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明朝是如何滅亡在崇禎手上的

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講漢族最後一個皇帝崇禎

崇禎是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 16歲登基的崇禎執政時, 明朝處於內憂外患、地方割據、文官把持朝政的狀態, 整個明朝可謂風雨飄搖。 崇禎勤儉勤勉, 兢兢業業, 付出全部精力與明末龐大的文官勢力抗爭, 用盡心力意圖復興明室, 最終城破自縊。 是少有的做到了天子守國門, 君主死社稷的皇帝

要正確認識崇禎, 必須瞭解他執政時期所面對的主要敵人:

明末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

崛起的後金(清)

農民起義軍

崇禎的敵人之文官集團

天啟七年八月丁巳, 崇禎即皇帝位。 十一月甲子, 安置魏忠賢于鳳陽, 十一月乙巳, 魏忠賢縊死。 十二月, 魏良卿、客氏子侯國興伏誅。 崇禎元年(1628)正月丙戌, 戮魏忠賢及其党崔呈秀屍。 六月, 削魏忠賢党馮銓、魏廣微籍。 崇禎二年(1629)正月丁醜, 定逆案, 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 這一系列的舉措,

雷厲風行地清除了魏忠賢和客氏的勢力, 鞏固了自己的政權地位, 閹黨之禍逐漸澄清。 使得朝野上下精神為之一振;然而初登皇位的崇禎, 在誅滅魏忠賢勢力的同時, 也促使明末龐大的文官勢力更加膨脹。 崇禎殺了魏忠賢究竟值不值得

封建王朝皇權的四大支柱:文官,

武將, 宦官, 外戚。 這四股勢力一直貫穿整個封建王朝權力鬥爭歷史。 但是明朝由於選妃制度(皇后必須是平民之女)與土木堡之變的原因, 外戚和武將都被清理乾淨了。 到了崇禎時期, 就只剩下宦官和文官了。 殺魏忠賢是對的, 魏公公對天啟來說除了是個工具, 可能還帶著近似“乾爹”的感情意義。 但對崇禎來說, 他就是一條咬過人的老狗, 不僅是前朝的宦官, 還試圖搞狸貓換太子, 自稱九千歲, 這就是公開的挑戰皇權, 這種人必須殺, 殺之對己有百利無一害。 問題是崇禎把整個宦官勢力都拔除了, 沒有了制衡, 文官完全掌握了朝廷,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其實崇禎後期也意識到了之一點, 所以才說出文官皆可殺的話。
在明朝滅亡後, 柳如是勸南明禮部尚書錢謙益跟她一起殉國。 結果到了湖邊,這個漢奸對柳如是說:“水太涼了,咱們下回再來吧……”由此可見文官已經爛到骨子裡了。

崇禎的敵人之後金

後金是建州女真努爾哈赤在中國東北建立的政權,

是清前身。 萬曆年間, 努爾哈赤襲封為指揮使, 以祖、父遺甲十三副起家, 起初努爾哈赤表面上忠順于明朝, 刻意隱藏自身野心。 利用明朝的信任, 他相繼兼併海西四部, 征服東海女真, 統一了女真各部。 萬曆四十四年, 努爾哈赤建立大金, 史稱後金, 改元天命。 第三年, 努爾哈赤公佈“七大恨”的討明檄文, 開始公開起兵反明。 明朝初期戰爭進展順利, 後來由於文官集團的拖累, 並唆使崇禎對農民加稅, 導致了農民起義, 是的後期明朝對後金的戰況每況愈下。

崇禎的敵人之三農民軍

中國在明末處於小冰河時期,萬曆後期至天啟年間中國氣候顯著變冷,北方風沙壅積日甚,旱災逐年增多,農業收成銳降。與此同期,中原氣溫與北方農牧帶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漢以來的最低點。整個明末時期始終伴隨著旱災、寒流、蝗災、水災、鼠疫、瘟疫等,此後中原氣候持續下降,天下大亂,狼煙蜂起。這個時候,明朝庭本來應該減稅以安撫百姓,但崇禎受到文官的蠱惑減除了商賈的工商稅,但是東北要打架,錢就不夠用, 只能向農民加稅。為了節省開支,精簡機構,明廷被迫對驛站進行改革,而陝西又逢旱災,人民無法生活,只有鋌而走險。

終於,在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崇禎自刎魚煤山的歪脖子樹,死前只有一個太監相隨。

大明崇禎十七年三月,闖賊犯京師,京營兵潰。崇禎帝崩於萬歲山,王承恩從死。禦書衣襟曰:“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

崇禎的敵人之三農民軍

中國在明末處於小冰河時期,萬曆後期至天啟年間中國氣候顯著變冷,北方風沙壅積日甚,旱災逐年增多,農業收成銳降。與此同期,中原氣溫與北方農牧帶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漢以來的最低點。整個明末時期始終伴隨著旱災、寒流、蝗災、水災、鼠疫、瘟疫等,此後中原氣候持續下降,天下大亂,狼煙蜂起。這個時候,明朝庭本來應該減稅以安撫百姓,但崇禎受到文官的蠱惑減除了商賈的工商稅,但是東北要打架,錢就不夠用, 只能向農民加稅。為了節省開支,精簡機構,明廷被迫對驛站進行改革,而陝西又逢旱災,人民無法生活,只有鋌而走險。

終於,在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崇禎自刎魚煤山的歪脖子樹,死前只有一個太監相隨。

大明崇禎十七年三月,闖賊犯京師,京營兵潰。崇禎帝崩於萬歲山,王承恩從死。禦書衣襟曰:“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