能圓滿, 而進到能證入于無漏現行的聖位歡喜地。

歡喜地菩薩:生諸如來家, 分證佛法身。 斷見道所斷的一切煩惱障, 簡單的說:斷除三種結:身見,

戒禁取, 疑。 中觀者說:我執法執, 都是煩惱障, 是大小二乘所共斷的。 差別是:聲聞:直觀無我無我所, 斷惑證真, 不一定深觀法空, 所以不能斷除習氣所知障。 菩薩:初學就勝解法空性, 深細抉擇;後觀無我無我所而證入法空性。 所以也斷三結, 而且能漸斷習氣。 佈施功德最殊勝。

第二地菩薩:離垢地“戒波羅蜜多”偏勝。 以大乘心行來廣行十善, 達到身口意業的圓滿清淨, 不再如初地那樣, 還有微細誤犯的戒垢, 所以名為離垢地。

第三地菩薩:發光地, 忍波羅蜜多偏勝。 得“聞持陀羅尼”, 能受持一切佛法。 陀羅尼, 說能持, 或言能遮。 能持者, 集種種善法, 能持令不散不失。 如器具盛水, 水不漏散。 能遮者, 惡不善根心生, 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惡罪, 持令不作, 是名陀羅尼。 勤修定學, 四禪, 四無色定, 四無量定。 由於聞法及修定, 慧力增勝, 火一樣的光芒煥發, 能除諸冥暗。 受持佛法, 去除佛法的不明, 故名發光地。

焰慧地菩薩:焰慧地, 精進波羅蜜多偏勝(約修十波羅蜜多說)。 此菩薩, 于四攝中,

同事偏多。 十波羅蜜中, 精進偏多, 余非不修, 但隨力隨分。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四焰慧地。 以大乘心行, 修共三乘法的三十七道品(約修共三乘聖法說)。 因為精勤的修習覺分, 火焰似的慧光, 熾盛起來, 依我見而來的著我、著法, 種種愛著, 都如火燒柴一樣, 無餘永滅, 所以叫焰慧地地。

第五地菩薩:難勝地,靜慮波羅蜜多偏勝。以大乘心行,修共三乘法的四諦等。因為此地是經過最極艱難才能夠到達的,又此地真俗無礙、空有不二,這是經無限的修習而到達的。由於性空慧的不斷修證,般若力更強,這才能在現見一切有法時,離去那戲論的實有相,真的能雙照極無自性的幻有,與幻有的無自性空。這才真是真俗無礙,空有不二。初地現證法空性時,盡滅一切戲論相,所以說:般若波羅蜜,能滅諸邪見煩惱戲論,將至畢竟空中。等到從證真定而起時,有相又來了。或是無分別後得智,或是善分別慧,所以說:方便將出畢竟空。佛世界成就眾生。那時,雖說能了知諸行如幻,其實是依勝解力,而不是如實現見的。因為在所知境上,似有實性戲論相,還是一樣的現前,不過經過般若的現證空性,依性空慧力,能瞭解是無性如幻而已。五地以前的菩薩:見性空時,離一切相,不見一切法。等到了達法相時,又離去空性的證知了。一直是這樣的空有不並,互相出沒。

第六地菩薩:現前地;般若波羅蜜多偏勝,在般若慧、大悲願的資持下,能入滅盡定,而且於定中現證法性。那時,佛法皆現前,了了明見,所以叫現前地。在這甚深的空慧中,緣起真實性,也就是幻有即空,空即幻有的不二平等,也能深徹照見。《楞伽經》說小乘的醉三昧酒,也就是入滅盡定。《般若經》中,佛勸菩薩們,如悲願力不充,不要入滅盡定,免墮小乘。到第六地,只要多修無相作意,就能現證空有無礙的緣起中道。六地菩薩,能常寂,又能常常悲念眾生。常寂是般若的現證,所以這是大悲般若不二,為大乘的不共勝法,而勝過了、超出了二乘的智證。

第七地菩薩:遠行地;方便波羅蜜多偏勝。能於滅盡定中,念念能起定,也念念能入定。一般的入定出定,就是到了超作“意”位,也得有方便。而現在竟然念念能出能入。這不但是要入就入,要出就出,而且是入定就是出定,出定就是入定。這如《維摩經》說;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修行的時間說,到第七地終了,就是第二僧祇劫滿。七地滿,到了純清淨無相行的邊緣,所以是第二阿僧祇大劫滿,以後進入第三阿僧祇大劫了。因此經上說:七地如二國中間的甌脫地帶,以前是有相行,有相與無相的間雜行,無相而有功用行,以後純是無相無功用了。第七地到了這一邊緣,所以叫遠行地。

第八地菩薩:不動地;願波羅蜜多偏勝。八地菩薩是無相而又無功用的。到了這,智慧,功德,都任運地增進,煩惱也不再起現行。不為煩惱所動,也不為功用所動。盡斷三界惑。證無分別法性,得無生法忍。起如幻三昧,於三有中,普現一切身,普說一切法。無相行中,不但能知有如幻,而且是顯現如幻(無戲論相),與空性平等不二;八地菩薩純無相行,所以說八地菩薩起如幻三昧了。

第九地菩薩:善慧地,力波羅蜜多偏勝。不僅是自證的,連為他說法,也能不待功用。能得法、義、辭、辯四“無礙解智”,在一切說法人中,為第一大法師,守護佛的法藏。菩薩能一音說一切法,為無量差別根性,一時說一切應機的法門,自然而然地不加功用,四無礙解。

第十地菩薩:法雲地,智波羅蜜多偏勝。十地菩薩,是法王子,位居補處,快要圓滿成佛了。不但能自在說法,而且能遍法界而現神通,現身說法。能長養一切眾生善根,如大雲的時雨一樣,故名為法雲地。

成佛或快或慢;慢的,要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依龍樹論意,一般(如釋迦佛)是經三大阿僧祗劫的,有的時間更長,但特殊的利根,是不要這樣久的。

第五地菩薩:難勝地,靜慮波羅蜜多偏勝。以大乘心行,修共三乘法的四諦等。因為此地是經過最極艱難才能夠到達的,又此地真俗無礙、空有不二,這是經無限的修習而到達的。由於性空慧的不斷修證,般若力更強,這才能在現見一切有法時,離去那戲論的實有相,真的能雙照極無自性的幻有,與幻有的無自性空。這才真是真俗無礙,空有不二。初地現證法空性時,盡滅一切戲論相,所以說:般若波羅蜜,能滅諸邪見煩惱戲論,將至畢竟空中。等到從證真定而起時,有相又來了。或是無分別後得智,或是善分別慧,所以說:方便將出畢竟空。佛世界成就眾生。那時,雖說能了知諸行如幻,其實是依勝解力,而不是如實現見的。因為在所知境上,似有實性戲論相,還是一樣的現前,不過經過般若的現證空性,依性空慧力,能瞭解是無性如幻而已。五地以前的菩薩:見性空時,離一切相,不見一切法。等到了達法相時,又離去空性的證知了。一直是這樣的空有不並,互相出沒。

第六地菩薩:現前地;般若波羅蜜多偏勝,在般若慧、大悲願的資持下,能入滅盡定,而且於定中現證法性。那時,佛法皆現前,了了明見,所以叫現前地。在這甚深的空慧中,緣起真實性,也就是幻有即空,空即幻有的不二平等,也能深徹照見。《楞伽經》說小乘的醉三昧酒,也就是入滅盡定。《般若經》中,佛勸菩薩們,如悲願力不充,不要入滅盡定,免墮小乘。到第六地,只要多修無相作意,就能現證空有無礙的緣起中道。六地菩薩,能常寂,又能常常悲念眾生。常寂是般若的現證,所以這是大悲般若不二,為大乘的不共勝法,而勝過了、超出了二乘的智證。

第七地菩薩:遠行地;方便波羅蜜多偏勝。能於滅盡定中,念念能起定,也念念能入定。一般的入定出定,就是到了超作“意”位,也得有方便。而現在竟然念念能出能入。這不但是要入就入,要出就出,而且是入定就是出定,出定就是入定。這如《維摩經》說;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修行的時間說,到第七地終了,就是第二僧祇劫滿。七地滿,到了純清淨無相行的邊緣,所以是第二阿僧祇大劫滿,以後進入第三阿僧祇大劫了。因此經上說:七地如二國中間的甌脫地帶,以前是有相行,有相與無相的間雜行,無相而有功用行,以後純是無相無功用了。第七地到了這一邊緣,所以叫遠行地。

第八地菩薩:不動地;願波羅蜜多偏勝。八地菩薩是無相而又無功用的。到了這,智慧,功德,都任運地增進,煩惱也不再起現行。不為煩惱所動,也不為功用所動。盡斷三界惑。證無分別法性,得無生法忍。起如幻三昧,於三有中,普現一切身,普說一切法。無相行中,不但能知有如幻,而且是顯現如幻(無戲論相),與空性平等不二;八地菩薩純無相行,所以說八地菩薩起如幻三昧了。

第九地菩薩:善慧地,力波羅蜜多偏勝。不僅是自證的,連為他說法,也能不待功用。能得法、義、辭、辯四“無礙解智”,在一切說法人中,為第一大法師,守護佛的法藏。菩薩能一音說一切法,為無量差別根性,一時說一切應機的法門,自然而然地不加功用,四無礙解。

第十地菩薩:法雲地,智波羅蜜多偏勝。十地菩薩,是法王子,位居補處,快要圓滿成佛了。不但能自在說法,而且能遍法界而現神通,現身說法。能長養一切眾生善根,如大雲的時雨一樣,故名為法雲地。

成佛或快或慢;慢的,要無量無數阿僧祇劫!依龍樹論意,一般(如釋迦佛)是經三大阿僧祗劫的,有的時間更長,但特殊的利根,是不要這樣久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