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三位“王爺”與民同樂,東孚芸美村開了一場大大大party

萬人空巷、場面壯觀

每四年一次的送王船活動

是做蝦米啊?

快隨海滄君前去瞭解瞭解~~~

昨天農曆九月十九(11月7日)

廈門海滄東孚街道芸美村

再一次迎來了四年一次的

消災祈福的祭典活動——送王船

現場人山人海 熱鬧極了

大家此行的目的

↓↓↓

祈求風調雨順, 國泰民安

更以此表達心中對海的敬畏和感恩

“非遺”送王船有悠久的歷史

送王船在芸美村有悠久的歷史, 整個活動按照民俗通過造王船、王船出倉、王船祭禮、王船巡境, 王船化吉的程式, 呈現了人神溝通、祈福安民、靖海安瀾的盛大民俗情景。 這一特色民俗, 在2011年6月, “閩台送王船”被公佈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製作王船師傅 有50年經驗

在村裡通濟宮前的廣場上, 一艘長7.2米、高1米、寬1.9米的七彩大船被放置在廣場中央, 它就是此次活動的主角——王船。

王船不在於大, 要根據村裡道路情況量身打造。 最難安裝的是船的龍骨, 龍骨之于船類似于脊椎之于人, 王船的所有部件都是以龍骨為基礎, 向船體前後延伸、往龍骨兩側展開, 龍骨必須造好, 否則船身很容易造成散架。 今年64歲的肖大州師傅, 已有50年的做船經驗, 這艘船是他和另外兩名師傅花費了50天所完成。

王船和真船的規格一樣, 可以下水, 還有廚房的灶台和水箱。 為供奉三位王爺, 船上不僅插滿了彩旗,

繪製吉祥圖案, 還特別製作了一個1平方米左右的官廳, 將三位王爺安放在內。

紙人分兩種”職業“ 製作大有講究

今年我們共製作280名紙人, 是最多的一次。 送王船儀式中他們將為王船開道, 巡街繞境, 最後和王船一起祭天。

王船上供奉著“朱”“鐘”“池”三位王爺, 而這些紙人都是服務王爺們的“班”和“監”。 “班”80人, 指的是士兵;“監”有200人, 是太監。 區分他們最好的辦法就是看“腳”。 有3只“腳”的就是“班”, 他們面色紅潤、體態威武, 仿佛隨時為王爺們保駕護航;4只“腳”的則是“監”, 他們穿著戲服, 好似能為王爺載歌載舞, 讓王爺出行不會無聊。 製作紙人已有50年的邱錦亭老人說。

每個紙人高約1.37米, 不僅眼眉嘴刻畫清晰, 耳鼻立體, 穿戴服飾還十分精細, 頭冠腰帶衣領一樣不少, 在製作完成的“班”的手上甚至還拿有棍棒武器。製作這麼一名紙人大有講究,分為劈竹子、綁骨架、裁彩紙、粘合頭身衣服等多道工序。製作好這280名紙人,我們這群手藝人已經在這處院子裡忙活好幾天了。

68歲老人“紙”藝高,手藝面臨失傳

邱錦亭今年68歲,是製作紙人團隊裡最老的手藝人。日積月累的經驗造就高超的技藝,在院子裡擺放的一尊高約一米的普度公,就是他的作品。普度公腳踩小鬼,左右有牛頭馬面守護,上方有觀音娘娘顯現,陣仗不凡。

這得花大概20天製作,最難的是展現出衣服上的褶皺,要靠一片片紙用漿糊撐起來。邱錦亭說。華麗的服飾有了褶皺才有了立體感和層次感,這些褶皺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七八年前,邱藝峰還在上學時,就跟隨父親邱錦亭學習製作紙人的手藝,但是和父親不同的是,這不是他的職業—— 平常在公司上班,祭拜活動才一起幫忙。

以前我們用稻草搭骨架,因為稻草較硬,需要泡水才能彎折,有時候一天手要在水裡浸泡七八個小時,手指發白不說,風一吹皮膚就乾裂,血都流出來了。邱藝峰說,手指受傷了,只能用膠布簡單包紮後,繼續幹。

年輕手藝人中的佼佼者,還會製作龍

邱藝峰的技藝仍未達到父親的水準,還在不斷學習磨煉中,而在他身旁一起製作紙人的曾毓雄則是年輕手藝人中的佼佼者。

16歲起我就跟著爺爺學習這門手藝。曾毓雄說,剛開始學藝時,常因骨架沒綁緊而被批,有時一天下來,手指頭因為綁繩子而腫大變形。如今,爺爺的教誨有了成果——曾毓雄不僅會製作紙人,還會製作龍。

代代相傳的技藝不變,然而時代在變。當技藝不再能養家糊口,技藝的傳承也就不再吃香。“我不會教我的孩子做這個,太辛苦了”,“現在很少有年輕人想學這門技藝了。” 邱藝峰和曾毓雄都發出同樣的感歎。

民俗文化活動 得到百姓的喜愛

場面熱鬧非凡,是東孚街道芸美村的大大大party~~~

儀式莊嚴肅穆,祈求風調雨順

建造精美的“王船”,裝載金錢、柴米油鹽等生活用品和雞羊等牲禮,請來代天巡狩的王爺上船並將孤魂野鬼一併帶走,使之隨王爺和王船一起離開,意在消除災難,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王船化吉,現場群眾人山人海

最後將”王船“送之入海,這是整個儀式最為重要的部分。傳說王爺三年一度乘坐王船出行天下,代表上天揚善懲惡,完成使命後就會騎著白馬帶領眾將士回到芸美村通濟宮。

昨晚是送王爺正式出行的時辰,各方人士十分重視,參加活動的人數也達到高峰,現場圍觀的群眾裡三層外三層,真可謂人山人海。

只見村莊上空煙花齊放,此起彼伏,映紅了村民們的張張笑臉。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送王船儀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大陸同海外華人華僑、臺灣同胞民間文化交流的紐帶。其信仰習俗由於歷史悠久,信眾數以萬計,且長盛不衰。我們應該保護和傳承歷史遺留下來的文明精華,以使閩南文化存續與發揚光大。

在製作完成的“班”的手上甚至還拿有棍棒武器。製作這麼一名紙人大有講究,分為劈竹子、綁骨架、裁彩紙、粘合頭身衣服等多道工序。製作好這280名紙人,我們這群手藝人已經在這處院子裡忙活好幾天了。

68歲老人“紙”藝高,手藝面臨失傳

邱錦亭今年68歲,是製作紙人團隊裡最老的手藝人。日積月累的經驗造就高超的技藝,在院子裡擺放的一尊高約一米的普度公,就是他的作品。普度公腳踩小鬼,左右有牛頭馬面守護,上方有觀音娘娘顯現,陣仗不凡。

這得花大概20天製作,最難的是展現出衣服上的褶皺,要靠一片片紙用漿糊撐起來。邱錦亭說。華麗的服飾有了褶皺才有了立體感和層次感,這些褶皺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七八年前,邱藝峰還在上學時,就跟隨父親邱錦亭學習製作紙人的手藝,但是和父親不同的是,這不是他的職業—— 平常在公司上班,祭拜活動才一起幫忙。

以前我們用稻草搭骨架,因為稻草較硬,需要泡水才能彎折,有時候一天手要在水裡浸泡七八個小時,手指發白不說,風一吹皮膚就乾裂,血都流出來了。邱藝峰說,手指受傷了,只能用膠布簡單包紮後,繼續幹。

年輕手藝人中的佼佼者,還會製作龍

邱藝峰的技藝仍未達到父親的水準,還在不斷學習磨煉中,而在他身旁一起製作紙人的曾毓雄則是年輕手藝人中的佼佼者。

16歲起我就跟著爺爺學習這門手藝。曾毓雄說,剛開始學藝時,常因骨架沒綁緊而被批,有時一天下來,手指頭因為綁繩子而腫大變形。如今,爺爺的教誨有了成果——曾毓雄不僅會製作紙人,還會製作龍。

代代相傳的技藝不變,然而時代在變。當技藝不再能養家糊口,技藝的傳承也就不再吃香。“我不會教我的孩子做這個,太辛苦了”,“現在很少有年輕人想學這門技藝了。” 邱藝峰和曾毓雄都發出同樣的感歎。

民俗文化活動 得到百姓的喜愛

場面熱鬧非凡,是東孚街道芸美村的大大大party~~~

儀式莊嚴肅穆,祈求風調雨順

建造精美的“王船”,裝載金錢、柴米油鹽等生活用品和雞羊等牲禮,請來代天巡狩的王爺上船並將孤魂野鬼一併帶走,使之隨王爺和王船一起離開,意在消除災難,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王船化吉,現場群眾人山人海

最後將”王船“送之入海,這是整個儀式最為重要的部分。傳說王爺三年一度乘坐王船出行天下,代表上天揚善懲惡,完成使命後就會騎著白馬帶領眾將士回到芸美村通濟宮。

昨晚是送王爺正式出行的時辰,各方人士十分重視,參加活動的人數也達到高峰,現場圍觀的群眾裡三層外三層,真可謂人山人海。

只見村莊上空煙花齊放,此起彼伏,映紅了村民們的張張笑臉。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送王船儀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大陸同海外華人華僑、臺灣同胞民間文化交流的紐帶。其信仰習俗由於歷史悠久,信眾數以萬計,且長盛不衰。我們應該保護和傳承歷史遺留下來的文明精華,以使閩南文化存續與發揚光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