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話大唐:十個節度使九個在邊陲,這才讓安祿山有機可乘

天寶元年, 盛唐天子李隆基設立十個節度使, 盡顯大唐軍威。 節度使手握調度軍需和管理屯田等職能, 是地方的軍事、行政最高長官。 按說十個節度使, 足以使國家的防禦滴水不漏, 可為什麼還被安祿山打的潰不成軍呢?原因很簡單, 十個節度使中, 有九個都在西北邊陲重地, 只有河東節度使鎮守太原, 算是離內地比較近。 很顯然, 這種外強內弱的軍事部署, 早就給國家的安全埋下了重大隱患, 這也堪稱玄宗在位時期的一個重大失誤。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我們都知道, 唐玄宗並不是一個昏庸的君主, 他把九個節度使都部署在邊陲, 自是因為當時的國情。 在唐代, 邊境地區一直都不怎麼太平。 吐蕃、突厥、奚族、契丹等各個少數民族都對大唐虎視眈眈、屢屢進犯。 為了邊疆的穩定, 玄宗才不得不在邊陲集結重兵加以威懾。 可是這樣的考慮無疑是顧此失彼,

造成了內地兵力的空虛。 古人早有前車之鑒, 周朝、漢朝不都是從內地開始崩壞的麼?可惜唐玄宗並沒有吸取前人的教訓。

外強內弱所產生的弊病絕非看上去那麼簡單, 下面史海君就帶大家細細來分析一下。

第一, 山高皇帝遠, 朝廷難以管理,

軍心不穩。

這一點相信不難理解。 身處西北邊陲, 以古代的交通能力, 玄宗與節度使之間互通消息是很困難的。 經年累月, 朝廷根本無法瞭解軍隊的實際情況, 甚至連軍隊的將領是否忠心也無法控制。 而節度使手下的士兵, 只認識他們的將領, 根本不關心天子的政令, 毫無軍人的榮譽感可言。 這樣的隊伍一旦打起仗來, 很容易軍心浮動、自亂陣腳。

第二, 一旦局部戰敗, 將士們無處可退。

西北地方廣袤無垠, 援軍很難及時到位。 打了勝仗還好說, 一旦遭遇敗仗, 軍隊的將士們根本無處可退, 要麼四散潰逃, 要麼當了俘虜, 偌大的一支隊伍一瞬間的土崩瓦解。

第三, 軍隊調度戰線過長, 叨擾百姓使得民心盡失。

節度使手下的兵馬在戰時想要支援內地, 就要經過長途跋涉。 一路上路過那麼多平民百姓的家裡, 踐踏他們的土地, 擾亂他們的生活, 必然使百姓怨聲載道人心盡失。

第四, 內地危亡, 無法及時支援。

這一點才是重中之重。 遠在邊陲的軍隊, 在戰時根本無法及時支援內地。

玄宗肅宗在位時內地的兵力有多麼空虛呢?張巡死守睢陽的英勇事蹟大家應該都聽過。 當時睢陽被尹子琦與楊朝宗的十幾萬兵力包圍, 張巡率領幾千將士死守近一年, 最終彈盡糧絕, 竟然出現了人食人的慘劇。 當時與張巡一起作戰的將士, 很多都是城中的市民, 可見兵力的匱乏。 同理, 顏真卿顏果卿兄弟在河北起兵, 招募的也大多是平民百姓, 這樣臨時拼湊起來的隊伍, 怎麼能與訓練有素的敵軍作戰?

最後史海君再為大家講一個有趣的史實。東漢時董卓進京廢除漢少帝,帶了多少兵馬?答案是三千人。區區三千人就顛覆了一個碩大的王朝,某種程度上說,“內弱”足以使一個朝代敗亡。歷史總是這麼驚人的相似。

以上屬史海君個人觀點,歷史需辯證看待,真理越辯越明。大家有不同意見,歡迎一起討論。更多精彩盡在“史海大觀”。

最後史海君再為大家講一個有趣的史實。東漢時董卓進京廢除漢少帝,帶了多少兵馬?答案是三千人。區區三千人就顛覆了一個碩大的王朝,某種程度上說,“內弱”足以使一個朝代敗亡。歷史總是這麼驚人的相似。

以上屬史海君個人觀點,歷史需辯證看待,真理越辯越明。大家有不同意見,歡迎一起討論。更多精彩盡在“史海大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