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愛人”——孔子的仁學思想

仁者愛人

常常會在深夜裡, 望著滿天的星斗, 或者看著寂靜的月亮, 就會與孔子有著沒有隔礙的晤談。 這時的孔子, 他的眸子裡,

總會充滿著慈祥與仁愛。

此刻, 這個教師的孔子, 這個思想者的孔子, 又會如一條河流一樣, 從遠方走來, 又從我的眼前, 粼粼著, 向遠方流去。

望著遠去的河流, 我的眼睛裡就會泛起著淚水, 想到, 就是這個人, 在中國最早響亮地發現了“人”, 又樹立起“人”, 並呼喚人類之愛。 他不知道後來會有一個英國, 英國會出一個與他一樣聞名世界的莎士比亞, 當然也不會知道有個叫邱吉爾的人與人有過一次著名的問答。 那是當有人問邱吉爾:“如果英國只能在印度與莎士比亞之間, 選擇其一的話, 你會如何選擇?”這時, 邱吉爾毫不猶豫, 立刻回答說:“莎士比亞!”孔子當然也不會知道, 要教會中國的執政者知道“人”的重要, 是多麼困難。 但是, 孔子正是在發現人與重視人上,

為中國開了一個好頭。

而孔子而對於“人”的發現, 最集中地體現在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仁”上。 “仁”可以說是孔子的創造, 是他把仁發展充實成為貫穿著他整個思想體系的總綱領, 並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將仁完善成為一種人本哲學。 《尚書》裡只有一次提到“仁”, 《詩經》提到兩次, 《國語》二十四次, 《左傳》三十三次, 而一部《論語》, 四百九十九段, 竟然有五十八段討論仁的問題, 一百零九次提到仁, 並從各種角度對仁進行闡釋。 孔子體現人本哲學的仁, 對內就是修身以達到精神與道德的最高境界“君子”;體現在政治上就是博施濟眾的仁政, 就是以周禮為其外在表現形式;體現在教育上, 就是有教無類, 就是一系列符合人性的教育思想與教育方法,

就是促使人的全面發展;而作為實現仁的思想方法, 則是以“欹”為標誌的中庸, 即矛盾對立統一相克相生下的執中、中正、中和, “執其兩端, 用其中於民”(《禮記·中庸》), “允執其中”(《論語·堯曰》), 提倡“和而不同”、即保持對立面的和諧和共存而不是硬性消除對立面之間的差異, 反對“過猶不及”等。 就是因為在孔子龐大思想體系之中有“仁”提綱挈領, 而這個仁又是以人為本, 所以他才“不語怪力亂神”, 也讓儒家學說處於主流文化的地位, 從而使他的仁學精神, 由原始的道德觀念上升為具有實踐意義和人文精神的哲學範疇。

首先, 孔子肯定了人的追求與欲望的現實性與正當性。 在《禮記》中, 孔子直接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飲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 也就是說, 飲食男女, 這本是人類最基本的欲望。 這與《孟子》中告子的“食色, 性也”的話, 是一致的。 孔子還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論語·子罕》), 雖然在裡孔子是在感歎, 人們對於道德的愛好不如對於美色的愛好積極急切主動, 並從而導致社會秩序日漸敗亂。 但是孔子的這種感歎的前提, 是承認肯定著人的“好色”的合理與自然, 這種異性相吸的衝動, 這種對於美色(也是一種偉大的美)的嚮往, 是一種天性使然, 也是積極主動的。 由此出發, 孔子也就將人們對於功名利祿的追求, 看作正當的欲望, 並給予了適當的肯定。 如他說“邦有道, 穀”(《論語·憲政》), “邦有道, 貧且賤, 恥也”(《論語·泰伯》),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論語·衛靈公》)等,
都是對於人的正當欲望的承認與肯定。 這與《孝經·聖治》中的“天地之性人為貴”, 表達的是一種意思。

不僅肯定著人的正當欲望的合理性, 孔子當然也看到了欲望對於人與人性的傷害。 也許, 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人的“異化”觀點的, 當屬孔子了。 被認為出自孔子之手的《樂》已經失傳, 而《禮記》中的《樂記》則被認為是當年《樂》一書的殘留部分。 就是在《樂記》之中, 有著這樣的話:“夫物之感人無窮, 而人之好惡無節, 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因為人的欲望的沒有節制, 而使“人化物”, 也就是人被物所異化或曰人喪失本性而被物化。 人的異化, 這既是人的悲劇, 也是社會的悲劇, 尤其是中國社會的悲劇。 因為中國社會專制制度的漫長與殘酷、冥頑不化又系統堂皇, 更使得這種人性的喪失或曰人的異化,呈現出一種舉世無雙的狀態。

由此出發,孔子更進而提出了“立人”的主張,“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關於“仁”的闡釋,最著名的當是樊遲問仁。這位孔子的學生,他的知名,就是因為幾次著名的提問。他曾經向老師問種莊稼與種蔬菜的道理,孔子都答以“我不如老農民”、“我不如老菜農”,並因此引起了老師的不滿與批評。但是樊遲的問仁卻得了老師名垂千古的回答。在《論語》一書中,樊遲曾經三次向老師問仁,最為經典的,當是這次問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論語·顏淵》)這裡是先問“仁”,再問“知”。還有一次,樊遲是先問“知”又問“仁”——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論語·雍也》)在這裡,孔子把“知”也納入於“仁”的照耀之下,要對鬼神敬而遠之,但是卻要專心致治於民,也只有這樣勤勤懇懇地“務民之義”,才能“先難而後獲”,取得一定的收穫。而到了孟子,又做了更加明確的論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也就是韓愈所說的“博愛之謂仁”。仁是要,愛是苗”,“仁者,愛之理;愛者,仁之事。仁者,愛之體;愛者,仁之用。

而“愛人”卻有一個出發點,這便是對於人與人格的起碼的尊重,不能以貴淩賤,不能以上欺下。“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有一碗飯或粥,哪怕得到它就會生、得不到吃就會餓死,但是如果用對待牲口的態度吆喝著,就是旅途勞累之人也不會接受;如果你用腳踩踏之後再給人,就是乞丐也不屑于接受。他的“人能巨集道,非道巨集人”,就是以人為本的經典論斷。

這種“愛人”,還在於對於生命的珍惜。我國的上古社會,是崇尚過殘無人道的殉葬制度的。那時,要用奴隸、婦女等活人(有時是大量的)陪葬貴族的死者。隨著社會的進步,活人的殉葬逐漸變為由活的牲畜去殉葬。到了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活人的殉葬已成零星的個例,並已實行以陶俑陪葬的辦法。

就是用陶俑,也遭到了孔子堅決地反對和厭惡。他從這些陶俑,似乎感到著一種無視生命的血腥。他甚至對於這種殉葬制度,給予詛咒:“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孟子·梁惠王上》)——那個首先以作人俑以殉葬的人,是缺德的,恐怕他不會有後代吧!孔子在氣頭上,是很會罵人的,罵得也毒。

在對於人與人格尊重和珍惜生命的基礎上,孔子進而提出了“立人”的主張。這不止是孔子對於人的發現,更是孔子對於人的關懷、關注、與熱愛。在樊遲問仁孔子答以愛人之後,樊遲還沒有全部明白,這時孔子還有一段引伸的論述,他說應當“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這便是要把正直而又有才能的人提拔起來,放在那種邪惡的小人之上,這樣不僅能令正直的人發揮作用,還能“逼得”邪惡的小人變得正直,並進而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宣導正直的健康的風氣,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這就牽涉到另外一個關於“仁”的重大命題,那就是呼籲統治者實施“仁政”,而這個“仁政”的核心,則是對於“民”的承認、尊重與關愛。

關於這個問題,最為重要的,有這樣幾次闡述——

有一次仲弓問仁,孔子這樣回答:“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論語·顏淵》)孔子告訴仲弓,一定要平等待人,出了門,對任何人都要禮貌、尊重,不管是國君大夫還是平民百姓,都要如看待貴賓一樣;而使勞百姓,要像承當重大祭祀典禮一樣嚴肅認真,小心謹慎;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就不要強加於別人;最後達到不怨天尤人,也不致招到別人的怨尤。在這裡,孔子不僅教導自己的學生要平等地對待一切人,他自已首先就做出了一個好的榜樣。這個仲弓就是雍也,姓冉名雍字仲弓。雖然他出身貧寒,父親是個“賤人”,但是孔子卻從不因為他的“出身”而稍有待慢,反而把他列為自己最得意的十個弟子之一,並說“雍也可使南面”,是說他有帝王之器,可以擔當一國君侯之任。而且孔子還為自己的這位德才兼備的弟子得不到社會的重用,而鳴過不平:“犁牛之子騂(xing)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論語·雍也》)耕牛的兒子長著赤色的毛和整齊的角,雖然世人因為它出身貧賤而想用其作祭祀的犧牲來用,但是山川之神難道會捨棄它嗎?就是這個仲弓,與老師的心是息息相通的,對於仁,他在《雍也》中有過與老師相似的論斷,“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這不僅有使民如承大祭的嚴肅與認真,還有著簡潔行政不勞民的愛心,所以孔子馬上表示贊同說:“雍的這番話正確”(雍之言然)。

還有一次,是子貢與孔子關於仁的對話。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論語·雍也》)子貢這個人,真不愧是孔子的大弟子,他總能提出一些高層次的問題,並總會在老師思想的深處引起共鳴。他問老師說:“如果有這麼一個人,廣泛地給人民以好處,又能幫助大家生活得好,怎麼樣,可以算得上仁了嗎?”子貢的問題,顯然觸動了老師,孔子馬上有了一段精彩的言說:“能夠博施濟眾,這哪裡僅僅是仁道,那一定是聖德了!堯與舜或者都難以做到呢!仁是什麼?那就是自己站得住能成功,也要使別人站得住能成功,自己的事情行得通,也要讓別人的事行得通,自己能夠像個人一樣的自主獨立,也要讓別的人像個人一樣的自主獨立。能夠就眼下的事實選擇例子一步步地去做,可以說就是實踐仁道的方法了。”

在這裡,孔子實際上是提出了一個重大的命題:人便是人的標準。

“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當然是孔子長存一生的志向。這一志向,在《公冶長》裡顏淵、子路與老師的對話中,再次得到證實。有高足在側,老師總會研之教之。這回老師是請他們倆個說說各自的志向,“盍各言爾志”。子路是個直性子,總是搶著回答,他說我樂意將自己的車子馬匹和衣服錦袍,與朋友一起用,就是用壞了,我也一點遺憾都沒有。顏淵的志向則是,不誇耀自己的優點,不把勞苦的事情推給別人。子路因為心裡對老師始終存著一種兒子對於父親一般的摯愛,加上性情使然,也就沒了師生尊卑的界線,就直接問老師:光讓我們說志向,那老師你的志向呢?這時,孔子說出了讓後人每每誦讀都會心頭發熱的十二個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使老年人都得到安養,使朋友們都相互信賴,使青少年都得到教育與撫愛。

在《論語》中,學生們這樣問仁于老師的例子很多,也足見仁在孔子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又如弟子子張一次問仁,孔子就答以“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其中最關鍵的,又是對工作的誠實勤勉與對民的寬厚慈惠,用現在的流行口號來說,就是勤政愛民。這也就是的《禮記·樂記》中所講的“仁以愛之,義以正之,如此,則民治行矣。”以仁心愛民,以正義治之,民治的理想即可實現了。

“仁政”一詞,是孟子第一個使用,但是源頭卻是從孔子那裡來的。 “為政以德”,“用賢納諫”,“博施於眾”,“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舉直錯諸枉”等,孔子幾乎在反復申明著自己施行仁政、善待百姓的主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孔子在這裡將民眾對於統治者的信任,看做一個政權最為重要的基礎。我們都知道,在《論語》之中,孔子提得最多的,除了“仁”,就是“君子”這個詞了。有一次子路問老師怎樣才能成為君子。老師說,要提高自己的修養以達到恭敬待人。子路說,這樣就可以了嗎?老師進一步告訴子路,還要修養自己使別人安樂。子路聽出老師好象還有對於君子的更深層的思考,於是再問,這樣就可以了嗎?這時,孔子就向子路說出做為君子的最高標準:修養自己以使百姓安樂,這恐怕是堯舜也難以全面做到的。“修已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論語·憲問》)這也就是孔子在《為政》篇所說的,如果能以仁德去施行政治,就好象北斗星一樣,雖然站在那裡不動,而其它許多的星星,也會心悅誠服地尊拱著它(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在那樣的時代,我的家鄉有一個叫邾國的小國,當時邾國的國君邾文公,可以說正是孔子“修已以安百姓”的罕有的君主。在《左傳·文公十三年》中,有著這樣感動人心的記載:“邾文公卜遷於繹。史曰:‘利於民而不利於君。’邾子曰:‘苟利於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與焉。’左右曰:‘命可長也,君何弗為?’邾子曰:‘命在養民。死之短長,時也。民苟利矣,遷也,吉莫如之!’遂遷於繹。五月,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文中所說的“繹”,就在是現在山東鄒城附近,這個邾文公在位五十二年,他為了遷都繹地而占卜吉凶。當史官對他說如果遷都繹對百姓有利而對國君不利的時候,這個小國之君卻發出了足以震古鑠今的鏗鏘之言:“如果對百姓有利,也就是我的利益。上天生育百姓並為他們設置了君主,就是用來為他們服務的並給他們帶來利益的。百姓既然得到了利益,我的利益也就在百姓的利益之中了!”當臣下說不遷繹可以使他延長壽命的時候,這個小國之君,再一次發出了與當權者迥然不同的聲音:“活著就是為了撫養百姓。而死的早晚,在於時運天命。百姓如果有利,就遷都,沒有比這更吉利的了。”而且這個小國之君,卻是個行動的巨人,他說過以上的話之後,便迅速遷都於繹。雖是小國之君,卻為我們留下了“苟利於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命在養民”等以民為本的堪稱偉大的遺訓。

而文中那個稱讚他“知命”的君子,具說便是孔子。

由此看來,孔子的“知天命”、“畏天命”中的天命,當然也就有著“命在養民”的成份了。

可是孔子卻不是個善於喊口號的人,他甚至覺得“巧言令色鮮矣仁”,討厭那些只會說大話的人。達到仁的境界,還需要向內的一種內省與不知疲倦實踐, “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至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這便是通過內省修煉與不倦地實踐而讓仁達於成熟之美。《菜根譚》裡有這樣一段話,說“富貴名譽自道德來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業來者,如盆檻中花,便有遷徙度興;若以權力得者,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這是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富貴名譽如果建立在道德基礎上,就如山林之花,會自然盛開、繁衍不息,而建立在權力之上的,則會迅速枯萎。這與孔子的君子是“訥於言而敏於行”,是完全一致的。真正的君子不在於綱領多麼花裡胡哨,也不在於打出著什麼“思想”、“理論”、“主義”,而在於行動。我們看看孔子的行動,是比他說的要漂亮得多的。

在《論語·衛靈公》中,有這樣一個記載: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這是講孔子接待一位瞎子樂師的故事。師也就是大樂師,在春秋時代是個相當重要的工作,因為那時特別重視禮樂文化。這個叫冕的樂師來看望孔子,我估計是有關音樂禮儀方面的研討吧。孔子出來接著他,還扶著,又輕又慢地領他往裡走。要上臺階時,就告訴他腳下是臺階。那時還不時興板凳,到了席位前就告訴他席位到了,請坐下吧。坐了下來,孔子又詳細的一一介紹在座的人,而且還要將每個人的方位,也就是在前還是在左在右,都向冕說得清清楚楚。師冕走了,學生子張就問老師:“這就是同瞎子樂師講話的方式嗎?非要這樣繁多的規矩、處處都要言語一聲?”孔子肯定地說:“當然要這樣做,不僅對待有職位的樂師這樣,就是對待一般的盲者,也應當這樣。”南懷瑾先生曾經講過釋迦牟尼的一個故事來與孔子相對照。釋迦牟尼的一個學生,是個盲人,但是還是堅持自己縫衣服。有一天,他想縫衣服,可是就是找不到針鼻,無法將線穿起來。老穿不起來,著急了,就在那裡大聲地喊叫,想讓同學們幫幫忙。可是同學們——也就是一群羅漢們——都在那裡打坐入定,幹著修練的正事,沒誰理他(可能有人想理,怕說易受干擾、不夠堅定)。但是這時,釋迦牟尼老師卻從座位上走下來,幫助盲學生穿好針線,再輕輕地交到他的手上,並教給他怎樣縫製衣服。盲學生一聽是老師的聲音,不安地說:“老師,你怎麼親自來了?”釋迦牟尼說:“這是我應該做的。”說完,又對其他的學生講,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這種事情,有殘疾的人和窮苦的人,我們一定要幫助他們。在對人的態度上,孔子,釋迦牟尼,耶酥,都在一個境界上。

在這樣一個境界上的,中國還有一個魯迅。當進步青年也是詩人的柔石,被國民黨槍殺之後,魯迅先生寫下了這樣的話:“天氣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裡(指監獄)有被褥不?我們是有的。洋鐵碗可曾收到了沒有?……但忽然得到一個可靠的消息,說是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於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龍華警備司令部被槍斃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彈。”《柔石小傳》中,先生寫著:“柔石有子二人,女一人,皆幼。”在先生一九三一年八月五日的日記裡,這樣記著:“夜交柔石遺孤教育費百。”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段祺瑞政府殘忍地槍殺大批和平請願的學生之後,連續幾天,魯迅不吃,無語,病倒也不找醫生。但是病倒的魯迅卻連續寫下了《死地》、《可慘與可笑》、《空談》和《紀念劉和珍君》,向專制者射出憎恨的火焰,向飲彈的青年“奉獻我的悲哀與尊敬”──“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他有一個叫韋素園的學生,在先生的支持關懷下辦起了“未名社”,在無聲的中國出版、翻譯進步書籍。那樣的社會,那樣的時代,進步的青年怎能不命運乖蹇呢?窮困的素園默默地實幹著,卻得了肺結核病,累得大口大口的吐血,愛著的戀人也和別人結了婚。魯迅關懷著這個無依的青年,就是南下廈門、廣州和定居上海,也不忘這個病著的學生,深情地鼓勵他:“好好地保養,早日痊癒,無論如何,將來總歸是我們的。”一九二九年五月三十日,是韋素園的節日,這一天,到北京探親的魯迅一早就趕到西山福壽嶺療養院來看他。病中的素園,頭一天就和人一起把病房打掃得十分的乾淨,還把為驅寂寞而喂著的小雞,挑了幾隻個大的,專請大師傅做了萊款待自己心愛的恩師。從早上直到下午,他們忘情地談著,很晚了魯迅才不舍地離去。素園知道老師嗜煙,幾次催他吸煙,但魯迅為了學生的身體一直忍著,逼急了才跑到外面老遠的地方抽一枝就回來。素園終竟死了,在一九三二年八月,剛剛三十歲。魯迅久久地哀傷,像孔子為學生顏回、子路的死而哀傷一樣。他親筆為他心愛的學生寫下墓誌“宏才跡志,厄於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並寫下了《憶韋素園君》一文:“是的,素園卻並非天才,也非豪傑,當然更不是高樓的頂尖,或名園的美花,然而他是樓下的一塊石材,園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國第一要他多。”這是對素園的憶悼,也是對那些腳踏實地為民族工作的青年的讚美,更是對我們這些後來者的殷殷期待。覆信,薦文,校稿,抄寫,寄書,談話,買藥,講演,授課,營救,開藥方,介紹工作以至為學生捆束出發的行囊……在他勞累的一生中,有一半的光陰是為青年們“打雜”費去的,另一半,則是為了青年與中國的未來在寫作上耗去的。他可以為了給一個不知名的青年打抱不平,寧可得罪一家大出版社和多年的老朋友;他可以對對其有恩卻恩將仇報的青年,不予回擊,並在《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中給以公正的肯定;他可以用自己的手稿包油條當手紙,卻珍藏著青年們幼稚的木刻作品到死;他可以為青年看稿校對累得吐血全然不顧,卻會因為一個青年的削瘦而難過。

不正是這些顆跨越巨大的時間空間的憐憫之心,撐起了東、西方的文明嗎?

孔子這樣的“小事”多得很。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論語·子罕》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論語·述而》

如果遇見穿喪服孝服的、戴禮帽穿制服的貴族和瞎了眼睛的人,哪怕他們是年輕人,孔子也會馬上站起來,臉上湧起了嚴肅的神情。如果經過他們身邊,一定會快走幾步,不敢多看,也不忍多看;孔子在死了親屬的人旁邊吃飯,從未曾吃飽過;孔子如果在這一天哭泣過,就不再唱歌。

乍一看,很簡單,也很容易做到。但是仔細思量,卻並不簡單的。這五十三個字裡,讓一個懷揣著一顆最真實的同情心的孔子,歷經兩千多年無情時間的淘洗卻仍能不朽。同情又尊重弱者,心如明鏡台的孔子用他那顆明淨的心照出著普通百姓的疾苦,並真真切切地用心去體察。

他碰到人家家裡死了人,就有一種同情油然而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能不嚴肅起來。經過發喪的隊伍,也不會看熱鬧一樣停下觀看,要緊走幾步,不去打擾別人的憂傷與痛苦。面對眼睛瞎了的殘疾人,也是這樣。這是一種憐憫,只要將心比心,就會如此。說說容易,真要做到可就難了。淋過社會的風雨,再經過時代的變故,人心往往會變硬結趼。更有官場的“優越”而讓人心變硬變黑的,蹺著二郎腿、拉長著臉,不僅會對別人的痛苦視而不見,不要說不再成人之美,有時還會幸災樂禍。至於對於戴禮帽穿制服的貴族也這樣對待,我想孔子這不是對他這個人,而是他的冕與服代表了國家制度,有某種國家的象徵,所以才嚴肅起來。

孔子比人經受的風雨要多得多,可是他的心卻越發地柔軟起來。體會著孔子的用心,我總是在這樣的細節處被感動,也告誡自己:孔子當然也是你的老師,好好學吧。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論語·鄉黨》)

朋友死了,如果沒有收殮的人,孔子就說:“喪葬由我來料理吧。”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同上)

這是在魯國當大司寇的孔子,已經相當闊氣了。只是闊氣的孔子仁心不改,自己的馬廄失火,他只關心人受傷了沒有。他這種關心是一種本能,也是一種修養。並沒有新聞監督,也沒有上級的規定,更沒有什麼群眾的眼睛,只有“人”在他的心裡放著。就如東漢的劉寬(曾經做過太尉),在一次準備上朝的時候,他的夫人為了試探丈夫是否如外界傳的那樣仁厚,就讓侍女在他換好朝服的時候,給他端上一碗熱羹並讓侍女故意翻倒在丈夫整齊的朝服上。誰知劉寬並沒有生氣,反而關切地問侍女:“羹這麼燙,傷到手沒有?”

有仁人在,仁愛之火是不會熄滅的。

不光對人,就是對鳥,孔子也一樣施著仁愛之心。

《論語·述而》記著這樣一個細節: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孔子並不是一天到晚地學習、教學與思索,他有好多個人愛好,比如釣魚、打獵。但是他的釣魚與打獵有點與人不同,即釣魚就是釣魚,不用大網去網,“釣而不綱”。孔子倒是沒說為什麼,但是意思很明確:大網一網下去,不僅大魚,連小魚小蝦也會一古腦兒網上來。他好象有些不忍心,太小的魚還應當在水中生長,況且網多了、魚少了,水就不熱鬧、要寂寞的。但是打獵的時候,箭術高明的孔子卻從不射正在歸巢的鳥和已經棲息的鳥,“弋不射宿”。歸巢的鳥往往嘴裡銜著活食,它的家裡正有剛孵出的小鳥嗷嗷待哺呢。把大鳥打死了,巢裡的小鳥也得餓死。再者,人家已經歸巢,一家子正親親熱熱的,你打死其中哪一個都是悲劇。還是一個不忍心。後來有句民間的格言,大概就是從孔子這裡來的,這兩句格言說:“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臺灣畫家江逸子,在他的《論語畫解》中,也曾經講到過一個自己的溯吾老師這樣的仁愛的故事。有一天上完課,品茶閒談之中,老師似無意間想起一件事,突然提出要學生幫老師個忙,說他的親戚最近在美國開了一家禮品店,要請老師代買國畫,並說買了畫老師再在上面題上字,一定是完美的作品,好出售的,希望江逸子能夠成全此事。老師的事,學生豈有不答應之理?但是學生畢竟對老師有著深厚的愛戴,提出先白送十幅作為開店的祝賀。但是老師堅決不肯,並要求每月一幅,四開大,題 材不限,每幅十美元(相當於台幣四百元)。江逸子是個窮學生,這樣既練了畫,又可以有了固定的收入,添置點顏料紙筆也就不用愁了,也就痛快地應允下來。在老師六十華誕的時候,江逸子紮了一盞三層九重六角的宮燈祝壽。頂層三緣畫的是八仙獻壽,六合同春的人物畫,中層三緣畫的是瀟湘八景等山水,下層三緣畫的是花鳥松梅等,全長一丈餘,懸掛在老師二樓寬敞的樓梯間,加上燈泡,清新淡雅,一下成為了老師壽誕的焦點,搶盡了風頭。之後每年除夕到元宵才捨得掛出,平時則收藏在日式壁櫥內。有一年臘月重懸宮燈,竟無意間碰破了一角。江逸子聽到後,趕快帶上畫具到老師的二樓修補。為了找尋同類的紙張,發現了壁櫥內有一捆紙十分眼熟。誰知,打開一看,竟然全是江逸子按月呈給老師的畫。江逸子當場愣住了,淚水就流了下來。他擦乾了淚,再捆好畫歸到原位,補妥宮燈,即勿勿離去,而後便托故不再為老師的那個子虛烏有“禮品店”畫畫了。江逸子說:“為善不為人知,世間有之,濟貧以誠,只有我師溯公了。”

提倡仁並實踐仁的人,必然會對社會與當權者保持一種清醒的批判的立場,這不僅是一個知識份子的本色與基本立場,也是檢驗一個知識份子成色的試金石。在這個關鍵之處,孔子實在是給我們帶了一個好頭。長沙市一中一名叫林林的高三學生,就在《遠行的孔子》一文中,敏銳地發現,“孔子的巨大的動力來自於對國家政局腐敗的不滿,並企圖通過興盛周禮來營造一個烏托邦”。

的確,孔子是一個清醒的知識份子,是他第一個提出了讓統治者顫慄的“君舟民水說”。面對魯哀公的提問,他說:“且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荀子·哀問》)《史記》就記載這一個真實的見證著“舟水”說的事件:“昭王德衰,南征,濟於漢,船人惡之,以膠船進王,王禦船,至中流膠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沒于水中而崩。”

在統治者面前,孔子沒有奴顏、媚骨,總會平等地甚至居高臨下般地斥責。“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孔子直陳魯國三家權臣在家庭之中用天子之舞,並警告大家注意季氏的野心,“像這樣的事情,季家都忍心做出來,還有什麼事情他們不敢做呢”?魯國國政的實際掌握者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直言相告:“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帶頭端正,誰敢不端正呢?”(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不用發多少檔,也不用下多少號召,甚至不用“三令五審”,在上者做出個好樣子來,比什麼都有說服力。在上者事事沾光徹底腐敗、處處霸道壓迫人欺侮人,社會還能有個好?梁山上的好漢,哪個不是被逼上去的?這個季康子又換了個法問政於孔子,他說:“假若殺掉壞人來親近好人,怎麼樣?”孔子還是把開門的鑰匙落在當權者的頭上,他教導這個不可一世的掌權者說:“你治理國家,為什麼非要殺戮?你要真想把國家治理好,老百姓會看到並跟著往好處走。領導者的作風好比是風,老百姓的做派好比是草。風向哪邊吹,草向哪邊倒。”(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在《堯曰》一章中,孔子還說“不教而殺謂之虐”,不加教育便行之殺戮這是統治者的殘虐。一條魚死了,可能是魚的問題,如果一池塘的魚都死了,那肯定是池塘的問題了。孔子的局限,也許是只看到了當權者的責任,而沒有見出制度與體制的根本性問題?不過季康子也有著他的長處,雖然孔子一再地戧他,他還是挺信任孔子,又因為苦於魯國盜賊太多的問題而去請教解決的辦法。孔子並不因為當權者的一個好臉就心軟,他還是直言相告:“假如你自己不貪求太多的錢財,帶了個壞頭,就是獎勵偷竊,也沒有人幹。”(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以上見《論語·顏淵》)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能夠這樣面對面地對立批評,是相當不容易的。季康子是魯國的上卿,實際掌握著整個魯國的大權,而孔子又有意于從政以實現自己的政治與思想主張。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既要維護秩序,又堅決反對個人獨裁的孔子。

這種批判的立場與批評的態度,在《論語》中出現許多次。如在《論語·子路》中,子貢與孔子有一次著名的對話,在這次對話中,孔子對於當政者有一個基本的評價——“鬥筲之人”。

子貢問曰:“如何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已有恥,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党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行,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鬥筲之人,何足算也?!”

真是一段發人深省、尤其是發當權者深省的妙論。孔子很顯然是把知識份子的“士”,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與檔次上。對於子貢“怎樣才可以叫做士”的提問,孔子回答得十分乾脆,那就是“自己一言一行都要保持羞恥心,做到俯仰無愧,如果出使國外,要不辱使命,很好的完成君主的交待的任務,就可以叫做士了。”這當然是一個很高的標準,做到是相當難的。於是子貢又問,還有沒有次一等的?有啊,孔子說,那便是宗族的人稱讚其孝順父母,鄉里的人稱讚其恭敬長輩。子貢似乎覺得這個標準也很難做得完美,於是又就問老師有沒有再次一等的。孔子說:“如果說到一定做到,而且行為堅決,不管是非黑白,都能言行一致,也可以勉強稱之為士。”

師徒說到此處,本可以告一段落。也許子貢覺得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也未必容易,加上對於大大小小的當政者,又有著自己的觀察與認識。他便接著問道:“當今執政做官的諸公怎麼樣,可以稱之為士嗎?”孔子聽了之後似乎還有些生氣,覺得這樣明擺著的問題還用問嗎?“噫!鬥筲之人,何足算也?!”“哎!這班子自私而又器識狹小的人算得了什麼,他們離士遠著呢!”是的,真的離士遠著呢。起碼,這些個大大小小的當官者,已經沒有了羞恥心,說白了也就是“利令智昏”、“權令智昏”,處於一種無恥的狀態,無能卻又霸道,只知成己之美、成人之惡,讓手中的那點權力蒙著眼睛,便一路滑向無恥的深淵之中。

在孔子的心目中,知識份子的士,是比那些執政當官者要高好幾個層次的。這裡面,當然包含著那個時代的現實,也顯示著孔子對於現實的強烈批判態度。這種態度,也便在我國歷史上成為一種罕見珍稀的人文資源,並為中國的知識份子,樹立起一種風範。

基於這種批判的態度與士的也就是知識份子的獨立的立場,孔子也許是在中國第一個主張言論自由的知識份子。

不妨讓我們溫習一下孔子在《論語·陽貨》的理論:“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兩千多年來,統治者是把《詩》作為必學的經典的,而孔子的話,更是要當作“教導”執行的。但是人們恰恰忽略了孔子這段話的真正含義。孔子將《詩》的作用概括為“興、觀、群、怨”,興指詩歌可以提高想像力,陶冶情懷;觀表示觀察,觀察社會風俗興衰及政治的得失;群即通過詩歌可以增進人們的交流與溝通,改善人際關係;怨則是明確地提出了詩歌的批評與諷刺功能,意即對於執政者的過失與社會黑暗的指責、揭露與抨擊。當然,這種怨,是多義的,也包括著“哀傷、挽歌、譴責、諷喻”(黃宗羲語),但是其對於執政者的批判與指責,畢竟是“怨”的最主要的職能。這一職能,也是被歷史地權威地肯定了的,如《毛詩序》謂詩的作用在於“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而孔安國則直接將“怨”解釋為“怨刺上政”。

誰說西方文化是烏鴉文化,報憂不報喜,中國文化是喜鵲文化,報喜不報憂?我們的文化源頭,就說過了可以“怨”、必須“怨”。“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裡仁》),真正的仁者,不僅能夠愛人,讓心中充盈著愛的陽光與溫柔,還要明辨是非,能憎能恨能惡,這個“惡”,也就是“怨”。而且這種可以“怨”的詩,發展到二十世紀之初的時候,也便演化為蔚為大觀的以魯迅為創始者的雜文。

還有,我們不妨再深想一步,提倡“名不正則言不順”的孔子,為什麼不再給詩列出一條“頌”的功能?有怨有頌,多“辯證”呀,而且還會使天下歷代的統治者好說話好操作。但是孔子硬是覺得詩的作用不該有“頌”。也許那些對於孔子的這些想法有意見卻又不好直說的人會說,《詩》中不是也有“頌”嗎?但是仔細品品,詩經中的那些頌,按照毛翰先生的發現,都是史料性質的,聊備一格罷了。

孔子的意思很明白,當政者不貪污不違法不以權謀私不一言堂不橫行霸道甚至廉潔奉公,是那個位置上的本分,理應做到的。如果還把這些正常的理應做好的東西拿來作為典型,隆重地、大張旗鼓地宣揚,鋪天蓋地地“頌”,恰恰說明有些是非已經顛倒,那些本該做的東西已經是多麼稀罕,也就可想而知,社會已經到了怎樣不可收拾的地步,執政者已經到了怎樣腐敗、政治已經到了怎樣黑暗的地步。雖然這樣,兩千多年來,我們的文化充斥著的,幾乎是清一色的“頌”,起碼是占主流地位的,或者每一個朝代的當代,都是讓“頌”統治著的。不僅統治著,還會達到由肉麻到麻木的登峰造極。“萬歲”,“最”,“忠”,“聖明”,“英明”,“天才”,“隆恩”,“偉大”,“盛世”,“蒸蒸日上”,“一日千里”……

至於“怨”,往往是才萌芽便會被扼殺,被戴上各種罪名的“帽子”而後再被蠻橫地扼殺。有些帽子雖有創意,但是仔細一想卻又是可笑的,甚至是逆世界進步潮流而動的。孔子說過,“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無疑,這是在把政治清明與黑暗、執政者好與壞的評判權,交到了民眾的手中。這不是硬性地交給誰,而是歷史與現實的必然,因為“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大學》)。

有一次,魯定公問到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問題時,孔子對於“一言喪邦”的問題作了如此地解答:“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論語·子路》)孔子的意思非常明瞭,那就是當執政者尤其是國君類的大執政者,說話做事都沒人反對,非但沒有人反對,還在利益的驅動下淨聽到盈耳的讚語頌詞,這固然是你執政者的快樂。你做對了也說對了,人們的讚揚當然也沒有什麼不好。可是當執政者做了錯誤的事說了錯誤的話,下邊也沒有人敢幹提出反對意見,指出其錯誤來,這不就是一言可以喪邦嗎?

孔子是把敢於獨立地說出不同意見與執政者虛心地聽取不同意見,提高到了可以興邦喪邦的高度。所以他曾向子路提出這樣的要求:勿欺也,而犯之。對於執政者,不要欺騙他,但是必需當面觸犯他,向他提出反對意見。

在《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中,記載著鄭國大夫子產正確對待民意與社會輿論,不同意毀掉鄉間民眾發表意見的場所“鄉校”的故事——

鄭人游於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後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實不才。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豈唯二三臣?”

仲尼聞是語也,曰:“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這個故事,真是可以刻成碑立於人民大會堂之上。因為它也許是中國最早的關於民主建設的真知灼見。

其中有這樣幾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一是必須要有一個讓民眾可以自由地對於現實生活或制度及政治,品頭論足、充分發表意見的場所。二是執政者遇到這樣的輿論,尤其是其輿論刺到了要命處的時候,執政者所要做的最為聰明的舉措,不是實行那個叫然明的人的毀掉場所的建議,更不能用殺人滅口、殺人禁怨的惡劣做法,而是要像鄭國的主要執政者子產所做的那樣,民眾議論所肯定的好事善事,要“發揚光大”,不能光做表面文章、政績工程之類,尤其是民眾所反對的厭惡的,那就要警惕起來,儘快地糾正。三是對於民眾民間輿論的認識,要看到這是政治成功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且要導之,不能毀之堵之。如果毀之堵之,則會釀成大禍,甚至走向政權的垮臺。

對於民意,孔子相來重視。他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論語·衛靈公》)對於大家都喜好或者都厭惡的人,要注意考察,而這種考察,並不是帶著領導意圖或“戴帽下達”的走過場考察。當然這種民意是要經過分析的民意,並不只是一味地從眾媚俗。如子貢問他,鄉人都說好就認為他好,鄉人都說他壞就認為他壞,可以嗎?孔子回答得智慧而科學,他說這樣認為不對,“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見《子路》),也就是說,只有好人喜歡、壞人厭惡的人才是好人。

這樣的有關言論自由和民主意識的萌芽,都會被千載傳記。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將中國籠於黑暗之中,受害的,不僅是被毀的“鄉校”與民眾,還有施暴者。因為,他們也將處於黑暗之中,而且一旦光明到來,他們又會成為黑暗的標本,被置於歷史與民眾的眼前從而遭到唾駡。

而我們的孔子,真是聰明。他一下子就看到了事情的本質,認為一些人認為子產的不仁是不對的,“吾不信也”。孔子的意思表達得特別清楚:只有放開言道,允許有民眾“品頭論足”的場所,執政者並能夠真切地聽取民眾的意見與批評,才是真正的仁德仁政。孔子肯定子產,實際上是在堅持一種獨立自主的發言權。他在《荀子·子道》中,對於這種發言的重要與作用,有著具體的論述:“萬乘之國,有爭(即諍)臣四人,則封疆不削;千乘之國,有爭臣三人,則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爭臣二人,則宗廟不毀;父有爭子,不行無禮;士有爭友,不為不義。”孔子是在把這種“發言權”,與國家存亡、社稷、宗廟、家庭的安危聯繫在了一起。

孔子是精明的,他的眼睛與他的遭遇,都讓他清醒地認識到發言發聲發音的艱難與危險。對於執政者,他要求他們要施行放開言路的仁道;對於他的學生,對於士(知識份子),他則有著另外一種要求,那便是爭取發出獨立的批判的聲音。如果危險的環境不允許發出獨立的聲音,或者各人有各人的不同性格與情況,他又給予理解與體諒。但是他有一個底線:即使不能發聲,可以保持沉默,但是不能助紂為虐。“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中庸》)

孔子告訴人們:“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論語·衛靈公》)是的,他說的多好多對啊。百姓的需要仁,是比需要水火還要急迫著。水火當然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但是如果不小心,有時還會因為水火而受到傷害。但是,仁,卻是對百姓有百利而無一害的至好至貴的東西。這樣好的東西,我們不是應當全力地守護、培育、建設,使其大成氣候的嗎?執政者,也不要覺得民需要,自己就不需要。其實,執政者民眾都需要得緊呢,孟子不是說過嘛:“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孟子·離婁上》)

出身貧賤,又在逆境中度過了一生的孔子,對於百姓有著我們現代人無法理解的情感。我們動不動就從“政治”的高度,以“階級”的觀點和“哲學”的視角去看待他,讓他穿著這樣那樣的服裝。其實,我們本來應當首先以一個人的孔子去看待他、想像他、理解他。兩千五百多年,當然是相當漫長的。可是看看我們人類的心靈,一二千年不就如今天昨天一樣的近在咫尺嗎?聽聽他對於處於“人下”的百姓的看法,那就是一個出身於此又通過教導三千學生置身于此的人,對於自己人的一種溫情與熱愛。還是那個子貢,總是與老師探討一些重大又有趣的問題。他有一次對老師說,我很苦惱,不知道該怎樣謙虛地對待普通人,“賜為人下而未知也”。孔子的教導平易而又生動。他對子貢說,這些普通人就好象是土地,深深地挖掘,就會有甘泉出現;這廣大的土地,還可以播種與收穫五穀,種植與生長樹木,並能養育家禽與牲畜;人生的時候站立在他的上面,人死的時候又埋入在他的裡面;有著這樣多的貢獻,卻又不索要什麼。這些普通的人不就是這廣大的土地嗎?對於這樣猶如土地一樣仁厚的普通人,不是應當給以尊敬與熱愛嗎?“為人下者乎?其猶土也。深抇(hu)之而得甘泉焉,樹之五穀蕃焉,草木殖焉,禽獸育焉;生則立焉,死則入焉;多功而不德。為人下者其猶土也?”(《荀子·堯問》)那個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很久以前,我們的孔子就已經在流亡的途中了。地球的那邊是“獸有穴,鳥有巢,人之子耶穌卻沒有枕頭的地方”,地球這邊的孔子,是有時連彎著胳膊肘當枕頭也不能(曲肱而枕之),甚至要絕糧七天、累累若喪家之犬了。他們都在心裡存著巨大的悲憫,因為他們身邊的百姓也在經受著同樣的苦難;他們又都在心裡充滿著歡樂,因為他們都以天下蒼生為念,並看到了黑暗掩著的光明。

在孔子流亡列國的時候,衛國西北邊境的儀城守城的長官,在與孔子晤談過之後,對孔子的學生們說過這樣一句話:“天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論語·八佾》)木鐸為一種手搖的銅鈴,用木錘為舌,古代施行政教傳佈命令的人手搖木鐸聚眾宣講,搖擊出的聲音溫和而宏亮。但是,我倒覺得,這個木鐸,更是代表了一種知識份子的批判與發言的立場。“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夫子的聲音也就在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成為一種獨立的力量,也標識出一種獨特的立場,影響著社會,也影響著人心。

“與人善言,暖於布帛”(《荀子·榮辱》,孔子關於仁的思想與一系列的言論,不就是如荀子所說的善言,正如布帛一樣,一代又一代地,溫暖著人類的心靈嗎?仁,仁中的人,仁中的愛,仁中的人道情懷,仁中的人文精神,必然殊途同歸,將東方西方的人的河流,彙聚成無邊無際的閃著人性光芒的海洋。(李木生)

作者簡介:

李木生,山東省散文學會副會長,中國孔子基金會講師團成員。寫過300萬字的散文與300多首詩,所寫散文百餘篇次入選各種選本,曾獲冰心散文獎,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獎,首屆泰山文藝獎等。

更使得這種人性的喪失或曰人的異化,呈現出一種舉世無雙的狀態。

由此出發,孔子更進而提出了“立人”的主張,“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關於“仁”的闡釋,最著名的當是樊遲問仁。這位孔子的學生,他的知名,就是因為幾次著名的提問。他曾經向老師問種莊稼與種蔬菜的道理,孔子都答以“我不如老農民”、“我不如老菜農”,並因此引起了老師的不滿與批評。但是樊遲的問仁卻得了老師名垂千古的回答。在《論語》一書中,樊遲曾經三次向老師問仁,最為經典的,當是這次問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論語·顏淵》)這裡是先問“仁”,再問“知”。還有一次,樊遲是先問“知”又問“仁”——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論語·雍也》)在這裡,孔子把“知”也納入於“仁”的照耀之下,要對鬼神敬而遠之,但是卻要專心致治於民,也只有這樣勤勤懇懇地“務民之義”,才能“先難而後獲”,取得一定的收穫。而到了孟子,又做了更加明確的論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也就是韓愈所說的“博愛之謂仁”。仁是要,愛是苗”,“仁者,愛之理;愛者,仁之事。仁者,愛之體;愛者,仁之用。

而“愛人”卻有一個出發點,這便是對於人與人格的起碼的尊重,不能以貴淩賤,不能以上欺下。“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有一碗飯或粥,哪怕得到它就會生、得不到吃就會餓死,但是如果用對待牲口的態度吆喝著,就是旅途勞累之人也不會接受;如果你用腳踩踏之後再給人,就是乞丐也不屑于接受。他的“人能巨集道,非道巨集人”,就是以人為本的經典論斷。

這種“愛人”,還在於對於生命的珍惜。我國的上古社會,是崇尚過殘無人道的殉葬制度的。那時,要用奴隸、婦女等活人(有時是大量的)陪葬貴族的死者。隨著社會的進步,活人的殉葬逐漸變為由活的牲畜去殉葬。到了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活人的殉葬已成零星的個例,並已實行以陶俑陪葬的辦法。

就是用陶俑,也遭到了孔子堅決地反對和厭惡。他從這些陶俑,似乎感到著一種無視生命的血腥。他甚至對於這種殉葬制度,給予詛咒:“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孟子·梁惠王上》)——那個首先以作人俑以殉葬的人,是缺德的,恐怕他不會有後代吧!孔子在氣頭上,是很會罵人的,罵得也毒。

在對於人與人格尊重和珍惜生命的基礎上,孔子進而提出了“立人”的主張。這不止是孔子對於人的發現,更是孔子對於人的關懷、關注、與熱愛。在樊遲問仁孔子答以愛人之後,樊遲還沒有全部明白,這時孔子還有一段引伸的論述,他說應當“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這便是要把正直而又有才能的人提拔起來,放在那種邪惡的小人之上,這樣不僅能令正直的人發揮作用,還能“逼得”邪惡的小人變得正直,並進而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宣導正直的健康的風氣,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這就牽涉到另外一個關於“仁”的重大命題,那就是呼籲統治者實施“仁政”,而這個“仁政”的核心,則是對於“民”的承認、尊重與關愛。

關於這個問題,最為重要的,有這樣幾次闡述——

有一次仲弓問仁,孔子這樣回答:“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論語·顏淵》)孔子告訴仲弓,一定要平等待人,出了門,對任何人都要禮貌、尊重,不管是國君大夫還是平民百姓,都要如看待貴賓一樣;而使勞百姓,要像承當重大祭祀典禮一樣嚴肅認真,小心謹慎;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就不要強加於別人;最後達到不怨天尤人,也不致招到別人的怨尤。在這裡,孔子不僅教導自己的學生要平等地對待一切人,他自已首先就做出了一個好的榜樣。這個仲弓就是雍也,姓冉名雍字仲弓。雖然他出身貧寒,父親是個“賤人”,但是孔子卻從不因為他的“出身”而稍有待慢,反而把他列為自己最得意的十個弟子之一,並說“雍也可使南面”,是說他有帝王之器,可以擔當一國君侯之任。而且孔子還為自己的這位德才兼備的弟子得不到社會的重用,而鳴過不平:“犁牛之子騂(xing)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論語·雍也》)耕牛的兒子長著赤色的毛和整齊的角,雖然世人因為它出身貧賤而想用其作祭祀的犧牲來用,但是山川之神難道會捨棄它嗎?就是這個仲弓,與老師的心是息息相通的,對於仁,他在《雍也》中有過與老師相似的論斷,“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這不僅有使民如承大祭的嚴肅與認真,還有著簡潔行政不勞民的愛心,所以孔子馬上表示贊同說:“雍的這番話正確”(雍之言然)。

還有一次,是子貢與孔子關於仁的對話。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論語·雍也》)子貢這個人,真不愧是孔子的大弟子,他總能提出一些高層次的問題,並總會在老師思想的深處引起共鳴。他問老師說:“如果有這麼一個人,廣泛地給人民以好處,又能幫助大家生活得好,怎麼樣,可以算得上仁了嗎?”子貢的問題,顯然觸動了老師,孔子馬上有了一段精彩的言說:“能夠博施濟眾,這哪裡僅僅是仁道,那一定是聖德了!堯與舜或者都難以做到呢!仁是什麼?那就是自己站得住能成功,也要使別人站得住能成功,自己的事情行得通,也要讓別人的事行得通,自己能夠像個人一樣的自主獨立,也要讓別的人像個人一樣的自主獨立。能夠就眼下的事實選擇例子一步步地去做,可以說就是實踐仁道的方法了。”

在這裡,孔子實際上是提出了一個重大的命題:人便是人的標準。

“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當然是孔子長存一生的志向。這一志向,在《公冶長》裡顏淵、子路與老師的對話中,再次得到證實。有高足在側,老師總會研之教之。這回老師是請他們倆個說說各自的志向,“盍各言爾志”。子路是個直性子,總是搶著回答,他說我樂意將自己的車子馬匹和衣服錦袍,與朋友一起用,就是用壞了,我也一點遺憾都沒有。顏淵的志向則是,不誇耀自己的優點,不把勞苦的事情推給別人。子路因為心裡對老師始終存著一種兒子對於父親一般的摯愛,加上性情使然,也就沒了師生尊卑的界線,就直接問老師:光讓我們說志向,那老師你的志向呢?這時,孔子說出了讓後人每每誦讀都會心頭發熱的十二個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使老年人都得到安養,使朋友們都相互信賴,使青少年都得到教育與撫愛。

在《論語》中,學生們這樣問仁于老師的例子很多,也足見仁在孔子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又如弟子子張一次問仁,孔子就答以“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其中最關鍵的,又是對工作的誠實勤勉與對民的寬厚慈惠,用現在的流行口號來說,就是勤政愛民。這也就是的《禮記·樂記》中所講的“仁以愛之,義以正之,如此,則民治行矣。”以仁心愛民,以正義治之,民治的理想即可實現了。

“仁政”一詞,是孟子第一個使用,但是源頭卻是從孔子那裡來的。 “為政以德”,“用賢納諫”,“博施於眾”,“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舉直錯諸枉”等,孔子幾乎在反復申明著自己施行仁政、善待百姓的主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孔子在這裡將民眾對於統治者的信任,看做一個政權最為重要的基礎。我們都知道,在《論語》之中,孔子提得最多的,除了“仁”,就是“君子”這個詞了。有一次子路問老師怎樣才能成為君子。老師說,要提高自己的修養以達到恭敬待人。子路說,這樣就可以了嗎?老師進一步告訴子路,還要修養自己使別人安樂。子路聽出老師好象還有對於君子的更深層的思考,於是再問,這樣就可以了嗎?這時,孔子就向子路說出做為君子的最高標準:修養自己以使百姓安樂,這恐怕是堯舜也難以全面做到的。“修已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論語·憲問》)這也就是孔子在《為政》篇所說的,如果能以仁德去施行政治,就好象北斗星一樣,雖然站在那裡不動,而其它許多的星星,也會心悅誠服地尊拱著它(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在那樣的時代,我的家鄉有一個叫邾國的小國,當時邾國的國君邾文公,可以說正是孔子“修已以安百姓”的罕有的君主。在《左傳·文公十三年》中,有著這樣感動人心的記載:“邾文公卜遷於繹。史曰:‘利於民而不利於君。’邾子曰:‘苟利於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與焉。’左右曰:‘命可長也,君何弗為?’邾子曰:‘命在養民。死之短長,時也。民苟利矣,遷也,吉莫如之!’遂遷於繹。五月,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文中所說的“繹”,就在是現在山東鄒城附近,這個邾文公在位五十二年,他為了遷都繹地而占卜吉凶。當史官對他說如果遷都繹對百姓有利而對國君不利的時候,這個小國之君卻發出了足以震古鑠今的鏗鏘之言:“如果對百姓有利,也就是我的利益。上天生育百姓並為他們設置了君主,就是用來為他們服務的並給他們帶來利益的。百姓既然得到了利益,我的利益也就在百姓的利益之中了!”當臣下說不遷繹可以使他延長壽命的時候,這個小國之君,再一次發出了與當權者迥然不同的聲音:“活著就是為了撫養百姓。而死的早晚,在於時運天命。百姓如果有利,就遷都,沒有比這更吉利的了。”而且這個小國之君,卻是個行動的巨人,他說過以上的話之後,便迅速遷都於繹。雖是小國之君,卻為我們留下了“苟利於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命在養民”等以民為本的堪稱偉大的遺訓。

而文中那個稱讚他“知命”的君子,具說便是孔子。

由此看來,孔子的“知天命”、“畏天命”中的天命,當然也就有著“命在養民”的成份了。

可是孔子卻不是個善於喊口號的人,他甚至覺得“巧言令色鮮矣仁”,討厭那些只會說大話的人。達到仁的境界,還需要向內的一種內省與不知疲倦實踐, “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至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這便是通過內省修煉與不倦地實踐而讓仁達於成熟之美。《菜根譚》裡有這樣一段話,說“富貴名譽自道德來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業來者,如盆檻中花,便有遷徙度興;若以權力得者,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這是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富貴名譽如果建立在道德基礎上,就如山林之花,會自然盛開、繁衍不息,而建立在權力之上的,則會迅速枯萎。這與孔子的君子是“訥於言而敏於行”,是完全一致的。真正的君子不在於綱領多麼花裡胡哨,也不在於打出著什麼“思想”、“理論”、“主義”,而在於行動。我們看看孔子的行動,是比他說的要漂亮得多的。

在《論語·衛靈公》中,有這樣一個記載: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這是講孔子接待一位瞎子樂師的故事。師也就是大樂師,在春秋時代是個相當重要的工作,因為那時特別重視禮樂文化。這個叫冕的樂師來看望孔子,我估計是有關音樂禮儀方面的研討吧。孔子出來接著他,還扶著,又輕又慢地領他往裡走。要上臺階時,就告訴他腳下是臺階。那時還不時興板凳,到了席位前就告訴他席位到了,請坐下吧。坐了下來,孔子又詳細的一一介紹在座的人,而且還要將每個人的方位,也就是在前還是在左在右,都向冕說得清清楚楚。師冕走了,學生子張就問老師:“這就是同瞎子樂師講話的方式嗎?非要這樣繁多的規矩、處處都要言語一聲?”孔子肯定地說:“當然要這樣做,不僅對待有職位的樂師這樣,就是對待一般的盲者,也應當這樣。”南懷瑾先生曾經講過釋迦牟尼的一個故事來與孔子相對照。釋迦牟尼的一個學生,是個盲人,但是還是堅持自己縫衣服。有一天,他想縫衣服,可是就是找不到針鼻,無法將線穿起來。老穿不起來,著急了,就在那裡大聲地喊叫,想讓同學們幫幫忙。可是同學們——也就是一群羅漢們——都在那裡打坐入定,幹著修練的正事,沒誰理他(可能有人想理,怕說易受干擾、不夠堅定)。但是這時,釋迦牟尼老師卻從座位上走下來,幫助盲學生穿好針線,再輕輕地交到他的手上,並教給他怎樣縫製衣服。盲學生一聽是老師的聲音,不安地說:“老師,你怎麼親自來了?”釋迦牟尼說:“這是我應該做的。”說完,又對其他的學生講,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這種事情,有殘疾的人和窮苦的人,我們一定要幫助他們。在對人的態度上,孔子,釋迦牟尼,耶酥,都在一個境界上。

在這樣一個境界上的,中國還有一個魯迅。當進步青年也是詩人的柔石,被國民黨槍殺之後,魯迅先生寫下了這樣的話:“天氣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裡(指監獄)有被褥不?我們是有的。洋鐵碗可曾收到了沒有?……但忽然得到一個可靠的消息,說是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於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龍華警備司令部被槍斃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彈。”《柔石小傳》中,先生寫著:“柔石有子二人,女一人,皆幼。”在先生一九三一年八月五日的日記裡,這樣記著:“夜交柔石遺孤教育費百。”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段祺瑞政府殘忍地槍殺大批和平請願的學生之後,連續幾天,魯迅不吃,無語,病倒也不找醫生。但是病倒的魯迅卻連續寫下了《死地》、《可慘與可笑》、《空談》和《紀念劉和珍君》,向專制者射出憎恨的火焰,向飲彈的青年“奉獻我的悲哀與尊敬”──“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他有一個叫韋素園的學生,在先生的支持關懷下辦起了“未名社”,在無聲的中國出版、翻譯進步書籍。那樣的社會,那樣的時代,進步的青年怎能不命運乖蹇呢?窮困的素園默默地實幹著,卻得了肺結核病,累得大口大口的吐血,愛著的戀人也和別人結了婚。魯迅關懷著這個無依的青年,就是南下廈門、廣州和定居上海,也不忘這個病著的學生,深情地鼓勵他:“好好地保養,早日痊癒,無論如何,將來總歸是我們的。”一九二九年五月三十日,是韋素園的節日,這一天,到北京探親的魯迅一早就趕到西山福壽嶺療養院來看他。病中的素園,頭一天就和人一起把病房打掃得十分的乾淨,還把為驅寂寞而喂著的小雞,挑了幾隻個大的,專請大師傅做了萊款待自己心愛的恩師。從早上直到下午,他們忘情地談著,很晚了魯迅才不舍地離去。素園知道老師嗜煙,幾次催他吸煙,但魯迅為了學生的身體一直忍著,逼急了才跑到外面老遠的地方抽一枝就回來。素園終竟死了,在一九三二年八月,剛剛三十歲。魯迅久久地哀傷,像孔子為學生顏回、子路的死而哀傷一樣。他親筆為他心愛的學生寫下墓誌“宏才跡志,厄於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並寫下了《憶韋素園君》一文:“是的,素園卻並非天才,也非豪傑,當然更不是高樓的頂尖,或名園的美花,然而他是樓下的一塊石材,園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國第一要他多。”這是對素園的憶悼,也是對那些腳踏實地為民族工作的青年的讚美,更是對我們這些後來者的殷殷期待。覆信,薦文,校稿,抄寫,寄書,談話,買藥,講演,授課,營救,開藥方,介紹工作以至為學生捆束出發的行囊……在他勞累的一生中,有一半的光陰是為青年們“打雜”費去的,另一半,則是為了青年與中國的未來在寫作上耗去的。他可以為了給一個不知名的青年打抱不平,寧可得罪一家大出版社和多年的老朋友;他可以對對其有恩卻恩將仇報的青年,不予回擊,並在《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中給以公正的肯定;他可以用自己的手稿包油條當手紙,卻珍藏著青年們幼稚的木刻作品到死;他可以為青年看稿校對累得吐血全然不顧,卻會因為一個青年的削瘦而難過。

不正是這些顆跨越巨大的時間空間的憐憫之心,撐起了東、西方的文明嗎?

孔子這樣的“小事”多得很。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論語·子罕》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論語·述而》

如果遇見穿喪服孝服的、戴禮帽穿制服的貴族和瞎了眼睛的人,哪怕他們是年輕人,孔子也會馬上站起來,臉上湧起了嚴肅的神情。如果經過他們身邊,一定會快走幾步,不敢多看,也不忍多看;孔子在死了親屬的人旁邊吃飯,從未曾吃飽過;孔子如果在這一天哭泣過,就不再唱歌。

乍一看,很簡單,也很容易做到。但是仔細思量,卻並不簡單的。這五十三個字裡,讓一個懷揣著一顆最真實的同情心的孔子,歷經兩千多年無情時間的淘洗卻仍能不朽。同情又尊重弱者,心如明鏡台的孔子用他那顆明淨的心照出著普通百姓的疾苦,並真真切切地用心去體察。

他碰到人家家裡死了人,就有一種同情油然而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能不嚴肅起來。經過發喪的隊伍,也不會看熱鬧一樣停下觀看,要緊走幾步,不去打擾別人的憂傷與痛苦。面對眼睛瞎了的殘疾人,也是這樣。這是一種憐憫,只要將心比心,就會如此。說說容易,真要做到可就難了。淋過社會的風雨,再經過時代的變故,人心往往會變硬結趼。更有官場的“優越”而讓人心變硬變黑的,蹺著二郎腿、拉長著臉,不僅會對別人的痛苦視而不見,不要說不再成人之美,有時還會幸災樂禍。至於對於戴禮帽穿制服的貴族也這樣對待,我想孔子這不是對他這個人,而是他的冕與服代表了國家制度,有某種國家的象徵,所以才嚴肅起來。

孔子比人經受的風雨要多得多,可是他的心卻越發地柔軟起來。體會著孔子的用心,我總是在這樣的細節處被感動,也告誡自己:孔子當然也是你的老師,好好學吧。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論語·鄉黨》)

朋友死了,如果沒有收殮的人,孔子就說:“喪葬由我來料理吧。”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同上)

這是在魯國當大司寇的孔子,已經相當闊氣了。只是闊氣的孔子仁心不改,自己的馬廄失火,他只關心人受傷了沒有。他這種關心是一種本能,也是一種修養。並沒有新聞監督,也沒有上級的規定,更沒有什麼群眾的眼睛,只有“人”在他的心裡放著。就如東漢的劉寬(曾經做過太尉),在一次準備上朝的時候,他的夫人為了試探丈夫是否如外界傳的那樣仁厚,就讓侍女在他換好朝服的時候,給他端上一碗熱羹並讓侍女故意翻倒在丈夫整齊的朝服上。誰知劉寬並沒有生氣,反而關切地問侍女:“羹這麼燙,傷到手沒有?”

有仁人在,仁愛之火是不會熄滅的。

不光對人,就是對鳥,孔子也一樣施著仁愛之心。

《論語·述而》記著這樣一個細節: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孔子並不是一天到晚地學習、教學與思索,他有好多個人愛好,比如釣魚、打獵。但是他的釣魚與打獵有點與人不同,即釣魚就是釣魚,不用大網去網,“釣而不綱”。孔子倒是沒說為什麼,但是意思很明確:大網一網下去,不僅大魚,連小魚小蝦也會一古腦兒網上來。他好象有些不忍心,太小的魚還應當在水中生長,況且網多了、魚少了,水就不熱鬧、要寂寞的。但是打獵的時候,箭術高明的孔子卻從不射正在歸巢的鳥和已經棲息的鳥,“弋不射宿”。歸巢的鳥往往嘴裡銜著活食,它的家裡正有剛孵出的小鳥嗷嗷待哺呢。把大鳥打死了,巢裡的小鳥也得餓死。再者,人家已經歸巢,一家子正親親熱熱的,你打死其中哪一個都是悲劇。還是一個不忍心。後來有句民間的格言,大概就是從孔子這裡來的,這兩句格言說:“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臺灣畫家江逸子,在他的《論語畫解》中,也曾經講到過一個自己的溯吾老師這樣的仁愛的故事。有一天上完課,品茶閒談之中,老師似無意間想起一件事,突然提出要學生幫老師個忙,說他的親戚最近在美國開了一家禮品店,要請老師代買國畫,並說買了畫老師再在上面題上字,一定是完美的作品,好出售的,希望江逸子能夠成全此事。老師的事,學生豈有不答應之理?但是學生畢竟對老師有著深厚的愛戴,提出先白送十幅作為開店的祝賀。但是老師堅決不肯,並要求每月一幅,四開大,題 材不限,每幅十美元(相當於台幣四百元)。江逸子是個窮學生,這樣既練了畫,又可以有了固定的收入,添置點顏料紙筆也就不用愁了,也就痛快地應允下來。在老師六十華誕的時候,江逸子紮了一盞三層九重六角的宮燈祝壽。頂層三緣畫的是八仙獻壽,六合同春的人物畫,中層三緣畫的是瀟湘八景等山水,下層三緣畫的是花鳥松梅等,全長一丈餘,懸掛在老師二樓寬敞的樓梯間,加上燈泡,清新淡雅,一下成為了老師壽誕的焦點,搶盡了風頭。之後每年除夕到元宵才捨得掛出,平時則收藏在日式壁櫥內。有一年臘月重懸宮燈,竟無意間碰破了一角。江逸子聽到後,趕快帶上畫具到老師的二樓修補。為了找尋同類的紙張,發現了壁櫥內有一捆紙十分眼熟。誰知,打開一看,竟然全是江逸子按月呈給老師的畫。江逸子當場愣住了,淚水就流了下來。他擦乾了淚,再捆好畫歸到原位,補妥宮燈,即勿勿離去,而後便托故不再為老師的那個子虛烏有“禮品店”畫畫了。江逸子說:“為善不為人知,世間有之,濟貧以誠,只有我師溯公了。”

提倡仁並實踐仁的人,必然會對社會與當權者保持一種清醒的批判的立場,這不僅是一個知識份子的本色與基本立場,也是檢驗一個知識份子成色的試金石。在這個關鍵之處,孔子實在是給我們帶了一個好頭。長沙市一中一名叫林林的高三學生,就在《遠行的孔子》一文中,敏銳地發現,“孔子的巨大的動力來自於對國家政局腐敗的不滿,並企圖通過興盛周禮來營造一個烏托邦”。

的確,孔子是一個清醒的知識份子,是他第一個提出了讓統治者顫慄的“君舟民水說”。面對魯哀公的提問,他說:“且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荀子·哀問》)《史記》就記載這一個真實的見證著“舟水”說的事件:“昭王德衰,南征,濟於漢,船人惡之,以膠船進王,王禦船,至中流膠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沒于水中而崩。”

在統治者面前,孔子沒有奴顏、媚骨,總會平等地甚至居高臨下般地斥責。“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孔子直陳魯國三家權臣在家庭之中用天子之舞,並警告大家注意季氏的野心,“像這樣的事情,季家都忍心做出來,還有什麼事情他們不敢做呢”?魯國國政的實際掌握者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直言相告:“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帶頭端正,誰敢不端正呢?”(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不用發多少檔,也不用下多少號召,甚至不用“三令五審”,在上者做出個好樣子來,比什麼都有說服力。在上者事事沾光徹底腐敗、處處霸道壓迫人欺侮人,社會還能有個好?梁山上的好漢,哪個不是被逼上去的?這個季康子又換了個法問政於孔子,他說:“假若殺掉壞人來親近好人,怎麼樣?”孔子還是把開門的鑰匙落在當權者的頭上,他教導這個不可一世的掌權者說:“你治理國家,為什麼非要殺戮?你要真想把國家治理好,老百姓會看到並跟著往好處走。領導者的作風好比是風,老百姓的做派好比是草。風向哪邊吹,草向哪邊倒。”(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在《堯曰》一章中,孔子還說“不教而殺謂之虐”,不加教育便行之殺戮這是統治者的殘虐。一條魚死了,可能是魚的問題,如果一池塘的魚都死了,那肯定是池塘的問題了。孔子的局限,也許是只看到了當權者的責任,而沒有見出制度與體制的根本性問題?不過季康子也有著他的長處,雖然孔子一再地戧他,他還是挺信任孔子,又因為苦於魯國盜賊太多的問題而去請教解決的辦法。孔子並不因為當權者的一個好臉就心軟,他還是直言相告:“假如你自己不貪求太多的錢財,帶了個壞頭,就是獎勵偷竊,也沒有人幹。”(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以上見《論語·顏淵》)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能夠這樣面對面地對立批評,是相當不容易的。季康子是魯國的上卿,實際掌握著整個魯國的大權,而孔子又有意于從政以實現自己的政治與思想主張。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既要維護秩序,又堅決反對個人獨裁的孔子。

這種批判的立場與批評的態度,在《論語》中出現許多次。如在《論語·子路》中,子貢與孔子有一次著名的對話,在這次對話中,孔子對於當政者有一個基本的評價——“鬥筲之人”。

子貢問曰:“如何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已有恥,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党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行,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鬥筲之人,何足算也?!”

真是一段發人深省、尤其是發當權者深省的妙論。孔子很顯然是把知識份子的“士”,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與檔次上。對於子貢“怎樣才可以叫做士”的提問,孔子回答得十分乾脆,那就是“自己一言一行都要保持羞恥心,做到俯仰無愧,如果出使國外,要不辱使命,很好的完成君主的交待的任務,就可以叫做士了。”這當然是一個很高的標準,做到是相當難的。於是子貢又問,還有沒有次一等的?有啊,孔子說,那便是宗族的人稱讚其孝順父母,鄉里的人稱讚其恭敬長輩。子貢似乎覺得這個標準也很難做得完美,於是又就問老師有沒有再次一等的。孔子說:“如果說到一定做到,而且行為堅決,不管是非黑白,都能言行一致,也可以勉強稱之為士。”

師徒說到此處,本可以告一段落。也許子貢覺得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也未必容易,加上對於大大小小的當政者,又有著自己的觀察與認識。他便接著問道:“當今執政做官的諸公怎麼樣,可以稱之為士嗎?”孔子聽了之後似乎還有些生氣,覺得這樣明擺著的問題還用問嗎?“噫!鬥筲之人,何足算也?!”“哎!這班子自私而又器識狹小的人算得了什麼,他們離士遠著呢!”是的,真的離士遠著呢。起碼,這些個大大小小的當官者,已經沒有了羞恥心,說白了也就是“利令智昏”、“權令智昏”,處於一種無恥的狀態,無能卻又霸道,只知成己之美、成人之惡,讓手中的那點權力蒙著眼睛,便一路滑向無恥的深淵之中。

在孔子的心目中,知識份子的士,是比那些執政當官者要高好幾個層次的。這裡面,當然包含著那個時代的現實,也顯示著孔子對於現實的強烈批判態度。這種態度,也便在我國歷史上成為一種罕見珍稀的人文資源,並為中國的知識份子,樹立起一種風範。

基於這種批判的態度與士的也就是知識份子的獨立的立場,孔子也許是在中國第一個主張言論自由的知識份子。

不妨讓我們溫習一下孔子在《論語·陽貨》的理論:“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兩千多年來,統治者是把《詩》作為必學的經典的,而孔子的話,更是要當作“教導”執行的。但是人們恰恰忽略了孔子這段話的真正含義。孔子將《詩》的作用概括為“興、觀、群、怨”,興指詩歌可以提高想像力,陶冶情懷;觀表示觀察,觀察社會風俗興衰及政治的得失;群即通過詩歌可以增進人們的交流與溝通,改善人際關係;怨則是明確地提出了詩歌的批評與諷刺功能,意即對於執政者的過失與社會黑暗的指責、揭露與抨擊。當然,這種怨,是多義的,也包括著“哀傷、挽歌、譴責、諷喻”(黃宗羲語),但是其對於執政者的批判與指責,畢竟是“怨”的最主要的職能。這一職能,也是被歷史地權威地肯定了的,如《毛詩序》謂詩的作用在於“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而孔安國則直接將“怨”解釋為“怨刺上政”。

誰說西方文化是烏鴉文化,報憂不報喜,中國文化是喜鵲文化,報喜不報憂?我們的文化源頭,就說過了可以“怨”、必須“怨”。“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裡仁》),真正的仁者,不僅能夠愛人,讓心中充盈著愛的陽光與溫柔,還要明辨是非,能憎能恨能惡,這個“惡”,也就是“怨”。而且這種可以“怨”的詩,發展到二十世紀之初的時候,也便演化為蔚為大觀的以魯迅為創始者的雜文。

還有,我們不妨再深想一步,提倡“名不正則言不順”的孔子,為什麼不再給詩列出一條“頌”的功能?有怨有頌,多“辯證”呀,而且還會使天下歷代的統治者好說話好操作。但是孔子硬是覺得詩的作用不該有“頌”。也許那些對於孔子的這些想法有意見卻又不好直說的人會說,《詩》中不是也有“頌”嗎?但是仔細品品,詩經中的那些頌,按照毛翰先生的發現,都是史料性質的,聊備一格罷了。

孔子的意思很明白,當政者不貪污不違法不以權謀私不一言堂不橫行霸道甚至廉潔奉公,是那個位置上的本分,理應做到的。如果還把這些正常的理應做好的東西拿來作為典型,隆重地、大張旗鼓地宣揚,鋪天蓋地地“頌”,恰恰說明有些是非已經顛倒,那些本該做的東西已經是多麼稀罕,也就可想而知,社會已經到了怎樣不可收拾的地步,執政者已經到了怎樣腐敗、政治已經到了怎樣黑暗的地步。雖然這樣,兩千多年來,我們的文化充斥著的,幾乎是清一色的“頌”,起碼是占主流地位的,或者每一個朝代的當代,都是讓“頌”統治著的。不僅統治著,還會達到由肉麻到麻木的登峰造極。“萬歲”,“最”,“忠”,“聖明”,“英明”,“天才”,“隆恩”,“偉大”,“盛世”,“蒸蒸日上”,“一日千里”……

至於“怨”,往往是才萌芽便會被扼殺,被戴上各種罪名的“帽子”而後再被蠻橫地扼殺。有些帽子雖有創意,但是仔細一想卻又是可笑的,甚至是逆世界進步潮流而動的。孔子說過,“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無疑,這是在把政治清明與黑暗、執政者好與壞的評判權,交到了民眾的手中。這不是硬性地交給誰,而是歷史與現實的必然,因為“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大學》)。

有一次,魯定公問到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問題時,孔子對於“一言喪邦”的問題作了如此地解答:“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論語·子路》)孔子的意思非常明瞭,那就是當執政者尤其是國君類的大執政者,說話做事都沒人反對,非但沒有人反對,還在利益的驅動下淨聽到盈耳的讚語頌詞,這固然是你執政者的快樂。你做對了也說對了,人們的讚揚當然也沒有什麼不好。可是當執政者做了錯誤的事說了錯誤的話,下邊也沒有人敢幹提出反對意見,指出其錯誤來,這不就是一言可以喪邦嗎?

孔子是把敢於獨立地說出不同意見與執政者虛心地聽取不同意見,提高到了可以興邦喪邦的高度。所以他曾向子路提出這樣的要求:勿欺也,而犯之。對於執政者,不要欺騙他,但是必需當面觸犯他,向他提出反對意見。

在《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中,記載著鄭國大夫子產正確對待民意與社會輿論,不同意毀掉鄉間民眾發表意見的場所“鄉校”的故事——

鄭人游於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後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實不才。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豈唯二三臣?”

仲尼聞是語也,曰:“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這個故事,真是可以刻成碑立於人民大會堂之上。因為它也許是中國最早的關於民主建設的真知灼見。

其中有這樣幾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一是必須要有一個讓民眾可以自由地對於現實生活或制度及政治,品頭論足、充分發表意見的場所。二是執政者遇到這樣的輿論,尤其是其輿論刺到了要命處的時候,執政者所要做的最為聰明的舉措,不是實行那個叫然明的人的毀掉場所的建議,更不能用殺人滅口、殺人禁怨的惡劣做法,而是要像鄭國的主要執政者子產所做的那樣,民眾議論所肯定的好事善事,要“發揚光大”,不能光做表面文章、政績工程之類,尤其是民眾所反對的厭惡的,那就要警惕起來,儘快地糾正。三是對於民眾民間輿論的認識,要看到這是政治成功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且要導之,不能毀之堵之。如果毀之堵之,則會釀成大禍,甚至走向政權的垮臺。

對於民意,孔子相來重視。他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論語·衛靈公》)對於大家都喜好或者都厭惡的人,要注意考察,而這種考察,並不是帶著領導意圖或“戴帽下達”的走過場考察。當然這種民意是要經過分析的民意,並不只是一味地從眾媚俗。如子貢問他,鄉人都說好就認為他好,鄉人都說他壞就認為他壞,可以嗎?孔子回答得智慧而科學,他說這樣認為不對,“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見《子路》),也就是說,只有好人喜歡、壞人厭惡的人才是好人。

這樣的有關言論自由和民主意識的萌芽,都會被千載傳記。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將中國籠於黑暗之中,受害的,不僅是被毀的“鄉校”與民眾,還有施暴者。因為,他們也將處於黑暗之中,而且一旦光明到來,他們又會成為黑暗的標本,被置於歷史與民眾的眼前從而遭到唾駡。

而我們的孔子,真是聰明。他一下子就看到了事情的本質,認為一些人認為子產的不仁是不對的,“吾不信也”。孔子的意思表達得特別清楚:只有放開言道,允許有民眾“品頭論足”的場所,執政者並能夠真切地聽取民眾的意見與批評,才是真正的仁德仁政。孔子肯定子產,實際上是在堅持一種獨立自主的發言權。他在《荀子·子道》中,對於這種發言的重要與作用,有著具體的論述:“萬乘之國,有爭(即諍)臣四人,則封疆不削;千乘之國,有爭臣三人,則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爭臣二人,則宗廟不毀;父有爭子,不行無禮;士有爭友,不為不義。”孔子是在把這種“發言權”,與國家存亡、社稷、宗廟、家庭的安危聯繫在了一起。

孔子是精明的,他的眼睛與他的遭遇,都讓他清醒地認識到發言發聲發音的艱難與危險。對於執政者,他要求他們要施行放開言路的仁道;對於他的學生,對於士(知識份子),他則有著另外一種要求,那便是爭取發出獨立的批判的聲音。如果危險的環境不允許發出獨立的聲音,或者各人有各人的不同性格與情況,他又給予理解與體諒。但是他有一個底線:即使不能發聲,可以保持沉默,但是不能助紂為虐。“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中庸》)

孔子告訴人們:“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論語·衛靈公》)是的,他說的多好多對啊。百姓的需要仁,是比需要水火還要急迫著。水火當然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但是如果不小心,有時還會因為水火而受到傷害。但是,仁,卻是對百姓有百利而無一害的至好至貴的東西。這樣好的東西,我們不是應當全力地守護、培育、建設,使其大成氣候的嗎?執政者,也不要覺得民需要,自己就不需要。其實,執政者民眾都需要得緊呢,孟子不是說過嘛:“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孟子·離婁上》)

出身貧賤,又在逆境中度過了一生的孔子,對於百姓有著我們現代人無法理解的情感。我們動不動就從“政治”的高度,以“階級”的觀點和“哲學”的視角去看待他,讓他穿著這樣那樣的服裝。其實,我們本來應當首先以一個人的孔子去看待他、想像他、理解他。兩千五百多年,當然是相當漫長的。可是看看我們人類的心靈,一二千年不就如今天昨天一樣的近在咫尺嗎?聽聽他對於處於“人下”的百姓的看法,那就是一個出身於此又通過教導三千學生置身于此的人,對於自己人的一種溫情與熱愛。還是那個子貢,總是與老師探討一些重大又有趣的問題。他有一次對老師說,我很苦惱,不知道該怎樣謙虛地對待普通人,“賜為人下而未知也”。孔子的教導平易而又生動。他對子貢說,這些普通人就好象是土地,深深地挖掘,就會有甘泉出現;這廣大的土地,還可以播種與收穫五穀,種植與生長樹木,並能養育家禽與牲畜;人生的時候站立在他的上面,人死的時候又埋入在他的裡面;有著這樣多的貢獻,卻又不索要什麼。這些普通的人不就是這廣大的土地嗎?對於這樣猶如土地一樣仁厚的普通人,不是應當給以尊敬與熱愛嗎?“為人下者乎?其猶土也。深抇(hu)之而得甘泉焉,樹之五穀蕃焉,草木殖焉,禽獸育焉;生則立焉,死則入焉;多功而不德。為人下者其猶土也?”(《荀子·堯問》)那個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很久以前,我們的孔子就已經在流亡的途中了。地球的那邊是“獸有穴,鳥有巢,人之子耶穌卻沒有枕頭的地方”,地球這邊的孔子,是有時連彎著胳膊肘當枕頭也不能(曲肱而枕之),甚至要絕糧七天、累累若喪家之犬了。他們都在心裡存著巨大的悲憫,因為他們身邊的百姓也在經受著同樣的苦難;他們又都在心裡充滿著歡樂,因為他們都以天下蒼生為念,並看到了黑暗掩著的光明。

在孔子流亡列國的時候,衛國西北邊境的儀城守城的長官,在與孔子晤談過之後,對孔子的學生們說過這樣一句話:“天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論語·八佾》)木鐸為一種手搖的銅鈴,用木錘為舌,古代施行政教傳佈命令的人手搖木鐸聚眾宣講,搖擊出的聲音溫和而宏亮。但是,我倒覺得,這個木鐸,更是代表了一種知識份子的批判與發言的立場。“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夫子的聲音也就在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成為一種獨立的力量,也標識出一種獨特的立場,影響著社會,也影響著人心。

“與人善言,暖於布帛”(《荀子·榮辱》,孔子關於仁的思想與一系列的言論,不就是如荀子所說的善言,正如布帛一樣,一代又一代地,溫暖著人類的心靈嗎?仁,仁中的人,仁中的愛,仁中的人道情懷,仁中的人文精神,必然殊途同歸,將東方西方的人的河流,彙聚成無邊無際的閃著人性光芒的海洋。(李木生)

作者簡介:

李木生,山東省散文學會副會長,中國孔子基金會講師團成員。寫過300萬字的散文與300多首詩,所寫散文百餘篇次入選各種選本,曾獲冰心散文獎,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獎,首屆泰山文藝獎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