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粉骨碎身保大明——最好的大臣遇到了最差的天子

誰是明朝最好的大臣?於謙當之無愧為其中最傑出的一個。 土木堡之戰打垮明軍主力的瓦剌大軍, 被於謙帶著一群新兵潰兵, 在北京保衛戰中打得大敗而逃, 令大明朝生生延命近二百年, 其功勞之大, 有明二百餘年一眾士大夫文臣, 恐怕無人能及。 說到人品操守, 於謙更是清廉如水, 家無餘財, 縱是後來攝行皇權十載的救時宰相張居正, 恐亦遜色三分。

大明沒有北宋一樣立國百年便被胡虜驅趕著南遷, 力挽狂瀾令金甌無缺的中流砥柱便是於謙, 他不止是大明王朝的社稷功臣, 更是千秋不滅的華夏民族英雄。

他遇難後安葬於杭州西湖之畔, 和三百年前的另一位同樣含冤遇難的大英雄長相為伴, 「賴有岳於雙少保, 人間始覺重西湖。 」

也正是他的遇難, 極大摧殘了民心士風, 終於在近二百年後, 再一次神州天傾、胡騎肆虐之時, 願意和於謙這樣為國家完全犧牲自己、看淡生死的人, 就很少、很少了……

北京保衛戰, 於謙力挽天傾。

土木堡之敗, 據當事大臣、後為三朝名相的李賢, 在其相關日記寫到, 此戰主戰場20余萬明軍戰死三分之一, 傷者約一半, 衣甲兵器輜重盡失, 幾近全軍覆沒;

再加上西寧侯宋瑛和武進伯朱冕所部大同軍數萬在陽和衛之戰慘敗陣亡;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都督王貴三人所統率四萬兵被全殲;鷂兒嶺之戰成國公朱勇部五萬軍被全殲的損失;總計傷亡近30萬, 是大明開國以來從未有過之大敗。

而隨行文官武將陣沒者, 包括太師英國公張輔, 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鄺埜, 戶部尚書王佐等數十人。

整個大明王朝文武中樞, 幾近一掃而空, 京城門戶亦已洞開,

大明帝國最精銳、配備先進火器的京師三大營毀於一旦, 此後雖經重建, 再不復從前戰力。

經歷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 鼎盛時期的帝國經此一敗, 竟到生死存亡關頭。

這時候, 板蕩見忠臣, 于謙於少保挺身而出, 在明軍主力精銳盡喪時, 收集一群敗將潰兵,

在四方支援下打贏了京師保衛戰。 這並非因為他如何用兵如神, 而是他有足夠的組織才能與意志力, 讓被一掃而空的明朝中樞能夠迅速吸收新血重建, 重新正常運轉, 類似于一時休克的大腦回復供血。

若無於謙力阻, 則大明南遷之議便成定局, 京師百姓, 祖宗陵寢, 俱都丟給了瓦剌人, 就算日後得以收復, 于國力、國威損失之大, 亦皆難以估量。

奪門之變與於謙遇害

朱祁鎮及其親信發動“奪門之變”時, 于謙作為景泰一朝的實際執政者, 手握中樞內外大權, 當真要阻止本是輕而易舉。 但於謙卻沒有任何自保舉動, 同樣是為了大明社稷。

朱祁鈺病重, 其太子朱見濟已死, 卻為了自己面子, 不願複立朱見深為太子。

朱祁鈺身邊那幫當年力主廢立的近臣, 生怕朱見深繼位後會反攻倒算, 謀劃著另外迎立藩王, 選中的還是那位素有賢名的襄王, 此議被於謙堅決抵制。

于謙和商輅等重臣商議, 由商輅援筆《複儲疏》:「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 當立章皇帝子孫。 」而當時宣宗章皇帝朱瞻基的子裔, 僅剩包括朱見深在內的,朱祁鎮的幾個兒子。

朱祁鈺願意接受此奏議,複立朱見深固然好。否則等他歸天,群臣只需上書孫太后,讓朱見深以血緣最親近、年齡最長的皇侄身份繼位亦可。

然而如果朱祁鈺複立朱見深為儲;或是朱祁鈺死後,朱見深正常即位,絕不符合朝中那些深恨于謙的權奸宵小、如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利益。

不止是為撈取迎立之功,亦是因于謙在朝中主持中樞,他們就沒辦法為所欲為,得到朝中大權。

而對於謙這樣望重天下的社稷大功臣,要致他於死地,就必須換上一個對於謙有深怨而銜恨的皇帝,並栽贓以謀反罪名。所以朱見深不行,非朱祁鎮不可。

就在《複儲疏》呈於禮部,還未上報給朱祁鈺的當夜,石亨徐有貞曹吉祥們聽聞風聲,迫不及待聯合朱祁鎮,發動了 “奪門之變”。

於謙同樣已發現其中串聯端倪,以他當時如日中天的威望、掌管軍政的權柄,若登高一呼,撲滅此亂本是輕而易舉。但如此一來,朱祁鎮這個謀逆罪人或死,或廢為庶人;

而包括朱見深在內的所有朱祁鎮子孫,都同樣將作為罪人之子,宣宗朱瞻基一脈將永遠失去皇位繼承權。而代宗朱祁鈺已然不治垂死,迎立其他藩王,必致國勢動盪。

為了大明社稷的穩定,為了回報當年宣宗的知遇之恩,於謙最終選擇了犧牲自己,按兵不動。

當夜,血不曾冷,風孰與高……

於謙立身甚正,“兩袖清風”這個成語就是由他而來,什麼常例的冰敬炭敬灰色收入,從來與他絕緣。背難時家無餘資,遇害時“陰霾四合,天下冤之,京郊婦孺,無不泣灑”。

百姓心中自有一桿秤,他們都知道,是於少保從瓦剌騎兵的鐵蹄下,拯救了山西河北的幾百萬百姓的身家性命。

“天下冤之”的另一面就是“天下怨之”,百姓怨恨的物件正是那個復辟成功、高居九重的大明天子。

于謙死,大明朝再無社稷臣,帝國國勢就此中衰,對士風臣心摧殘不可估量。

歷史何其不公,大明二百餘年最優秀的大臣,偏生碰上了大明二百餘年最差勁的天子;

歷史又何其公正,英雄終究會流芳百世,英名與華夏民族同始終;懦夫和兇手同樣也一定會遺臭萬年,永遠受盡子孫後人恥笑唾駡。

僅剩包括朱見深在內的,朱祁鎮的幾個兒子。

朱祁鈺願意接受此奏議,複立朱見深固然好。否則等他歸天,群臣只需上書孫太后,讓朱見深以血緣最親近、年齡最長的皇侄身份繼位亦可。

然而如果朱祁鈺複立朱見深為儲;或是朱祁鈺死後,朱見深正常即位,絕不符合朝中那些深恨于謙的權奸宵小、如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利益。

不止是為撈取迎立之功,亦是因于謙在朝中主持中樞,他們就沒辦法為所欲為,得到朝中大權。

而對於謙這樣望重天下的社稷大功臣,要致他於死地,就必須換上一個對於謙有深怨而銜恨的皇帝,並栽贓以謀反罪名。所以朱見深不行,非朱祁鎮不可。

就在《複儲疏》呈於禮部,還未上報給朱祁鈺的當夜,石亨徐有貞曹吉祥們聽聞風聲,迫不及待聯合朱祁鎮,發動了 “奪門之變”。

於謙同樣已發現其中串聯端倪,以他當時如日中天的威望、掌管軍政的權柄,若登高一呼,撲滅此亂本是輕而易舉。但如此一來,朱祁鎮這個謀逆罪人或死,或廢為庶人;

而包括朱見深在內的所有朱祁鎮子孫,都同樣將作為罪人之子,宣宗朱瞻基一脈將永遠失去皇位繼承權。而代宗朱祁鈺已然不治垂死,迎立其他藩王,必致國勢動盪。

為了大明社稷的穩定,為了回報當年宣宗的知遇之恩,於謙最終選擇了犧牲自己,按兵不動。

當夜,血不曾冷,風孰與高……

於謙立身甚正,“兩袖清風”這個成語就是由他而來,什麼常例的冰敬炭敬灰色收入,從來與他絕緣。背難時家無餘資,遇害時“陰霾四合,天下冤之,京郊婦孺,無不泣灑”。

百姓心中自有一桿秤,他們都知道,是於少保從瓦剌騎兵的鐵蹄下,拯救了山西河北的幾百萬百姓的身家性命。

“天下冤之”的另一面就是“天下怨之”,百姓怨恨的物件正是那個復辟成功、高居九重的大明天子。

于謙死,大明朝再無社稷臣,帝國國勢就此中衰,對士風臣心摧殘不可估量。

歷史何其不公,大明二百餘年最優秀的大臣,偏生碰上了大明二百餘年最差勁的天子;

歷史又何其公正,英雄終究會流芳百世,英名與華夏民族同始終;懦夫和兇手同樣也一定會遺臭萬年,永遠受盡子孫後人恥笑唾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