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徐悲鴻說:李斛是中國的安格爾

李斛, 號柏風, 四川省大竹縣人, 畫家、美術教育家。 李斛是一名在中國畫技法上有著開創性成就的國畫家。 他堅持用中國畫的筆墨進行西洋畫法的寫生, 並對素描基本功十分重視。 創作了大量了別開生面的夜景山水畫。 具有全面的造型能力, 在人物肖像畫方面有獨到的成就, 留下了《印度婦女像》、《關漢卿像》、《齊白石像》等傑出作品。 1951年北平藝專改為中央美術學院, 徐悲鴻先生任校長,

李斛任職於中央美院國畫系, 教授素描、創作課, 兼授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潢系素描課。 1962年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人物科主任, 直至去世。

李斛先生在國內藝術界被稱為探索中國畫變革和中西畫融合、轉型的先行者, 作品畫面中充滿了簡練而單純的造型, 徐悲鴻大師讚譽他為“中國的安格爾”, 他在新中國的美術史上產生重要的影響。

推陳出新

李斛是繼徐悲鴻、蔣兆和先生之後對中國畫推陳出新做出巨大貢獻的藝術家和藝術教育家, 是令人敬仰的藝術前輩。 20世紀的中國畫轉型, 已然經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道路, 而且這種轉型的理論和實踐探索還在繼續著。 如果說以徐悲鴻、林風眠等為代表的藝術先驅走的是一條洋為中用的道路,

那麼, 李斛先生則是這條路上堅定的跋涉者。 當然, 李斛先生對中國畫轉型的貢獻並不僅限於此, 他在探索和創新中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的藝術追求, 並且在這種充實和完善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他的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包括我自己在內的畫家們, 對於李斛先生的代表作《關漢卿》、《齊白石》、《廣州起義》等有著很深的感情,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對於這些作品當年是崇敬有加的, 今天仍是回味無窮。

1954年, 李斛(中)、韋啓美(左)、戴澤(右) 在徐悲鴻紀念館門口的合影

洋為中用

李斛先生對於徐悲鴻先生有繼承有發展, 繼承的是洋為中用的有效方式, 發展的是在藝術實踐中強化了個性色彩。 事實上, 洋為中用並不是簡單的中西融合, 而是借鑒西洋繪畫的一些觀念和技法, 來豐富和探索中國畫的表現力。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 李斛先生的藝術實踐, 並不是簡單地跨越了西洋繪畫和中國繪畫兩種藝術表現形式, 而是汲取了西洋繪畫中適合於移植或挪用到中國繪畫中的那部分,

同時, 又保留了中國繪畫中最為本質的部分。 因此說, 李斛先生藝術成就的取得, 是建立在對於中西繪畫本質的精神把握以及技能的熟練掌握基礎上的。

李斛先生的作品具有中國繪畫的寫意精神, 即使是他的西洋繪畫作品, 這種精神依然清晰可見。 在他的畫中我們可以看到李斛先生非常精彩的素描作品, 刻畫細微, 造型生動, 對人物神情的表達也是惟妙惟肖;而他的油畫和水彩, 在設色上也是極有自己獨到的手段, 具有通透明潤的感染力。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 李斛先生的西畫作品筆觸和敷色都相當輕鬆, 讓人聯想到中國的寫意畫。

《關漢卿》 中國畫 85x60cm 1962年作

李斛先生的中國畫創新,不是簡單地以西畫取代中國畫,而是以西畫的某些手段來更好地為中國畫服務。他的實踐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和發揚傳統,也是為了中國畫的發展更加適應時代的要求。李斛先生在藝術觀念上明確樹立了民族藝術的自信心,在藝術實踐中堅定強調了傳統繪畫的本質精神。他的藝術實踐,將發展中國繪畫的現實表現力作為突破口,因此,他的中國畫,既有現實精神、時代特色,又有個人風格。他是中國畫創新的代表人物。李斛先生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工作,他在教學中著重素描、速寫、色彩等基礎訓練,教導學生在中國畫傳統技法的學習中,以西畫的造型來彌補傳統技法中不適應描繪現實題材和不符合時代審美要求的部分;同時,鼓勵學生提升自身的綜合修養,為新中國的美術事業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繪畫人才。今天我們紀念李斛先生,是要學習他對藝術孜孜探索和不懈創新的精神,以此來激勵和啟發我們的藝術實踐,從而為當代中國畫的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力。

時代特色

50年代及60年代,“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為文化藝術創造了寬鬆的環境,使李斛革新中國畫的宏圖大志得以施展。他在教學中努力實踐革新中國畫的教學方針,著重素描、速寫、色彩等基礎訓練,教導學生不但要努力學習中國畫的傳統技法,而且要重視學習西洋素描、水彩等繪畫中有益的東西。他認為“在學習傳統技法的同時學習素描是能把基礎打得更結實的”,同時指出“讓國畫系的同學學習素描、水彩,不是用西洋畫代替中國畫,而是為了更好地為中國畫服務,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和發揚傳統。”

《工地探望》 中國畫 115x160cm 1954年作

他把學習西方科學的造型方法作為新中國畫基礎教學的重要部分,經常對學生進行“全程”教育,鼓勵學生打好基礎,廣博修養。他教學的另一宗旨是走出校門,廣泛接觸人民群眾。1955年他做了胃部切除手術,同時發現局部肝硬化,但他以身作則,經常帶病帶領學生到田園村頭、工礦企業、建設工地……畫速寫、槁創作、講畫理、傳技藝,為發展中國畫事業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繪畫人才。

夜景特色

李斛精湛的繪畫藝術還突出地表現在他創作了大量別開生面的“夜景”山水畫。在傳統技法中,夜景山水畫是極少看到的)因為夜景畫困難在於不僅要在整體氣氛中處理好空間層次,而且要展現複雜多變的光感效果。李斛巧妙地將中西繪畫技法相結合,用中國筆墨表現祖國建設蒸蒸日上的壯觀場面。像《武漢長江大橋橋墩工地夜景》(收藏於中國美術館)、《十三陵水庫工地夜景》(被選送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覽會展出)、《石景山鋼鐵廠》等作品,一反傳統山水畫“以白當黑”的手法,以人眼的真實感受為基礎,運用黑白對比、冷暖對比的手法,描繪出夜中的景物在各種光線的照射、折射、反射下相映成輝的動人效果。被姚有多先生譽為“在當今中國畫家中,只有他和宗其香兩位是表現夜景最成功的畫家。可以說,他們開闢了山水畫的新的領域。”

《印度女像》 中國畫 57x43cm 1956年作

西洋畫傳入中國,影響於中國的人物肖像畫最多。20世紀以來,更有大批中國學子直接到西方學習西畫的造型法則,又轉而作改革中國畫的嘗試,把融合中西畫學的途徑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尤其是徐悲鴻作為融合中西的一位旗手,極大地影響了蔣兆和的藝術道路,並親自培養了李斛、宗其香等一批高足,結成了一個比較強大的現實主義流派,使中國畫尤其人物畫實現了由它的古典形態向現代寫實形態的轉換,給予中國現代畫史以特殊的貢獻。李斛便是這一流派中的一員朝氣蓬勃的驍將,被時人譽為“創新格的尖兵”。

精研細作

李斛1942年考入由南京遷往重慶的中央大學藝術系,並和宗其香一起被徐悲鴻選為進行中西融合試驗的重點培養對象。在徐悲鴻畫派受到非議的情況下,李斛決心最大也最忠實於徐悲鴻的教學體系,他以極堅實的素描基礎和對筆墨技法的悟性,很快地創造了自己融合中西畫法的樣式。1946年,他在重慶舉辦個人畫展,徐悲鴻為之驚喜,題詞讚歎:“以中國紙墨用西洋畫法寫生,自中大藝術系遷蜀後始創之,李斛仁弟為其最成功者。”

同年,徐悲鴻又為題詞:“中國畫向守抽象形式,雖亦作具體描寫,究亦不脫圖案意味。李斛弟獨以水彩畫情調寫之,為新中國畫別開生面。”1948年起,李斛定居北京,先後于清華大學營建系,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彩墨畫系(後改中國畫系)任教,繼續拓展徐悲鴻的教學體系,並把自己的藝術樣式不斷昇華,成為現代畫史上獨具一格的人物畫家。不幸於1975年病逝,享年僅56歲。但人們不會忘記他——在人類20世紀的藝術史上,在中西融匯的藝術長河裡,他是一顆永不殞落的星。

《廣州起義》草圖 素描 45x69cm 1957年作

李斛作為徐悲鴻的學生,繼承了徐悲鴻的基本思想,一是以素描作為造型基礎;二是重視師法造化,以創立中國現代的人物畫樣式。李斛的新貢獻在於,他不僅主張吸收素描之長,還主張吸收油畫的豐富色彩和水彩畫的表現技法拓展人物畫的技巧;他不僅在四十年代像蔣兆和那樣地直面人生,以批判現實主義的精神揭示了人間的悲劇,而且在五、六十年代真正地深入到了新的生活之中,關懷民眾之生活與情感的新變,創作了一大批富有新時代精神的作品。如果說,在融合西畫的現實主義人物畫這條道路上,徐悲鴻和蔣兆和在三、四十年代創造了第一個高峰,李斛主要在五、六十年代和其他一批人物畫家共同創造了第二個高峰,並且是第二個高峰中的代表畫家之一。

拍品預覽

李斛 奔馬

57.5×46.5cm 紙本 立軸

款識:一九七二年,李斛寫。

鈐印:李斛

品相:裱工有開裂

備註:原始裝裱

起拍價:1,200 元

齊子如 荷塘趣

23.5×27cm 紙本 鏡心

款識:子如老人畫。

鈐印:齊子如

品相:完好

起拍價:1,500 元

魏隱儒 香雪海(原裱大幅立軸)

170×92cm 紙本 立軸

款識:癸亥初秋月,隱儒畫。

鈐印:魏、隱儒、隱儒書畫

品相:裱工有水漬

備註:原始裝裱

起拍價:7,000 元

趙蘊玉 人物

93×48cm 紙本 立軸

款識:蘊玉繪薛濤詩箋圖于成都。

鈐印:趙石之印、蘊玉、下里巴人

品相:完好

起拍價:5,000 元

葉仰曦 郊外題詩

66×43.5cm 紙本 鏡心

款識:仰曦葉昀。

鈐印:葉昀

品相:完好

起拍價:12,000 元

張步 深山小站

50×41.5cm 紙本 鏡心

款識:一九七八年,張步畫。

鈐印:張步、張步所作

品相:完好

起拍價:3,000 元

王學仲 煙雨圖

80×28cm 紙本 立軸

款識:八三年,夜泊。

鈐印:夜泊

品相:完好

起拍價:10,000 元

黃苗子 楊巨源詩句

128×33cm 紙本 立軸

款識:苗子

鈐印:苗子

品相:完好

備註:原始裝裱

起拍價:8,000 元

《關漢卿》 中國畫 85x60cm 1962年作

李斛先生的中國畫創新,不是簡單地以西畫取代中國畫,而是以西畫的某些手段來更好地為中國畫服務。他的實踐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和發揚傳統,也是為了中國畫的發展更加適應時代的要求。李斛先生在藝術觀念上明確樹立了民族藝術的自信心,在藝術實踐中堅定強調了傳統繪畫的本質精神。他的藝術實踐,將發展中國繪畫的現實表現力作為突破口,因此,他的中國畫,既有現實精神、時代特色,又有個人風格。他是中國畫創新的代表人物。李斛先生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工作,他在教學中著重素描、速寫、色彩等基礎訓練,教導學生在中國畫傳統技法的學習中,以西畫的造型來彌補傳統技法中不適應描繪現實題材和不符合時代審美要求的部分;同時,鼓勵學生提升自身的綜合修養,為新中國的美術事業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繪畫人才。今天我們紀念李斛先生,是要學習他對藝術孜孜探索和不懈創新的精神,以此來激勵和啟發我們的藝術實踐,從而為當代中國畫的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力。

時代特色

50年代及60年代,“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為文化藝術創造了寬鬆的環境,使李斛革新中國畫的宏圖大志得以施展。他在教學中努力實踐革新中國畫的教學方針,著重素描、速寫、色彩等基礎訓練,教導學生不但要努力學習中國畫的傳統技法,而且要重視學習西洋素描、水彩等繪畫中有益的東西。他認為“在學習傳統技法的同時學習素描是能把基礎打得更結實的”,同時指出“讓國畫系的同學學習素描、水彩,不是用西洋畫代替中國畫,而是為了更好地為中國畫服務,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和發揚傳統。”

《工地探望》 中國畫 115x160cm 1954年作

他把學習西方科學的造型方法作為新中國畫基礎教學的重要部分,經常對學生進行“全程”教育,鼓勵學生打好基礎,廣博修養。他教學的另一宗旨是走出校門,廣泛接觸人民群眾。1955年他做了胃部切除手術,同時發現局部肝硬化,但他以身作則,經常帶病帶領學生到田園村頭、工礦企業、建設工地……畫速寫、槁創作、講畫理、傳技藝,為發展中國畫事業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繪畫人才。

夜景特色

李斛精湛的繪畫藝術還突出地表現在他創作了大量別開生面的“夜景”山水畫。在傳統技法中,夜景山水畫是極少看到的)因為夜景畫困難在於不僅要在整體氣氛中處理好空間層次,而且要展現複雜多變的光感效果。李斛巧妙地將中西繪畫技法相結合,用中國筆墨表現祖國建設蒸蒸日上的壯觀場面。像《武漢長江大橋橋墩工地夜景》(收藏於中國美術館)、《十三陵水庫工地夜景》(被選送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覽會展出)、《石景山鋼鐵廠》等作品,一反傳統山水畫“以白當黑”的手法,以人眼的真實感受為基礎,運用黑白對比、冷暖對比的手法,描繪出夜中的景物在各種光線的照射、折射、反射下相映成輝的動人效果。被姚有多先生譽為“在當今中國畫家中,只有他和宗其香兩位是表現夜景最成功的畫家。可以說,他們開闢了山水畫的新的領域。”

《印度女像》 中國畫 57x43cm 1956年作

西洋畫傳入中國,影響於中國的人物肖像畫最多。20世紀以來,更有大批中國學子直接到西方學習西畫的造型法則,又轉而作改革中國畫的嘗試,把融合中西畫學的途徑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尤其是徐悲鴻作為融合中西的一位旗手,極大地影響了蔣兆和的藝術道路,並親自培養了李斛、宗其香等一批高足,結成了一個比較強大的現實主義流派,使中國畫尤其人物畫實現了由它的古典形態向現代寫實形態的轉換,給予中國現代畫史以特殊的貢獻。李斛便是這一流派中的一員朝氣蓬勃的驍將,被時人譽為“創新格的尖兵”。

精研細作

李斛1942年考入由南京遷往重慶的中央大學藝術系,並和宗其香一起被徐悲鴻選為進行中西融合試驗的重點培養對象。在徐悲鴻畫派受到非議的情況下,李斛決心最大也最忠實於徐悲鴻的教學體系,他以極堅實的素描基礎和對筆墨技法的悟性,很快地創造了自己融合中西畫法的樣式。1946年,他在重慶舉辦個人畫展,徐悲鴻為之驚喜,題詞讚歎:“以中國紙墨用西洋畫法寫生,自中大藝術系遷蜀後始創之,李斛仁弟為其最成功者。”

同年,徐悲鴻又為題詞:“中國畫向守抽象形式,雖亦作具體描寫,究亦不脫圖案意味。李斛弟獨以水彩畫情調寫之,為新中國畫別開生面。”1948年起,李斛定居北京,先後于清華大學營建系,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彩墨畫系(後改中國畫系)任教,繼續拓展徐悲鴻的教學體系,並把自己的藝術樣式不斷昇華,成為現代畫史上獨具一格的人物畫家。不幸於1975年病逝,享年僅56歲。但人們不會忘記他——在人類20世紀的藝術史上,在中西融匯的藝術長河裡,他是一顆永不殞落的星。

《廣州起義》草圖 素描 45x69cm 1957年作

李斛作為徐悲鴻的學生,繼承了徐悲鴻的基本思想,一是以素描作為造型基礎;二是重視師法造化,以創立中國現代的人物畫樣式。李斛的新貢獻在於,他不僅主張吸收素描之長,還主張吸收油畫的豐富色彩和水彩畫的表現技法拓展人物畫的技巧;他不僅在四十年代像蔣兆和那樣地直面人生,以批判現實主義的精神揭示了人間的悲劇,而且在五、六十年代真正地深入到了新的生活之中,關懷民眾之生活與情感的新變,創作了一大批富有新時代精神的作品。如果說,在融合西畫的現實主義人物畫這條道路上,徐悲鴻和蔣兆和在三、四十年代創造了第一個高峰,李斛主要在五、六十年代和其他一批人物畫家共同創造了第二個高峰,並且是第二個高峰中的代表畫家之一。

拍品預覽

李斛 奔馬

57.5×46.5cm 紙本 立軸

款識:一九七二年,李斛寫。

鈐印:李斛

品相:裱工有開裂

備註:原始裝裱

起拍價:1,200 元

齊子如 荷塘趣

23.5×27cm 紙本 鏡心

款識:子如老人畫。

鈐印:齊子如

品相:完好

起拍價:1,500 元

魏隱儒 香雪海(原裱大幅立軸)

170×92cm 紙本 立軸

款識:癸亥初秋月,隱儒畫。

鈐印:魏、隱儒、隱儒書畫

品相:裱工有水漬

備註:原始裝裱

起拍價:7,000 元

趙蘊玉 人物

93×48cm 紙本 立軸

款識:蘊玉繪薛濤詩箋圖于成都。

鈐印:趙石之印、蘊玉、下里巴人

品相:完好

起拍價:5,000 元

葉仰曦 郊外題詩

66×43.5cm 紙本 鏡心

款識:仰曦葉昀。

鈐印:葉昀

品相:完好

起拍價:12,000 元

張步 深山小站

50×41.5cm 紙本 鏡心

款識:一九七八年,張步畫。

鈐印:張步、張步所作

品相:完好

起拍價:3,000 元

王學仲 煙雨圖

80×28cm 紙本 立軸

款識:八三年,夜泊。

鈐印:夜泊

品相:完好

起拍價:10,000 元

黃苗子 楊巨源詩句

128×33cm 紙本 立軸

款識:苗子

鈐印:苗子

品相:完好

備註:原始裝裱

起拍價:8,000 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