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吳帶當風:徐三庚生平與藝術

吳帶當風:徐三庚生平與藝術

2016年12月13日至2017年1月15日, 浙江省博物館聯合西泠印社舉辦“金罍野逸——徐三庚書法篆刻展”。 展覽一是為了紀念徐三庚誕辰190年;二是繼“吳風趙格——吳讓之趙之謙書畫印珍品展”後, 關於晚清浙籍印人系列展覽的延續與補充。 展覽較為全面地展示了徐三庚一生的藝術創作, 共展出書法36件, 印章223方, 銘刻2件。

生平

徐三庚, 字袖海(褎海), 一字辛穀, 號金罍、詵郭、井罍、上於、大橫, 又別號西莊山民、薦未道士、金罍道士、上于父、褎海父、嚲華仙史、似魚室主、翯嘫散人、餘糧生等, 齋號似魚室、漚寄室等。

其生於清道光六年(1826)農曆四月十八日, 這是由他自刻的“徐三庚于道光丙戌歲後浴佛十日生”一印中所知。 徐三庚家境貧寒, 少時便離家謀生, 在道觀當差打雜。 道觀中有一位道人教授徐三庚書法篆刻。 他可能是懷念少時的那方清境, 在三四十歲的篆刻作品中, 邊款嘗署“薦未道士”“金罍道士”“金罍道人”。 離開道觀後, 到嘉興、上海、杭州、江蘇、廣州、安徽、北京等地遊歷。 一方面鬻藝自給, 另一方面結識同好, 開闊眼界。 他一生勤耕鐵筆, 納百家之長, 終以其遒逸俊秀、流動妍美的印風在晚清篆刻家群體中辟地自立。 同時還兼善書法、竹刻, 偶爾也為文房作銘。 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卒, 終年六十五歲, 歸葬老家西山村。 其書印皆澤被後世, 並遠及東洋。

行蹤、交遊概覽

綜合徐三庚僅有的文獻資料和大量的印文、邊款資訊可瞭解到:他大多在嘉興、杭州、上海、寧波、江蘇活動, 1872年8月南下香港、廣州, 1877年4月北上天津、北京, 1878年5月又至武昌, 1885年行至安徽。 一生中居上海時間最久。

徐三庚 汲水掃窗隸書十言聯 145cm×21.5cm×2

當時的上海藝術市場繁盛, 收藏家、富商雲集, 經濟文化氛圍活躍。 蘇、浙、皖等周邊地區的書家畫家離鄉到海上鬻藝、求學、交流。 當時的職業篆刻家人數相較於書畫家人數少。 1870年前後, 有名的職業印人除徐三庚外, 還有徐還、蔣節、童晏、衛鑄、胡钁、吳昌碩、方鎬、吳隱等。 海上書畫名家、收藏家用印多出自上述印人之手。 徐三庚同其他印人一樣以書、印取潤, 《申報》曾刊登過徐三庚的潤格:“名人書扇, 徐三庚行書, 六元;書畫團扇, 徐三庚行書, 八元。 ”他與當時活躍於海上的書畫名家一同開拓了早期的海上書畫篆刻市場。

晚清印壇裡, 前有丁敬、黃易, 後有鄧石如、吳讓之、陳鴻壽、趙之琛, 能嶄露頭角實為不易, 而徐三庚的篆刻彼時已能在浙皖兩派高手間開創自己的獨特印風。

目前徐三庚最早的來往記錄是1848年與嘉興的張鳴珂。 張鳴珂在其《寒松閣集》第一冊卷三有《贈徐辛穀三庚》五言兩首, 詳細記錄了他們的交往細節, 並在詩句中透露出其對徐三庚的欣賞。 其中“餘技治印章, 文字究孳乳。 力掃浙派纖, 頗合漢人矩”。 反映了徐三庚22歲時的篆刻水準。 因謀生往來之需, 有記載其早年為徐樹銘、楊昌浚座下幕賓。 這也說明他的篆刻在當時已受到大家認可。

徐三庚 隸書扇面 18cm×52.1cm 浙江省博物館藏

徐三庚性格隨和, 又喜到往各地結識同好, 每遇知音, 往往不負囑託欣然刊石相贈, 並在印石邊款上詳細記錄印主齋名、創作的時間地點以及緣由等重要的資訊。 其中較有名的同好有:張鳴珂、郭承勳、徐榮宙、胡钁、丁文蔚、任淇、徐鄂、端木百祿、蔡鼎昌、程良驥、徐中立、金鑒、戴以恒、陳彭壽、葉廷琯、王引孫、張熊、雷浚、孫憙、費以群、閔沄、鍾毓、褚成博、任頤、蒲華、吳宗麟、郭傳璞、龔心釗、沈樹鏞、顧壽藏、周慶雲、陸心源、岑鎔、李笙魚、葉鏞、蔡鴻鑒、蔡和霽、傅爾鍈、邵友濂、唐銘、陳炳文等。 1872年南下香港,結識王韜,浙江省博物館藏《蘅華館詩鈔冊》中錄有王韜詩。客居廣州時與范慶雲、何瑗玉、馮兆年來往,收張嘉謨、張崇光為徒。北上津京與黃建笎、楊文瑩,至武昌與謝榛,到歙縣與吳介。給無錫的秦祖永刻印最多,刻過七十余方印。

徐三庚曾和張鳴珂一同吊古訪碑,曾帶廣州的何瑗玉去杭州靈隱寺飛來峰看歷代摩崖造像,並隸書“上虞徐金罍至此數十次。甲戌九月三日,偕高要何蘧盦觀遍摩崖題記”刻于宋人的行書詩下方。

徐三庚 七十一雙篆書七言聯 107cm×20cm×2 德清縣博物館藏

除了國內的師友往來,還有日本學生圓山大迂、秋山碧城來華拜徐三庚為師。徐三庚曾為秋山碧城書肄業文憑。在《徐三庚と日中の書法交流展図録》中收錄了徐三庚送給日本學生多件書法作品:楷書《蘭亭序》《臨〈郭林宗碑〉》《臨〈天發神讖碑〉》,篆書《出師表》《冬心體字冊》等。秋山碧城同徐三庚有過合影,是目前徐三庚唯一的照片。

史料評述

關於徐三庚的史料極少,家世生平目前僅見兩則:一為《光緒上虞縣誌校續》卷十五《方伎》記載:“徐三庚,字辛穀,世居南鄉象山。嘗繪《象田貽轂圖》見志。工篆隸,尤精摹刻金石文字。凡書畫家圖章,多出其手,名動公卿,先後為徐學使樹銘,楊撫軍昌睿,連將軍成幕賓。別號金罍道人。有《似魚室印譜》行世。”二為《上虞縣誌·人物卷》記載。

徐三庚 《蘅花館詩抄》冊頁 局部一 浙江省博物館藏

徐三庚 《蘅花館詩抄》冊頁 局部 浙二江省博物館藏

徐三庚 《蘅花館詩抄》冊頁 局部三 浙江省博物館藏

徐三庚 《蘅花館詩抄》冊頁 局部四 浙江省博物館藏

此外,同朝友人或晚輩後學對他書印創作有過三兩句簡短評述,而且褒貶不一。褒揚者有吳隱、葉銘、張魯庵、傅抱石等,所述大意近似略同,都稱徐三庚的篆刻能上追秦漢,旁通浙皖,綜匯百家而自成流動研美之面貌,在吳讓之、趙之謙印風之外別樹一幟。貶低者如馬光楣、陳巨來等,認為其晚年媚姿開後世之下風。評價較為中肯者皆為近世書法家,有王光烈、沙孟海、方去疾,其中王光烈三評徐三庚:

“辛穀貫通百家,上窺秦漢,能以《王象碑》作印,更旁通浙、皖。所作小篆,規橅鄧石如,而筆致安插,疏密流動,頗能獨樹一幟。”

“徐辛榖不拘此格,能會其通,自是可法,然所為印,疏密姿態之間,未免有過正之弊。若不善學,易於放縱。”

“……作印至精處,亦當有此意境,必疏處極疏,密處極密,白處極白,紅處極紅,始能映帶生趣。此詣宋元以來,知者甚鮮。趙悲盦深得此中三昧,所摹漢鑄,故能獨到。徐金罍神明乎此,作印於以有奇趣,雖稍覺過當,然亦不愧一時名手也。”

對於徐三庚的篆刻取法與創作,我們可從以上評述窺得一斑。他在年輕時已經能夠“貫通百家,上窺秦漢……更旁通浙、皖”:一方面“能以《皇象碑》作印”,見“惟庚寅吾以降”“白門史致道仲庸父章”,化筆法為刀法,印從書出;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印外求印,將古器物銘文的氣息,融化到篆刻中。作為“印從書出”“印外求印”的開拓先鋒,徐三庚是摸索著將書法與金石化成印面上的每一道刀痕。探索之路上難免會出現踉蹌之作。況且他以印養印,過多的應酬也會摻雜粗率與倉促,他很難有時間心思去深入地探究內求的自我觀照的境界。但這並不說明他不自知,他在“滋畬”邊款上記“是印餘最愜意之作”,在“濬川”邊款記“是印仿漢印最得意作也”,縱觀其一生篆刻,如此自評也算恰當。然而,後世一些貶低之論,影響了一部分過於求全者對他的看法。他們以一孔之論去看徐三庚一生所作,往往會因誤讀而錯過了他的藝術亮點,將其“婀娜”作“妍媚”,“流麗”作“浮泛”,“秀逸”作“纖弱”,等等。因此,對其作品的優劣品評,當客觀全面。本次展覽中,不乏其精品之作,借次機會,亦是為其正名。

藝術思想與取法源流

自浙、皖派開始,到吳讓之、趙之謙、徐三庚,晚清的印人都有自覺創變的意識;同時,乾嘉以來的金石盛風,為印人提供了豐富的取資。兩者推動了他們在書法、刀法、氣息、格調等各方面的積極探索,因此,當時的文人篆刻呈現異常多元的面貌。當時的徐三庚受浙派和鄧石如的影響甚深,強調筆意在篆刻中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在其篆刻中能體會到以刀代筆,以書入篆的味道。

徐三庚 臨《天發神讖碑》四條屏選二 1861年 西泠印社藏

此次展覽的徐三庚書法多為篆隸,作品尤精。他的篆書有兩種風格,一是以《天發神讖碑》為核心的創作,氣質雄渾古厚,如圖;另一是延續鄧石如、吳讓之等清代小篆的創作,結體內緊外松,上密下疏,左右垂曳,用筆圓轉婀娜,氣質靈秀清健,故後人稱其“吳帶當風”。他的隸書以《郭林宗碑》入手,參《天發神讖碑》與漢碑《華山碑》《韓仁銘》等,並借鑒金農漆書,遒逸俊秀間又有流動妍美之勢。他為學生秋山碧城所書冊頁的跋文也可佐證其在書法方面下的功夫:

“予家藏舊拓《郭有道神道碑》……茲日本弟子秋山儉為屬,橅二百九十七字。自謂頗得漢人神髓,而剛健婀娜之氣,未能出其模範,不識鑒者足為然否……”

“晉王逸少《蘭亭敘》,書與日本弟子秋山儉為學之……”

“儉為學弟屬擬百二揅田富翁法,稍變其體勢……”

“節《吳天璽紀功碑》百十字……客春申浦摹擬。儉為學弟清鑒……”

徐三庚 節臨《天發神讖碑》扇面 16cm×49cm

其較早開始探求“印從書出”,書法中起伏提按的筆致和篆隸互參的結體,被他在篆刻中自如地運用,見其29歲作“風流不數杜分司”朱文印,已有自己的面貌了。早年他受浙派影響甚深,在印章的章法與刀法上直接承襲了浙派的丁敬、黃易、陳鴻壽、趙之琛一脈,如“和霽眼福”“竹如意居”“跛道人”“四余讀書室”等。至青年時,一改浙派的篆法和刀法,吸收了鄧石如渾厚內充的結體與率真果敢的刀法,吳讓之空靈秀逸的章法與流動婉轉的筆意。沙孟海《印學史》評:“他的篆刻,白文刀法學浙派,結體學鄧派,朱文則純學鄧派,朱文成就在白文之上。”他自己在“汪守安印”邊款中記“完白晚年蒼渾神理,近代惟儀征吳讓之能得其妙”,還曾借鑒趙秉沖、王文治。同時,與收藏界、篆刻界同好的交遊,打開了他的眼界與思路,注重“印外求印”。上追秦漢六朝,取宋元明清歷代眾長。分門別類地臨仿秦漢印、六朝印、宋元印,並從周王子申盞盂、秦權、瓦當、漢模、漢碑額、鏡銘、晉磚文、印范等古器物銘文中尋得稚拙與天趣、蒼古與厚渾、流動與剛健。這些古器物銘文所包含的氣息,都被徐三庚擷取,並化作他的審美感悟與藝術語言在其篆刻中運用。

篆刻與印譜遺存

《金罍印摭》張魯盦舊藏

徐三庚篆刻的原石大部分收藏在西泠印社,多是張魯盦舊藏。本次展覽展出西泠印社藏徐氏印章141方,其中有部分是為別人所刻的名號章,在舊譜中也有收錄。浙江省博物館出展的27件作品中,有3件書法、22方印章曾為寧波藏書家墨海樓主人蔡鴻鑒與其子蔡和霽所藏,其中印章多是蔡鴻鑒父子私人名號印,由蔡氏後人華東師大蔡賓牟教授捐獻。展覽中除西泠印社與浙江省博物館以外,其餘一部分印章為私人所藏。

……

文 / 謝佳玲

(本文作者為浙江省博物館館員)

(節選自《藝術品》2017-05 總第65期)

1872年南下香港,結識王韜,浙江省博物館藏《蘅華館詩鈔冊》中錄有王韜詩。客居廣州時與范慶雲、何瑗玉、馮兆年來往,收張嘉謨、張崇光為徒。北上津京與黃建笎、楊文瑩,至武昌與謝榛,到歙縣與吳介。給無錫的秦祖永刻印最多,刻過七十余方印。

徐三庚曾和張鳴珂一同吊古訪碑,曾帶廣州的何瑗玉去杭州靈隱寺飛來峰看歷代摩崖造像,並隸書“上虞徐金罍至此數十次。甲戌九月三日,偕高要何蘧盦觀遍摩崖題記”刻于宋人的行書詩下方。

徐三庚 七十一雙篆書七言聯 107cm×20cm×2 德清縣博物館藏

除了國內的師友往來,還有日本學生圓山大迂、秋山碧城來華拜徐三庚為師。徐三庚曾為秋山碧城書肄業文憑。在《徐三庚と日中の書法交流展図録》中收錄了徐三庚送給日本學生多件書法作品:楷書《蘭亭序》《臨〈郭林宗碑〉》《臨〈天發神讖碑〉》,篆書《出師表》《冬心體字冊》等。秋山碧城同徐三庚有過合影,是目前徐三庚唯一的照片。

史料評述

關於徐三庚的史料極少,家世生平目前僅見兩則:一為《光緒上虞縣誌校續》卷十五《方伎》記載:“徐三庚,字辛穀,世居南鄉象山。嘗繪《象田貽轂圖》見志。工篆隸,尤精摹刻金石文字。凡書畫家圖章,多出其手,名動公卿,先後為徐學使樹銘,楊撫軍昌睿,連將軍成幕賓。別號金罍道人。有《似魚室印譜》行世。”二為《上虞縣誌·人物卷》記載。

徐三庚 《蘅花館詩抄》冊頁 局部一 浙江省博物館藏

徐三庚 《蘅花館詩抄》冊頁 局部 浙二江省博物館藏

徐三庚 《蘅花館詩抄》冊頁 局部三 浙江省博物館藏

徐三庚 《蘅花館詩抄》冊頁 局部四 浙江省博物館藏

此外,同朝友人或晚輩後學對他書印創作有過三兩句簡短評述,而且褒貶不一。褒揚者有吳隱、葉銘、張魯庵、傅抱石等,所述大意近似略同,都稱徐三庚的篆刻能上追秦漢,旁通浙皖,綜匯百家而自成流動研美之面貌,在吳讓之、趙之謙印風之外別樹一幟。貶低者如馬光楣、陳巨來等,認為其晚年媚姿開後世之下風。評價較為中肯者皆為近世書法家,有王光烈、沙孟海、方去疾,其中王光烈三評徐三庚:

“辛穀貫通百家,上窺秦漢,能以《王象碑》作印,更旁通浙、皖。所作小篆,規橅鄧石如,而筆致安插,疏密流動,頗能獨樹一幟。”

“徐辛榖不拘此格,能會其通,自是可法,然所為印,疏密姿態之間,未免有過正之弊。若不善學,易於放縱。”

“……作印至精處,亦當有此意境,必疏處極疏,密處極密,白處極白,紅處極紅,始能映帶生趣。此詣宋元以來,知者甚鮮。趙悲盦深得此中三昧,所摹漢鑄,故能獨到。徐金罍神明乎此,作印於以有奇趣,雖稍覺過當,然亦不愧一時名手也。”

對於徐三庚的篆刻取法與創作,我們可從以上評述窺得一斑。他在年輕時已經能夠“貫通百家,上窺秦漢……更旁通浙、皖”:一方面“能以《皇象碑》作印”,見“惟庚寅吾以降”“白門史致道仲庸父章”,化筆法為刀法,印從書出;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印外求印,將古器物銘文的氣息,融化到篆刻中。作為“印從書出”“印外求印”的開拓先鋒,徐三庚是摸索著將書法與金石化成印面上的每一道刀痕。探索之路上難免會出現踉蹌之作。況且他以印養印,過多的應酬也會摻雜粗率與倉促,他很難有時間心思去深入地探究內求的自我觀照的境界。但這並不說明他不自知,他在“滋畬”邊款上記“是印餘最愜意之作”,在“濬川”邊款記“是印仿漢印最得意作也”,縱觀其一生篆刻,如此自評也算恰當。然而,後世一些貶低之論,影響了一部分過於求全者對他的看法。他們以一孔之論去看徐三庚一生所作,往往會因誤讀而錯過了他的藝術亮點,將其“婀娜”作“妍媚”,“流麗”作“浮泛”,“秀逸”作“纖弱”,等等。因此,對其作品的優劣品評,當客觀全面。本次展覽中,不乏其精品之作,借次機會,亦是為其正名。

藝術思想與取法源流

自浙、皖派開始,到吳讓之、趙之謙、徐三庚,晚清的印人都有自覺創變的意識;同時,乾嘉以來的金石盛風,為印人提供了豐富的取資。兩者推動了他們在書法、刀法、氣息、格調等各方面的積極探索,因此,當時的文人篆刻呈現異常多元的面貌。當時的徐三庚受浙派和鄧石如的影響甚深,強調筆意在篆刻中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在其篆刻中能體會到以刀代筆,以書入篆的味道。

徐三庚 臨《天發神讖碑》四條屏選二 1861年 西泠印社藏

此次展覽的徐三庚書法多為篆隸,作品尤精。他的篆書有兩種風格,一是以《天發神讖碑》為核心的創作,氣質雄渾古厚,如圖;另一是延續鄧石如、吳讓之等清代小篆的創作,結體內緊外松,上密下疏,左右垂曳,用筆圓轉婀娜,氣質靈秀清健,故後人稱其“吳帶當風”。他的隸書以《郭林宗碑》入手,參《天發神讖碑》與漢碑《華山碑》《韓仁銘》等,並借鑒金農漆書,遒逸俊秀間又有流動妍美之勢。他為學生秋山碧城所書冊頁的跋文也可佐證其在書法方面下的功夫:

“予家藏舊拓《郭有道神道碑》……茲日本弟子秋山儉為屬,橅二百九十七字。自謂頗得漢人神髓,而剛健婀娜之氣,未能出其模範,不識鑒者足為然否……”

“晉王逸少《蘭亭敘》,書與日本弟子秋山儉為學之……”

“儉為學弟屬擬百二揅田富翁法,稍變其體勢……”

“節《吳天璽紀功碑》百十字……客春申浦摹擬。儉為學弟清鑒……”

徐三庚 節臨《天發神讖碑》扇面 16cm×49cm

其較早開始探求“印從書出”,書法中起伏提按的筆致和篆隸互參的結體,被他在篆刻中自如地運用,見其29歲作“風流不數杜分司”朱文印,已有自己的面貌了。早年他受浙派影響甚深,在印章的章法與刀法上直接承襲了浙派的丁敬、黃易、陳鴻壽、趙之琛一脈,如“和霽眼福”“竹如意居”“跛道人”“四余讀書室”等。至青年時,一改浙派的篆法和刀法,吸收了鄧石如渾厚內充的結體與率真果敢的刀法,吳讓之空靈秀逸的章法與流動婉轉的筆意。沙孟海《印學史》評:“他的篆刻,白文刀法學浙派,結體學鄧派,朱文則純學鄧派,朱文成就在白文之上。”他自己在“汪守安印”邊款中記“完白晚年蒼渾神理,近代惟儀征吳讓之能得其妙”,還曾借鑒趙秉沖、王文治。同時,與收藏界、篆刻界同好的交遊,打開了他的眼界與思路,注重“印外求印”。上追秦漢六朝,取宋元明清歷代眾長。分門別類地臨仿秦漢印、六朝印、宋元印,並從周王子申盞盂、秦權、瓦當、漢模、漢碑額、鏡銘、晉磚文、印范等古器物銘文中尋得稚拙與天趣、蒼古與厚渾、流動與剛健。這些古器物銘文所包含的氣息,都被徐三庚擷取,並化作他的審美感悟與藝術語言在其篆刻中運用。

篆刻與印譜遺存

《金罍印摭》張魯盦舊藏

徐三庚篆刻的原石大部分收藏在西泠印社,多是張魯盦舊藏。本次展覽展出西泠印社藏徐氏印章141方,其中有部分是為別人所刻的名號章,在舊譜中也有收錄。浙江省博物館出展的27件作品中,有3件書法、22方印章曾為寧波藏書家墨海樓主人蔡鴻鑒與其子蔡和霽所藏,其中印章多是蔡鴻鑒父子私人名號印,由蔡氏後人華東師大蔡賓牟教授捐獻。展覽中除西泠印社與浙江省博物館以外,其餘一部分印章為私人所藏。

……

文 / 謝佳玲

(本文作者為浙江省博物館館員)

(節選自《藝術品》2017-05 總第65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